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引发丙烯酸丁酯和丙烯腈乳液共聚合的研究_李建宗

合集下载

乳液丁腈酯橡胶的再酯化反应硫化

乳液丁腈酯橡胶的再酯化反应硫化

乳液丁腈酯橡胶的再酯化反应硫化
Зимин Э.В.;陈根度
【期刊名称】《橡胶参考资料》
【年(卷),期】1991(000)011
【摘要】再酯化反应广泛用于合成各种低烷基丙烯酸酯单体。

但文献中尚未见到利用此反应使含酯基的弹性体大分子在硫化过程中发生交联的信息。

【总页数】2页(P8-9)
【作者】Зимин Э.В.;陈根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3
【相关文献】
1.氧化还原引发丙烯酸丁酯—丙烯腈乳液共聚合的研究Ⅳ.乳液的稳定性 [J], 武利民
2.丁腈橡胶和丁腈酯橡胶性能对比 [J], 裴高林; 丁方政; 赖亮庆; 郝敏
3.浓乳液快速聚合方法制备丙烯腈/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J], 张晨;杜中杰;励杭泉
4.丙烯腈/丙烯酸丁酯浓乳液快速聚合的竞聚率 [J], 张晨;杜中杰;励杭泉
5.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乳液聚合动力学 [J], 刘振国;韩业;周超;张明耀;任仲佳;张会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烯酸及酯聚合活性及阻聚措施的分析

丙烯酸及酯聚合活性及阻聚措施的分析

丙烯酸及酯聚合活性及阻聚措施的分析赵永锋;梁允生;汪劲松【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2(040)005【摘要】Olifen monomer can self-polymerize for its higher active unsaturated bond.The polymerization activity of acrylic acid and ester was analyzed,and the polymerization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acrylic acid and ester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ive products' polymerization activity were acrylic acidMethyl acrylateEthyl acrylateButyl acrylate2-Ethylhexyl acrylate.Mechanism of the polymerization inhibitor used in our acrylic acid and ester process was the nucleophilic addition reaction between electron-rich group and electron-defect atom of acrylic acid and ester.%烯烃类单体由于含有不饱和键,所以活性较高,容易发生自聚。

本文分析了丙烯酸及酯的聚合活性,并对其阻聚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几种常用丙烯酸及酯产品的聚合活性如下: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及酯常用阻聚剂的阻聚机理是富电子基团对缺电子丙烯酸及酯自由基的亲核反应。

【总页数】3页(P152-154)【作者】赵永锋;梁允生;汪劲松【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惠州石化分公司,广东惠州516086;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惠州石化分公司,广东惠州516086;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惠州石化分公司,广东惠州516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16【相关文献】1.乙烯系单体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应(XX)取代哌啶羟胺及其稳定自由基对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的影响 [J],2.乙烯系单体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应(ⅩⅪ)——羟胺类化合物对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的影响 [J], 李兆陇;张自义;贾志胜;胡俊3.乙烯系单体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应——Ⅸ.受阻胺-醌类电荷转移络合物对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的阻聚及历程 [J], 张自义;李兆陇;刘吉平4.乙烯系单体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应ⅩⅢ.1,3,5-三苯甲(月替)与取代硝基苯混合物对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的影响 [J], 张自义;李兆陇;陶璨5.乙烯系单体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应——Ⅷ.1,3,5-三苯甲(月替)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自由基阻聚及历程 [J], 张自义;李兆陇;刘玉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烯酸酯的微波乳液聚合研究(开题报告)

丙烯酸酯的微波乳液聚合研究(开题报告)

丙烯酸酯的微波乳液聚合研究(开题报告)长江⼤学毕业设计(论⽂)开题报告题⽬名称丙烯酸酯的微波乳液聚合研究题⽬类别毕业论⽂学院(系)化学与环境⼯程学院专业班级⾼材1041班学⽣姓名程⽂⼴指导教师秦少雄辅导教师秦少雄开题报告⽇期2008年3⽉30⽇丙烯酸酯的微波乳液聚合研究学⽣:程⽂⼴,长江⼤学化学与环境⼯程学院指导⽼师:秦少雄,长江⼤学化学与环境⼯程学院⼀、题⽬来源其它⼆、研究⽬的和意义微波技术是⼀种不同于常规加热⽅式的新型⾼效的加热⽅式,它为⾼分⼦合成及应⽤提供了⼀种新思路,它的应⽤可⼤⼤降低反应的时间与能耗,提⾼各种反应的速率、收率和选择性,已经成为⼈们关注的热点。

在没有明显热效应的情况下进⾏聚合反应,可以为有机反应、聚合反应、合成材料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探索较好的⼿段。

考察在⾼脉冲功率⽽微波能量⽐家⽤微波炉低得多的微波辐射条件下,微波辐射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选择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微波乳液聚合进⾏研究,考察各种操作参数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加热聚合结果进⾏⽐较,为进⼀步探讨微波辐射聚合机理作⼀些基础探索⼯作。

把微波⽤于⽣产,清洁卫⽣,效率⾼,⼜能节约能源。

本课题通过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微波乳液聚合进⾏研究,以求在聚合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做⼀些初步探索。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献及资料名称1、⼽明亮.微波在聚合物科学中的应⽤[J].合成材料⽼化与应⽤,2004,33(2):37-40,482、张旺玺.微波在化学反应中的应⽤[J].合成技术及应⽤,2004,19(3):25-273、薛长国,滕艳华,李青⼭.微波辐射在聚合反应中研究新进展[J].化⼯时刊,2005,19(11):47-494、黄梅芳.N- [ (n⼀丁氧酰基)⼄基]马来酰亚胺微乳液的微波聚合和热聚合的研究与表征[D]. 硕⼠学位论⽂,20035、陈⽴军.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乳液制备及其相关应⽤的研究[D]. 博⼠学位论⽂,2006:6、张⾦⽣,代孟元,李丽华等.单模聚焦微波辐射合成丙烯酸系⾼吸油树脂[J].辽宁⽯油化⼯⼤学学报, 2006, 26(4):79-827、何卫东,潘才元,卢涛.甲基丙烯酸丁酯微波⽆皂乳液聚合[J].功能⾼分⼦学报, 1999,V ol.12:11-148、包建军,张爱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微波聚合特性和产物结构[J]. ⾼分⼦材料科学与⼯程, 2002, 18(2):78-81,859、李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烯在微波辐射和常规加热条件下的原⼦转移⾃由基聚合[D]. 硕⼠学位论⽂,200410、程振平.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烯在微波辐射和常规加热作⽤下的原⼦转移⾃由基聚合[M]. 博⼠学位论⽂,200311、廖勇勤.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和微乳液超声辐照引发聚合以及与⽆机纳⽶粒⼦复合的研究[D].博⼠学位论⽂,200112、王春鹏.聚氨酯_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博⼠学位论⽂,200313、袁⾦凤.聚丙烯酸酯类纳⽶微粒与⼄烯基单体接枝共聚复合及其对PVC改性的研究[M]. 博⼠学位论⽂,200714、陈健英.脉冲微波辐射苯⼄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聚合[D].硕⼠学位论⽂,200115、朱⼀⽟.乳液合成⼯艺研究综述_摘要[J].精细化⼯,1988,(5):5416、陈杰,易昌风,徐祖顺.微波辐射⽆皂乳液聚合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微球[J].应⽤化学, 2007,24(8):929-93217、史良伟,王洪林.微波辐照下压⼒对合成苯⼄烯_甲基丙烯酸甲酯纳⽶乳液的影响[J].云南⼤学学报(⾃然科学版)2002 ,24 (2):147-15018、鲁德平,杨世芳,李德清等.微波技术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J].胶体与聚合物, 2002,20(1):41,42,4419、包建军,张爱民.微波聚合PMMA⽴体规整性的光谱研究[J].⾼分⼦材料科学与⼯程, 2002,18(5):73-7620、包建军,张爱民.微波聚合制备单分散超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J].功能⾼分⼦学报, 2003,V ol. 16:59-6421、吴正翠,邵名望,宇海银等.微波种⼦乳液聚合制备多孔乳胶粒[J]. 合成化学, 2003,V ol. 11:437-43922、秦少雄.纤维素醚稳定的聚丙烯酸酯类乳液合成及其性能与应⽤研究[D].博⼠学位论⽂,200623、Gourdenne,A.Polymerization under microwaves:fifteen years of experience[J].CeramTrans 1997,80:425-43624、Palacios J,Valverde C.Microwave initiat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reactionconditions[J].New Polym Mater 1996,5(1),93-10125、Murray M,Charlesworth D,Swires L,et al.Microwave synthesis of the colloidal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microgel system[J].J Chem Soc Faraday Trans 1994,90(13),1999-200026、张⽂敏,唐业仓,张洪涛等.微波合成均分散胶体⾼分⼦微球[J].物理化学学报,1996,12(10):943-94527、Zhang Weimin,Gao Jun,Wu Chi.Microwave preparation of narrowly distributedsurfactant-freestablepolystyrene nanospheres[J].Macromolecules 1997,30:6388-6390 28、Ma J,Huang X,Cheng H,Zhao Z,Qi L.Preparation of nanosized ZnS particles in water/oilemulsions by microwave heating[J].J Mater Sci Lett 1996,15(14),1247-124829、Chen Show An,Chang Herng Show.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emulsifier-free emulsionpolymerization:styrene/surface active ionic comonomer system[J].J Polym Sci Polym ChemEd 1985,23:2615-2630四、国内外发展现状微波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与应⽤的⼀门新兴的前沿交叉技术。

用 13CNMR研究丙烯酸丙烯腈接枝共聚对多肽分子功能化修饰的机理

用 13CNMR研究丙烯酸丙烯腈接枝共聚对多肽分子功能化修饰的机理

1 实验 部 分
1 1 仪器与 试剂 . 革 下脚 料.
1 2 样品 的制 备 .
¨N C MR谱 采用德 国 B u e RX 5 0型核磁 共振仪 测定 . r k rD 0 丙烯 酸 、 丙烯腈 、 乙
醇胺 、 过硫酸铵、 氨水均为分析纯, P 1 乳化剂、 O 一0 顺丁烯二酸酐为化学纯 , 铬革屑来 自 皮革工业的牛
维普资讯
20 08年 1月 第 3卷 第 1 9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蒙古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 u n l fI n rMon o i ie st o r a n e o g l Unv r i a y
J n a.
20 08
Vo . 9 1 3 No. 1
1 21 聚丙烯 酸 (从) .. P 和聚丙 烯腈 (A) 在 装有 搅拌器 、 P N 回流冷 凝管 的三 口瓶 中加 入 1 0mL丙烯 酸 ( A) 10mL蒸 馏 水 、 一0乳 化 剂 、 A 、 0 3mL OP 1 2mL 乙醇 胺 , 浴 加 热 到 6 ℃ , 拌 下 滴 加 水 O 搅 ( 。。 NH ) O 引发 剂进行 乳 液聚合 , 到聚 丙烯 酸. S 得 以相 同的操 作方 法 、 投料 比及 反应条 件 , 1 用 OmL
功能化修饰后的接枝共聚物在 =6 . 、4 1 4 5 96 4 . ~4 . 处有特征共振峰. 功能化修饰是引起多肽
分 子 的 皮 革 复鞣 填 充 性 能 明 显 改 善 的 主要 原 因 .
关 键词 : 丙烯腈; 功能化修饰; 多肽; 接枝共聚;C MR ”N
中图分类号 :Q 4 文献 标识码 : T 9 A 随着 石油 化学工 业的发 展 , 类单体 的 品种和 产量 不断增 加 , 究 它 们对 其 他产 品的 修饰 , 烯 研 对扩 大 石化产 品的功 能化范 围、 高石 化产 品的工业 附加值都 有重要意 义. 提 皮胶 原蛋 白经有 机酸水解 后的 多肽分子 经 与乙烯 基类单体 ( 丙烯 腈 、 烯酰 胺 、 丙 丙烯 酸 甲酯等 ) 接枝共 聚反应 进行 功 能化 修饰 , 明显

丙烯酸叔丁酯与丙烯酰胺基偶氮苯共聚竞聚率的研究

丙烯酸叔丁酯与丙烯酰胺基偶氮苯共聚竞聚率的研究

丙烯酸叔丁酯与丙烯酰胺基偶氮苯共聚竞聚率的研究李光华;聂良瑞;王广东;何丽秋;李玉香;汪春英【摘要】以丙烯酸叔丁酯(tBA)和丙烯酰胺基偶氮苯(AAAB)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为溶剂,在60℃下,利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tBA-AAAB无规共聚物.利用FT-IR方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通过Yezreielv-Brokhina-Roskin法(简称YBR法)计算了共聚反应的竞聚率.结果表明,tBA与AAAB的竞聚率分别为r1=2.20,r2=0.34,说明tBA的均聚反应的倾向大于共聚反应的倾向,而AAAB则相反.%The copolymerization of tert-butyl acrylate (tBA) with acrylamido-azobenzene ( AAAB ) was carried out by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with 2,2'-azobis( isobutyronitrile) ( AIBN) as an initiator and tetrahydrofuran (THF) as solvent at 60 癈. The copolymer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FT-IR, and the reactivity ratios of tBA and AAAB were calculated using Yezreielv-Brokhina-Roskin (YB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ues of reactivity ratios for tBA and AAAB are r, =2. 20, r2 =0. 34,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homopolymerization tendency of (BA was greater than the copolymerization tendency and AAAB was just the opposite.【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7)005【总页数】5页(P876-880)【关键词】丙烯酰胺基偶氮苯;丙烯酸叔丁酯;竞聚率;红外光谱法【作者】李光华;聂良瑞;王广东;何丽秋;李玉香;汪春英【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2偶氮苯聚合物中含有的偶氮苯基团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发生可逆的顺—反异构反应,因此,偶氮苯聚合物在可逆光数据存贮、光诱导相转变、非线性光学材料和光控药物缓释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8]。

明胶上接枝丙烯酸丁酯的研究 Ⅲ.接枝产物的表征及其在染印法空白片上的应用初探

明胶上接枝丙烯酸丁酯的研究 Ⅲ.接枝产物的表征及其在染印法空白片上的应用初探

明胶上接枝丙烯酸丁酯的研究Ⅲ.接枝产物的表征及其在染印
法空白片上的应用初探
李治崇;傅志峰;黄明智;缪进康;连娜
【期刊名称】《化学工业与工程》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明胶上接枝丙烯酸丁酯的反应是在 Ce<sup>4+</sup>存在下进行的。

不同的明胶与丙烯酸丁酯配比,可获得一系列不同的接枝产物,此接枝产物的存在由红外光谱和茚三酮试验所证实.测定了接枝侧链的分子量和平均接枝点数目.根据氨基酸分析结果推测了接枝点的可能位置。

电子显微照片和 DSC 均表明明胶和聚丙烯酸丁酯侧链处于相分离状态.将此接枝共聚物用于彩色电影染印法空白片的接受层中,其感光性能、染印性能以及一些物理-机械性能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总页数】10页(P5-14)
【作者】李治崇;傅志峰;黄明智;缪进康;连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材料系;天津大学材料系;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明胶/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二)接枝侧链长度,接枝点数目… [J], 黄明智;缪进康
2.明胶/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共聚物在染印法胶片中的应用研究 [J], 高建平;黄明

3.明胶/(丙烯酸丁酯—丙烯腈)接枝共聚及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J], 邓建平;黄明智
4.聚丙烯酸丁酯乳液接枝氯乙烯及其产物性能研究——接枝物的合成与表征 [J], 张晓春
5.甲基丙烯酸丁酯在碳黑上的接枝聚合 [J], 胡友慧;刘俊峰;董红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氧化还原引发下的苯丙乳液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下的苯丙乳液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下的苯丙乳液聚合孔翼烨;邵国强【摘要】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混合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乳液聚合制备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水性共聚乳液.用粒度测定、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仪器对聚合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引入氧化还原体系合成苯丙乳液能在较低温度下引发进行,乳液聚合产物的性能较好.%Styrene acrylic copolymer emulsion was prepared using styrene,butyl acrylate as a mixture of monomer,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nonylphenol ethoxylates as emulsifier,and potassium persulfate and sodium bisulfite for the oxidation reduction system.The emul【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4页(P86-88,93)【关键词】乳液聚合;氧化还原;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作者】孔翼烨;邵国强【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理工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外国语学院理工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6.31 引言乳液聚合以其反应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所得胶乳可直接使用和以水作溶剂,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等独特优点,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1-4].聚合乳液已广泛用作涂料、粘合剂以及经破乳制取橡胶或塑料等,也可作为获得性能互补的复合材料的基体[5].然而乳液聚合也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聚合,其引发剂的选用对乳液聚合的很多方面都有影响,利用氧化还原引发乳液聚合,具有低温、聚合过程稳定且分子量高等优点[6-8].在苯丙乳液制备过程中,本实验引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单体聚合,并对聚合乳液与仅用过硫酸钾热引发制得的乳液进行了粒度测定、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仪器的对比表征.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真空干燥箱,旋转黏度计,ZetasizerNano ZS90粒度测定仪,Nicolet iSl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SDT-Q600同步热分析仪.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分析纯,无锡市晶科化工有限公司);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南京古田化工有限公司);亚硫酸氢钠(分析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过硫酸钾(爱建德固赛引发剂有限公司,重结晶).单体(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提纯:用4%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次,再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低温下(冰箱内)用无水硫酸镁干燥24h,在通风厨内60℃下减压蒸馏.2.2 合成工艺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质量配比为1∶1,乳化剂(SDS∶NP-10=1∶2)用量为单体量的3%,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量的0.43%,其中氧化剂过硫酸钾与还原剂亚硫酸氢钠的质量配比为8∶1,缓冲剂碳酸氢钠用量为单体量的0.5%,功能单体丙烯酸用量为单体量的1%.加料合成工艺如下:预乳化阶段将一定量的去离子水、乳化剂和缓冲剂加入到250mL三口瓶中,50℃温度下开启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在搅拌下将混合单体及功能单体加入三口瓶中,继续搅拌30min形成稳定的预乳液.聚合反应阶段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250mL三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上述预乳液,通入高纯氮气,搅拌下升温至67℃,先后缓慢滴加新配制的过硫酸钾溶液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待反应液出现青光后,开始滴加剩余预乳液,预乳液加完后保温且反应3h时间,降温出料.2.3 测试及表征外观采用目测的方法进行;黏度采用旋转黏度计进行测定(测试温度为25℃,转速为60r/min);参照国家标准(GB/T 2793-1995)测定固含量;乳液聚合产物从100目的纱布中过滤,用干燥的凝聚物所占单体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凝胶率;将乳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测定粒径及粒径分布;乳液均匀涂在干燥洁净的载玻片上,真空干燥后刮得膜片,红外光谱仪表征聚合物分子结构,热分析从150℃等速升温至600℃,速率10℃/min,流动介质为空气,流速为100mL/min.3 结果与讨论3.1 水性苯丙乳液一般性能不同体系引发的水性苯丙乳液一般性能见表1.表1 乳液的性能测试项目A样品(过硫酸钾热引发)[9]B样品(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引发)引发温度/℃8067乳液外观有蓝光乳白色液体有蓝光乳白色液体乳液黏度/(mPa·s)4.34.1凝胶率/%1.10.7固含量/%51.241.0涂膜性能平滑、透明平滑、透明实验引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乳液聚合,引发温度与在相同条件下仅用过硫酸钾热引发的相比有了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加入合适量的还原剂亚硫酸氢钠,使得由过硫酸钾生成自由基的活化能降低,可在较低温度下产生活性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乳液的固含量略有下降,是由于在相同反应时间里后续较低的反应温度影响了单体转化率.3.2 乳液粒子的大小及分布粒度测定仪测定的乳液粒子大小及粒径分布见图1.图1 苯丙乳液粒径分布由图1可见:两乳液的粒子粒径都呈单分散性分布,粒子平均粒径都小于10nm.A样品曲线的右移,表明了由于反应温度较高而导致乳液粒子大小和粒子粒径分布增大.3.3 乳液红外光谱分析图2是水性苯丙乳液经成膜后的红外光谱图.图2 苯丙乳液薄膜的红外光谱在图2中,2957cm-1、2929cm-1是-CH3和-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729cm-1是丙烯酸酯基中的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453cm-1是苯乙烯苯环的骨架振动吸收峰,1161cm-1是丙烯酸酯基中C-O-C的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758cm-1可以判断出结构中有单取代苯环存在,700cm-1是苯环中的C-H面外弯曲的特征峰.1600~1680cm-1范围是烯键的特征吸收峰区域.由图2可知,A、B两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基本相同;谱图出峰情况基本表明:两样品乳液中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单体及加入聚合体系的功能单体丙烯酸都参与了共聚反应.3.4 乳液的DSC分析图3是A、B两样品的差示热量扫描曲线.从图中可以对比发现,B样品聚合物的分解温度和分解残留物完全燃烧时的吸热峰温度都比A样品的要高,表明氧化还原引发制得的聚合物的热氧稳定性较大,反映了氧化还原引发的聚合物的交联度或结晶度较高.图3 苯丙乳液的DSC曲线4 结论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在乳液聚合中引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得到了性能较好的水性纳米级苯丙乳液.与过硫酸钾热引发相比,乳液聚合的氧化还原引发温度明显降低,聚合物的粒子平均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窄,聚合物的热氧稳定性更大.参考文献:[1]de Arbina L L,Barandiaran M J,Gugliotta L M,et al.Kinetics of the emulsioncopoly 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butylactylate[J].Polymer,1997,38(1):143-148.[2]Zoco N,de ArbinaL L,Leiza J R,et a1.Molecular weight development in emulsion copoly merization of n-butyl acrylate and styrene[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87(12):1918-1926.[3]Gu S J,Wang Y P,Zhang F A.Study on acrylic emulsion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containing high hydroxyl content[J].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05,42(6):771-781.[4]赵晨阳,李效玉.高固含量乳液(St/BA/AA)的合成、乳胶粒径及其分布[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18-124.[5]黄增芳,谢辉,马军现,等.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10,19(1):53-57.[6]万超瑛.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J].化学与粘合,2001(5):219-221.[7]张洪涛,操建华,王岸林.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超浓乳液聚合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4):739-744.[8]王雪荣,焦剑,曲忠先,等.氧化还原引发聚合丙烯酸酯乳液及胶粘剂的研究[J].中国胶粘剂,2006,15(2):1-4.[9]邵国强.水性苯丙纳米乳液的制备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1,39(4):111-113.。

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催化剂氧化还原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催化剂氧化还原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催化剂氧化还原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催化剂氧化还原行为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丙烯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塑料、纤维等领域。

目前,丙烯腈的主要生产方法是氨氧化法,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丙烯和氨氧化为丙烯腈。

然而,传统的氨氧化催化剂存在使用成本高、催化效率低、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催化剂。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催化剂氧化还原过程中,与催化剂中金属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行为对于理解催化机理和优化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将采用常规的化学计量方法和电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催化剂氧化还原行为。

具体内容包括:1. 合成不同组成的催化剂,并使用XRD、TEM、TG、ICP等表征技术对其进行结构和组成的分析;2. 采用常规的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反应,并使用气相色谱等技术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3. 使用循环伏安法和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研究催化剂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行为和吸附态的变化;4. 基于实验数据,对催化机理进行探讨,并提出优化催化剂的策略。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常规的化学实验和物化测试方法,包括化学计量方法、XRD、TEM、TG、ICP、气相色谱、循环伏安法、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

预期成果:本文将系统研究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催化剂氧化还原行为,揭示催化剂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行为和吸附态的变化,对探索催化机理和优化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本研究也有望为丙烯腈生产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 频率 3 5 H
,
透 射 电 子 显 微镜
,
,
一 仪 器 为 J E M ! 0 X 电 子 显 微镜

乳 液 胶粒 和 尺 寸 分 析 的 试
:
样 是 由 原 乳 液稀 释 若 干 倍

S N一 0 1 A 型
:
然 后 浸 涂 在 喷碳 的 铜 网 上 制 成
,
凝 胶渗透 色 谱 仪
, ,
天 津 仪器 厂 生
,
0 ℃下 测 定 3
由上 表 可 以 看 出
,
特 性粘 度 随
N
a :
5 20
,

·
S
H O 浓 度的升 高而 升 高
N H
`
:
,
但变化 不 大
,
而 随
(NH
`
)
.
:
S O
:

浓 度 和 温 度 升 高 而 显 著 降低
但都大于 (
)
2
5 O
:

单组 引 发 所 得 聚 合 物 的 特
性粘 度
.
5
〔 2 〕 一 t = 27℃

4
共聚 物 的 G P C 曲线
实 线为氧化 还 原 引 发
虚 线 为 氧化剂单 组分 引发
〔 1 〕 一 t 二 17℃ 〔 3 〕 一 t 二 3 7℃
〔4 〕 一 t = 4 7 ℃
由图 看 出
(NH
6
`
,
氧化 还原 引 发 体 系
,
不 论其 配 比 如 何
,
,
,
m
o
l /1
S 0
5 11 0 为 1 0m m
.
:
l /l
N
a:
S 0
:
3
.
5H
.
2
0 为 2 5m m
o
l/ 工
单 组分 引发 8 0 ℃ 聚合
( 放大 1 9 万 倍 )
.
(放大 4 8万倍 )
1
: ) 以 ( NH ) S
` :
(放 大 4 8 万倍 )
(
( 有

O
,

/N
a Z
SZO

: : 。 引 发 体 系和 以 ( N H ) S O 单组 分 引 发所 得 乳 液胶 粒的
(N H
`
): S : O 。 单组 分 引 发
,
二 者 所 得 聚合 物 在 特 性 粘 度
分子 量 分 布
,
乳 胶粒子 的 形
状和 大 小 等方 面 有 很 大 的 差 异
` 2 : a : : 且 随 ( N H ) 5 O 盯 N 指 O 摩 尔 比不 同
粒 子 的 结 构 形 态不 同
有 关 用 氧 化 还 原 体 系 引 发 丙 烯 酸 醋类 单体 的 水 济 液 聚 合 体 如苯 乙 烯
`
形 貌 和 尺 寸 有很 大 的 差 异
2
前 者 为 椭 球形
;
后者 为棒 状 形
o
,
且 粒 子 大小 很 不 均 匀

) 当 ( NH )

`
:
S: O
,

/N
,
a :
S 0 5>
:
z
(m
l 比) 时
,
其 T E M 照 片 中呈 现 出 乳 胶 粒 子 为
.
白斑 点
的 椭 球形
这是 氧 化 还 原 引发 聚 合 和 一般 乳 液聚 合所未 见 报 道 的 现 象 ( 在 以 后 观 察 有 同样 现 象 )
玻峨 箕 梦
九 飞彩 二公
钾一认 矿 一
`
孰 汀
图 6
图 5
N
(N H
aZ :
) 5 o 为
:
·
2
:
a
1 5m m
o
l /1
o
.


娜 介下
夕 户.
一 一
ǐ




挤 如 川
燕升 痴一 _ (N H ; ) 2 5 2 0 : 为 1 0二 m o l / 1
.
图 7
(N H

2 : 5 ) 5 0 为 1 0m
第3期
李 建 佘炸
:
:
级 化还 原 引发 丙 坏酸 丁 酷 和 丙烯 胳 乳 浓共 聚 合 的 研 究
,
红 外光 谱
.
R一 4劝 S 型 红 外 光 谱 仪测 定 岛津 工
。 试样用 C H C I 溶 解
,
KBr
涂片

2
实 验操作 方 法

在 装有 搅 拌 器
十 二 烷 荃 苯 磺 酸钠
温 度计

冷凝 竹
,

气 休 导入芒 的四 须烧 瓶 中
,
,
加 入 单体

,
平平加 一0 5
,


去离 子水 及 还 原 剂
之 小时 扰 斗 通 氮 犷卜
,
并 加 热到 所控 温 度 时
将 氧化
剂加 入
,
同 时计 算 反 应 时 间

用 沉 淀 法 测 定 反 应 过 程 中 不 同 时间 的转 化 率
转 化 率 的 计 算方
(NH )
4
:
5 0
2

浓度 的提 高
,
一 方 面 初 级 游离 基数 目 增多 而 转化 率
升高
,
另 一 方面
,
. : 又 容 易 发 生 自山 墓 双 分 子 终 比或 其 它 的 副反 应 而 导 致 转化 率 在 ( N H ) S 旧 。

浓 度 过 高时 反 而 下 降
2
.
还 原 剂 用 蟹 对转 化 率 的 影 响
SH : O
o / 浓度10m m l 1
,
改 变 聚 合温
_
度时 转化 率 、 时 间 变 化 曲 线 从 图 中可 以 看 出 到 较 高 产 率 的 聚 合物
4
.

-~

-
-

`
~
一一 - 一
一-
.
一一 一
,
`
茜 分 子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
1 9 8 9


,
~
`
~
~
-


~

`
-
1
o 〔 2 〕 一 〔 ( N H 」 ) 2 5 2 0 5 〕 一 1弓m m l / I 〔 3 〕 一 以 N H ` ) : S : 0 5 〕 二 2 5二 m o ) / 1
改 变 还原 剂时 转化率 ~ 时 间关 系 图 〔 l 〕 一 〔 N a : S : O : S H Z O 〕 = S m 皿 0 1/ l
,
随着 N
a :
S 0

,
:、
·
S
H O 浓 度 的提 高
:
,
转 化 率下 降
,
这是 因 为 大 多 数 还原
剂 既 是 促 进 剂 又 是缓 聚 或 理 聚 刘
.
3
温 度 对 转 化 率的 影 晌
,
实 验时
4 2 固定 ( N H ) 5 O
:

浓度
1s m o o l
,
/ 1
Na S O
;
:
:
·
特性 粘度 ( C P ) 备 注
, 9 6 8 0 5 4 4 0 0 4 9 0 8 0 3 , 6 5 0 5 1 0 3 0 5 1 6 2 0 5 2 1 7 0 弓2 9 2 0 7 1 2 0 0 6 , 1弓 0 , 4琦 0 0 5 1 4 1
`
·
·
以分 析 纯 丙 酮 溶 解 试 样
,
;
烷 基 苯 磺 酸钠
分 析纯 度
`5 ,
:
分析 纯
·
;
:
分析 纯
硫代 硫 酸 钠
,
,
分析 纯
;
丙酮
:
;
甲醇
l 乌 式粘 度 金
:
:
小o
55m m
,
以 分 析纯 丙 附 作 溶 剂
0 ℃ 恒温 3

,
利 用 一点 法 计 算 特 性 粘
;
动 态 粘弹 仪
z ;
1 本 D D V l 型 动 态 粘 弹 谱 测定 温 度 范 围 一 6 旧「 0 ℃、 2 0 ℃ 升温 速 度 3 ℃ /
,
如图
3
所示
-

一~

,
,
~
-
,



一一
——
一一
,
一—
-
在 所 变化 的 温 度 范 围 内
聚 合 反应 均 可 进 行
且 在 较 短 时 间 内 均能 得

特 性 粘 度分 析
本 实 验在 同 一 条 件 下 测 得 不 同聚 合 条 件 所得 聚 合物 的 特 性 粘 度数 据 如 表
表1
1 ) 5 0 (N 正
所 得 聚 合 物 的 分 子 量 分 布较
.
)
2
5 O
:

单组 分 引 发所 得聚 合 物 分 子 量 分 布 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