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兰州城市文化记忆的文学书写——评李西岐长篇小说《金城关》
兰州中山桥的诗句

兰州中山桥的诗句
嘿,朋友!你知道吗?兰州中山桥那可是一座充满诗意的桥啊!
想想看,当夕阳的余晖洒在中山桥的钢梁上,那光芒就像一首金色的诗篇。
比如说,“金光璀璨映长河,中山桥影舞婆娑”,这不就仿佛让你看到了那桥在光芒中的优美姿态吗?
夜晚的时候,桥上的灯光亮起,照亮了黄河的水面,像不像“星河璀璨落人间,中山桥畔夜不眠”?多美的画面啊!
当微风轻轻吹过,桥身微微颤动,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是不是有点“微风轻拂中山桥,岁月低语诉前朝”的感觉?
还有那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匆匆脚步,不也是“行人匆匆桥上过,欢声笑语伴风歌”的生动写照吗?
朋友,你说这中山桥是不是一座充满诗意的桥?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兰州的变迁,却依然屹立不倒,用自己的身躯书写着一首又一首动人的诗!
我的观点是:兰州中山桥就是一首永恒的诗,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道钢梁都蕴含着诗意,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金城关博览园观后感

金城关博览园观后感去了趟金城关博览园,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新的惊喜。
刚到博览园门口,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像个时光隧道的入口,一下子就把我从现代都市拽回了老兰州的岁月里。
走进园里,就像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
先说说那些民俗展馆吧。
里面陈列的老物件儿可真是五花八门,从传统的农具到精致的手工艺品,每一样都在叽叽喳喳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看着那些粗笨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具,我就仿佛看到了老一辈兰州人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画面,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但是感觉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再看那些手工艺品,什么刺绣啊、剪纸啊,那细致的针法和精巧的剪纸图案,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就想啊,以前的人可真是心灵手巧,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工具,全凭一双手就能创造出这么美的东西,这可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还有那些关于兰州历史文化的展览,就像是一本本立体的史书。
从古代的兰州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到各个朝代在这儿留下的痕迹,都被展示得清清楚楚。
那些古老的地图、文献和文物,就像是一个个小窗口,透过它们我看到了兰州在历史长河中的起起落落。
原来兰州可不仅仅是有拉面这么简单,它在古代可是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呢。
我就站在那些展品前面,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想象着古代的商队驮着货物从这儿路过,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地响着,那画面别提多有趣了。
说到这儿,不能不提博览园里的艺术氛围。
我溜达着就到了一些艺术展馆,里面有书画作品,还有一些现代的艺术创作。
那些书画作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清新淡雅,每一幅都像是画家的灵魂在纸上跳舞。
我这个不懂艺术的人,在里面逛着逛着,都感觉自己好像沾了点艺术气息,走路都想装得高雅一点呢。
而那些现代艺术作品,就有点像外星来的朋友,充满了奇思妙想。
有的作品我看了半天都没太明白啥意思,但是又觉得很有趣,就像是跟艺术家玩了一场猜谜游戏,虽然我可能没猜中,但过程还挺好玩的。
金城关博览园还有一点特别棒,就是它的布局。
兰州历史论文3000字

兰州历史论文3000字1、兰州的来历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
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
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
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
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
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
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
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东方红广场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
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
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
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东方红广场夜景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
八年置都督府。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改为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西北文化名城的古与今

大城头条Feature Lanzhou西北文化名城的古与今in Cultural Aspects文+兰若图+晓欢林子涵芦懿李苑朝Marianne Adam兰州,自设县以来,2200多年历史里,一直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在这座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中,遍地都是瑰宝,遍地都有文化的足迹。
从地域上划分,兰州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这座城市群山环抱,易守难攻,在冷兵器时代可谓固若金汤,西汉时,取“金城汤池"之意,将兰州命名为“金城”。
此后,兰州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节点,在两千多年的建城史里,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以黄河文化为内核,兰州吸纳了经河西走廊而来的多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发展至今,成为当之无愧的西北文化名城。
文化追索甘肃省博物馆与兰州碑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在中下游流域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但包罗万象的中华文明并非只起源于中原,那些陈列在 各地博物馆的宝藏,足以证明华夏文明的多源头格局。
黄河上游的兰州一带,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祖先的脚步早已远去,但我们还可以从甘肃省博物馆记录和收藏的文物中,寻找金城文化的前世记忆。
35 万件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聚集在这里,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出土于兰州市八里窑崖头的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是兰州周边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更是华夏文明兰州碑林坐落于白塔山西麓,黄瓦白 壤,飞檐炅动,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 手札,以及历史碑刻陈列于此〇本页 图三为碑林,图一、二,包括右页图均为白塔山景观〇C H D41/ CUV GEOGRAPHY城市地理/ 04大城头条如本页图所示,登白 塔山,可俯瞰兰州城。
右页上三图为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下 图的青城古镇,是兰 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多源头发展格局的重要见证。
西汉时期的彩绘木博戏俑,惟妙惟肖刻画了两位老者全神贯注博戏的场面。
金城关博览园观后感

金城关博览园观后感前几天去了金城关博览园,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趣的体验啊。
一到博览园门口,我就感觉像是要开启一场穿越之旅。
走进园内,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那雕梁画栋,虽然我不是啥建筑专家,但就觉得特别精美,每一处花纹好像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首先逛到的是展示兰州民俗文化的地方。
哇塞,那些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就像一个个老朋友在跟我打招呼。
看到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像什么剪纸啊、刺绣啊,我就在想,以前的人咋这么心灵手巧呢。
特别是那些剪纸,那图案复杂得就像魔法变出来的一样,我感觉自己拿剪刀剪个直线都费劲,人家能剪出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真厉害。
还有刺绣,一针一线的,绣出来的图案色彩斑斓,精致得不得了,我都不敢想象得花费多少时间和耐心。
再往里走,又到了介绍兰州历史的展馆。
在这里,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厚厚的兰州史书。
那些古老的图片和文物,把兰州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
我看到了兰州曾经的样子,那时候的街道、建筑,虽然和现在大不一样,但就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从古老的渡口到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感觉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智慧。
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感叹,原来兰州这座城市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啊。
说到这,不得不提博览园里的那些蜡像场景。
那些蜡像做得可逼真了,我刚看到的时候还吓了一跳,以为是真人呢。
有一组是表现兰州传统集市的场景,小摊贩们在叫卖,顾客们在挑选商品,热热闹闹的,就像把我带到了那个年代的集市上。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想象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不是也会为了几毛钱的东西讨价还价,是不是也会有那种发现新奇小玩意儿的惊喜。
博览园里还有很多关于兰州文化名人的介绍。
我这才知道,原来兰州出了这么多厉害的人物。
他们在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兰州增添了不少光彩。
看着他们的事迹,我心里还有点小骄傲呢,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参观者,也沾了点他们的灵气。
逛博览园也有点小累,毕竟要走很多路,看很多东西。
但是这种累是值得的,就像是吃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金城关,真的比兰州城早?

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金城关,真的比兰州城早?西北咽喉金城关金城关是兰州人的一个情结。
这座西北最有名的一座关城,是因防守关口的需要而修建的,它既可控制黄河桥,也可以盘查行人,同兰州城相辅相成。
对于金城关修筑确切时间至今人们尚不能确定。
民间传说“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
有记载说它建于汉代,而《元和郡县志》则说它是在隋开皇十八年由金城津改建而来。
也有人说,金城津初时关址在今西固沙井驿大桥附近,至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时,移至今兰州市黄河北岸中山铁桥西约1公里处的金山寺西山腰处。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本汉置。
阚(马字旁+因)《十三州纪》:金城郡有金城关。
”《元和郡县志》谓: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津为关。
《重修皋兰县志》四册记:“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筑,明屡加修葺。
”志书所各说不一,但金城关由来已久是肯定的,其名称的出现距今至少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
自隋朝至今的1000多年中,金城关非常繁忙。
到中原的西域商人,去印度取经的高僧,为中央政府传递信息的使臣都从这里经过。
唐玄奘、林则徐、左宗棠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从此经过,留下了一段段的感人佳话。
《重修皋兰县志》中说:“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筑。
”北宋时,兰州是北宋和西夏发生拉锯战的地区,在这一段时间,黄河河道也逐渐北移。
1081年北宋李宪率军从西夏手中夺回兰州以后,于是大规模加强了兰州地区的军事防御设施建设。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北宋和西夏在兰州发生大战,当时西夏动员80万人参战,并派兵持盾牌顺云梯准备登城,这时城上箭如雨下,后来西夏军因粮草供应不上而撤退。
在这个背景下,北宋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反攻,充分发挥黄河天险的作用,在黄河北白塔山西边又重新修建了金城关,其目的是防守黄河渡口。
“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
”金城关北倚高山,南临大河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
李西岐 胸容万物 笔墨通神

1202019.07
鉴赏·尚品生活 LOHUS
李西岐
: 胸容万物 笔墨通神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21
2019.07LOHUS 鉴赏·尚品生活
李西岐,陕西省岐山县人。
中国
作协会员,甘肃作协理事,甘肃书协会
员,陕西美协会员,《读者》签约作
家,长安大学特聘文学研究员,宝鸡国
学会名誉会长。
出版《金城关》等6部著
作,发表文章约400万字。
其中,长篇小
说《金城关》荣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
被誉为兰州及甘肃文化的百科全书。
涉
猎诸多艺术门类,各有建树,并撰写书
法、美术等评论一百多篇。
先生书法为颇具难度的章草。
观先
生章草书法,却有浑厚大气之感。
先生画
作,写意自然,线条、墨迹、点染,深得
童趣,同时亦是消逝已久的乡土记忆的重
现与复原。
灰鸟,驴驹,草木,先生故土
记忆中所有遥远的事体,笔下呈现灵动、
可爱可掬之态。
先生同时对陶器鉴赏具有
很高的造诣,善于将远古的物象、人迹以
变体之态、奇异天象融入画作,画作顿时
有着历史时空的延伸与斑驳。
先生承接前
人,同时专注拓新、点化、色彩等,在明
了的抉择间,赋予所画之物精神,使其精
微活化在人们视野中。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观后感

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观后感
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观后感
最近,我去了一趟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游览了金城关旅游区的景点和文化宫殿。
我给这次游览的体验打上了几个字:壮观、流芳!
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建筑洋溢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到金城关景点,我们可以看到了壮阔的城墙,以及城内的众多历史文物,比如关头柱、关碑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显示出金城关的繁荣与伟大,更是传递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根基。
在文化宫殿里,我们可以看到金城关的历史文物,以及藏传佛教等各种文物展览,让我们对金城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游览金城关,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其历史文化,而且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滋味美食,尝尝这里的极具特色的小吃,让人的味觉享受到极致。
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让我印象深刻,它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我在这次游览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也深深地被金城关的历史文化所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李பைடு நூலகம் 岐长篇小说 《 金 城关 》
郭 茂 全
( 兰州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7
文献标 识码 :D
文章编 号 :1 6 7 1 — 1 3 5 1( 2 0 1 4 )0 3 — 0 1 1 8 — 0 5
兰州古称 “ 金城” 。历 代 文 学 家 或 写 实叙 事 , 或 浪漫 抒情 ,皆 以诗 性 的话语 描 绘 了兰 州 的 自然 景 观 与人 文景 观 ,表 达 了深厚 的 思想情 感 。历 代文 学 中 的兰州形 象 已沉 淀 为兰州 的 城市 文化 记忆 。小 说 家 李 西岐 的长 篇小说 《 金城 关 》对社 会 转 型期 的兰
文 化记 忆 。
城市的街道 、广场 、公园、社区、商店等组成
了城市 形象 的物 质文 化 形态 。作 为城 市文 化 的体 验 者 和表 现者 ,作 家或 进 入私 人空 间 ,或 步人 公共 空
“ 城 市 文化 是 城 市 文 明 的外 化 ,而 城 市 形象 又
是城市文化的更具体的表现 。这里有城市轮廓线 、
俗 变化 皆蕴 藏 其 间 。就 饮食 文 化而 言 ,作 品不 仅描 述 梁 三 斗 家庭 聚 会 中的饭 菜 、君 再来 餐 厅 的西 餐 、 凤 鸣食 府 的关 中风 味 、遍 布街 道 的牛 肉面 、奇 香无 比的羊 肉串 ,描述 解渴 清肺 化痰 的热冬 果 、酸 爽滑 润 的 软儿梨 、甜果 肉松 的苹 果 ,还 津津 乐道 于兰州 百 合 、 白凤 蜜 桃 、白兰瓜 、籽 瓜等 地方 特产 。作 品 对 “ 舌 尖上 的兰州 ” 的叙述 丰 富着 读者 的兰州 饮食
2 0 1 4 年5 月
天水 师 范学 院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Ti a n s h u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Ma y, 2 01 4
第3 4 卷 第3 期
Vo 1 . 3 4 No . 3
社会转 型期 兰州城 市文化记 忆 的文学书写
谣 、方 言 俚 语 等 共 同 组 成 了兰 州 市 井 生 活 的 浮世 绘 。 在历 史 文 化 方 面 ,小 说 不仅 叙 述 了 “ 金城关” 的 历 史 ,插 叙 了高 适 、岑 参 吟 咏 金 城 关 的边 塞 诗 句 ,还 引述 陇 上 诗人 彭 泽 描 写 兰州 金 天 观 的诗 篇 、 何海 楼赞 美 “ 莲 池夜 月 ” 的诗 句 、秦 维岳 歌 咏兰 州 玫瑰 的诗歌 、左 宗堂 吟 咏兰 州 的诗词 等 。凡 涉及 兰 州 的各 种历 史文 化景 观 ,叙述 者 皆叙 其源 流 ,述其 变化 ,举 其 诗词 ,论 其 现状 ,从 一个 侧 面反 映 了兰 州深 厚 的历 史文 化积 淀 。除 了呈 现历 史文 化 ,小说 还 以人 物 的视角 表现 了兰州 不 同时期 的生 态 环境 变
城 市 日常 市 井 生 活 是 文 学 表 现 的 重 要 内 容 。 《 金 城关 》 以 2 0 世 纪末 社会 转 型 时期 为 小说 叙述 的 历 史 语 境 ,以 “ 金 城 ” 为人 物 活 动 的主 要 空 间场 域 , 以黄 一 鸣 、梁 小 卉 、陈 木 楠 、马 蒂 尼 、梁 锦 华 、孔守 道 等人 物 的生活 为叙 述 内容 ,全 面细 致地 呈现 了兰 州 的 日常 市井 生活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一 O l — l 1
作者 简介 :郭茂全 ( 1 9 7 3 一 ) ,男 ,甘肃武 山人 ,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博士 。
基金项 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 目 “ 城市 的文化记忆 与文学 书写”( 1 3 YD 0 7 9 )阶段性成果 1 1 8
天 际线 。有 街道 、里 弄 和广场 ,又有 ‘ 软 ’的城 市 形 象 。如 市 民 的衣 食 住 行 之类 ,以 及 工 业 、手 工 业 、商业 等等 。 ”u 《 金城关 》 对 兰州市 井生 活 中丰 富 多彩 的 “ 软文化 ” 与 “ 硬 文 化 ”进行 了鲜 活 的呈 现 。城市 文化 不仅 包 括物质 文 化和 制度 文化 ,还 有
服饰 市场 ,从 黄河 之 畔 到兰 山之 阁 ,从 公 园戏 园到
花店 舞厅 ,从 山麓 寺 观 到灵 堂墓 地 ,从城 区郊 区甚
、
城市 日常市井生活的呈现
至到 河西 走廓 、潇湘 大地 、边 疆 地 区 ,诸 多 文化 景 观 皆呈 现在 文本 中。家 居文化 最 能体 现一 个 城市 的 世俗 文化 精 神 ,作 品 中黄一 鸣寒 酸简 陋 四合 院 、老 干部 梁 三斗 的 干休所 、扶贫 办张 处 长博 物馆 般 的居 所 、机关 领 导寇 部长 奢 华典 雅 的套房 、地头 蛇苏 大
州 城市 生活 进行 了独 具 匠心 的审美 观照 。
一
间,或穿行于商业空间,或游荡 于政治空间 ,建构
了一个个多维 的城市文化景观 。《 金城关》 中的城 市 空 间形 态丰 富 多样 。从 家庭 居所 到宾 馆 酒店 ,从
普 通 市 民家属 院到政府 机 关小 区 ,从街 衢 陋巷 到滨 河 大 道 ,从车 站 广场 到市 中心 广 场 ,从 蔬 菜 市场 到
化。
会 、猜拳 吟诗 、请 客送 礼 、节 日庆祝 、腊 月 祭灶 、 社火 表 演 、秦 腔演 唱 、葫芦 雕刻 、奇石 欣赏 到 排 队
买 面、下岗求 职 、祝寿宴请 、登 高赋 诗 、烧香拜 佛 、参观游览 、殡葬祭奠等 ,诸多事象呈现于 《 金 城关 》之中, 日 常生活的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习
棚中西混杂的院落等 ,不仅显示着人物的性情 、职
业 和社会 地位 ,还 折射 出多样 的兰 州家居 文 化 。
城 市市 井生 活 的文 化意 蕴不 是 由 “ 城郭 ”围成
的 ,而 是 由 “ 城 事 ”构 成 的 。从 见 面 问候 、亲戚 聚
《 金城关》 中的城市文化景观丰富多样 ,历史 文 化 、家 居 文 化 、饮食 文 化 、节 庆 习俗 、城 市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