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_以_文心雕龙_为中心_闫月珍
2022年福建省中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一)

同:两文都描写了潭水清澈(1 分)。异:本文描写的石岩或姿态挺拔优 美,或神奇诡异,颜色青翠碧绿(2 分);《小石潭记》潭底的岩石着重突出 大小各异,姿态奇特(1 分)。
返回首页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 分) 中国文艺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也形成了言简意赅.__①__、凝练节 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美学旨趣,在世界文艺之林__甲__。今天的创 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__乙__中,应该__丙__,看到鲜明的中华文化 biàn __②__识度。这种审美旨趣难道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 中国风范的底气?
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 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④片
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返回首页
【注】①念莪翁:与下文“刘对予”同是人名。②回澜:荡漾的水
波。③址:山脚。④江郎:山名。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返回首页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6分)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返回首页
3.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岑诗一二句写诗人东望故园,因长路漫漫,亲人远隔,不由自主 地泪雨滂沱。 B.杜诗首句“寻常”表现出诗人遇见李龟年的次数多,含蓄写出往 昔繁华景象。 C.岑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感受,而杜诗善于通过时令特 点抒情达意。 D.两首诗都是诗人在仕途落魄时所写,语言平实质朴,显得真切而 又平易近人。
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0

四川省眉山一中【精品】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
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四川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学批评文心之美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学批评文心之美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由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此书以文学批评为主题,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思考,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展现的文学之美。
文心雕龙一书分为三十篇,涵盖了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文学批评的原则、修辞技巧的运用以及文学创作的方法等内容。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总结出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准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古今异义”、“文意起社稷”等观点,强调作品要关注当时社会的需求,并通过文学批评来引导文人写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文学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可以通过刘勰的批评观点来审视当下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到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特别强调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
他提出了“象薄衡、度曲谐、章奇括”等修辞技巧,指出文学作品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加艺术感染力。
这一点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也具有启示意义。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同样需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的创新,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此外,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构思、结构等相关的创作方法。
他强调要有“大用笔”的构思,通过对整体的把握来凸显作品的价值和魅力。
他还提出了灵活运用章法等构建故事结构的方法,使整个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张力。
这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现代作家可以借鉴这些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文章质量和艺术水平。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古代文学批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刘勰的批评观点和创作方法对于当前的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并吸取经验,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批评之作。
它不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探讨了古代文学的美学价值,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阶段性考试试卷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阶段性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首店经济: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通过举办进博会,我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强大消费能力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诚意,这对各国品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国际品牌相继抢滩登录一线城市投石问路。
亮相以后,“首店”的发展之路才刚刚起步。
当“二店”“三店”进行多维布局,当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当消费潮流面临转向,当运营方式出现水土不服,(乙)这就需要企业、城市和消费者共同求解如何将短时的“爆红”转化成持久的“长红”?(丙)首店只是吸引大家打开新消费的第一步。
倘若体验和口碑不好,再好看的首店可能也就是一个“空壳子”。
(1)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通过B . 登录C . 投石问路D . 空壳子(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论《文心雕龙》中的自然象喻批评

第37卷第1期萍乡学院学报2020年2月V ol.37 NO.1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Feb.2020论《文心雕龙》中的自然象喻批评李宛玲(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自然象喻批评作为象喻批评的种类之一,是将山川、河流、天地、虫鱼、鸟兽、草木等自然之物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类比,运用自然物象来进行文学批评。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较为系统地运用自然象喻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家文学鉴赏创作、文学与世界关系等问题进行说明研究,探讨其象喻批评方法的运用规律,发现其多用草木、天地、气候、四时之喻,进而构建了一系列诸如“根”、“气”、“风”等文论术语,形成了一套以自然象喻批评为基础的文论话语体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象喻;自然物象;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20)01-0066-06关于中国文学批评象喻传统,学界往往从三个方面探讨,一是以人喻文,钱钟书提出了中国文学批评“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1]50观点,吴承学进一步将这种把人生命形式作为文学艺术结构形式的象征,人、文同构的比喻,命名为“生命之喻”[2]53;二是以锦秀喻文,用锦绣之美来比喻文学之美,古风称之为“锦绣之喻”[3]162,闫月珍将之泛化,进而提出“器物之喻”[4]168,以器物及其制作经验来比喻文学创作规律。
三是以自然物喻文,即“自然之喻”[4]179,将草木、虫鱼、鸟兽、大地、日月、星河等自然之物与文学相比拟,揭示文学的体貌性质、文学创作规律、规范等。
这种自然之喻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国较为普遍。
本文着重探讨《文心雕龙》中的自然之喻,以求发现自然象喻文学批评在《文心雕龙》中的运用规律。
自然象喻在《文心雕龙》中多次出现,据本文的不完全统计,关于自然物象的名词分布在33个篇章中,共出现过110多次,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自然物象名词有天、地、草、木、日、月、山、河等,详细情况见表1。
魏晋批评家对“陶”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以《文心雕龙》“援陶论文”为例

要: 魏晋时期, 一些本来是陶器制作 的术语如“ 熏陶” 、 “ 陶冶” 、 “ 陶铸” 、 “ 陶钧” 等, 被逐 渐引入到古代 文学批评
领域 , 成为魏晋批评家思考文学现象的“ 思维模子” 。治陶技艺与为文作诗 的相互启发构建 了富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学
批评话语, 《 文心雕龙> 为其代表之一。 刘勰继承前人思想资源, 创造性地运用“ 陶” 审美模子论文。 在《 文心雕龙》 中, 存在
为艺术活动的文学批评领域 , 绝非简单的概念借用 ,
而是魏晋时期文学 自觉、 文学理论成熟的表现之一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0
作者筒介: 霍志军( 1 9 6 9 - ) , 男, 甘肃天水人, 文学博士, 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研究方
深入考察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生成 , 会发现一 种颇为独特的文学批评现象 :古代文学批评家常常 以“ 陶” 作为审美模子 , 援陶论文 , 将一些难以言说的
文学活动阐释得通幽人微、 酣畅淋漓 , 形成了富有 民 族特色的批评话语 。 关于此问题的研究 , 笔者已撰写 了专文 。 提出了“ 陶” 审美模子的理论观点。 本文是在 此基础上的个案研究 ,即论述魏晋文学批评家对于 “ 陶” 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问题 , 从而更进一步证 明 笔者的观点 。
2 0 《 檄移 》 1 文不雕饰 , 而辞切事明 ; 陇右文士 , 得檄之 体矣1 2 3 《 奏启 》 2 立 范运衡 , 宜 明体要 。甄毅考课 。
材料 , 说 明刘勰在《 文心雕龙》 撰写中有意识地搜集 了这方面的材料。 其二 , 运用“ 陶” 思维模子来论述文 学现象 , 并非刘勰本人的独创 , 而是源于其对先贤思 想的继承、 吸收和发展。 《 文心雕龙》 一书 中运用“ 陶” 思维模子来论述文学活动 ,一方面来 自对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先贤思想资源的借鉴 , 同时 , 也与魏晋六朝
《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

《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摘要】:以器物及其制作经验喻文,是《文心雕龙》的鲜明特征。
本文从定义、分类、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中的器物之喻,对《文心雕龙》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作一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认识。
【关键词】:文心雕龙;器物之喻;定义;分类;意义器物制作与文章写作,颇有相通之处。
由器物制作经验发展衍化而来的术语,在文学创作中逐步固化为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同时也促进了文学与音乐、绘画、建筑、雕塑、铸造等艺术的融会贯通。
至此,器物制作也就超越了手艺层面的意义,具有了强大的言说能力,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学经验。
一、器物之喻的定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的器物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体而言,器物制作可以从人工器物与人为制作两个层面来理解。
相对应的,对器物的引用和类比也就隐含了两个观念,一是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自然境界,一是物有其序、物有其用的技艺境界。
至此,器物之喻引申出自然与人工两个范畴,在文学上是区分作品创作和风格差异的标准。
二、器物之喻的分类首先是相关工匠,如梓人、轮人、函人、矢人、刻工、乐工、染工、木工、织工、轮工、漆工、镕工、雕工、裁缝、陶匠、轮匠等。
1、文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刘勰以木工筑室和裁缝做衣为喻,认为文章写作与木工筑室和裁缝做衣一样,需处理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整体平衡。
如《附会》篇曰:“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
”以木匠制轴之术为喻,旨在说明统领文章之术。
轮毂集中了轮辐,体积虽小却是车轮的核心,这正如《总术》一篇是创作论的指导。
如《总术》篇曰:“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譬三十之辐,共成一毂,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
”以轮和枢为喻,旨在说明文章体制应圆通流转。
事类得体,则如车轴管制车轮,门枢转动大门。
文章的篇章字句互为关联,其中任何一部分都要服从于通篇的意旨,这样才能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②
, 北京 : 人民文 学 出 版 社 ,2 范文澜注 : 《 文心雕龙注 》 文心 0 0 6 年, 第 7 2 5 页。 下 引 《 雕龙 》 均出自此书 。 与此相对 ,《 道德经 》 有 “ 朴散为器 ” 之说 , 意为木 料 被 制 作 为 器 物 。 在 “ 朴散为器” ·1 6 9·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6 期
用木工选材 、 制器 、 染色来作喻 , 既重实用 , 又重文采 。 为文之道 , 亦如梓人治材 , 应兼顾实用与文采 。 木料成 器 而 后 涂 漆 , 墙 壁 砌 成 而 后 粉 饰 。 无 论 是 工 匠 之 技 , 还 是文章之法 , 都与儒家注重 事 物 功 用 相 关 。 一 旦 技 巧 太 过 , 与 器 物 的 功 用 不 符 , 再 , 反而堕入了 “ 高超的技巧都成不了 “ 美巧 ” 淫巧 ” 的地步 。 刘勰所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写作之 “ 文” 与 “ 笔 ” 的关系 。 在他看来 ,“ 文” 与 “ 笔 ” 的关系正如雕刻 之 “ 纹” 与 “ 刀” 的 关 系。 一 方 面, 《 文 心 雕 龙》 以 器 物 之 “ 。《 纹 ” 比文章之 “ 文” 原道 》 言 : “ 夫 以 无 识 之 物,郁 然 有 彩;有 心 之 器,其 无 文 ”《 欤! 情采 》 言 :“ 若乃综述性灵 , 敷写器象 , 镂心鸟迹之中 , 织辞鱼网之上 , 其为 ” 性情之灵由抒写而成 , 器物之象由刻镂而成 , 这与仓颉造字 、 蔡 彪炳 , 缛采名矣 。 伦造纸 , 用以写作文辞一样 , 它们都因 “ 人 为” 而 文 采 焕 发, 这 正 是 “ 人 文” 的 意 义 。 另一方面 ,《 文心雕龙 》 还以雕刻之 “ 刀 ” 比喻写作之笔 。《 养气 》 言 :“ 逍遥以 针劳 , 谈笑以药倦 , 常弄闲 于 才 锋 , 贾 馀 于 文 勇 , 使 刃 发 如 新 , 凑 理 无 滞 , 虽 非 胎 ” 养 气 则 笔 如 利 刃,所 谓 “ 。《 刃 发 如 新” 文镜秘府 息之万术 , 斯亦 卫 气 之 一 方 也 。 ” 也是以 刀 之 钝 利 喻 论 · 论体 》 言 : “ 心或蔽通 , 思时钝利 , 来不可遏 , 去不可留 。 构思之钝利 。 陆机 《 文赋 》 言 :“ 至于操斧伐柯 , 虽取则不远 ; 若夫随手之变 , 良难 ” 此处以伐木者操斧喻写作者遣言 。 以 “ 以辞逮 。 刀 ” 这一工匠最为常见的工具喻作 文之笔 , 即是将作 者 比 喻 为 工 匠 , 《 文 赋》 言: “ 体 有 万 殊,物 无 一 量。 纷 纭 挥 霍,
① 刘勰特别指明 《 ” 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 文 心 雕 龙》 是 一 部 “ 言 为 文 之 用 心” 的 书,
他认为文章的形成是 “ 雕缛成体 ” 的结果 , 承 认 “ 雕” 是 文 章 成 体 的 重 要 环 节 和 手 雕 ” 指在竹 、 木 、 玉 、 石 、 金等器物上刻镂花纹和图案 , 此处喻 为 修 饰 文 辞 。 段 。“ ’ 曰: 以 “ 雕 ” 喻写作 , 扬雄早有论述 。《 法言 · 吾子 》 说 :“ 或问 :‘ 吾子少而好赋 ? ‘ ’ 俄而曰 : ‘ ’” 扬雄把赋当作雕刻虫书和 篆 书 的 然 。 童子雕虫篆刻 。 壮夫不为也 。 工艺小技 , 这与儒家修 身 、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之 追 求 不 可 相 提 并 论 。 显 然 , 刘 勰 的用意与扬雄不同 , 他非常重视 “ 雕 ” 成器 、 成 文 的 意 义 。 《 礼 记 · 学 记》 言: “ 玉 ” 可见 , 儒家强调后天教化对人的改变 。 刘勰正是 不琢 , 不成器 ; 人不学 , 不知道 。 雕 ” 喻写 作 的 人 文 意 义 。 龙 在 古 代 语 境 中 为 神 圣 之 物 , 《 周 循此意命名其书 , 以 “ ”“ ”《 云从龙 。 飞龙在天 。 庄子 · 逍遥游 》 言 : “ 藐姑射之山 , 有神人 易 · 乾 》 曰 :“ ”《 居焉 …… 乘云气 , 御飞龙 , 而游乎四海之外 。 楚辞 · 九歌 》 言 : “ 驾飞龙 兮 北 征 , ”“ ,为 “ 邅吾道兮洞庭 。 龙 ” 之宛转飞动不同于凡物 , 刘勰以 “ 龙” 喻 “ 文” 文” 赋 予了沟通天人的意义 , 这与他 “ 道沿圣 以 垂 文 , 圣 因 文 以 明 道 ” 的 看 法 一 致 。 在 上 述互文性文本中 ,《 文心雕龙 》 以 “ 雕 ” 喻作文成篇 , 以 “ 龙 ” 之飞腾喻文章之沟通 天人 , 把文章的地位提升到了树德建言的高度 。 如果把作文喻为作物 , 那么 二 者 共 同 的 经 验 是 什 么 ? 刘 勰 所 关 注 的 第 一 个 问 题 是材与巧的关 系 。 《 征 圣》 中 说: “ 然 则 志 足 而 言 文,情 信 而 辞 巧,乃 含 章 之 玉 牒, ”《 ;“ ”刘勰 秉文之金科矣 。 说文解字 》 有言 : “ 巧 , 技也 ” 技,巧 也,从 手,支 声。 、“ 巧 ” 严格限定在 “ 志足 ” 情 信” 的 基 础 之 上, 反 对 空 洞 地 追 求 文 辞 技 巧, 这 将 “ 与器物制作求 “ 材美工巧 ” 的经验相吻合 。《 尚书 · 泰誓下 》 有 “ 作奇技淫巧以悦妇 ”巧丽过 体 性》 曰: “ 雅 丽 黼 黻,淫 巧 朱 紫。 人 ” 的说法 , 刘勰 发 挥 了 这 一 观 点 , 《 分 , 便会 造 成 淫 靡 纤 巧 的 后 果 。 《 征 圣》 曰: “ 然 则 圣 文 之 雅 丽, 固 衔 华 而 佩 实 者 ” 可见 , 刘勰是以雅正来驾驭和统率技巧的 。 对 “ 也。 巧 ” 的警惕来自对器物功用的 《 重视 , 刘勰以木工为喻说明这一问题 ,《 程器 》 曰 :“ 周书 》 论士 , 方之梓材 , 盖贵 ” ② 《 器用而兼文采也 。 是以 朴 斲 成 而 丹 雘 施 , 垣 墉 立 而 雕 杇 附 。 周 书》 议 论 士 人,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象喻传统 , 目前学术界的探索主要有三端 : 一是以自然物喻 文 ; 二是以人喻文 , 钱锺书曾对中国文学批评之 “ 人化传统 ” 有过开创性的论述 , 吴
① 三是以锦喻文 , 古风将之命名为 “ ② ; 。 承学进而将之命名为 “ 生命之喻” 锦绣之喻 ”
事实上 , 除此之外 , 以器物及其 制 作 经 验 喻 文 也 是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非 常 普 遍 的 现 象 。
匠 , 木工 , 亦泛指工匠 。 《 说文解字 》 言 : “ 匠,木 工 也。从 匚,从 斤。斤,所 ” 段玉裁注曰 : “ 以作器也 。 工者 , 巧饬也 。 百工皆称工称匠 , 独举木 工 者 , 其 字 从 ” 上 古 典 籍 中 有 着 关 于 工 匠 的 丰 富 记 叙。 斤也 。 以木 工 之 偁 , 引 申 为 凡 工 之 偁 也 。 《 庄子 》 中梓庆削木为 、 轮扁凿轮 、 工倕旋矩 、 画工解衣般礴 、 匠人锤钩 、 北宫奢 铸钟等故事展示了技艺出神入化的境界 。 孔子说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居是 ”( 《 论语 · 卫灵公 》) 这里以工匠为喻 , 说 邦也 , 事其大夫之贤者 , 友其士之仁者 。 明治国需要贤良仁义之士作为施行仁 政 的 工 具 。 孟 子 说 : “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 不能成方圆 ; 师旷之聪 , 不以六律 , 不能正五音 ; 尧舜之道 , 不以仁政 , ”( 《 不能平治天下 。 孟子 · 离娄上 》) 也以工匠为喻 , 说明施行仁政对治理国家的必 要性 。 古代以工匠为喻说明治国思想 、 伦理 思 想 和 艺 术 观 念 是 一 个 突 出 的 现 象 , 这 说明器物制作经验是一个具有 很 强 涵 盖 力 的 语 言 系 统 。 在 这 一 历 史 语 境 中 , 以 工 匠 为喻说明文学规律 , 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 由工匠引申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具有审美意义的术语 。 一是以 “ 匠 ” 喻作者 。 “ 匠” 不仅精专一艺 , 更兼造化之奇 , 如李白 《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 诗云 : “ 哲匠感颓 ” 其中 “ 哲匠 ” 即指艺术家 。 二 是 以 “ 匠 心” 喻 文 学 艺 术 中 创 造 性 运 , 云鹏忽飞翻 。 ” 匠以专攻术业 孟浩然集〉 序》 言 : “ 文不按古 , 匠心独妙 。 的构思 。 唐代王士源 《〈 为前提 , 文学艺 术 创 作 也 以 精 巧 的 构 思 取 胜 , 这 正 是 以 匠 喻 文 学 艺 术 创 作 的 原 因 之 ,如 王 夫 之 《 一 。 而缺乏艺术特色 则 谓 之 “ 匠 气” 薑 斋 诗 话》 卷 下: “ 征 故 实, 写 色 ”三是以 “ 泽 , 广比譬 , 虽极镂绘之工 , 皆 匠 气 也 。 匠” 喻 文 学 艺 术 的 锤 炼。 如 《 二 , 以冶工喻诗歌写作 如矿出金 , 如铅出银 , 超心炼冶 , 绝爱淄磷 ” 十四诗品 · 洗炼》“ 之去芜存精 ; 唐代孙过庭 《 书谱 》 “ 必能傍通 点 画 之 情 , 博 究 始 终 之 理 , 镕 铸 虫 篆 , , 以冶工喻学习书法经博采众长而后独成一家的过程 , “ 陶钧草隶” 匠心 ” 来自锤炼和 融汇的功夫 。 以 《 文心雕龙 》 为例 , 其中出现了 “ 规矩 ”2 处 、 括 3 处、 “ 定墨 ”1 处 、 矫 揉 1 处 、“ 雕 琢 ”3 处 、 “ 刻 镂 ”2 处 、 “ 镕 铸 ”1 处 、 “ 镕 钧 ”1 处 、 “ 陶 钧 ”1 处 、 “ ① 以器物及其制作经验论 陶铸 ”1 处 、“ 陶染 ”1 处 、 “ 杼轴 ”2 处 、 “ 斧藻 ”1 处 。 文 , 以刻工 、 乐工 、 染工 、 木 工 、 织 工 、 轮 工 、 漆 工 和 镕 工 等 工 匠 为 喻 , 是 《 文心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6 期
本文将以 《 文心雕龙 》 为入口 , 探讨中国文 学 批 评 中 的 器 物 之 喻 , 发 现 中 国 文 学 批 评与器物及其制作经验的直接关 联 , 以 期 为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方 式 的 形 成 找 到 更 为 深 层 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