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名师教案 浙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课题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3.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能量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转移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打基础.教学重点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黑色)、水、温度计、太阳能电池太阳帽、火柴、铁丝、酒精灯、钢球、单摆、细线、乒乓球教学难点区别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并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问题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能的转化: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过程;用做功的方法改变内能,实质上是内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3.分析下列能量转化实例,完成下列填空:(1)迅速摩擦双手.(机械能→内能)(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光能→内能)(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能电池对着阳光.(光能→电能)(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机械能→电能)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备课笔记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请大家双手不停地来回搓动,体会有何感受?学生动手操作后回答:手心发热.师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下,能量如何变化?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师从现象的角度分析,揭什么关系?生:摩擦生热,说明力现象与热现象互相联系.大家分析得很好.除此之外,自然界中的其他现象之间有联系吗?它们之间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在转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进行新课能量的转化和转移1.能量的转化请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P27“想想做做”中的小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1完成实验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小组2完成实验2,小组3完成实验3,小组4完成实验4.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点评,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实验1:说明机械能转化为能;实验2: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实验3:说明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实验4:说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请大家再列举一些类似事例.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师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板书:能的转化:(1)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2)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引导学看教材P27图14.3-1,思考并举例补充完整.学生举例,师学生所举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教师重点介绍气膨胀做功;水力发电;电流通过电热器;电流通过电动机;植物光合作用等现象中的能量转化.)2.能量的转移教师演示实验:把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运动的甲钢球撞击静止的乙钢球.提示学生观察,并分析能量如何变化.生:精燃烧释放出的内能转给铁丝,使铁丝内能增加;甲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只是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能量守恒教师演示实验:(1)单摆实验;(2)把乒乓球从高处释放的实验.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小组问题探讨:1.能量转化和能量转移有什么区别?2.能量的总和是增加的、减少的还是不变?要的贡献.教学板书备课笔记知识拓展:机械能守恒与能量守恒的区别:(1)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即没有机械能的损失或额外的能量补充时,机械能是守恒的,但如果发生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机械能不守恒.如:从坡上匀速滑下的自行车,机械能减小,因为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加速升空的火箭,机械能增大,因为燃气推力对火箭做功,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2)能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是无条件的.能量转化的形式是多样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就会增加多少;能量从一个物体(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另一部分),一个物体(一部分)的能量减少了多少,另一个物体(另一部分)对应的能量就会增加多少,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们知道了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明白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能量守恒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中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保障.好,谢谢大家!越低.讨论秋千和小球在运动中的能量转化.为什么它们的高度会逐渐降低?是否丢失了能量?你认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解:它们的高度降低,说明机械能减少了.但能量并没有丢失,实际上是通过做功把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想想议议(P29)如图是一种设想中的永动机,它通过高处的水流冲击叶片,叶片的转动用来对外做功,同时带动抽水器从低处将水抽到高处,从而循环工作.你能不能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说明它为什么不能一直工作下去?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按下开关后,灯泡亮了,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哪些能的转化?教材习题解答解:要使机器持续不断地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而做机械运动的各部件间有摩擦,会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一部分能量用来对外做功抽水,使流下的水不能全部抽回.动手动脑学物理(P29~30)1.一支向高空瞄准的步枪,扣动扳机后射出一颗子弹,子弹没有击中目标,最后下落陷在土地中.请你说出以上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解:扣动扳机将子弹射出时,火药的内能转化为子弹的机械能,子弹在空中飞行与空气发生摩擦,子弹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陷入土地时与土地发生摩擦,子弹的机械能转化为土地的内能.2.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具体说明以下效率的意义.●某太阳能电池工作的效率是16%;●某电动机工作的效率是83%;●某锂电池充电时的效率是99%;●某柴油机工作的效率是35%;●某电热水器工作的效率是87%解:(1)某太阳能电池工作的效率为16%,表示把吸收太阳能的16%转化为电能;(2)某电动机工作的效率为83%,表示将83%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某锂电池充电时的效率为99%,表示将99%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3)某柴油机工作时的效率为35%,表示将35%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某电热器工作时的效率为87%,表示将87%的电能转化为内能.3.小华家使用的是天然气热水器,该热水器的铭牌标明了它的热效率,表示该热水器工作时,天然气完全燃烧所消耗的化学能,有多大比例转化为水的内能.小华尝试估测该热水器的热效率,以核对铭牌上的数值是否准确.他把家里自动洗衣机的“水量”设置为40L,用热水器输出的热水注入洗衣机,当注入水的体积达到40L时洗衣机便会自动停止注水.已知当时自来水的温度是15℃,热水器输出热水的温度为40℃,注入前天然气表的示数是2365.89m3,注水后变为2366.05m3,天然气的热值为3.2×107J/m3.请你估测该热水器的热效率.解:水吸收的热量Q吸=cmΔt=cρVΔt=4.2×103J/(kg·℃)×103kg/m3×40×10-3m3×(40-15)℃=4.2×106J,天然气用量备课笔记课外拓展: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永动机是一类所谓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B.小球的机械能转移到木块上,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C.小球和木块的机械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内能等),但能的总量保持不变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由于小球跟斜面、小球和木块与水平面间都有摩擦,小球和木块都要克服摩擦做功,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小球、木块、斜面、水平面的内能都增加),但在能的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多举例,多联系生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反映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边实验边分析中获得了物理知识,学会了物理的学习方法.同时师生互动效果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在帮助学生理解能量转化、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时,采用演示实验,由学生视觉上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入手进行引导剖析,揭开能量的真相——机械能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内能.这样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3.在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最后提出问题:先前总有人设想制造永动机,结果都是失败了,摆出这样一个事实,让学生思考、讨论.应证了能量守恒定律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保障.备课笔记规律总结:常见的能量转化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学反备课笔记【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2019-2020年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五十八篇

2019-2020年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五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小明为了测量跳绳的功率,下列措施中不需要的是( )A、测出体重B、测出身高C、测出跳绳时间D、测出跳起的高度【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图所示,是体能测试中掷出的实心球运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心球在b点时,处于平衡状态B、实心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重力做了功C、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前进,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D、在实心球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为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我市中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对于学生的部分活动场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弹簧拉力器拉开,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B、将哑铃从地面拿起来,人对哑铃做了功C、实心球被投出后继续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是因为球受到了手推力的作用D、羽毛球在两同学的球拍来回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这个数值究竟有多大?有人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认识汽油热值的大小:一个60kg的人,从1楼步行至11楼,每层楼的高度为3m,他克服重力做了______J的功,如果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在数值上与这些功相等,则需要汽油的质量是______g.(g=10N/kg,结果精确到0.01).【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小明用一个动滑轮把一个100牛的沙袋提到9米高的脚手架上,所用拉力为60牛,那么,小明做的有用功是______焦,总功是______焦,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新建成的牛栏江引水济昆工程,是将水从海拔较低的德泽水库,引到海拔较高盘龙江上游.每年对昆明提供5.67亿立方米的水,耗电及相关运行费用已近10亿元.所以,珍惜水资源是每一个市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此工程是在德泽水库库区建泵站,将水泵入山坡高处的水池后,再自流回昆明.泵站的提水高度约220m,每秒流过水流横截面的水量是18m^3 .将1.8×10^4kg的水提高220m,水泵对水所做的功是______J,做功的功率是______W.(g取10N/kg,ρ水=1.0×10^3kg/m^3)【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将两端开口的薄壁玻璃管竖直插入水槽中,从玻璃管上端缓慢注入某种不溶于水的液体,稳定后测得这种液体长度为l,管内水面下降h,如图,忽略水槽中水面的升降,则该液体密度为______,若玻璃管横截面积为S,则该液体对水做的功为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在学习势能知识时,小红将一张硬纸片对折,在开口一边剪两刀,然后,将一根橡皮筋套在开口边,做成了一个特殊的卡片.小明将图中的卡片反过来,用手把它压平在桌面上,使橡皮筋伸长.迅速松开手,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个现象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对卡片______,因此它具有弹性势能.接下来小红不将卡片压平,迅速松手后观察实验现象.小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橡皮筋的弹性势能与______的关系.小红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限度内,______.在以下几个利用弹簧的器具中,其中利用弹簧的弹性势能来工作的是A、测电笔B、夹子C、自动弹簧门D、摩托车减振弹簧.【答案】:【解析】:第9题【解答题】为预防和处置公共场所突发恐怖袭击事件,重庆应急处置小分队的民警驾驶“风火轮”(自平衡电动巡逻车)在重庆火车北站广场巡逻,如图所示.若一名警察骑着该巡逻车以5m∕s的速度匀速前进1min到达犯罪现场.求:出发前警察距犯罪现场多远?若巡逻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500W,该巡逻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多大?【答案】:【解析】:第10题【解答题】2015年5月30日,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以9.99s的成绩获得百米比赛季军,成为第一位突破“百米十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cke_protected}{C}%3C!%2D%2D%5Bif%20gte%20mso%209%5D%3E%3Cxml%3E%0A%20%3Cw%3AWor dDocument%3E%0A%20%20%3Cw%3AView%3ENormal%3C%2Fw%3AView%3E%0A%20%20%3Cw%3AZoom%3E 0%3C%2Fw%3AZoom%3E%0A%20%20%3Cw%3APunctuationKerning%3E%3C%2Fw%3APunctuationKerning%3E% 0A%20%20%3Cw%3AD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3E7.8%20%E7%A3%85%3C%2Fw%3ADrawingGridVerticalSpaci ng%3E%0A%20%20%3Cw%3A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3E0%3C%2Fw%3A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 idEvery%3E%0A%20%20%3Cw%3AD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3E2%3C%2Fw%3ADisplayVerticalDrawingGr idEvery%3E%0A%20%20%3Cw%3AValidateAgainstSchemas%3E%3C%2Fw%3AValidateAgainstSchemas%3E%0A% 20%20%3Cw%3ASaveIfXMLInvalid%3Efalse%3C%2Fw%3ASaveIfXMLInvalid%3E%0A%20%20%3Cw%3AIgnoreMixe dContent%3Efalse%3C%2Fw%3AIgnoreMixedContent%3E%0A%20%20%3Cw%3A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3E false%3C%2Fw%3A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3E%0A%20%20%3Cw%3ACompatibility%3E%0A%20%20%20%3 Cw%3ASpaceForUL%3E%3C%2Fw%3ASpaceForUL%3E%0A%20%20%20%3Cw%3ABalanceSingleByteDoubleByteW idth%3E%3C%2Fw%3ABalanceSingleByteDoubleByteWidth%3E%0A%20%20%20%3Cw%3ADoNotLeaveBackslashA lone%3E%3C%2Fw%3ADoNotLeaveBackslashAlone%3E%0A%20%20%20%3Cw%3AULTrailSpace%3E%3C%2Fw%3 AULTrailSpace%3E%0A%20%20%20%3Cw%3ADoNotExpandShiftReturn%3E%3C%2Fw%3ADoNotExpandShiftRetu rn%3E%0A%20%20%20%3Cw%3AAdjustLineHeightInTable%3E%3C%2Fw%3AAdjustLineHeightInTable%3E%0A%2 0%20%20%3Cw%3ABreakWrappedTables%3E%3C%2Fw%3ABreakWrappedTables%3E%0A%20%20%20%3Cw%3A SnapToGridInCell%3E%3C%2Fw%3ASnapToGridInCell%3E%0A%20%20%20%3Cw%3AWrapTextWithPunct%3E%3C %2Fw%3AWrapTextWithPunct%3E%0A%20%20%20%3Cw%3AUseAsianBreakRules%3E%3C%2Fw%3AUseAsianBr eakRules%3E%0A%20%20%20%3Cw%3ADontGrowAutofit%3E%3C%2Fw%3ADontGrowAutofit%3E%0A%20%20% 20%3Cw%3AUseFELayout%3E%3C%2Fw%3AUseFELayout%3E%0A%20%20%3C%2Fw%3ACompatibility%3E%0A% 20%20%3Cw%3ADoNotOptimizeForBrowser%3E%3C%2Fw%3ADoNotOptimizeForBrowser%3E%0A%20%3C%2Fw %3AWordDocument%3E%0A%3C%2Fxml%3E%3C!%5Bendif%5D%2D%2D%3E--><!--{cke_protected}{C}%3C!%2D %2D%5Bif%20gte%20mso%209%5D%3E%3Cxml%3E%0A%20%3Cw%3ALatentStyles%20DefLockedState%3D%22f alse%22%20LatentStyleCount%3D%22156%22%3E%0A%20%3C%2Fw%3ALatentStyles%3E%0A%3C%2Fxml%3E%3 C!%5Bendif%5D%2D%2D%3E--><!--{cke_protected}{C}%3C!%2D%2D%5Bif%20gte%20mso%2010%5D%3E%0A%3 Cstyle%3E%0A%20%2F*%20Style%20Definitions%20*%2F%0A%20table.MsoNormalTable%0A%09%7Bmso-style-name%3A%E6%99%AE%E9%80%9A%E8%A1%A8%E6%A0%BC%3B%0A%09mso-tstyle-rowband-size%3A0%3B%0A %09mso-tstyle-colband-size%3A0%3B%0A%09mso-style-noshow%3Ayes%3B%0A%09mso-style-parent%3A%22% 22%3B%0A%09mso-padding-alt%3A0cm%205.4pt%200cm%205.4pt%3B%0A%09mso-para-margin%3A0cm%3B%0A%09mso-para-margin-bottom%3A.0001pt%3B%0A%09mso-pagination%3Awidow-orphan%3B%0A%09font-size %3A10.0pt%3B%0A%09font-family%3A%22Times%20New%20Roman%22%3B%0A%09mso-fareast-font-family%3 A%22Times%20New%20Roman%22%3B%0A%09mso-ansi-language%3A%230400%3B%0A%09mso-fareast-langua ge%3A%230400%3B%0A%09mso-bidi-language%3A%230400%3B%7D%0A%3C%2Fstyle%3E%0A%3C!%5Bendif%5 D%2D%2D%3E-->求苏炳添在比赛全程的平均速度(计算结果精确到个位).<!--{cke_protected}{C}%3C!%2D%2D%5Bif%20gte%20mso%209%5D%3E%3Cxml%3E%0A%20%3Cw%3AWor dDocument%3E%0A%20%20%3Cw%3AView%3ENormal%3C%2Fw%3AView%3E%0A%20%20%3Cw%3AZoom%3E 0%3C%2Fw%3AZoom%3E%0A%20%20%3Cw%3APunctuationKerning%3E%3C%2Fw%3APunctuationKerning%3E% 0A%20%20%3Cw%3AD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3E7.8%20%E7%A3%85%3C%2Fw%3ADrawingGridVerticalSpaci ng%3E%0A%20%20%3Cw%3A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3E0%3C%2Fw%3A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 idEvery%3E%0A%20%20%3Cw%3AD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3E2%3C%2Fw%3ADisplayVerticalDrawingGr idEvery%3E%0A%20%20%3Cw%3AValidateAgainstSchemas%3E%3C%2Fw%3AValidateAgainstSchemas%3E%0A% 20%20%3Cw%3ASaveIfXMLInvalid%3Efalse%3C%2Fw%3ASaveIfXMLInvalid%3E%0A%20%20%3Cw%3AIgnoreMixe dContent%3Efalse%3C%2Fw%3AIgnoreMixedContent%3E%0A%20%20%3Cw%3A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3E false%3C%2Fw%3A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3E%0A%20%20%3Cw%3ACompatibility%3E%0A%20%20%20%3 Cw%3ASpaceForUL%3E%3C%2Fw%3ASpaceForUL%3E%0A%20%20%20%3Cw%3ABalanceSingleByteDoubleByteW idth%3E%3C%2Fw%3ABalanceSingleByteDoubleByteWidth%3E%0A%20%20%20%3Cw%3ADoNotLeaveBackslashA lone%3E%3C%2Fw%3ADoNotLeaveBackslashAlone%3E%0A%20%20%20%3Cw%3AULTrailSpace%3E%3C%2Fw%3 AULTrailSpace%3E%0A%20%20%20%3Cw%3ADoNotExpandShiftReturn%3E%3C%2Fw%3ADoNotExpandShiftRetu rn%3E%0A%20%20%20%3Cw%3AAdjustLineHeightInTable%3E%3C%2Fw%3AAdjustLineHeightInTable%3E%0A%2 0%20%20%3Cw%3ABreakWrappedTables%3E%3C%2Fw%3ABreakWrappedTables%3E%0A%20%20%20%3Cw%3A SnapToGridInCell%3E%3C%2Fw%3ASnapToGridInCell%3E%0A%20%20%20%3Cw%3AWrapTextWithPunct%3E%3C %2Fw%3AWrapTextWithPunct%3E%0A%20%20%20%3Cw%3AUseAsianBreakRules%3E%3C%2Fw%3AUseAsianBr eakRules%3E%0A%20%20%20%3Cw%3ADontGrowAutofit%3E%3C%2Fw%3ADontGrowAutofit%3E%0A%20%20% 20%3Cw%3AUseFELayout%3E%3C%2Fw%3AUseFELayout%3E%0A%20%20%3C%2Fw%3ACompatibility%3E%0A% 20%20%3Cw%3ADoNotOptimizeForBrowser%3E%3C%2Fw%3ADoNotOptimizeForBrowser%3E%0A%20%3C%2Fw %3AWordDocument%3E%0A%3C%2Fxml%3E%3C!%5Bendif%5D%2D%2D%3E--><!--{cke_protected}{C}%3C!%2D %2D%5Bif%20gte%20mso%209%5D%3E%3Cxml%3E%0A%20%3Cw%3ALatentStyles%20DefLockedState%3D%22f alse%22%20LatentStyleCount%3D%22156%22%3E%0A%20%3C%2Fw%3ALatentStyles%3E%0A%3C%2Fxml%3E%3 C!%5Bendif%5D%2D%2D%3E--><!--{cke_protected}{C}%3C!%2D%2D%5Bif%20gte%20mso%2010%5D%3E%0A%3 Cstyle%3E%0A%20%2F*%20Style%20Definitions%20*%2F%0A%20table.MsoNormalTable%0A%09%7Bmso-style-name%3A%E6%99%AE%E9%80%9A%E8%A1%A8%E6%A0%BC%3B%0A%09mso-tstyle-rowband-size%3A0%3B%0A %09mso-tstyle-colband-size%3A0%3B%0A%09mso-style-noshow%3Ayes%3B%0A%09mso-style-parent%3A%22% 22%3B%0A%09mso-padding-alt%3A0cm%205.4pt%200cm%205.4pt%3B%0A%09mso-para-margin%3A0cm%3B% 0A%09mso-para-margin-bottom%3A.0001pt%3B%0A%09mso-pagination%3Awidow-orphan%3B%0A%09font-size %3A10.0pt%3B%0A%09font-family%3A%22Times%20New%20Roman%22%3B%0A%09mso-fareast-font-family%3 A%22Times%20New%20Roman%22%3B%0A%09mso-ansi-language%3A%230400%3B%0A%09mso-fareast-langua ge%3A%230400%3B%0A%09mso-bidi-language%3A%230400%3B%7D%0A%3C%2Fstyle%3E%0A%3C!%5Bendif%5 D%2D%2D%3E-->设苏炳添奔跑过程受到的平均阻力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f=kv ,若k=15N/(m?s^-1),求比赛全程苏炳添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答案】:【解析】:第11题【解答题】若将直饮机接入220V的电路中,加热器的实际功率是多少?(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直饮机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若热水的流量是5L/min,不及热量流失,流过加热器的水温会升高多少?[c水=4.2×10^3J/(kg?℃),ρ水=1.0×10^3kg/m^3]若想提高直饮机的加热速度,把加热器的功率提高到14kW,在原电路基础上,应怎样改装电路?通过计算说明.【答案】:【解析】:第12题【解答题】小科做俯卧撑时(如图所示),可将其视为一个杠杆,重心在O点,他将身体撑起时地面对两脚尖的支持力为F1=200N,两脚尖与她面的接触面积为60cm^2 ,双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300cm^2。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1课时 功课件 (新版)浙教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12课件
15
第1课时 功
课堂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计算公式:W=Fs 功 单位:焦耳(J),简称“焦”, 1 J=1 N·m 做功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K12课件
16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1课时 功
K12课件
1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课时 功
新知学习
互动探究
课堂小结
K12课件
2
第1课时 功
考纲要求:
1.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功的概念。
2.知道功的单位。
3.能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要提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
K12课件
7
第1课时 功
[归纳提升]
叉车提升的货物和人所推的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力的 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 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而无功”。
K12课件
4
第1课时 功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例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种情况叫作“不劳无功”。 (3)物体既受到力的作用,又通过一定距离,但二者方向互相垂直 (例如提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此种情况叫作“垂直无功”。 3.做功过程的实质 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____能_量__转_化____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多少 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笔记整理一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笔记整理一3.1 能量的相互转化1、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①雪崩――势能转化为动能;②太阳能电池――光能转化为电能;③间歇泉――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④青蛙捕食――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⑤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⑥激光切割金属――光能转化为热能;⑦木柴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⑧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⑨水电站――势能→动能→电能;⑩蒸汽机――化学能→热能→机械能。
……3、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温度升高,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温度降低,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3.2 能量转化的量度1、做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没有对物体做功。
2、下列三种情况对物体都没有做功。
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例:一个小孩用100牛的力推车,但车没有推动,这推力对车没有做功。
⑵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例: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阻力,也没有动力,所以没有做功。
物体运动是靠惯性。
⑶物体受到了力,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的距离跟这个力的方向垂直。
例:手用100牛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路上经过5米路程。
因为手对水桶的力竖直向上,而距离是水平方向,互相垂直。
水桶在提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提力没有对水桶做功。
3、机械功的计算公式:W =Fs 单位:焦耳。
1焦=1牛·米注意:F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 是物体在F 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利用公式W =Fs 时应注意F 与s 必须同时、同方向、同物体。
(同时)例1:足球重5牛,运动员的脚用200牛的水平力踢足球,使足球离脚后在操场上直线前进了30米。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3.4《简单机械》(第3课时)课件

第一页,共二十四页。
复习 提问 (fùxí)
做功的两个必要(bìyào)因素是什么?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tōngguò)的距离
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W=Fs
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省力 使用简单机械的省 作距 用离
改变力的方
外 功 (éwài)
G
少一些。
甲
乙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探究 二: (tànjiū) 斜面的机械效率
1、提出(tí chū)猜想:
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kěnéng)斜和面的坡度和粗糙程度 有
2、关参。考器材:
长木板、小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3、探究过程:
⑴组装器材 ⑵进行实验 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第九页,共二十四页。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bǐzhí)叫机械效率
公式: W 有
W总 (1)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看看刚才(gāngcái)的数据,思考机械效率会大于1吗? 为什么? (2)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suǒyǐ)机械效率总小于1
第十页,共二十四页。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是 (jīxiè xiàolǜ)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4.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
总小于1
5.额外功在总功中的比率越小,机械效率越
高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尝试练习(liànxí):用滑轮组把720牛 重的贷物提高10米,若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是60%,求有用功,总 功和额外功。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4节 简单机械。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Fs=。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 有+W额。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请算出刚才的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 百分比。(2)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乙的效率高,因为它作的额外功少一些。2.斜面的机械效 率与它的倾斜程度有什么(shén me)关系。∴ 永远小于1。4.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大全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大全九上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1学时】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一、能量的转化与转移1、多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势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内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太阳能、核能【能量是多种形式存在的,但要注意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形式的能】(1)机械能:存在于运动的物体(动能)或具有一定高度的物体(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弹性势能)中;(2)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又叫热能;(3)光能:能发光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太阳能属于光能;2、能量的转化与转移(1)能量的转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分析某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步骤:①明确研究对象和所要研究的过程;②物体在起始位置所具有的能量的形式;③物体在最终位置所具有的能量的形式;(2)能量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3)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4)要获得一种能量必须以消耗另一种能量为代价,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第2学时】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劳无功”(1)没有力,但有距离:“无劳无功”如: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什么力做功;(2)有力的作用,但没有距离的移动:也就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有劳无功”如:一个静止的汽车,一个人用了很大的力推他,但不动,因此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的移动,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劳动无功”如:手提着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水桶虽然受到提力的作用,但是由于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且移动的是水平距离,不在同一方向上,故而提力对水桶没有做功;3、做功的表示说法:力对受力物体做功、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做功、施力物体做功、力做功;二、功的计算1、计算公式: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W=Fs (F的单位是牛N,s的单位是米m,功W的单位是焦J)【明确】①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②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要引起重视;③W=Fs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s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2、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1J=1N·m3、把一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大约是1J;4、【思维逆向】将举高物体时F所做的功可以视为:克服阻力(重力)G做的功,即W=Gh;5、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是因为它具有能;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即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因此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6、能量转化越多,做功越大;能量转化越少,做功越小;三、功率1、比较做功的快慢(1)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做功越快,所用的时间越多做功越慢;(2)相同的时间,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越快;做功越少,做功越慢;(3)比较做功的多少与时间的比值,比值越大,做功越快;比值越小,做功越慢;2、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2)功率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做功越快,功率越大;做功越慢,功率越小;能量转化的越快,功率越大;能量转化的越慢,功率越小;【小贴士】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的看时间,由此可得,功率的大小决定于做功的时间和做功的多少两个因素决定的;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3)功率的公式:P=W/t 【功W的单位J;功率P的单位是瓦W;时间t的单位是秒s】【思维拓展】①功率公式P=W/t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s/t、P=W/t可得P=Fv;例:汽车上坡时,需要一定的功率,减慢速度就是为了增大上坡的牵引力,这样有利于上坡;3、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W1W=1J/s 1KW=1000W 1MW=1000KW=106W4、常见的功率:韶山型电力机车4200千瓦汽车约为50—100千瓦喷气式飞机约11万千瓦人步行约70瓦,短时间快速运动可达1千瓦5、1000W=1000J/s的意义:物体在每秒内所做的功为1000J;物体在1秒内有1000J的能量发生转化;【第3学时】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再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1)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2个条件:要有2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且能绕固定点转动;如:瓶盖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是不能称为杠杆;(2)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
九年级上第三章第3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城乡共话,素质教育在讲堂”科学学科教课方案第9节能量的转变与守恒一、学情剖析:上课对象是初三学生,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虑、自主研究、小组议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习热忱高,求知欲念强。
同时学生在第二册就已经学过能的多种形式,在本章第 1 节学习了能量的互相转变,第 4 节中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变及机械能的守恒。
此外,在生产生活中各处都有能的形式与转变,学生有必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累积,教师能够充足利用学生的这些学习优势,在教课中尽量做到生活化和实践性,并赐予合时的指导、鼓舞、创建宽松、合作、民主的学习气氛。
二、教课任务剖析:能量的转变与守恒是新课程《科学》九年级(上)第 3 章第 9 节的内容,经过本章前方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能量转变的广泛性已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不一样形式的能量的特色及转变和转移的过程也进行了深入的议论,特别是对能量在转变和转移中的“总量不变”已有了必定的认识,并在“认识简单机械”的学习中引入了能量转变的效率的看法。
总之,本章各个单元的学习的累积,已为本节“能量的转变与守恒”的学习作了较为全面的铺垫。
所以,本节课应当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过学生自主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引者,使学生的科学修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提升。
三、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平时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变与守恒的看法剖析自然现象的意识。
2、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变与转移有必定的方向性。
过程与方法:1、擅长指引学生,让学生充足发布自己的看法。
2、经过合作,沟通,编故事,设计小实验,接龙游戏等活动来表现学生是讲堂真实的主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通出平时生活中能量化的例子,学生能量化的广泛性,领会科学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学生学的趣。
2、学生学会集作,沟通与听,培育学生剖析、合和能力。
四、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能量的化与守恒定律。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复习知识点归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1~3.2 能量及其形式机械能知识点1 能量的形式1.能量的形式: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内能、太阳能、电能、化学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等。
2.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等。
知识点2 动能、势能知识点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1.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能量相互转化中的一种形式,能量转化过程中总是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能量的转化可以发生在同一物体上,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体之间。
2.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它们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即没有如空气阻力等原因造成的机械能损失,那么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即动能和势能总和是不变的。
3.3 能量转化的量度知识点1 何判断力对物体做了功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就要分析它是否具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知识点2 功的大小的计算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1)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
(2)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F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W=Fs中的F,在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s距离的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
知识点3 功率1.概念:把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功率的公式:WPt =。
3.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 W=1J/s)。
1 kW=103W 1MW=106 W说明:(1)使用WPt=时一定要注意三个量的对应关系,功W一定是对应的时间t内完成的,这样算出来的功率才是时间t内的功率,不同的时间对应的功率一般来说是不同的,功率越大,反映了完成功的“速度”越快,但并不代表做功一定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3节认
识简单机械名师教案浙教版
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
力、动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省力或费力的原因,知道杠杆使用过程中的
能量转化过程
4、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
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
5、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的区别,学习测量简单机械的机
械效率
6、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
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引入: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
一、杠杆的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屏显猿人想要移动石块的图片]
质疑:猿人想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到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
――播放利用撬棍撬石头的动态视频画面。
演示: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
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
①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
②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一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
*同时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
演示:通过师生共同从撬苹果的实验,以及播放动态视频画面,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支点、动力、阻力。
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
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
――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
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等
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
得出杠杆
的模型。
演示: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
板上进行有关杠杆几要素的作图。
练习:见作业本的练习6,学生完成并选择部分在黑板上完成。
二、人体中的杠杆
过渡: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
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观察:
屏显:播放一段韵律操的动态视频画面,并请同学寻找其中的人体杠杆。
分析:对课本图片中的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
三、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介绍: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舂、桔槔,并播放舂和桔槔的视频片段
介绍:在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时,也很广泛地运用了杠杆,譬如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屏显图片]古代建筑大型工程时的劳动场景,并请学生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杠杆。
而到了现代,杠杆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显示:在优美背景音乐下,屏幕上依次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杠杆图片
从猿人→古埃及的金字塔→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天平→中国的长城→现代建筑工地上的机械手臂……
第2课时学生实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3课时
引入: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旗手往下拉绳,国旗却往上走,而且比较轻快?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将砖瓦等建筑材料拉上房顶,为什么工人在房下就能把材料送上房顶?
滑轮――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是属于一种简单机械。
一、定滑轮
演示:用弹簧秤直接称出钩码的重量,然后再通过定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动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两个读数的大小。
定滑轮的特点:1、滑轮位置固定不动
2、相当于是一个等臂杠杆(作图进行分析)
3、不能省力
4、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演示:通过动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起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与直接称得的数值,是否不一致?动滑轮特点:1、滑轮随钩码一起向上运动
2、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作图分析)
3、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4、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动力移动距离2倍于物体上
升距离。
设疑: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
那可不可以想一个办法来使滑轮既
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趣味实验: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用两个铁架台的杆子,再让两位男同学来把住铁杆。
用一根坚韧的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杆的一端,然后把两铁杆绕几个来回,再找一个女同学用单手拉动绳的一端,看能否将两个同学拉拢。
想一想为什么?
三、滑轮组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
演示:1、如何用滑轮组做到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先用一动一定来完成,学生上台简单演示)
2、如课本99页实验所示,先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然后借助于滑轮组(二
动二定)测出提升钩码所需力的大小。
(注意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小结: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特点:结合演示实验,说明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却费了距离。
动滑轮由几根绳子吊着,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
例题:如课本100页
练习:课后练习第4题。
作业:作业本(三)
第4课时
复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以及使用动滑轮虽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引入:使用机械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带来方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做了一些并不希望做的功。
以课本图3-32为例,研究做功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得出哪个功是我们所必需要做的?哪个功并不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但不得不做的?
小结:必需要做的这部分功叫做有用功;虽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额外功或无用功;两者的总和叫总功。
W总=W有用+W额外
讨论: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考虑绳子的自身重及滑轮轴心处的摩擦,所做的额外功还有哪些?
――克服绳子重力做的功,克服摩擦做的功。
想一想: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
(提示:从做功的角度来分析)
它们的有用功是多大?额外功多大?
小结:从能量的转化角度来分析,
总功(人提供的能量)一方面转化为有用功(物体增加的势能);
另一方面转化为额外功(机械增加的势能或摩擦产生的热能)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η表示。
η越大,机械工作时能量的利用率越高。
在使用机械时,总是尽可能减小额外功以提高机械效率。
实际使用机械时,机械效率总小于1!
练习与讨论:幻灯片8-9
提问:出示图片――盘山公路。
思考筑路采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小结: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使用斜面可以更省力。
课堂练习:1、课后练习作业:作业本(四)探究: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你认为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建立假设:可能与…….有关
提供器材:长方木块、小车、砝码、长木板、弹簧秤、刻度尺
设计方案:在实验中需要进行哪些操作?要测量哪些量?并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讨论交流: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交流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