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用种子繁殖 教学设计
种子繁殖科学实验教案

种子繁殖科学实验教案教案标题:种子繁殖科学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繁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种子繁殖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种子繁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种子繁殖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种子繁殖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教学准备:1. 种子繁殖的相关资料和教学资源。
2. 种子繁殖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不同种类的种子、培养皿、土壤等。
3. 实验室或教室的布置和准备。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向学生介绍种子繁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种子繁殖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节?探究阶段: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种子繁殖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植物,设计种子繁殖实验的具体步骤和记录表格。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数据。
总结阶段: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讨论和比较。
2. 教师总结归纳: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种子繁殖的重要性和实验中的关键点。
拓展应用:1.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种子繁殖来改良植物品种?2. 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设计一项利用种子繁殖改良植物品种的实验,并进行实施。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和数据记录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实验结果汇报和讨论中的表现。
3. 评估学生对种子繁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种子繁殖的实际应用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种子繁殖实验,如不同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比较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考。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
一、导入引题你有没有想过,植物是如何繁殖的呢?我们知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种子繁殖的知识,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
二、新知解释1. 种子的结构种子主要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 种皮:外表硬膜,起保护种子内部组织的作用。
- 胚:由胚轴、胚乳和芽等组成,是种子发芽时的主体部分。
- 胚乳: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养分,其大小在不同植物中有所不同。
2. 种子的生长过程种子萌发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吸水膨胀、解除休眠和萌发生长。
- 吸水膨胀:种子吸收水分,种子体积膨大。
- 解除休眠:种子内部生理活动逐渐恢复,准备发芽。
- 萌发生长:种子外部开始出现根、茎和叶,向外生长。
3. 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种子繁殖是一种简单且经济的繁殖方式,通常包括播种、浇水、光照和适当环境控制等步骤。
- 播种:选择适量、优质的种子,按照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深度进行播种。
-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多浇水,以免导致种子腐烂。
- 光照: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光照充足的环境更有利于种子的生长。
- 环境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有助于种子的生长。
三、知识拓展1. 种子繁殖的优势种子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保存方便、易于操作等优势,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的繁殖。
2. 种子的保存种子保存时应选择通风、干燥、阴凉的环境,以防止种子受潮发霉或长虫,延长其保存期限。
四、实践活动1. 观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子的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 实际操作:利用种子繁殖一些家庭常见的植物,如向日葵、玉米等,亲手体验种子繁殖的过程。
五、课堂讨论1. 你认为种子繁殖相对于其他繁殖方式有哪些优势?2. 为什么说适宜的环境对种子发芽生长至关重要?3. 有没有遇到过种子繁殖植物时出现的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六、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了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
种子繁殖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3.在寻访调查活动中能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做到不伤害小动物,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或附近)踏勘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像一个三年级学生那样地寻访调查一下,估计一下学生能发现哪些小动物,他们在活动中会碰到哪些问题,思考一下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迁移
黄海(过冬)海
对虾的洄游规律河蟹的洄游规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本节课中,得出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是( )
(A)分类法(B)归纳法
(C)求异比较(D)求同比较法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甲壳类动物的是( )
(A)金龟子(B)梭子蟹(C)虾(D)青蟹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蜈蚣、蚰蜒、河虾、河蟹、蚊子、狼蛛、蝎、马陆、螳螂、棉红蜘蛛、蚱蜢,这些动物中属昆虫类的有,身体一般分为;属甲壳类的有,身体一般分为;属蛛形类的有,属多足类的有。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用种子繁殖》教案5

12.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绿色植物的生命是从哪开始的?明确:绿色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
2.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能萌发成新的植株。
这与它结构密不可分。
蚕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一样吗?(展示图片)二、讲授新课一、观察和解剖种子1.播放视频:解剖种子实验2.我也试试(1)解剖工具: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镊子、放大镜(2)解剖过程①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种皮②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摆放整齐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重点观察“豆瓣”连接处有什么(3)温馨提示①用镊子从种脐开始解剖②一定用力要小,动作要慢③能正确并熟练使用镊子3.拓展(1)镊子是一种用于夹取细小物体的工具。
(2)镊子结构:(3)使用方法:大拇指和食指放在镊子的夹合处,镊柄位于掌心,轻轻用力,镊头夹住物体。
(4)练习:用镊子夹纸屑,或其他小东西。
4.观察发现单子叶植物种子:种子有1枚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种子有2枚子叶5、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由胚芽、胚根和子叶等组成。
种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明确:种皮:保护种子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二、种子的萌发1.种子的发芽过程是怎样的?播放视频: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发芽过程2.种子的萌发有什么特点?需要什么条件?(1)实验1①问题: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②请做出假设。
③实验材料:干蚕豆、广口瓶、纱布④实验设计◆选几颗饱满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加快发芽速度。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2用种子繁殖。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2用种子繁殖。
教案本课主要介绍植物繁殖方式中的种子繁殖。
教学目标包括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以及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重点是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难点是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为了准备这节课,教师需要准备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学生需要准备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直尺、小木牌、毛皮等材料。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出示了一首小诗,引导学生思考蒲公英、柳树、小鸡等动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并预设了本课主要介绍植物繁殖方式中的种子繁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出示了课本上的相关文字,并让学生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在活动一中,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并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学生分小组活动,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以及种子能够萌发成新的植株的原因。
在全班交流中,学生分享了他们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构造的经验。
教师出示课本36页下方的种子内部构造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以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图片,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种子内部子叶、胚芽和胚根的位置和形态。
教师出示课本36页最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皮、根和子叶,并将这幅图与种子的内部构造图联系起来,以进一步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最后,教师小结了种子的内部构造,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成。
在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种子萌发的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决定探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教师出示一颗蚕豆种子,引导学生思考在种蚕豆时,种子是随意放进泥土中还是有特别的方法。
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引言:种子是植物的繁殖体,通过合适的条件,它们能发芽生长为新的植株。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繁殖的过程,同时探索一些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将能够理解种子的重要性并掌握种子繁殖的基本原理。
一、知识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2. 理解种子繁殖的过程;3. 掌握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特征;2. 能够操作实验并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3. 能够提出合理的因素控制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和生态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种子的结构和特点;2. 种子繁殖的过程;3. 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种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并发问学生对种子的认识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繁殖的?(二)知识讲解1. 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特点,包括种皮、胚乳和胚芽等部分,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种子外观的特征。
2. 讲解种子繁殖的过程,包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三)实验操作1. 提供一些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2. 每个小组在同等条件下播种不同的种子,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变化和发芽率。
3.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
(四)讨论和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如水、光、温度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适合种子发芽的条件,并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发芽实验设计。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展示和评价1. 各小组轮流展示实验结果,并逐一评价实验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进一步指导。
精选四年级【科学(人教版)】用种子繁殖(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2.了解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1)提出问题:一粒油菜种子可以发育成一株油菜,一株油菜能产生成百上千粒种子。植物为什么要产生这么多的种子?植物产生的所有种子都能繁殖成新植物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4KXRJ008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
学期
上
课题
《用种子繁殖》第3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四年级 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5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陈琛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指导教师
李莹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甄奕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4)归纳总结:植物产生的种子,有的可能被些动物食用,有的可能传播到不适宜萌发生长的地方而死亡。因此,植物要产生足够的种子以提高生存率,保证种群繁行
(5)列举更多植物产生足够种子繁殖后代的事例。
3.认识果实形态与种子传播方式的关系
(1)出示蒲公英、莲、苍耳图片和实物
提出问题:这些植物的果实有什么奇特之处它们分别是怎样传播的?
(6)播放形态与传播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拓展与应用
1.讲述:望天树生长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高度相当于20多层楼。它的种子传播方式很特别。
2.播放望天树的果实降落情景视频
3.问题:为什么说望天树的果实很特别?(交流)
4.教师出示卡纸、剪刀、透明胶、黄豆
(2)出示视频“花粉受精”
讲解:蜜蜂传粉可以帮助许多植物结果产生种子,并提高果实与种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许多植物产生更多种子繁殖后代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用种子繁殖作业设计方案》

《用种子繁殖》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种子繁殖可以保持植物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了植物的传播和保存。
因此,了解种子的结构、功能及繁殖方式对于学生理解植物发展发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种子的繁殖方式;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诠释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
三、设计内容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种毛、种脐等;(2)种子的内部结构:种皮、胚、胚乳等;(3)种子的功能:珍爱胚、提供养分、传播后代等。
2. 种子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通过花粉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种子;(2)无性繁殖:通过植物的块茎、根茎等部位形成新的植株。
3. 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1)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单元,保证了植物后代的传播;(2)种子提供了胚芽的营养,增进了植物的发展发育;(3)种子在环境恶劣时可以进入休眠状态,珍爱胚芽不受损害。
四、设计方法1. 理论讲解:教师通过PPT、图片等形式介绍种子的结构、功能及繁殖方式;2. 实物展示:教师准备各各种子的实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比较;3. 实验操作: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或种子播种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并向全班汇报。
五、设计评判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及结论;2. 小组讨论表现: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发言表达等;3. 进修成绩:考察学生对于种子繁殖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笔试、口试等形式。
六、设计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种子的结构、功能及繁殖方式,掌握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植物发展发育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学生在本次作业设计中能够获得知识的收获,激发对植物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用种子繁殖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多种途径。
科学探究: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一些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科学态度:
1.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的方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能接纳他人的建议、观点,完善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
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葵花籽、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图片,导入课题
1.出示蚕豆和葵花籽图片。
提问:同学们,这些是什么?它们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
2.学生回答:蚕豆和葵花籽,他们属于植物的种子。
3.追问:那种子有什么作用?
4.学生回答。
5.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种子繁殖”。
(板书课题:用种子繁殖)
二、解剖种子,观察结构
1.过渡:小小的一粒种子却可以发展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真神奇啊!这种神奇的力量其实就孕育在种子的内部,大家想看一看种子的内部结构吗?
生:想
2.谈话:要想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我们需要学习一门新“技术”——解剖种子。
怎样解剖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3.学生观看解剖视频。
4.提问:同学们觉得解剖的时候要注意哪些?
5.学生回答。
6.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注意事项,提出要求:
(1)用力要小,动作要慢。
(2)镊子的尖端不对人,以免伤到人。
(3)解剖结束,保持桌面整洁。
(4)观察并画出种子的内部构造,思考各部位的作用。
7.学生活动:解剖种子,观察结构。
8.汇报交流。
9.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认识胚根、胚芽、子叶以及它们的作用。
种皮:保护种子。
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三、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
1.过渡: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提出问题:
(1)如果把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2)种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呢?
2.学生猜测。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4.小组讨论。
5.交流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6.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1)挑选大小基本一致、无病虫害、颗粒饱满的种子。
(2)放置种子的方向要不同,要用事先浸泡过的种子。
(3)控制埋种深度时,除了竖插法,还可采用掩埋法,即先挖出不同深度的小坑,竖放种子,然后回土,固定住种子。
7.提出活动任务: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领取实验材料,课后操作,每天观察,完成活动手册记录,下次交流汇报。
四、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1.出示教材图片。
提问:大多数植物繁衍后代要靠种子的传播。
图上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挑你知道的说一说。
2.学生回答。
3.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并板书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借助果皮弹力:凤仙花
借助风:蒲公英
借助水:椰子
借助动物:野樱桃、鬼针草
4.提问:你还知道其它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5.学生举例。
教师有意识地把传播种子方式相同的植物名称板书在一起。
(注意:如果学生说出来的植物教师不了解,暂时不要想当然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应查找资料,然后作出正确判断。
)
五、观察种子,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的关系
1.出示悬铃木种子和苍耳种子。
过渡:瞧,这是悬铃木种子和苍耳种子。
请大家仔细观察,猜一猜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学生观察种子。
提出要求:请你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猜一猜它们的传播方式,并说明理由。
3.交流。
要点:不但要说出猜想,还要说出依据。
悬铃木:种子外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
苍耳:种子外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
4.总结: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传播自己的种子。
六、总结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交流。
3.拓展:课后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
【板书设计】
12.用种子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