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鸿门宴》教案设计方案

《鸿门宴》教案设计方案

《鸿门宴》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人物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3)懂得友谊、义气、合作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习俗的理解;2. 古代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3.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知识点,如古代礼仪、习俗等;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贡献等;4.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鸿门宴》原文及相关注释;2. 参考资料:有关《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4. 课外阅读材料:其他有关楚汉争霸时期的文学作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如古代礼仪、习俗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代文化。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的解读和理解。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鸿门宴》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鸿门宴》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鸿门宴》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鸿门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含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文本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体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鸿门宴》节选自《史记》,课文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稍有一些文言基础,但总体上来说,基础是比较薄
弱的,有些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句式都无法准确断句和完整翻译,对文言文学习
的兴趣也不是很高涨,缺少自主发现和探究的热情。

因此,根据我们的学情,我
们决定在重点梳理掌握文言字词的基础上,也关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通过品读
两个人物对事以及对周围的人的态度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传达文学作
品作为人文的一面的魅力、精神领域的营养价值以及对学生进行的正确的人生观
和世界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把握人物形象,能够对人物进行
客观公正的评价。

2、学生通过分析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1.《鸿门宴》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②疏通文意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⑤人物形象分析(3)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是我国千古流传的经典文言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教学难点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语设计在很多人的眼里,霸王是一个饶不过去的人,无论是膜拜,还是诋毁,无论是敬为天人,还是目为下尘,霸王都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内心。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那么,霸王究竟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多情的烈士,是玉碎宫倾的帝王,还是卤莽无知的情人?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历史的真相,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知识复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三、背景介绍“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鸿门宴》,文章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本文详细记载了秦朝灭亡后,各路反秦力量聚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

文章通过描写鸿门宴的经过,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表现手法;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为背景,引入鸿门宴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注意生僻字词的解释;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练习题;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 课文主要内容;3. 人物形象分析;4.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其他部分,了解项羽和刘邦的故事;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鸿门宴》,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历史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语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鸿门宴》在《史记》中的地位,以及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史识和文学才能。

《鸿门宴》的描写历来被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

那么,课文节选《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如何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掌握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事件的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史记》,了解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文本的研读,比较《左传》和《史记》在叙事上的异同,学习《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的手法。

借鉴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透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三、相关知识“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部编版《鸿门宴》教学设计

部编版《鸿门宴》教学设计

部编版《鸿门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2. 分析《鸿门宴》中的角色形象和人物关系;3. 探讨《鸿门宴》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辨能力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鸿门宴》中的角色形象和人物关系;3. 探讨《鸿门宴》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故事情节(10分钟)分段或整体阅读《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剧情线索和故事发展。

3. 分析角色形象(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鸿门宴》中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思考,总结出每个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4. 探讨道德观念(2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讨论其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比如,刘邦的忍让和智慧,项羽对信任和背叛的认识等。

5. 观看相关视频(1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与《鸿门宴》有关的视频,加深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15分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鸿门宴》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以及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看法和感受。

7. 撰写读后感(10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包括对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道德观念的评价,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8. 总结反思(5分钟)让学生集体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对《鸿门宴》的理解。

四、教学材料:1. 《鸿门宴》部编版教材;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3. 视频和图片资料;4. 小组讨论活动表。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情况;2. 学生撰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方式;3. 教师在课程中的观察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历史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探讨《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导入其他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3.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根据《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创作续篇或改编剧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
一、《鸿门宴》解读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

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

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1.说一说《鸿门宴》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若能成大事需要的是什么?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鸿门宴》,完成下题。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⑨ 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⑧⑨
3.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

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

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

⑥寤:同“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舜目盖.重瞳子(大概)
B.自矜.功伐(矜持)
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

师古:效法古人)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竟然)
2.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放逐义帝而.自立
②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③欲以.力征
④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面对项羽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像舜的后代。

B.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学习了陈涉等前人起义的经验教训。

C.项羽成功的一面,是由于他能把握时机,发难于陇亩之中,率领和团结五诸侯灭秦。

D.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英勇善战,神威无比。

4.项羽失败的原因何在?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段文字中,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

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

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

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

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

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

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

”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太公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

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

”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
又将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

新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邑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