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18鸿门宴 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3.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对文中复杂情节的理解和分析;3. 对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鸿门宴》;2. 相关资料: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出示课题: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3)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展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提出修改意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能够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2.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 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2. 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深入分析。

3.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要字词和句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通过课堂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中的疑难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三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三篇

【导语】我们⼤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

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积累⽂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及个性化的⼈物语⾔。

(⼆)过程和⽅法⽬标 1、学习作者把⼈物放在激烈的⽭盾⽃争中,通过⼈物的语⾔、⾏动展⽰⼈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法。

2、了解课⽂中词类活⽤、成分省略等语⾔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规律,掌握“举”、“谢”、“为”、“⽃”、“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 1、了解项⽻、刘邦等⼈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这个主要的⼈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对揭⽰⼈物性格的作⽤。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中的句⼦。

【教学⽅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导语设计】 ⼤风歌刘邦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兮守四⽅。

提⽰:这⾸歌是刘邦打败项⽻,统⼀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得沾沾⾃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

第⼀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斑⽽知全貌。

⼆、【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司马谈之⼦。

少时随⽗在长安研习经史,⼆⼗岁后,游踪⼏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鸿门宴》精品教案

《鸿门宴》精品教案

《鸿门宴》精品教案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二、创作背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三、预习检测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顺课文并解决疑难字词。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2. 掌握《鸿门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鸿门宴》背景、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鸿门宴》中的情节分析。

2. 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鸿门宴》原文和翻译。

3. 《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导入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鸿门宴》的理解,提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期待和猜测。

二、阅读与理解(约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例如:吕后为什么开宴?项羽为什么去了?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三、词汇与句型(约15分钟)1. 教师针对《鸿门宴》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句子结构和常见的句型。

例如:吕后下令,请诸将进食,张良趁机撤退,护送刘邦离开。

四、综合分析与讨论(约15分钟)1. 让学生围绕着《鸿门宴》的主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读,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互动。

五、写作与表达(约15分钟)1. 学生根据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短文或进行口头表达,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互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2. 鼓励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复习。

教学扩展:1. 探究《鸿门宴》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阅读其他与《鸿门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项羽本纪》、《汉书》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背诵练习:(1)指导学生进行《鸿门宴》的背诵;(2)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在课后对《鸿门宴》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八鸿门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一)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二)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三、背景简介投影(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本文的异读字有: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

诸将莫利先入关。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今项羽剽悍,不可遣。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

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四、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

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

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

应读得“得意忘形”。

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

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六、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玦项剑项帐项举羽舞羽闯王增不庄翼哙款范应项蔽樊待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4.名句积累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因例句出处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陈陈相因成语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②如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③意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④举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举贤任能成语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⑤谢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