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各地中考之课外文言文——精品

合集下载

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

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

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拥有,(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些祸患我不去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多义1.而呼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4. 得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2013年全国各地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3年全国各地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3年全国各地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编选人:湖北麻城陶建军(一)【福建莆田中考试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17分)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好读书,不求甚解(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古镜》1.A2.B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2013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捕蛇者说》

2013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捕蛇者说》

2013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捕蛇者说》(云南昆明)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12分)【甲】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②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

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

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

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

③焦令谌(chén):人名。

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

⑤判:状纸。

⑥舆:抬。

⑦衣:包扎。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汪然出涕曰涕:(2)竭其庐之入入:(3)谨食之,时而献焉食:(4)太尉判状,辞甚巽辞: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013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

2013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4.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C.随波而逝.逝:去,往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 以.此夸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参考答案:B D C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

“乘”是骑、坐的意思。

考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备考方法:熟悉课内文言文中注释里面的重点实词的意思。

2012-201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

2012-201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专题一、【2013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题】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13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课外文言文选编)

2013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课外文言文选编)

201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福建省龙岩市】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10分)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②?”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③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④,便可对矣。

”应声云:“()棋半局,车无轮,()无鞍,炮无烟火()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乾隆四年被钦点为状元,官至刑部尚书。

②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③厅事:指大堂。

④棋:象棋,由“卒”、“车”、“马”、“炮”、“象”、“士”、“将”组成。

7.下面“命”字的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B.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C.唐雎不辱使命.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9.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在下联句子的括号内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3分)上联: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下联:()棋半局,车无轮,()无鞍,炮无烟火()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答案】7.(3分)B8.(4分)⑴(2分)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

⑵(2分)对对子(对子或对联),小事罢了,有什么难的!9.(3分)残(象)、马、卒(兵)【参考译文】广东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专题2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专题2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专题山东泰安市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永之氓咸.善游咸:②中济,..船破,皆游济:③有顷,益怠.怠:④又摇其首。

遂.溺死遂:27.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③汝愚之甚,蔽之甚!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26.【答案】①咸:都。

②济:渡,渡河。

③怠:疲惫。

④遂:于是,就。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7.【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28.【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

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评分】每文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广东省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江西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忿()狱()1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12.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1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2分)9.A;10.愤恨、案件。

11.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12.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

坚持要兑现守信用。

戴胄认为应该流放。

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四川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注释】①第:只管。

②鬻:(yù)卖。

③茔:(yíng)墓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出选项字母)(2分)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遗留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造:到,往D.使得至前陈曲直陈:陈述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3分)译文:(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分)译文:5.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4分)答:3.(2分)B(“遗”应解释为“馈赠”)4.(6分)(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惮”的意思计1分)(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辞色”的意思计1分)5.(4分)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

(语意相近即可)四川眉山市课外文言文阅读(4分)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六、课外文言文阅读(4分)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1分)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浙江宁波(四)(8分)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19.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⑵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21.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22. 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19.(1)A (2)B(2分,每小题1分)20.D(2分)21.C(2分)22.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浙江衢州白侯之贤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

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者,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

”“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

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

”予问己,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义盛称其贤。

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注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

②繇(yáo):徭役。

③赋:税。

④问:问罪,责难。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豪者善.避役(2)顾.谓二三子曰(3)白侯之贤信.己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

23.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

(2分)察奸明,定赋平,衢人赞之;律己(1),驭吏(2),天子嘉之。

21.(3分)(1)擅长,善于(2)回头(3)确实,真实22.(2分)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百姓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意思符合即可)23.(2分)(1)清(约)(2)严浙江嘉兴(三}义犬(9分)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

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

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

呵逐使退。

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

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

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

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候关出城,细审来途。

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

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

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③:扫,清理。

橐③,钱袋。

④冲循:交通要道。

2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既走,则又从之(2)犬始奔去(3)返客疾驰(4)金亡其半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23。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三)(9分)21。

(1)已经(2)离开(3)快速(4)丢失22。

(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23。

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答出两点即可)浙江丽水(三)(7分)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

”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

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

然则,见爱者其危哉!”燕不喻而去。

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注】①病:困苦。

②忮(zhì):嫉妒。

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2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鸥于.海渚遇巷燕贤于.材人远矣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安陵君其.许寡人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三)(7分)23、(3分)(1)处所(2)依附,依靠(3)知道,明白24、 (2 分) B25.(2分)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

(大意写出即可)山东聊城市(二)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