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模板
学生实验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仪器与试剂五、实验步骤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七、实验结果与讨论八、实验结论九、实验反思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XXX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XXX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提高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原理(在此处简要介绍实验所依据的理论、原理,以及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XXX2. 试剂:XXX3. 其他:XXX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a. 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
b. 配制实验试剂。
c.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a.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b.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的整理工作a. 清理实验器材。
b. 洗涤实验容器。
c. 换取实验试剂。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数据记录(在此处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
)2. 数据分析(在此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在此处总结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包括实验数据、图表等。
)2. 讨论与分析a. 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差异,找出原因。
b. 讨论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c. 结合实验结果,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入理解。
八、实验结论1. 总结实验目的的实现情况。
2. 对实验结果进行简要概括。
3. 阐述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正确性。
九、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实验技能的提升和收获。
3. 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理解。
4. 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2. 语言简练,表达准确。
3. 数据真实,分析合理。
4. 图表规范,标注清楚。
5. 字迹工整,格式统一。
以下为实验报告示例:实验名称:化学实验——酸碱滴定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滴定管和酸碱指示剂。
实验二_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测量实验

实验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的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单晶硅的基片上扩散出P型或N型电阻条,接成电桥。
在压力作用下根据半导体的压阻效应,基片产生应力,电阻条的电阻率产生很大变化,引起电阻的变化,我们把这一变化引入测量电路,则其输出电压的变化反映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
图一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力测量实验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实验模板、引压胶管。
四、实验步骤:1、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实验模板的支架上,根据图二连接管路和电路(主机箱内的气源部分,压缩泵、贮气箱、流量计已接好)。
引压胶管一端插入主机箱面板上气源的快速接口中(注意管子拆卸时请用双指按住气源快速接口边缘往内压,则可轻松拉出),另一端口与压力传感器相连。
压力传感器引线为4芯线: 1端接地线,2端为U0+,3端接+4V电源, 4端为Uo-,接线见图9-2。
2、实验模板上RW2用于调节放大器零位,RW1调节放大器增益。
按图9-2将实验模板的放大器输出V02接到主机箱(电压表)的Vin插孔,将主机箱中的显示选择开关拨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RW1旋到满度的1/3位置(即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2圈),仔细调节RW2使主机箱电压表显示为零。
3、输入气压,压力上升到4Kpa左右时调节调节Rw2(低限调节),,使电压表显示为相应的0.4V左右。
再仔细地反复手捏气泵压力上升到19Kpa左右时调节差动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1(高限调节),使电压表相应显示1.9V左右。
4、再使压力慢慢下降到4Kpa,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使电压表显示为相应的0.400V。
再仔细地反复手捏气泵压力上升到19Kpa时调节差动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使电压表相应显示1.900V。
5、重复步骤4过程,直到认为已足够精度时仔细地逐步调节流量计旋钮,使压力在4-19KPa之间变化,每上升3KPa气压分别读取电压表读数,将数值列于表1。
《钳工》实训任务书范文模板 (二)

《钳工》实训任务书范文模板 (二)- 任务书的基本内容- 实训课程名称:钳工- 实训任务书编号:XXX- 实训任务书名称:XXX- 实训任务书制定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实训任务书制定单位:XXX学校- 实训任务书制定人:XXX老师- 实训任务书的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任务书的要求- 学生应按时参加实训课程,完成实训任务书规定的实验和作业 - 学生应认真学习钳工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注意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学生应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实训任务书的内容- 实验一:钳工基本工具的使用- 实验目的:掌握钳工基本工具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 实验步骤:学生应逐一介绍钳工基本工具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实验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钳工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二:钳工基本操作技能的练习-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如切割、钻孔、螺纹加工等- 实验步骤:学生应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练习,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实验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三:钳工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实验目的:了解钳工的实际应用场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步骤:学生应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制定,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实验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钳工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团队合作- 实训任务书的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技能得分:60分- 实验报告质量得分:20分- 团队合作精神得分:20分- 实训任务书的提交要求- 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和作业,并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心得等内容- 实验报告应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实训任务书的附录- 钳工基本工具名称和用途表- 钳工实验操作技能要求表- 钳工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表。
糖尿病人的食谱制定及评价参考模板

实验二糖尿病病人膳食治疗方案的制定与食谱的编制及评价一、实验目的根据所学营养学知识及糖尿病病人饮食特点和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通过为糖尿病病人制定一日食谱,掌握糖尿病病人膳食的制订原则、计算方法和评价方法。
二、原理(一) 食物交换份法与食物成分表计算法食物交换份:将常用的食品按照所含营养素的特点进行分类,各类食物中只要产生80kcal(355kJ)-90kcal(376kJ)热量的食物称为一个交换份(一份)。
简单地说,就是把食物的单位换成“份”,只要产生80kcal-90kcal热量,就是一个交换份。
食物成分表:见实验一(二) 糖尿病膳食治疗的目的1 保护胰岛功能,帮助病人达到并保持较好的代谢控制,以改善血糖、尿糖和血脂水平达到或接近正常,减少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2 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3 供给适合病人的平衡膳食,以维持健康和从事正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三) 糖尿病膳食治疗的原则1 合理控制能量的摄入量合理控制能量的摄入量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
能量的供给根据病情、血糖、尿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大小及有无并发症来确定。
能量摄入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标准体重)为宜。
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增大、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故应减少能量摄入,使体重逐渐降至正常标准值的±5%范围内,以配合治疗。
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及消瘦者,能量摄入量可适当增加10%-20%,以适应病人的生理需要。
根据病人的体型和体重,根据表2-1估计每日能量供给量。
体重是评价能量摄入量是否合适的基本指标,根据体重的变化及时调整能量供给量。
肥胖者应逐渐减少能量摄入量,消瘦者应当增加能量摄入量。
肥胖或消瘦的判断方法通常采用以下方法:①病人的实际测量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②采用体制指数(BMI)值来判断,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BMI标准见表2-2,即BMI值等于18.5-23.9为正常,<18.5为消瘦,>23.9为肥胖。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一、实验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二则侧重于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每台计算机均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并配备了常用的办公软件、编程工具和网络浏览器等。
实验室还提供了稳定的网络环境,以便进行网络相关的实验操作。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实验一1、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观察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的外观和接口。
了解各硬件设备的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
2、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使用安装光盘或 U 盘启动盘,安装 Windows 操作系统。
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如用户名、密码、日期时间等。
安装驱动程序,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3、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打开 Word 软件,进行文档的创建、编辑、排版和保存。
使用 Excel 软件进行表格的制作、数据计算和图表绘制。
利用 PowerPoint 软件创建演示文稿,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
(二)实验二1、计算机网络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和拓扑结构。
学习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 DNS 的概念和设置方法。
通过命令提示符(CMD)窗口,使用 Ping 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
2、网络服务与应用配置 Web 服务器和 FTP 服务器,实现网页的发布和文件的上传下载。
学会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搜索信息和下载文件。
了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注册邮箱并进行邮件的收发。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一1、硬件认识方面,学生能够准确识别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并对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一些较新的硬件技术和性能参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设置过程较为顺利,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但在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中,少数学生遇到了兼容性问题,需要通过更新驱动或寻求技术支持解决。
实验二报告模板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实验名称实验二.软件需求分析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课程号32342206 学院(系)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1171学生姓名李明海学号201711621116 实验地点科技楼423实验日期2019年10月23日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StarUML工具的用法;(2)理解和掌握StarUML工具用于需求分析的用法;(3)掌握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的方法二、实验任务完成实验指导上实验1、实验2、实验3的实验任务。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安装有StarUML工具的PC机。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任务1:完成下张幻灯片中顺序图的绘制GDOU-B-11-112任务2:请完成教学管理系统中“设置开设课程”的顺序图任务3:图书管理系统功能性需求说明如下。
图书管理系统能够为一定数量的借阅者提供服务。
每个借阅者能够拥有唯一标识其存在的编号。
图书馆向每一个借阅者发放图书证,其中包含每一个借阅者的编号和个人信息。
提供的服务包括提供查询图书信息、查询个人信息服务和预订图书服务等。
当借阅者需要借阅图书、归还书籍时,需要通过图书管理员进行,即借阅者不直接与系统交互,而是通过图书管理员充当借阅者的代理和系统交互。
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包括对图书、数目、借阅者的添加、删除和修改,并且能够查询借阅者、图书和图书管理员的信息。
可以通过图书的名称或图书的ISBN/ISSN号对图书进行查找。
回答下面问题:(1)该系统中有哪些参与者?(2)画出语境“借阅者预订图书”的顺序图。
答:(1)该系统中有借阅者、图书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参与者。
(2)“借阅者预订图书”的顺序图:成绩指导教师日期2019年10月28日注:请用A4纸书写,不够另附纸。
第页,共页。
完整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仪器与材料五、实验步骤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七、实验结果与讨论八、实验结论九、实验注意事项一、实验名称(此处填写实验名称,例如: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二、实验目的(此处填写实验目的,例如:通过本实验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三、实验原理(此处填写实验原理,例如: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进而促进植物生长。
不同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四、实验仪器与材料(此处填写实验仪器与材料,例如:实验仪器:培养皿、光照箱、尺子、温度计、电子秤等;实验材料:植物种子、土壤、肥料等)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植物种子洗净,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晾干。
2. 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培养皿中,每皿播种一定数量的种子。
3. 将培养皿放入光照箱中,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例如:100%、80%、60%、40%、20%。
4. 将培养皿放置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适宜的温度。
5.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
6. 每隔一定时间(例如:一周)重复以上步骤,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7.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此处填写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例如:记录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图表)七、实验结果与讨论(此处填写实验结果与讨论,例如: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植物的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这说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此外,实验还发现,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植物的生长速度最快。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适宜的光照强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八、实验结论(此处填写实验结论,例如:本实验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适宜的光照强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过高或过低的光照强度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九、实验注意事项(此处填写实验注意事项,例如: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温度恒定;2. 在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时,要注意记录准确的数据;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实验报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实验报告模板2

写入磁盘的运行时间:
写入磁盘的 test.ini 的截图
计算 800000000 次数据的时间:
串行时间
并行时间:
实验结论:由上图可知,基本实现了实验要求。由图可以得到,写入磁盘时间与计算时 间都已经调整为 5s 左右,在上图中由于每次运行程序时系统误差,因此会导致每一次 运行写文件以及计算的时间都不同,但很明显,串行计算得到的时间在误差范围内等于 两个子文件单独运行的时间之和。并行计算的时间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上与两者独立计算 的时间相同。
第一个为对象句柄(pisz.hProcess),第二个为等待最长时间(以毫秒计,也 可以为 INFINITE) 。 本实验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调用: WaitForInputIdle(pisz.hProcess,INFINITE);; 3 核心源代码 (1)计算数据,并同时向 U 盘写入数据 void WriteOrCalculate() { STARTUPINFO sui;//用于指定新进程的主窗口特性 PROCESS_INFORMATION piszWriteFile,piszCalculate; BOOL wProcess,cProcess; //设置创建进程信息 memset(&sui,0,sizeof(STARTUPINFO));//将 s 中后 n 个字节 用 0 替换并返回 s 。 sui.cb =sizeof(STARTUPINFO);//CB 包含 STARTUPINFO 结构中的字节数,初始化操 作
cProcess = CreateProcess(szCalculate,NULL,NULL,NULL,TRUE,0,NULL, NULL,&sui,&piszCalculate); wProcess =CreateProcess(szWriteFile,NULL,NULL,NULL,TRUE,0,NULL, NULL,&sui,&piszWriteFile); WaitForInputIdle(piszWriteFile.hProcess,INFINITE); //等待新进程完成它的 初始化并等待用户输入。 WaitForInputIdle(piszCalculate.hProcess,INFINITE); } (2)先计算数据,然后向 U 盘写入数据 void WriteAndCalculate() { //启动执行文件 WinExec(szCalculate,NULL); WinExec(szWriteFile,NULL); } (3)开始计时 DWORD StartTime,StopTime; void StartTimeCount(HWND hWnd,LPSTR StartString) { HDC hDC; hDC =GetDC(hWnd); TextOut(hDC,100,100,StartString,strlen(StartString)); //设备环境的句柄,用于字符串对齐的基准点的逻辑 X 坐标,逻辑 Y 坐标,将被绘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LINUX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远程登录与文件的存取控制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计科级班
指导教师:高新奇
完成日期:
1.1实验名称
1.2实验目的
1.3实验内容
1.3.1 远程登录综述
1.3.2 文件系统的存取控制概述
1.4实验步骤(要求给出每一个细节的截图) 1.4.1 服务端的工作
1.4.2 客户端的主要工作
1.4.3 存取控制验证
1.5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1.5.1 实验总结
1.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3解决办法
1.5.4 文件系统功能体会与展望1.5.5 实验笔记整理
1.6 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