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课文+口语+快乐书吧+习作+语文园地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课文+口语+快乐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桥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蕴含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生字:咆哮、嗓、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二)谈话导入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内容为《语文园地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为《贪玩的孩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本单元主要通过学习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技巧,并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
2.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1.观察感想法:通过观察图片和段落,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2.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想法,共同探讨如何描写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3.自主写作法:通过自主写作,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
•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主要写什么?有哪些描写?2. 学习文本(30分钟)1.班内同学表演文本,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想法,共同探讨如何描写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例如: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个性、外貌等。
4.整体理解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文章。
3. 词语解释(15分钟)1.解释生字词语,例如:一脸懵逼、拾金不昧、做事草率等。
2.引导学生学习新单词的发音和用词场合。
4. 观察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就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了解、发挥、批判和创造,最终达成共识。
5. 自主写作(30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技巧,自主写一篇小短文。
2.让学生进行交流、修改和完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创新教案】

【出示课件2】
《桥》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学生选择环境和人物后,先自己思考,然后教师分组指导,为学生的习作铺路搭桥,预防学生直接离题或不符合要求、无从下笔等情况出现。
板书
设计
虚构故事情节曲折吸引人
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完整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自己创编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刚刚学过的三篇课文,也就是说三个虚构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虚构故事的特点,为自己的创作做准备。然后学生自读三组环境和人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去展开联想写作文。在这个环节,我做了较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注意到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等,这样学生的联想才切合实际,编写出的故事才有可能吸引人。这些地方做的比较到位,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第二组要注意:【出示课件5】
1.时间:冬日黄昏
2.地点:街头
3.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4.人物一:少年陆天特点:充满爱心
人物二:志愿者徐明
5.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志愿者徐明在做什么?少年陆天在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组要注意:【出示课件6】
1.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2.地点:村庄
3.人物一:铁蛋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要注意:【出示课件4】
1.地点:校园
2.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教案新人教版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教学目标】1.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
2.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
2.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唤醒经验,引出话题1.创设情境:播放生活录像片段。
学生:妈妈,我想养一只狗。
妈妈:不行!养狗太麻烦!学生:妈妈,我寒假想和同学一起去旅游。
妈妈:不行!没有大人陪伴不安全。
……2.提问: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
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情需要说服别人支持吗?3.学生交流。
预设:曾想养宠物,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想竞选班干部,需要同学们的支持;想去参加夏令营,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等。
4.引出话题。
那我们怎样才能说服对方,获得对方的支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板书“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设计意图】选择贴近学生的内容与话题,创设需要支持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生活中需要别人的支持,体会支持的重要性,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板块二模拟情境,尝试交际1.创设情境。
现在,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李霞,她来自市实验小学六年级。
李霞和她班上的同学们想做一件事情,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是什么事情呢?(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李霞自言自语地说:“我想办一份报纸,希望能得到赵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咚咚咚,李霞轻轻地敲着赵老师办公室的门……2.引导交流:如果你就是李霞,你打算如何说服赵老师?谁来演一演?3.师生评议:她的说法能打动你吗?为什么?预设:没有说明来意;没有说清楚办报的理由;说得过于简单。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交际演练,通过师生评议,寻找交际没有成功的原因,让情境中问题的解决,成为口语交际的话题。
板块三情境交际,学习方法1.过渡:想一想,应该怎样说话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优秀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生1:《桥》这篇课文中,老村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生2:《穷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生3:《在柏林》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课件出示课文内容概要。
2.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预设:生1:《桥》中面对凶猛的洪水时,人们的恐慌,老汉的镇定。
生2:《穷人》中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时那忐忑不安中透出来的善良与质朴。
生3:《在柏林》中老兵的话不仅揭露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更让列车上所有人反思,其结局出人意料。
老兵的话不仅仅是在制止小姑娘的不谙世事,更体现出老兵的善良。
生4:《桥》中山洪到来时,那种天崩地裂的环境让人害怕,可老汉在暴雨中的喊话盖过了一切。
……3.小结引导。
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都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心情随之起伏,心灵为之震颤。
小说《穷人》中桑娜的质朴、善良打动了很多人,那么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怎样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呢?4.出示句子,交流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
(1)出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课件出示:“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①指名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交流:从桑娜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感受到她对外出打鱼的丈夫的担忧和对邻居的关心。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本单元习作是笔尖流出的故事。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12.桥…………………………………………………………………2课时13.穷人………………………………………………………………2课时14*在柏林……………………………………………………………2课时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1课时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2课时语文园地一…………………………………………………………2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12 桥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快乐读书吧 人教(部编版)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本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引导学生阅读与儿童相关的中外经典小说。
这是对本册“小说”单元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走中主人公的生活,与主人公一起分享欢笑和喜悦,经历磨难与痛苦,从中汲取成长和力量。
《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这三本书都是讲儿童生活的,贴近儿童的认知,而且情节生动、趣味性强,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四岁到十一岁的童年生活。
《小英雄雨来》是中国作家管桦的一部中篇小说,在抗日战争中,雨来不断成长,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最终如愿参加了游击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以一个四年级小男孩安利柯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渗透着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爱。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为文体单元,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接触了不同类型的小说。
基本掌握了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堂上可以有序地交流自己对小说情节的看法与想法,在阅读时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欣赏小说的角度更加多元化。
通过对《穷人》的学习,有意识地多角度品读人物特点,通过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语句把握人物特点。
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较之前有很大的提升,但阅读长篇小说需要一定的阅读指导与读后反馈活动进行激励。
首先激发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兴趣的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学生自主规划阅读进度,读后分享可以设立不同种类奖项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同学分享读后感受。
三、教学目标1.产生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三部名著的阅读兴趣,能自主阅读并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与人物。
2.制定阅读记录单并根据阅读记录单的内容进行自主阅读。
3.使用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引导学生对《童年》的情节、人物性格点进行梳理。
通过横比、纵比、正反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作者意图以及所反映的现实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案本单元以“小说人物形象”为主题,包含《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本单元所选的3篇文章都要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及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注意把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说”,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理由。
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写作材料,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在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创编生活故事。
“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总结、人物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形式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快乐读书吧”回忆读书经历及收获,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桥 2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1.学会写“咆、哮”等23个生字,会写等2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快速默写课文。
3.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学习人物的美好品质。
穷人 2 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在柏林1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口语交际1 请你支持我 1.能礼貌、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2 桥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1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课时2课时主备教师吴彩虹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准备及手段媒体资源教学流程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地奉献着。
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来了解我们的这位母亲。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解题,初步明理。
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二、朗读课文,梳理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句子读通顺。
2.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播放媒体资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三、概括大意,初解课题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1-2自然段)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3-4自然段)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5-7自然段)人类应保护地球(8-9自然段)2.联系主要内容,质疑: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四、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有时显得非常——渺小。
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第三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改正错误。
二、重点研读,体会感悟1.感悟地球的渺小(1)指名读课文。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莽莽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
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2.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漫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
“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③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3.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40万亿公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
体现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 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
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引导大家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
这句话表现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漫谈体会学到这里,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地球、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哪些破坏地球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作业设计相信每一位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
这时,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
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教学课题14、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课时1课时主备教师吴彩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点与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准备及手段教学流程动态修改部分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鹿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
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3)整个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五、体会课文中心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道就该杀吗?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
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板书设计:教学课题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课时2课时主备教师吴彩虹教学目标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及手段媒体资源教学流程动态部分修改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说说在平时生活中,神圣一般用来形容什么?在印第安人的眼中,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
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教师适时指导新字学习。
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2.小组讨论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知识。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语句,理解“神圣”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他们。
(2)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3)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体会。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句子:(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
(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交流讨论:共同属于哪个家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存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读“神圣”,回想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2、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感悟“神圣”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大声朗读文章3-7自然段,从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
多读读这些语句,可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句子:(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
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①交流感受。
(河水对我们很重要)②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读第四自然段,找到相关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①交流自己的感受。
(空气对生命很重要)②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文章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③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