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发展论坛》征稿、征订启事

合集下载

传媒论坛 征稿启事

传媒论坛 征稿启事

传媒论坛征稿启事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年(卷),期】2024(7)6
【摘要】《传媒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登记,由江西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优秀新闻传播类学术性期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6-1348/G2,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ISSN 2096-5079。

本刊为半月刊,上半月邮发代号:44-98;下半月邮发代号:44-111。

本刊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研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服务,为培养新时期传媒人才服务。

一、栏目设置1.本刊专稿。

特约稿件、策划性专题。

2.红色传播。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结合本土文化,壮大主流阵地。

研究内容: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活动家的新闻思想、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溯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研究、新时代共产党新闻思想创新研究、新时期红色记忆与红色基因传承。

3.传媒观察。

研讨媒体行业发展的新走向,追踪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4.融媒论道。

聚焦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及解决之道。

【总页数】1页(PF0003)
【作者】无
【作者单位】江西《传媒论坛》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传媒论坛征稿启事
2.传媒论坛征稿启事
3.传媒论坛征稿启事
4.传媒论坛征稿启事
5.传媒论坛征稿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论坛》征稿征订启事

《旅游论坛》征稿征订启事
址、 电话 、 邮政编码及 电子邮 件 。
3 文章 的 中英 文摘要部 分要求精 简连贯 , 明文章 的研 究 目的 、 究方法 、 究过程和 研究结论 。中文摘要要 . 说 研 研 求2 0 3 0字左 右 ; 0- 0 为方 便外文读者更 好 了解 文章的梗概 , 文摘要 要求4 0 5 0英文 词汇左右 ( / 英 0- 0 约23个到 1 个
游事业 发展服务 。开设栏 目有 : 旅游理 论研 究 、 旅游者 研究 、 游资源 研 究、 旅 旅游业 研究 、 旅游市场 研究 、 国际旅游
研究 、 旅游 文化研究 、 旅游教育研 究 。为把《 旅游论坛 》 办成具有较 高理论水 准和学 术品位 的旅游理论刊物 , 我们热 忱欢迎全 国旅游界 同仁 、 有关 研究机构 的专家学者 及其他社 会各界 人士 惠赐稿 件 。
现将 本刊投稿要 求如下 : I本 刊现 已采 用网上投 稿 , 登录 w . 请 ww. lj.n注册投稿 。 gbb c 2 本刊 按 国际学 术期刊惯 例 , . 实行 双 向匿名审 稿制 度 。来稿 请遵 守正 文和 作者 信息分 离原 则 即 论文部 分 ( : 含 标题 、 中英文摘要 、 关键词 、 文 、 正 注释 、 参考文 献) 部分不得 包含任何 作者信 息 。作者有关 信息请 另起 他页 , 包 括: 文章标题 、 者姓 名 、 作 作者 简介 ( 出生年 、 别 、 含 性 籍贯 、 职称 、 务 、 历 、 究方 向等 ) 作 者单 位 、 细通讯 地 职 学 研 、 详
0 1 t / 2 0 - 0 — 0 61o.06 9 —3 .
[] ( 文 集 类 ) 学 森 . 叉 学 科 : 论 和 研 究 的 展 望 [ . 接 交 叉 学 科 的 时 代 [ ] 北 京 ; 明 日报 出版 社 .9 5 16 6 论 钱 交 理 A] 迎 c. 光 1 8 :1 .

《西藏发展论坛》征稿、征订启事

《西藏发展论坛》征稿、征订启事

《西藏发展论坛》征稿、征订启事《西藏发展论坛》是反映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思想理论刊物,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刊载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诚挚欢迎区内外学者来稿。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以下事项。

1、请寄打印稿或发电子邮件,请勿一稿多投,逾期3个月未接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概不退稿。

2、提供作者简介: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3、来稿请列出反映论文内容的关键词3—5个及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4、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圆圈标注①②……置于页尾。

5、引文出处列入文末“参考文献”,著录方式为:(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等。

[序号]著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文献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2)期刊。

[序号]著者.篇名[J].刊名,年,卷(期).(3)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的著者.篇名[A].原文献著者.原文献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4)报纸文章。

[序号]著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所有引文来源均不用书名号。

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者可直接汇款至本:FU编辑部订阅,全年6期40元(含邮费),往年合订本,每年50元。

地址:西藏拉萨市鲁定北路9号电话:(0891)6850460电子由口箱:xi zangf azhanl unt an@126.com邮政编码:850000《西藏发展论坛》编辑部。

《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佚名
【期刊名称】《西藏科技》
【年(卷),期】2024(46)1
【摘要】《西藏科技》创刊于1976年,是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管、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340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4-1016/G3。

《西藏科技》栏目覆盖农牧、气象、交通、医药、水利水电、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科技管理等领域,现面向区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征稿。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2.《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3.《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4.《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5.《西藏科技》征稿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南论坛》征稿启事

《江南论坛》征稿启事

《江南论坛》征稿启事
佚名
【期刊名称】《江南论坛》
【年(卷),期】2024()2
【摘要】《江南论坛》(月刊)是由中共无锡市委党校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区域性综合性社会科学杂志。

坚持以理论阐释为主、应用研究为主、地方特色为主的办刊方针,关注学术和理论前沿,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等主题,刊发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江南论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大有可为--《江南论坛》复刊十年有感
2.《江南论坛》征稿启事
3.《江南论坛》征稿启事
4.《江南论坛》征稿启事
5.《江南论坛》征稿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推荐期刊发表

西藏推荐期刊发表

西藏推荐期刊发表西藏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地理、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吸引了大量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西藏地区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们,常常需要选择一些高质量的期刊来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便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因此,本文将推荐一些适合在西藏地区进行学术研究的期刊,希望能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可以选择《西藏科学》这一期刊进行发表。

《西藏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一本地区性综合性学术期刊,该期刊涵盖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其次,对于历史学、人文地理学和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可以选择《西藏研究》这一期刊进行发表。

《西藏研究》是一本专门研究西藏地区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等方面的学术期刊,该期刊以其深入研究西藏地区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而闻名,对于研究西藏地区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此外,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可以选择《西藏民族大学学报》这一期刊进行发表。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是一本由西藏自治区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该期刊涵盖了经济管理、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西藏地区的社会和人文现象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选择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时,学者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期刊,以便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希望本文推荐的期刊能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进西藏地区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交流。

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思考与建议①廖承英中共拉萨市委党校西藏拉萨850000[摘要]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保护能力不仅关系到西藏生态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西藏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着重要机遇与重大挑战.文章从生态经济发展㊁生态文化建设㊁生态制度完善㊁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四个方面概括提升新时代西藏生态保护能力建设的进路,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词]生态安全;西藏;生态保护能力中央第五次㊁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安全,强调要让西藏成为国家 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㊁基础设施㊁生态环保三项重点,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 , 严格生态安全底线㊁红线和高压线,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全国的生态环境的质量,而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是推进西藏生态环保建设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所在.一㊁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与重大挑战(一)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目前西藏生态安全正面临着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西藏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推进生态治理领域法治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创新发展㊁绿色发展,不断健全西藏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㊁法治和技术红利持续释放出来;经济方面深化转型升级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了重污染产能过剩;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减缓了污染物新增排放的压力;环保宣传活动积极有效,不断增强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西藏积极参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找准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定位 影响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重要的江河源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1]通过大力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格局稳定少动,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趋向良性发展,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草地退化明显减弱,草地恢复趋势显著.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明显,且高原东部覆盖度提升幅度大于西部.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森林㊁草地㊁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增加,碳汇总量略有提高,防风国沙服务能力稳步上升,牧草供给能力提升,草畜矛盾有所缓解.但是西藏 暖湿化气候加剧导致降雨侵蚀力的明显提高,使土壤流失量有所增加.[2]2017年西藏通过启动实施 两江四河 造林绿化工程;建立四级河长制(区㊁市㊁县㊁乡),大气㊁水㊁土壤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初步建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5%以上.[3](二)西藏生态安全建设的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藏的城镇化㊁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随着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67①项目基金:西藏科技厅2018年项目«科技支撑美丽西藏建设研究»,立项编号R K X J2018000005.持续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深化推进环境治理㊁改善环境质量任务也很艰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有扩大风险,西藏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服务功能下降,统筹协调保护的难度加大.[4]综上所述,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既是负重前行㊁大有作为的关键期,也是实现质量改善的攻坚期㊁窗口期.因此,要紧抓机遇,充分利用好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妥善应对西藏生态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加快西藏生态经济发展,推进西藏生态文化建设,完善西藏生态保护制度体系,优化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加快西藏生态安全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二、西藏生态保护能力提升的路径(一)加快西藏生态经济发展近三年来,西藏经济增速领跑全国,2018年,西藏G D P总量1477.63亿元,人均G D P为43397元,西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520元,比上年增长11.6%.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略有下降,2017年占G D P 比重48.7%.[5]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西藏经济由于基础差㊁底子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末位,人均G D P和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三大产业结构还需要不断优化,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特别是生态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生态经济对西藏地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1.大力推进高原特色生态产业建设根据中央对西藏 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的定位,西藏要把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有序推进高原生态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西藏在发展生态产业的时候,要协调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使二者平衡且可持续发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绝不能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㊁生态高效的产业,逐步培养人民群众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实施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培育品牌企业,推动西藏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培育新兴高原特色产品,壮大已有的高原特色品牌,加快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推动西藏建设成为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不断提升生态科技创新能力过去的几年里,科技支撑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彰显. 黑土滩 草地恢复技术体系㊁牧草品种的原种籽栽培技术㊁藏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抚育等关键技术等生态科技创新技术为西藏草原畜牧㊁藏医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农牧民增收,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的局面.[6]第一,完善西藏生态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更新生态科技管理理念,把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为科技发展战略㊁规划㊁政策㊁布局㊁评估和监督.建立健全生态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建立各领域专家组成的生态科技智库,对西藏生态科技战略㊁政策和项目提供决策咨询.完善生态科技顶层设计,发挥西藏大学㊁西藏农牧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生态科技基础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西藏的企业成为生态科技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建立符合生态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起更加灵活高效的生态科技项目㊁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创新生态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信息公开与披露机制.第二,壮大西藏生态科技人才队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有计划地培养西藏生态科技人才.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对于紧缺人才,开辟绿色引进通道.对于现有人才,制定科学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加强能力提升.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生态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增加生态科技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R&D投入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西藏生态科技创新提供财政保障.西藏财政对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是目前西藏的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全国还是最低的,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纵观国内外,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和它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正相关关系,经费投入越大,科技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西藏生态科技要有大发展,就必须要有R&D经费大投入.要继续加大R&D经费支出总额,增大R&D经费投入强度,逐步接近并77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让生态科技成为西藏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西藏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2013 2018)时间西藏R&D经费(亿元)西藏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2013年2.30.292.082014年2.40.262.052015年3.10.302.072016年2.20.192.112017年2.90.222.132018年3.70.252.19数据来源:«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3-2018(二)推进西藏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是人们正确对待自然㊁对待生态问题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例如近年来拉萨市大力实施 环境立市 战略,积极开展 家在社区㊁五美家庭 评比㊁组建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环境质量和市民生态文化观念都有了较大改善.在农牧区,在825个行政村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居住环境.[7]大力开展 美丽乡村文明养成 精神文明活动,促进农牧民日常生活中讲文明爱环境习惯的养成.西藏村(居)都组建了环保志愿服务工作队,在节假日开展植树造林㊁打扫卫生㊁动植物保护等志愿活动,逐渐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浓厚的生态文明文化氛围.[8]1.增强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多种宣传载体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城乡居民开展环保教育培训㊁利用 世界环境日 开展低碳日宣传活动㊁开展年度节能宣传周环保活动等,提升民众参与度,在学校㊁社区㊁单位表彰环保先进人员等活动,逐步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的新观念渐渐取代 靠山吃山㊁靠水吃水 的旧观念;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融入到西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2.完善城乡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西藏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在继续做好西藏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切实发挥其作用.进一步把村级民族艺术团㊁社区(农家)书屋㊁ 文化下乡 等工作做细做实,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构建完善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㊁多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健康文明的生产㊁生活和消费方式.在各级组织和各单位举办的文明城市㊁文明村镇㊁文明单位㊁文明家庭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典型,生态环保必须作为一个重要评选指标.3.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虽然西藏教育经费占G D P比例一直比较高,但是绝对总量却比较小,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增加西藏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提高西藏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提高每十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比例,以促进西藏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人们的素质水平,进而促进西藏生态文化建设.(三)完善西藏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提升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必须通过制度完善来促进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对社会资源进行公平分配,保障全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制度的完善可以从加强政府监管制度和宣传教育力度这两个方面进行.1.加强完善各级政府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与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健全生态政策法规制度,加强西藏各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如提升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体现了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㊁重点生态问题治理上的重视,投入比重越大说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程度越好,比重越小,说明协调程度越差.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各级环境监管部门通过排查排污企业,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偷排㊁超排㊁漏排等违法行为,对违反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立即责令其整顿,或关停处理,并收取排污费.2.完善生态环保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西藏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通过建立生态环保87信息公开平台,公开重大环保项目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逐步设立基层环保机构,在各镇设立环保站(所),村组配备环保监察员,加强镇㊁村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立统一的西藏环保基础信息平台㊁监测网络和基础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生态环保部门的预测预报㊁科学决策和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规范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鼓励广大群众㊁社会组织㊁企事业单位等参与生态环保监督工作.西藏各级生态环保部门要积极主动开展各级各类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公布政府关于环保的提案,进一步增强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㊁生态素养,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投入生态环保实践之中,建设美丽西藏.(四)优化西藏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总称,包括水㊁土地㊁生物㊁气候等各类资源.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人类发展的过程是在其居住环境中,通过获取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社会建设和经济生产,这些活动必然要消耗环境资源.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合理开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1.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力度,保护好 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西藏的土地㊁森林㊁草原㊁湖泊㊁湿地㊁高山都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森林,它对涵养水源㊁净化空气㊁固化土壤㊁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藏是我国森林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森林面积1490.9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2.83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为12.14%,居全国第24位.[9]但是西藏地区差异明显,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市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47.6%,[10]而藏北的那曲市由于气候高寒干旱,森林覆盖率㊁城镇绿化程度很低.2017年西藏开始在那曲市开展科技种树项目,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进行批示.继续推进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那曲科技种树 等工作,争取提前实现森林覆盖率12.31%的目标.2.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城镇绿化不但能弱化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维护城市气候环境.2017年,西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5.85平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42%,而昌都市和拉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5.82平方米和2.45平方米.因此,西藏还需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城乡村居绿地建设㊁环卫建设,促进提升西藏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今后要以农用化肥代替化肥,改善西藏的土地质量状况.通过控制并逐渐减少西藏农牧区化肥的使用,减少土壤污染,进而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预防化肥的残留物释放出来的气体对大气层组织破坏.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2019年12月和1-12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2019年拉萨的城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第一名,空气质量最好.[11]但是,随着西藏城市的高速发展,三废(废物㊁废水㊁废气)的产生速度加快,其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2017年,西藏污水处理率88.97%,比全国94.54%低6.5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名倒数第三,只比海南㊁青海好一点.生活垃圾处理率95.42%,比全国99%低3.58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只比贵州㊁新疆好一点.[12]这与西藏自治区 十三五 规划2020年目标98%还有2.58%的差距,在剩下较短的时间要达标,任务比较重.加大对工业废水㊁废气㊁固废排放量的简单平均值合成三废的处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㊁废气治理设施等三废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西藏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水平和能力.2017年西藏城市市政部分公用设施水平地区名称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国94.5491.9814.0140.9137.1199.0097.74西藏88.9788.975.8534.8134.1695.4295.42拉萨92.0692.062.4537.1736.7595.9295.92昌都53.9853.985.8236.4935.4693.9893.98山南94.6394.6310.8830.4228.9995.3795.37日喀则84.8784.876.2726.3225.4494.9794.97林芝92.4392.4325.2242.4041.9593.1893.18西藏2020年目标7098数据来源:«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西藏自治区 十三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973.严守生态红线,继续推进西藏自然保护区建设西藏各级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80%以上,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西藏境内湖泊星罗棋布,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4个.西藏湿地面积652.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5%,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拥有湖泊型㊁河流型和沼泽型湿地三大类.西藏先后建立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㊁纳木措自然保护区㊁色林措自然保护区㊁麦地卡湿地和玛旁雍措湿地,90%以上的湿地保持原生状态,其中玛旁雍措㊁麦地卡2004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羌塘地区湖盆湿地㊁羊卓雍措湿地等16块湿地列入全国重要湿地名录.这些湿地对改善西藏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如补充地下水㊁提供水源㊁清除及转化毒物和杂质㊁调节流量等促进了西藏良好生态的保护和发展.因此继续推进西藏自然保护区建设,严守生态红线,是提升西藏生态环保能力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综上所述,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建设主要涉及到生态经济发展㊁生态文化建设㊁生态制度完善㊁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等四个方面,四者相互关联㊁相互影响.因此,要对四个方面进行统一谋划布局,综合施策,推进西藏生态保护能力快速提升,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生态动力,为西藏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生态环境,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西藏力量.参考文献:[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Z].2009-02-18.[2]黄麟,曹巍,徐新良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宏观生态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3).[3]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Z].2018-02-13.[4]据2001年水利部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西藏各类土壤侵蚀面积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5%,土壤侵蚀强度大,每年达到44.7亿吨,水土流失呈加重趋势.[5]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自治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9-06-03.[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Z].2018-07-18.[7]王雅慧.2018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保工作综述,西藏日报[J].2019-01-22.[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Z].2018-07-18.[9]西藏林业信息网.h t t p://x z l y.g o v.c n/z h e n g w u/g a i k u a n g/ l i n y e.[10]中国西藏新闻网.林芝市林业发展走出新路子:地绿民富"双丰收",2018-07-10.[11]生态环境部.2019年全国地表水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Z].2020-01-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Z].2019-01-24.T h o u g h t s 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I m p r o v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C a p a c i t y o f T i b e tL i a oC h e n g y i n g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L h a s aM u n i c i p a l C o mm i t t e e o fC P CL h a s a,T i b e t850000A b s t r a c t:T i b e t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n a t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b a r r i e r,a n d i t s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c aGp a c i t y i s n o t o n l y r e l a t e d t oT i b e t̓s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b u t a l s o t o t h e n a t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T iGb e t̓s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s f a c i n g i m p o r t a n t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a n dm a j o r c h a l l e n g e s.T h i s p a p e r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a p p r o a c h e s t o i m p r o v eT i b e t̓s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i n t h e n e we r a f r o m f o u r a s p e c t s: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l o g i c a l c u l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i mGp r o v e m e n t a sw e l l a s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a l i t y o p t i m i z a t i o n,s oa s t o f u r t h e r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n aGt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b a r r i e r.K e y w o r d s: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T i b e t;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c a p a c i t y责任编辑:包金运责任校对:格桑次仁08。

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函

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函

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函
尊敬的各位:
我谨代表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组委会,诚挚邀请您出席即将于2021年11月在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是由中华藏学社主办、西藏自治区社科联承办、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大学、青海大学等单位
协办的学术交流平台。

论坛旨在为广大藏学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展现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学
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增进同仁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藏学研究和揭示藏族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民族文化建设与藏学发展”,将重点探讨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现代
社会,如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还将就藏学研究
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藏文经典研究、藏文化研究、边疆视野下的民族关系、藏
医药研究、佛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论坛主要活动包括主题演讲、分组讨论、海报展示等,涵盖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校
际合作等多个层面。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学者参观西藏自治区的部分藏区和知名寺庙,深
入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作为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的组委会,我们衷心期待着您的莅临,并期盼您能分
享您的学术成果和经验,与我们共同探讨藏学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我们相信,此次论坛将
为藏学研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藏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新的贡献。

此致
敬礼!
2021年9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炭展论坛》
征稿、征"i T启事
《西藏发展论坛》是反映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思想理论刊物,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刊载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诚挚欢迎区内外学者来稿。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以下事项。

1、请寄打印稿或发电子邮件,请勿一稿多投,逾期3个月未接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概不退稿。

2、提供作者简介: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3、来稿请列出反映论文内容的关键词3—5个及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4、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圆圈标注①②……置于页尾。

5、引文出处列入文末“参考文献”,著录方式为: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等。

[序号]著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文献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期刊。

[序号]著者.篇名[J].刊名,年,卷(期).
(3)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的著者.篇名[A].原文献著者.原文献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4)报纸文章。

[序号]著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5)所有引文来源均不用书名号。

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全年6期40元(含邮费),往年合订本,每年50元。

地址:西藏拉萨市鲁定北路9号
电话:(0891)6850460
电子由B箱:xi zangf az hanl unt an@126.com
邮政编码:850000
《西藏发展论坛》编辑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