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掌握法拉第定律,并应用于简单的化学平衡计算;3. 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理解实验过程中化学动态平衡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难点: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四、教具准备1. 试剂:氢氧化钠固体、盐酸、酚酞指示剂;2. 仪器:酸碱滴定管、电子天平、试剂瓶等。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实验操作;3. 组织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恢复对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 讲解化学平衡及法拉第定律(15分钟)1)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法拉第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3)化学平衡条件的表达式及其计算。
3.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15分钟)1)平衡常数的定义;2)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可能性;3)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4、实验演示及讲解(30分钟)1)实验目的;2)实验操作步骤;3)实验结果及解释;4)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的意义讲解。
5、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通过例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6、课堂小结(5分钟)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评估1. 学生反馈法;2. 教学效果评估表。
八、教学扩展1. 扩展实验:利用滴定法测定醋酸铵与氨水的化学平衡;2. 探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其解析。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化学平衡》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什么?
有志的人战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 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贫困能造就男子气概。 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 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②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增大的是反应物浓度,还是生 成物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减小 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
③反应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增加一种物质的浓度, 该物 质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而其他物质的转化率提高。
经验规律
平衡移动的方向是为了减弱外界的改变
——勒夏特列原理(经验规律)
(浅黄色) (无色)
志胸不无立 大,志天,下枉无活可一成世之。事。
鸟卒贵子有 过翼河,人意贵在有吃志帅。
编号 治死天犹下 未者肯必输先心立去其,志贫。亦其能奈我何!
志人之生所 不向得,行金胸石怀为,开虽,寿谁百能岁御犹之为无? 也。
所加试剂
丈自夫信四 是海成志功,的万第里一犹秘比诀邻。
才自清明志自高。 卒古子之过 立河大,事意者在,吃不帅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化学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 “减弱”的含义:平衡移动后结果变化的方向不变,
但程度减小。例如,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移动后该反应物浓
度仍增加,只是增加的程度比没有平衡移动时要小。
勒夏特列原理(经验规律)
试b管 少量铁粉 鹰志爱高高 山飞峰,矮鸦,栖路一从枝脚。下伸。
Fe(SCN)3
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平衡

等比平衡
化学平衡中的 图像问题
注意:解答图像题思路
讨论1:下列图象中,不能表示可逆反应 A2 (g) + 3B2 (g) v
v逆
v正
2AB3 (g) (正反应放热)平衡体系的是( D ) aA2 100atm 10atm 1atm T
A
AB3%
T
A2%
B
400℃ 500℃ 600℃ C P D
100℃ 200℃
t
讨论2:现有反应A2+B2
2AB;在温度和压强可变条件下,产物AB的生成情况如
图所示:a为500 ℃,b为300 ℃,从t3开始压缩容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 AB为气体,A2、B2中必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放热 B. A2、B2、AB均为气体;正反应吸热 C. AB为固体,A2、B2中必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放热
V正 = V逆
一定时 间
′ =V ′ V正 逆
①研究对象:是已经建立平衡状态的体系。 ②移动原因: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外界条件的改变能引起速率的 相应 ③移动标志: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变化。 ④移动方向: V正 > V逆 V正 = V逆 V正 < V逆 原平衡 向右移动 不移动 向左移动
化 学 平 衡 的 移 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 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图解:
V ′ V吸 ′ V放 V ′ V放 ′ V吸
t
t
化 学 平 衡 的 移 动
4、催化剂: 说明: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因而
不能影响平衡状态,但能改变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图解:
3、理解
无机及分析化学(4)(第二章化学平衡)

(3) 计算平衡组成
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于反应:
aA + bB → gG + dD 若知道反应体系开始组成,利用平衡常数,可以计算 该体系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组成。例题: 已知反应CO(g)+Cl2(g)→COCl2(g),K0(373K)=1.5*108 实验在定温、定容条件下进行,开始时, CO(g)、Cl2(g) 和COCl2(g)的浓度分别为0.0350mol/L, 0.0270mol/L, 0, 计算在373K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种的分压及CO的转化率 CO(g) + Cl2(g) → COCl2(g) C0(mol/L) 0.0350 0.0270 0 开始分压/kPa 108.5 83.7 0 转化了的分压 -(83.7-x) -(83.7-x) -(83.7-x) 平衡分压/pKa 24.8+x x 83.7-x
x = 0.2204 mol· -3 dm 分解率 = 2* 0.2204/2 ×100% = 22.04%
例5:由热力学数据表求 HF(aq) = H+ (aq) + F -(aq)反应的K298, 讨 论该电离平衡的方向性,并求出体系平衡时各物种的浓 度. 解: HF(aq) = H+ (aq) + F-(aq) fG/kJ· mol-1 –269.9 0 -278.8 fG = (-278.8) -(-296.9) = 18.1 kJ· -1 ﹥0 mol 标准状态下,应该非自发。
d
b
r Gm T r Gm T RT ln J p
上述关系式叫做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已知: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 rG m = 0 J C = K0 △rGm = △rGm0 + 2.303RTlg K0 = 0 即:标准平衡常数K与rGm 的关系式为: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平衡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基础的概念。
平衡反应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率相等时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又可以细分为物理平衡和化学平衡。
下面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平衡反应的特点在平衡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它们仍在转化,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的速率恒定且相等,这也是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一个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例。
平衡常数通常用Kc、Kp来表示,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平衡位置的位置取决于平衡常数以及反应温度、压力等因素。
当平衡常数Kc大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当Kc小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低。
4.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通过反应方程式来确定各物质浓度或分压,从而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告诉我们反应的进行方向。
5. 平衡位置的变化通过调节温度、压力或者浓度等因素,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系统会通过调整以恢复平衡,以维持平衡动态状态。
6. 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会发生变化,这与热力学原理有关。
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平衡常数变化的原因。
以上就是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平衡反应的相关概念。
学习化学需要多加练习和实验,加深对平衡反应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愿大家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并能够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2. 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能够解释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平衡移动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探究2.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化学试剂和仪器,如烧杯、玻璃棒、温度计、量筒等。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用于解释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3. 设计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操作。
4. 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思考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平衡浓度的影响因素等。
2. 教学形式: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深理解。
3. 教学步骤:(1)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题。
(2) 讲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展示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强、浓度等。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可能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并尝试预测实验结果。
(5) 实验演示: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差异及原因。
(6) 总结归纳: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解惑。
3. 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平衡现象,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反应器的设计、催化剂的选择等。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22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第二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会根据化学反应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方向以及反应的热效应。
3.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并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教学过程】[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有什么特征呢?[生]有五大特征:逆、等、动、定、变。
[讲解]尽管总结起来就这么几个字,但真正在学习中能否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关于化学平衡的问题,还需大家对该概念及相关特征进行深入的理解。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不仅包括上边大家回答的那些,还有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今天咱们学习和讨论的主题——化学平衡常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板书] 2.2.2 化学平衡常数[探究活动]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平衡体系中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以反应H2(g)+I2(g)2HI(g)为例进行分析。
分析并验算表中所给的数据,最后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投影]℃时,该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所示:[师]分析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影]结论℃)时,222c(HI)c(H)c(I)为常数,用K表示;(2)常数K与反应的起始浓度大小无关;[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又无论反应物起始浓度为多少,最后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这时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投影]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师]刚才得出的平衡常数K是由一个特殊的反应引出的,其,但如果对于任意一个可逆化学反应:mA+nB pC+qD其平衡常数K又该如何表示呢?[讲解]平衡常数实际上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
化学平衡方程式

化学平衡方程式
摘要:
一、化学平衡方程式的概念
1.化学平衡的定义
2.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常数
二、化学平衡方程式表示方法
1.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表示
2.平衡常数表达式
三、化学平衡方程式应用
1.判断反应进行方向
2.计算反应速率
3.设计化学反应过程
四、化学平衡方程式与热力学
1.焓变与熵变
2.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3.化学平衡与能量守恒
正文:
化学平衡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它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体系中,当化学反应速率的前后变化相等时,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温度、压强等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平衡常数K
与反应速率常数k 之间的关系为K=k^(-1)。
平衡常数K 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有关。
在化学平衡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表示它们在反应中的摩尔比例关系。
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生成物]^(系数)/[反应物]^(系数)。
化学平衡方程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关系,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其次,可以利用化学平衡方程式计算反应速率,进一步分析反应过程。
此外,化学平衡方程式还可以用于设计化学反应过程,优化生产工艺。
化学平衡方程式与热力学密切相关。
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ΔH-TΔS 的公式,可以得到在一定条件下,当ΔG<0 时,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当ΔG>0 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当ΔG=0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平衡〖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外界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图象3、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4、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计算〖教材分析〗:化学平衡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知识:⑴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⑵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内容既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又是本章教学的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而且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方法〗:1.关于化学平衡的概念教学:⑴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以化学反应CO+H2O(气)==CO+H2为例,分析得出:①可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②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因而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⑵抓住可逆反应CO+H2O(气)==CO+H2在一定条件下,各物质浓度的变化和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提出下列问题:①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如何?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深度如何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如何变化?此时的速率是瞬间速率还是平均速率?并引导学生绘图。
③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能否变化?⑶用上述相同方法,让学生分析CO+H2反应过程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并现绘出速率——时间关系图。
由此得出结论:不论从CO和水蒸气开始反应还是从H2O和CO2开始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组成成分是不改变的。
⑷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精读化学平稳定义,着重“一定条件”、“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的重要涵义。
2.关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教学:——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⑴复习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着重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稳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并且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⑵分析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体系内正、逆反应速率和各物质含量的变化。
使学生明确:①条件改变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随之改变,原化学平衡被破坏,反应混合物的组成成分都要随之改变。
②在新的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间,正逆反应的速率又可又相等,重新建立了新的化学平衡。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又保持不变。
③新平衡和原平衡相比,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
⑶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明确: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移动的结果是平衡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⑷加强实验教学:从实验引入理论,边实验、边讨论、边讲解。
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索平衡移动的规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⑸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可用画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勒沙特列原理是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概括和总结,采用下表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共分4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平衡概念及平衡时相关计算第二课时: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勒沙特列原理的运用及图像题第三课时:等效平衡简介第四课时:习题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的化学反应特征:(1)不能进行到底——即反应不能完全进行(2)当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时达到平衡状态,也可理解为同种物质的分解速率等于其形成速率。
(3)反应后得到的是混合物(4)体现为图像为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但不能表明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得程度,即不能表明生成物的产率或反应物的转化率的多少。
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的多少问题就涉及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一、化学平衡的建立——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特点: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定:条件不变时,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物质的量分数不变、转化率不变、产率不变。
对于气体而言,压强不变、体积分数不变。
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平衡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应是从一定速率开始的,而逆反应是从零开始的,随时间推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结合图像解释)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可逆反应)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即转化率)的大小是由化学平衡常数来决定的。
注意:无论从反应开始还是从产物开始,还是从中间开始进行,可逆反应都可以达到平衡状态。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1、用速率判断:同一种物质——正=逆不同种物质——正反应速率之比为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 A正∶v B正=a∶b转化为同种物质进行比较,即v A 正=v A 逆2、其它条件: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浓度不变,转化率不变以上两点对于任一可逆反应的平衡判断均适用3、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气体的密度、在恒压下气体的体积、恒容下气体的压强的不变,分情况进行讨论。
从以下四个化学反应来分析:N 2+3H 22NH 3 I 2(g)+H 2(g) 2HI(g)A(s)+2B(g) C(g)+D(g)C(s)+H 2O(g) CO(g)++H 2(g)小结:是否为平衡状态,可以假设“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则怎么样?此量可变时,则该量不A .C 的生成速率与C 的分解速率相等B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C .A 、B 、C 的浓度不再改变D .A 、B 、C 的分子数比为1∶3∶2答案:AC解析:选项A 、B 都是从速率角度看,A 反映的是v (正)=v (逆),但B 反应的是v (A 生)∶v (B生)=1∶3,都是v (正),没有v (逆),且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v (A 生)∶v (B 生)总是为1∶3,选项C 、D 都是从浓度角度看,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并不一定等于其化学计量数比。
故应选A 、C 。
[例2]、在合成氨反应中,下列说法可以确定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当有1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3 mol H—H键断裂B.当有1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6 mol N—H键形成C.当有1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6 mol H—H键形成D.当有1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6 mol N—H键断裂简析:题中四个选项的前半句都相同,A、B选项无论是否达到平衡都有此变化发生,故不能确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C选项有6 mol H—H键形成同时应有2 mol N≡N键断裂;故为非平衡状态(向逆向进行);D选项有6 mol N—H键断裂的同时即形成1 mol N≡N,该选项可确定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故应选D。
三、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浓度计算及转化率计算[例3]、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I2(g)和H2(g)各0.5 mol发生反应:H2(g)+I2(g) 2HI(g)达平衡时,生成0.8 mol HI,若其他条件不变,开始充入2 mol H2,则达平衡时的HI物质的量为()A.0.8 molB.0.9 molC.1.0 molD.1.4 mol答案:B解析:本题可根据第一次达平衡时n(HI)=0.8 mol为已知条件推断,反应最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若起始加入2 mol H2,0.5 mol I2(g),对于第一次平衡来说,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时,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的HI应大于0.8 mol,但小于1 mol;因为反应为可逆反应,即不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本题若不用估算推断法来解,而是用平衡计算法来解,既困难又费时,所以抓住平衡的概念和平衡移动的基础知识,估算推断是最简单迅速的解法。
故选B。
[例4]、在容积相同的A、B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使它们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在反应过程中,若A容器保持体积不变,B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当A中的SO2的转化率为25%时,则B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应是()A.25%B.﹥25%C.﹤25%D.12.5%答案:B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2SO2+O22SO3可看出,这个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反应开始时,容器体积相同,A、B两容器内所含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二者反应的出发点相同。
当反应开始以后,由于体系内分子的减少,A、B两容器内的压强将减小,但容器B要保持压强不变,则体积就要变小。
当达到平衡时,v(A)大于v(B)。
为了比较二者的转化率,我们不妨假设B也和A一样体积不变,达到平衡时,A、B两容器内的SO2转化率相等,都为25%。
这时,再给B容器加压使其体积减小,这时,B容器平衡被破坏,平衡发生移动,增大压强,可使平衡向气体体积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故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SO2的转化率提高,所以大于25%,故选B。
四、化学平衡常数1、平衡常数的定义:CO+H2O(g)CO2+H2,通过实验,以不同起始状态使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CO2和CO和H2O的浓度的乘积永远相等。
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用K表示:)()()()(222O H c CO c H c CO c K ⋅⋅= 2、含义:从上述可知:平衡常数越大,生成物浓度越大,反应物浓度越小,故反应向右进行的越完全。
反应物的转化率也越大。
3、特点: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不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而一定发生改变,仅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即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4、书写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由于固体纯液体物质的浓度为一常数,所以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再写出。
②由于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一常数(55.6 mol·L -1),因平衡常数已归并,书写时不必写五、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达到平衡后,改变外界条件,平衡移动:v (正)> v (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 (正)< v (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移动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具体讲有:1、浓度:演示FeCl 3+NH 4SCN 在不同浓度下反应时所得溶液颜色的不同小结: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说明:对于纯液体或固体而言,此法无效果2、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的可逆反应来说,加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演示NO 2和N 2O 4的平衡移动实验小结: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