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14 驿路梨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过程与方法】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导语设计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地方就有诗。

”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 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教学提示】 1.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课前布置学生驿路花瓣喷香撵走麂子修葺好奇干草陡峭预习课文,梳理字2. 介绍作者。

词。

荆风,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

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目标导学二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定学生朗读1.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课文。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 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引导学生抓住线什么, 索进行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5)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5)

14、驿路梨花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①学习课文中记述的次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想、描绘等方面的特色;②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经过本文的学习,培育学生在写作记述文时合理地安排次序,奇妙地进行构想、设置悬念,使文章令人着迷。

3、德育目标:学习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立教课目的,使教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密切联合,在同一教课过程中,相互浸透,共同达成。

自然,任何学科的教课活动中,老是教授知识易,培育能力难。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课要点、难点确立以下: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1)学习课文中记述的次序;( 2)学习作者精良的构想。

难点:领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课方法:本课采纳启迪式、议论式、朗读法教课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出示一组优美的多媒体画面,伴以舒缓的音乐,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复述课文。

(引起学生的表达欲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研读课文,学习写法,明确主题1、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篇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了。

下边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1)、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

(2)、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序次出现?假如按小茅舍的建筑和照顾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序次出现?(3)、念书方式:速度、圈点标注2、速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舍后,环绕着小茅舍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解?3、、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分别在哪里,将其语句画出。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4、剖析三次写梨花(一)一写梨花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 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余同学闭目体会 ]2、、大家在脑筋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以后,感觉这里的风景如何?(用书上词答)”多么漂亮“[师板书 : 多美(花)]3、、在这诗一般的美好环境中,我和老余居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点焦急了”4、我们为何焦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况如何?)学生在书上找:(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况:山高坡陡林密人少或稀)5、在这类情况下,我们急需找一个地方过夜,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舍,我和老余)6、这房屋有人吗?谁的房屋呢?(板书:设悬)7、但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屋里,我们却遇到了很多厚待是什么?师作搭桥式指引:①邀请的方式是热忱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仔细的④感觉是温馨的:8、因为对小屋主人感谢, 惹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想, 此时谁来了?板书:瑶族老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4课,课文以描绘梨花为主,展现了梨花盛开时驿路的美丽景象。

通过描绘梨花、驿路和人物,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课文大意,品味优美的语言。

但部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提高,对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味语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和人物。

2.难点: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诗意。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品味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驿路梨花》课文全文。

2.相关资料:关于梨花、驿路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教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梨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梨花的美丽。

教师简要介绍梨花的特点,导入新课《驿路梨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杨秋【学习目标】1.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丛书4、课前小研究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播放“梨花”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梨花的美||。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那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欣赏南宋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本文的题目就出自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P87页||,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二、全班齐读【学习目标】||。

1.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三、检测【自主预习】1.请同学们说说作者的故事(生平、代表作品等||。

)彭荆风||,1929年生||,祖籍江西萍乡||,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

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优秀作品:《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阴阳有隔》荣获第二届边疆文学·昊龙年度文学年度短篇小说奖||。

2.下列加点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竹篾(miè)露宿(l ò u)撵走(niǎn)B.寨子(zhài)修葺(qì)麂子(mǐ)C.恍惚(huǎng)菌子(jūn)驿路(yì)D. 陡峭(qiào)蹦开(bèng)迷茫(máng)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黑炭简陋相衬屋粱B.花瓣陡峭漆黑竹蔑C.麂子撵走恍惚瑶族D.晶莹菌子修茸漫步四、【找“梨花”】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片段||,并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 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 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 难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欣赏梨花。

你们见过梨花吗?见过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描述一下,梨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没有见过的同学也没有关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看看文中的梨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梨花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作用。

2. 学习本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梨花在这篇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类似梨花精神的人或事。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梨花的象征意义。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梨花”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略读的阅读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名师教案

《驿路梨花》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作者)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要点】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驿路梨花》,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运用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课文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培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传递美好事物。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通过仿写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梨花传递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类似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文章结构: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私帮助他人的事迹?”(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美好传递的奥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美好事物的传递与助人为乐”的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d.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教学内容:
a.词语学习:梨花、驿站、马蹄、清香等;
b.课文解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梨花的描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c.修辞手法: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d.情感教育: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对《驿路梨花》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人生哲理的思考。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从梨花中体会到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展示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在小组讨论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并适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各小组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思考。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对于比喻和拟人在写作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在不同场景和文体中的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a.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

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

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二、学习字词,指名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订正后,学生每词齐读两遍。

撵(niǎn)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
三、听课文朗读,然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难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

(可用投影片)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

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看看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二者前后照应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生自读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思考题第l、2题。

1、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

(可列表说明)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五、复述课文内容。

(可用投影片)
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3.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六、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叙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叙述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一)学习第1-8段。

解决第①问。

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明确: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那么,这位热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谁呢?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学生读9----36段。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

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

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明确:应该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三)课文标题是“驿路梨花”,文章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照应题目,喻意深刻。

思考: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

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思考: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明:作者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二、课堂讨论。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本课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日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