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点评与用药安全 网上找的
中医处方点评记录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2/ 2下载文档可编辑
中医处方点评记录
被检科室及
检查日期
人员
检查人员
1、前记
2、诊断
3、药品名称
4、剂量规格
5、单位
检查内容6、用法
及缺陷7、药味
8、签字
9、别字、错字、字迹
10、中药饮片
11、麻醉处方
12、其他
1/ 2下载文档可编辑检Biblioteka 结果抽查处方张,合格张,合格率%。
整改措施
(干预记
录)
处理结果
被检责任
人
院长签字
签字
下载文档可编辑中医处方点评记录检查日期被检科室及人员检查人员检查内容2诊断3药品名称4剂量规格5单位6用法7药味8签字9别字错字字迹10中药饮片11麻醉处方12其他下载文档可编辑检查结果抽查处方张合格张合格率整改措施干预记处理结果被检责任签字院长签字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中医处方点评记录

中医处方点评记录据古籍记载,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处方药物系统。
任何一份中医处方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理论基础,经过医师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制定出来的处方有时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对一份中医处方进行的点评记录。
处方名称:清热解毒汤处方组成:-黄连:6克-黄芩:12克-黄柏:9克-薄荷:3克-芦根:9克-牛膝:6克处方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处方用药说明:该处方选用了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连可疏散温热之病邪,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黄芩能够清热解毒,具有镇静、抗炎的作用。
黄柏能够清热燥湿,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薄荷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缓解口苦舌燥等症状。
芦根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牛膝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处方优点:1.该处方选药匹配合理,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对于热毒、痞满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2.薄荷和芦根的加入,能够缓解口苦、舌燥等症状,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3.牛膝的加入,可活血化瘀,对于热毒引起的瘀血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处方不足之处:1.该处方注重清热解毒,但对于湿热症状的改善较弱,可能需要配合其他药物来加强湿热的排出。
2.处方中未选用具有补气、益肾等作用的药物,对于贫血、肾虚等患者可能不够全面。
3.处方中的用量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处方用药时间:每日三次,每次一剂,连续服用七天。
处方点评总结:该处方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
药物选用合理,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服用该处方即可缓解症状;如果病情复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伍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服用时应注意饮食、生活规律等方面的调整,配合药物治疗,以加速病情的康复。
中医处方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与合理用药评价

品种间的差别
• 特别是跨科用药、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
– 不了解多药合用时药物的相互作用 – 未能根据患者综合状况,恰当选择药物、给药途径、方法和剂量
• 不合理应用药物问题突出
– 抗菌药物 – 注射剂滥用
• 尤其中药注射剂
– 合理用药是相对标准
• 无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模式、统一计量指标、统一检验 尺度
PPT文档演模板
《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与合理用药评 价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 临床用药千变万化
– 个体化用药、用药新进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目前尚无公认、明确的合理用药定义。绝对合理用药
也难以达到,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只是相对的
• 处方使医师和药师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 处方的质量管理
– 主体是医师和药师
PPT文档演模板
《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与合理用药评 价
《处方管理办法》
• 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
– 法律性、技术性、经济性
• 规范处方管理, 提高处方质量,对促进合理用药,保障 医疗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处方管理办法》是卫生行政部门完善监管职能的体现, 具有规范处方行为的积极作用
间隔和时间均正确无误,药品必须有效,质量合格,安全无害。 – WHO提出合理用药的标准:(1987)
1)处方的药物应为适宜药物 2)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 3)正确地调剂处方 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日数服用药物 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PPT文档演模板
《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与合理用药评 价
– 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并未随着药品品种的增多而提高 – 有报道我国每年死于药源性疾病者近20万人
中药处方点评表

1-13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1-14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1-15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1-16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未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判定
1-17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1-18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的;或重复给药的
2-1中药饮片处方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的
2-2中药饮片的调剂与煎煮有特殊要求的,未按要求标注在所列药品之右上方及加括号的
2-3中药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等内容,未填写齐全的
2-4中药注射剂未单独开具处方。
中成药处方点评与合理使用

清热,散风解毒
清胃泻火,润燥通便
主治上焦内热,症见头 晕脑胀,牙龈肿痛,口 舌生疮,咽喉红肿,耳 痛耳鸣,暴发火眼,大 便干燥,小便黄赤。
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 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 鸣、咽喉肿痛、口舌生 疮、牙龈肿痛、大便燥 结
火热内盛,咽喉肿痛, 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目赤肿痛
用于肝胃肺蕴热,引起 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 的头晕目眩,口鼻生疮, 眩,口舌生疮,牙龈肿 风火牙痛,咽喉肿痛, 痛,乳蛾咽痛,便秘尿 痄腮红肿,耳鸣肿痛。 赤。
《伤寒论》、《丹溪心法》则强调头痛需用引经药:“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 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阳细辛,厥阴吴茱萸。”
疼痛的临床表现
风寒—— 头痛剧烈,连项背 风热—— 头痛如裂 风湿—— 头痛如裹 痰湿—— 头痛昏蒙 瘀血—— 刺痛不移 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 隐痛、空痛
头痛的病机
禀赋不足 肾精久亏
房劳过度
脑髓空虚
阴损及阳
因于肾
肾虚头痛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胃虚弱,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血虚 头痛
痰浊 头痛
跌仆闪挫 头部外伤 久病人络
气血滞涩, 瘀血阻于脑络, 不通则痛,
证未解时慎用;3、本品
含牛黄、朱砂,不宜长
期服用。
1、孕妇慎用。2、孕妇及哺乳期 妇女、儿童、老年人使用本品应 遵医嘱。3、过敏体质者慎用。4、 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四、体会和展望
客观地评价和使用中药
冠心病
糖尿病
六味地黄 滋阴补肾
肿瘤
中药方剂点评表格

中药方剂点评表格
请在上表的每行中填写相应的信息,以对中药方剂进行点评。
在“方剂名称”列中填写方剂的名称,在“功效”列中填写方剂的功效,在“用法用量”列中填写方剂的用法和用量,在“禁忌症”列中填写方
剂的禁忌症。
对于多个方剂,可以继续在下方添加行。
方剂点评可
作为参考,但请务必在使用前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以确保
安全和适宜性。
例如: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相应内容,并在完成后保存该表格用于中药方剂点评的记录和参考。
二季度中药处方点评

二季度中药处方点评二季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处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药物的组合与运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二季度的临床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中药处方,并进行了点评与总结。
1. 复方黄连素颗粒复方黄连素颗粒是由黄连、黄芩、生地、蒲公英等药物配制而成的,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
这份处方的指导思路是通过黄连的消炎作用改善胃肠道炎症,黄芩和蒲公英的清热作用调节胃火旺盛的症状,而生地则起到滋阴养胃的作用。
这个处方具有药物组方合理、适应症明确的特点,对于胃肠道炎症相关症状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2. 四季胜肺口服液四季胜肺口服液是一种以连翘、白芍、生地、茯苓等药物为主要组成的中药制剂,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这个处方的组方思路是通过连翘的清热解毒作用、白芍的活血化瘀作用、生地的滋阴补肺作用以及茯苓的利湿化痰作用,综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
这个处方对于咳嗽、咳痰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则疗效有限。
3. 复方越鞠丸复方越鞠丸是由越南古藤、麻黄、细辛、党参等药物配制而成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
这个处方的组方思路是通过越南古藤的解表作用、麻黄的发汗作用、细辛的驱散风寒作用以及党参的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综合治疗感冒引起的症状。
这个处方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感冒则疗效一般。
4. 复方百部制剂复方百部制剂由千里光、款冬花、紫花地丁等草药配制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这个处方的组方思路是通过千里光的清热解毒作用、款冬花的发散风热作用、紫花地丁的清热利湿作用,综合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症状。
这个处方对于鼻塞、流涕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鼻塞则疗效有限。
综上所述,二季度遇到的中药处方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这些处方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以及治疗疾病的适应症方面都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特点,有效地调节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处方点评为规范我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局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我院药剂科对每个月的中药处方随机抽取100份门诊处方,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实施点评。
旨在规范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我院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
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八)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九)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十)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处方点评与用药安全近年来,有关中药ADR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如近期引起全国上下关注的完达山药厂刺五加事件等。
据统计,1994—1996年,日本报道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其中10例死亡;国内外均有因服用“苗条丸” 或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肾衰竭、尿毒症,或被称为“中草药肾病”)的报道等。
提高对中药药害的认识,加强中药应用的监管,可减少中药药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开展处方点评,为监管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中药由于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及用药安全往往被忽略,中药的合理应用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西药。
中药处方的合理应用评价仍处于空白阶段。
现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对中药处方的合理用药点评和安全用药的提出几点建议。
1 中药处方合理用药审核内容:1.1 查中药处方中的有毒药品。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金属元素类等,作用于人体不同系统或器官组织,而引起不同症状。
含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产生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马钱子等的种子均含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毒性主要作用于脊髓、大脑皮质或延脑等高级神经中枢,主要表现为脊髓反射性的兴奋显著亢进,引起特殊的强直性痉挛,常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死亡。
雷公藤等含雷公藤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中毒剂量可引起肾小管细胞变性坏死,肾曲管上皮轻度脂肪变性,而稍小剂量的致死多以肾功能衰竭为主。
含毒苷类。
如强心苷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的苷类,夹竹桃等中草药均含强心苷,中毒主要表现在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
蟾蜍为重要的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现时间多在30~60分钟之后,首先有上腹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口唇青紫、心悸,甚至昏迷以致休克,多数患者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
另外,杏、桃、枇杷等的种仁均含氰苷(即苦杏仁苷)等有毒成分,苦杏仁苷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稳定,中毒症状主要是组织缺氧,并损害中枢神经,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木通所含的木通皂苷水解后得长春藤皂苷元等,能损害肾小管,导致其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含毒性蛋白类。
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黏膜的强烈的刺激和腐蚀,能引起广泛性的内脏出血。
如巴豆的巴豆油中主要含有毒性球蛋白,内服中毒后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
有服巴豆油20滴而致死者,致死原因可能是毒性球蛋白对血球及中枢神经系统有原浆毒作用。
苍耳子所含的苍耳子油、毒蛋白等有毒成分能损害心、肝、肾等内脏及引起脑水肿,尤以肝损害为甚,继发引起脑水肿而致的惊厥可能为死亡的直接原因。
金属元素类。
中药中的矿物类药物一般都含有金属元素,其中对人体毒性较大的主要为含砷、汞、铅类等的药物。
如砒石(红砒、白砒)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其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还可并发肾衰、中毒性肝炎、心肌炎,严重者可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昏迷,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水银、轻粉等含有汞,汞化合物能抑制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中毒后可出现精神失常、胃肠道刺激症状和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刻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含铅类中药有铅丹、铅粉等,可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
加强合理用药是避免中毒的关键1.2 查中药处方的药品用量。
一般来说,药物的功效与其剂量成正比,其毒性也与剂量成正式。
人体对药物毒性的耐受性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的用量往往是引起中毒反应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即使是书中未注明有毒的“无毒”药物,若超量服用或长期服用,也同样会令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
某些医生为追求疗效或为加快疗效,一味加大药品的用量,会造成各种中毒反应或其它不良反应。
如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和药性等作用,但也确有助湿雍气、令人中满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出现浮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不良反应。
如钟氏报道鹅不食草超量使用,致服后发生咽、食道、胃烧灼感、恶心呕吐,胃疼等不良反应。
余氏报道超量服用瓜蒂致中毒性休克等。
另外,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细辛过量会发生眩晕、肾损害。
因此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中病即止。
应严格按药典的要求进行用药。
1.3 查中药处方的疗程。
即使是大补元气的人参,长期过量服用,也会出现兴奋、焦虑、烦躁不安,甚者精神错乱、纳呆消瘦等不良反应。
苍耳子有小毒,服用时间超过一个月,则可引起蓄积中毒,出现胸闷心悸、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神经中毒,心肌和肝功能损害症状。
胖大海作为保健饮料长期泡服,也会引起大便溏泻、饮食减少、脘腹痞闷不适而消瘦。
长期服用朱砂致汞中毒,长期服用雄黄致砷中毒等。
1.4 查中药处方的辨证用药。
现时处方要求在处方前项中注明疾病的诊断,药师审方时应加强关于辨证的内容。
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中药的性能,如寒热温凉,是治疗作用的基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药用来纠正机体病理之偏,产生治疗作用的重要依据。
如运用不当,不合理使用,寒者用寒药,热者用热药,火上加油则会出现药害反应。
如对肝阳上亢者用细辛、肉桂等。
如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用解表药,对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要慎用清热药。
因此,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辨别证候所属,根据证候,合理选择用药。
1.5 查中药处方的配伍。
中药配伍禁忌中有十八反、十九畏。
某些中药配伍具有相恶、相反的作用,乌头、贝母合用降低乌头疗效,瓜蒌、白蔹、白芨能增加乌头的碱毒作用;甘草有水钠潴留作用,与甘遂、大蕺、海藻逐水作用相抵触;藜芦有催吐作用,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不宜与人参、党参、白芍等补益药合用;实验证明川乌与姜半夏、甘草与海藻、甘草与芫花、甘草与甘遂、川乌与白蔹、川乌与白及、藜芦与北沙参之间均具有增强毒性的作用。
硫磺与朴硝合用使泻下作用强烈引起腹痛;巴豆与牵牛合用泻下更加峻猛,甚至导致出血;丁香与郁金、肉桂与赤石脂有拮抗作用,合用降低疗效。
1.6 查处方中西药的配伍。
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与磺胺类药物合用会引起血尿;人参能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甘草与水杨酸钠同用使溃疡病发生率增加;穿心莲与庆大霉素、红霉素等合用,可抑制穿心莲促进白血球吞噬功能的作用,降低疗效;含有水合性鞣质的中药石榴皮、地榆、酸枣根、五倍子等与氯霉素、红霉素、异烟肼等合用,会加重肝脏损伤,严重时引起药源性肝病;痢特灵和麻黄、丹参合用可产生毒副作用,严重时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
含朱砂的药物与三溴合剂合用,产生有刺激性的溴化汞而导致“药源性肠炎”。
1.7 查中药处方的炮制品。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马钱子等中药生用内服容易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如生半夏有毒,而经炮制后法半夏则毒性大减。
但是,对于有毒中药,炮制应当适度,不可太过或不及,太过则疗效难以保证,不及则易发生中毒反应。
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另一大特点。
中医组方用药,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纠正其偏性以适应临床,药物经过炮制,可以降低毒副作用、缓和药性、增强疗效等。
如乌头经炮制后,毒性成分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和l/400,镇疼作用却不降低。
马钱子、斑蝥、巴豆、芜花都要通过炮制来降低毒性,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临床应用时应分清炮制品与生品的功效,捡药时需付炮制品的不能付生品,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8 查中药处方的煎煮方法一般认为长时间煎煮可以降低毒性,如附子先煎一小时,则毒性可以减小,煎煮时间不足则会引起药害反应。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副作用越强。
薄荷为防挥发油散失要后下,阿胶要烊化,辛荑花、蒲黄、车前子要布包,三七要冲服。
1.9 查病人的生理病理情况。
张景岳说:“人有能耐毒者,有能不胜毒者”。
不同的体质、年龄、性别,对中药的耐受力也不同。
体质强壮的成年人对药物的吸收、转化、排泄较快,敏感性较低,耐受力强,而体弱的老人、幼儿和妇女处于月经期、哺乳期则恰好相反,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陈氏报道1例小儿口服番泻叶致急性尿潴留。
黄氏报道九例小儿口服人参2—4 g造成人参综合征,于24 h内出现兴奋、欣快感、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
2 中药的用药安全2.1 正确认识中药的药害反应。
对中医中药的正确认识,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传统中药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佐证了其疗效的独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历代医家及现代中医通过炮制和配伍降低了有毒中药的毒性,从而使临床发生毒性反应的机率大大减少。
当脱离了中药传统的制备方法、剂型、剂量、服法时,中药“药害”事件就会体现出来。
中药的成分复杂,所含的成分很难全部分析清楚,各种成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机体后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
例如,含有有毒金属的药物(汞,砷等)在中药处方中应用较广泛,如果以国际重金属总含量为标准来评判中药的毒性,许多具有独特疗效的有效方剂将被禁止使用。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报道,大黄中含有致癌的成分。
随后,有些欧洲国家对大黄采取了限制使用,美国FDA 也禁止使用大黄作为药用成分。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知识变革研究的技术和手段,尽快对传统中药逐药建立安全性评价标准。
2.2 防止超量用药、擅自用药与滥用、误用药物。
中药应用时要充分考虑利弊,密切观察用药反应,严格掌握中医用药规定的适应症、剂量、疗程、体质及禁忌症。
正确区分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反应。
2.3 正确辨证,合理用药。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是引起药害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认为中药安全无毒,而忽略了它的合理应用,出现长期服用,用药不辩证等不合理现象。
提高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依法遣方用药,可有效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砒霜经科学方法精制纯化成注射液选择性对肝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公认的“毒药”经过科学合理用药一样可以造福人类。
2.4 深入开展药理、毒理研究,阐释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并予以有效的预防。
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如免疫实验、微生物实验、分子生物实验、血液流变学实验等,加强中药客观指标的检测,并与国际主流药理毒学理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