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一:边塞征战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专题之边塞征战诗专题

中考复习专题之边塞征战诗专题

边塞诗抒发的情感
1、怨情
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
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难以回 家与亲人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 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 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之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豪情
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 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叙写诗人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 慰问将士的事件。
• B.诗歌传神地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更是千古名句。
• C.第五、六句“直”“圆”二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 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1 如何判断 2 归纳特征 3 常考题型
如何判断
看标题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 军”等字词。
看作者
边塞诗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如何判断
看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居延、萧关、受降城、瀚海、轮台、夜郎、楼兰、阴山、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等;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黑云、秋月、雪、霜、冰、孤城、雁、长城、黄沙、北风、明月、 斜阳、黑山、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剑、弓、号角、辕门、戈、矛、戟、斧、刀、战车、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6、与战争有关的典故:燕然勒功(把功勋刻在石头上)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同情、反战:同情战士疾苦,充满厌战、
反战情绪。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 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 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 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 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 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 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 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 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 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 了唐政府的无能。
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应掌握如下几点。 一、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 代背景。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初盛唐: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 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例1.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 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报国的豪情壮 志;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 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李贺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 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战诗》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战诗》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
意象 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
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
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选项
突出特点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
情感
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 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边塞征战诗》
高考语文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 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 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旅有关的字词。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互文、用典等。
技法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
教材 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

高三复习——边塞征战诗

高三复习——边塞征战诗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 之情。
3.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残 酷艰辛,表现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卢纶·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 形象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4.描绘了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一、主要特点:
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 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 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鲜明的边地风貌。见意象
二、常见意象
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等景观; 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器物; 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 等地点; 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人物;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 《关山月》等音乐。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
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 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 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 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 其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比 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如:
•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2)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军。
一、对诗歌创作的 时代背景要有所了 解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意象的特点:雄奇、壮丽、旷远、荒凉、单调
三、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高考语文边塞征战题材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边塞征战题材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边塞征战题材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型是高考必考的一大难点。

小盆友们是否还在为之消得人憔悴呢?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

辣幺它是否无规律可循呢?必然不是。

应试诗歌也有其独具的规律和套路,不妨跟我一起领略一下各种题材诗歌的魅力吧边塞诗是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驻边将士生活为主的诗歌而且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那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类诗歌呢?边塞征战题材诗歌鉴赏第一步:知人论世,判断写作背景。

边塞征战诗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成败,因而推荐大家知人论世,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从而进一步推断诗歌的创作背景。

边塞征战题材诗歌鉴赏第二步:体味艺术手法,整体感悟边塞征战诗常见艺术手法:对比衬托、用典、间接描写边塞征战题材诗歌鉴赏第三步:推敲诗人写作情感。

边塞征战诗中常会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来展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或者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将士艰苦生活;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

特别提醒:a、该题材诗歌孩纸们易犯的错误常在第三步,推敲诗人写作情感极易答不完全,很多边塞诗涉及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其中的种种矛盾尤其要注意,举个栗子:谭嗣同的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中涉及两大情感,其一体现诗人勇于献身渴望杀敌报国的情愫,其二却又有心无力报国无门的慨叹。

b、童鞋们也可以通过记忆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进行整体感悟。

下面是小编搜罗的一些意象供大家参考: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狼烟、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2019年中考标内诗歌主题复习——边塞征战

2019年中考标内诗歌主题复习——边塞征战

《江城子》描写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抒写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景物或场面
赏析
征蓬…… 《使至塞上》入胡天
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以“蓬”、 “雁”自比,表达了孤寂飘零之感和思乡之 情,以及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大漠…… 描绘出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
落日圆 境雄浑,表达了孤寂之情
边塞征战
• 这类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描 写,抒发了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山河沦丧的痛苦,久 居边关的乡愁,和报国无门的怨愤。
• 例如《使至塞上》 《雁门太守行》《破阵子》 《渔家傲》《江城子》
内容
主旨
《使至塞叙写了出使路线、沿途风光以 上》 及最新战况。
对个人际遇的惆怅,对祖国风光的热 爱以及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 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破阵子》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快弦急、战斗的 激烈
《渔家傲》
《江城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比喻,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表达了作者 西北望,射天狼”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破阵子》“秋” “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可怜” 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渔家傲》 “异”
统领下文的景物描写,点明塞下秋景的苍凉,为下阕思乡情和报 国心营造氛围。
“狂” 《江城子》 “卷”
“挽”

激情奔放之意,总起,贯穿全篇,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
字极具表现力,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观场景,表现了出猎 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表达了作者要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高中语文复习诗歌——边塞征战诗

高中语文复习诗歌——边塞征战诗
1、想象2、夸张、
比喻3.视听结合
4、直接抒情
三、整体建模 积累知识
(一)边塞诗征战内涵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边塞诗征战标志
1.标题中常含有“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
①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课题
复习诗歌——边塞征战诗
主备人
使用人
语文组
时间
教学
目标
1.明确边塞征战诗的特征、情感、技法。
2.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技巧。
重难点
翻译诗歌、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复习,师生共同梳理,练习巩固
课时
1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3.艰苦激烈的战斗生活,沉痛悲愤的反战思考。
4.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5.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四)常用的表现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2.对比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素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素材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顾名思义,边塞战争诗就是以边塞战争生活或边塞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边塞战争诗的题目中多带有“塞”“军”“征”等字眼,或常直接以《从军行》《关山月》《凉州词》等乐府旧题为题目。

边塞战争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唐代之际,疆域广阔,边事增加,而边塞战争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初唐时文人多怀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杨炯在《从军行》中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忠贞卫国的壮志豪情。

盛唐时的边塞战争诗大都壮丽豪迈,如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志士的万丈豪气跃然纸上。

相较之下,中晚唐时期的边塞战争诗虽也不乏“誓扫匈奴不顾身”的昂扬激情,但大都夹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的悲壮之意。

宋代时边塞战争诗歌则更多的带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如陆游在《书愤》中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主要情感归纳边塞战争诗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不同,他们笔下的诗歌也表现出不同的主题。

一.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用粗犷的笔触、奇特的想象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有时还寄予了对征战之士的赞美。

三.表达久居边疆的愁苦之意,流露思乡思亲之情或抒发归家无望的万分悲痛之感。

四.描写连年征战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五.书法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六.表达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简易模板抬眼看: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低头看: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向前看: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向后看: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表现手法:渲染、反衬、对比、用典、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语言特点:奔放雄伟、慷慨激昂、气象雄浑、豪壮悲慨、委婉清丽【例题演示】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斾②影风翻见戍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读材料—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二、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边塞征战诗歌赏析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
(2)许浑〈塞下曲〉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唐代社会现实的?(4分
答案:(1)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2)点面结合。

从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情节:战士已经牺牲疆场,家中还寄来了御寒的衣服,以此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切的同情,又谴责了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译文:
李白《塞下曲》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许浑《塞下曲》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桑干夜战,伤亡过半。

“乡信”自然是寄给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面说已经把征衣寄了过来。

在这看似平白无味的话里,体会出诗人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才是读懂此诗的关键。

戍边的丈夫死了,
对于在家里苦苦思恋的妻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作为悲剧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悲剧的存在,仍然一厢情愿地思念着丈夫,相信他会回来,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赶制无数个日夜满载牵挂饱含爱意的征衣竟寄给了冰冷的尸体!悲剧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处悲剧而浑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让人心酸难言吗?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首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在选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为下文单于逃遁,我军追杀做铺垫,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本是“逃遁”引起“雁高飞”,却先写“雁高飞”有未见其人,先知其“行”之妙。

(2)诗人要表现的是将士们威武的英雄气概,既不写他们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是描绘了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之上就落满了大雪,场面壮烈而扣人心弦。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简要赏析“照”字的妙处。

(2)“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3)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1)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2)借代的修辞方法
(3)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译文: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1)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氛围。

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2)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译文: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