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战国策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一、重要作家作品先秦时期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
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
《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
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着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
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
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着,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今山东邹县)。
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古书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古书导读:古书包括一些史记、左传、战国策、诗经等等。
下面老师具体讲解一些。
古书(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3)《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
(4)《三国志》:《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及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记载三国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65卷,分为魏、蜀、吴三书。
作者陈寿。
(5)《墨子》: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生于鲁国(今山东滕州一带)。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6)《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
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战国策典故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战国策典故【—解题技巧之战国策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秦欲攻周秦欲攻周,周最曰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有备周。
攻周,实无法利国,而声畏天下。
天下以声畏秦,必东由此可知齐。
兵弊于周,而再分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
就是天下欲辞秦,故力劝王攻周。
秦与天下俱辞,则而令不民不聊生于周矣。
”○宫他谓周君宫他曰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宛亡;郑恃魏而重韩,魏攻蔡而郑亡;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亲近敌也。
今君恃韩、魏而亲秦,国恐伤矣。
君不如并使周最阴合于赵以供秦,则杀身成仁。
”○谓齐王曰齐王曰:“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也。
”齐王而令司马悍以赂入周最于周。
左尚谓司马悍曰:“周不听到,就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
公不如曰周君曰‘何欲复置?令人微告悍,悍请令王进之以地。
’”左尚以此得事。
○三国攻秦反三国攻打秦反华,西周恐魏之藉道也。
为西周曰魏王曰:“楚、宋有利秦之德三国也,彼且攻打王之聚以利秦。
”魏王怨,令军设舍速东。
○犀武败犀武败,周并使周足之秦。
或曰周肢曰:“何不曰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缴必恶。
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恶臣于秦,而臣为无法并使矣。
臣愿免而行,君因相之。
彼得二者,不恶人周于秦矣。
’君重秦,故使相往;行及而免,且重秦也,公必不免。
公言就是而行,缴擅于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恶于秦,不擅于公且诛矣。
总结: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
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
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六单元 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土地并守住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3、理解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做动词,扩大,补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做动词,轻视,看不起。)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且秦灭韩亡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4、辨析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以: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以头抢地耳(介词,用)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之: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指安陵的土地)
皆布衣之士也(结构助词“的”)
聂政之刺韩傀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四、编写历史剧本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唐雎不辱使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名流千古。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个历史故事编写成历史剧本,然后演一演那紧张激烈的一幕。
围绕下面问题编写历史剧本:
1、这幕历史剧的主要剧情是什么?
点拨: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勇敢无畏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了国土。
2、自主疏通文意
请你先尝试翻译,找出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请教老师。
战国策主要内容概括

战国策主要内容概括
《战国策》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一些相关史实和历史人物。
它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
此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
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
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
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
因此,《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
如需更多关于《战国策》的解读,可以查阅古籍、文献或阅读相关论文。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一)春秋时代1、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所学课文《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2、左丘明,鲁国史官。
所学课文《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所学课文《曹刿论战》(二)战国时代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所学课文《孟子》2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4、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
所学课文《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诸子哲理散文。
所学课文《杞人忧天》《愚公移山》5、庄子。
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所学课文《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所学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所学课文《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共160篇。
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所学课文:《穿井得一人》7、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所学课文《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 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 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 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 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 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 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 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 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 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 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 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 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 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 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 当秦。”(《战国策· 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 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战国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教学策略选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 择与设计
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本文时,安排学生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两个人 物的不同性格。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 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 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 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 我们由一斑见全豹。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 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 教学过程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教师纠正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怫然(盛怒的样子。) 4.结合注释读课文。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说读──说译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四)说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说说唐雎和秦王的人
物形象。
(五)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
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
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六)布置作业:
1、原和译文各一遍。2、查资料,了解外交史上
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
课例研究综 性格。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意。在分角色表演
述
中加深对唐雎和秦王的印象。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希望学生能有所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战国策
导读:《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12国策,共33篇。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周贞定王十六年,下迄秦二世元年。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赵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
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秦。
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
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总结: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