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个奇怪的社会(ppt)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 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 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 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 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 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 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 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 才能“定”“静”“安”“虑”,最终 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 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二、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本
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重点字词: ➢ (1)道:宗旨,根本原则。 ➢ (2)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 (3)明德:美好的德行。 ➢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
说“亲”当作“新”,“新民” 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 善。 ➢ (5)止:至,达到。
课堂小结 三纲八目
止于至善
内圣 内修
明明德
外王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格致诚正 物知意心
达则兼善天下
★★★ ★ 修齐治 平 身家国 天

四、课外拓展
思辨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 “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 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 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大学(节选)》公开课课件

《大学(节选)》公开课课件
《大学(节选)》公开 课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 • 《大学》的核心思想 • 《大学》的现代解读 • 《大学》的实践方法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
《大学》简介
01 儒家经典之一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与《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为“四书”。
02 内容概述
《大学》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 的责任。
《大学》的未来发展与影响
学术研究
01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大学》的思想体系、历史地位和现代价
值。
社会应用
02
《大学》的思想将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组织管理。
跨文化交流
03
《大学》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促进国际文化
交流。
对个人的启示与建议
启示
理解《大学》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个人品德、提高修养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实践和思考,增进对 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获取知识。
格物
致知
诚意
八条目
01 正心
端正心态,消除偏见和杂念。
02 修身
修养身心,提升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
03 齐家
管理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八条目
01
治国
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02
平天下
以天下为己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03
《大学》的现代解读
《大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注 重品德修养、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
《大学》提倡的自我修养、自律和自我完善等品质,也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课件(PPT76张)

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课件(PPT76张)

• 独立性差也是造成心理问题一个主要原因。 • 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 由父母打理,一旦离开家门,生活的种种问 题突然摆在他们面前,一时找不到解决的途 径。 • 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极 有可能引起心理障碍。
• 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 产生心理障碍一个重要因素。 •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 有些学生自身定位不准,感到无助、迷茫,对自 己失望,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许多学生直至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想从事什么职业,能够从事什么职业。 • 有的学生害怕走出校园,不愿意出去找工作,怕 受到挫折。
三、自杀者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
• 1、自杀者的性格特征 • 日本松原达哉认为,从自杀者的性格看,多 有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 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 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等特征。 • 而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 复杂的家庭关系有关。
• 2、自杀者的心理状态 • 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 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 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 想以死来解脱困境。
• 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 (如中断与 他人的交往,或危险行为增加)
• 有条理地安排后事 • 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 抑郁的表现
抑郁症的症状评估指标
• • • • • • 情绪低落,早晨明显 负性认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 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混乱 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 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体力不支 强迫性地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应当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的角 色
• 危机干预是应急性事件,责任大、强度大、时间 紧。辅导员在扮演“处理过程参与者”时,必须 具备三心:责任心、细心、耐心。心理危机往往 涉及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辅 导员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 • 当面对一个自杀或急性紊乱者,在学生家长没有 到来之前,需要辅导员陪伴在学生左右,防范危 机事件的发生。还要有细心和耐心。危机事件的 发现、干预和处理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处理的事情比较棘手,要求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大学》课件(62张PPT)

《大学》课件(62张PPT)

第三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1)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第三段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中庸》: 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一段参考译文

大学生活ppt(精美版)

大学生活ppt(精美版)

实习与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为求职提供优势,增加简历亮点,提高求职竞争力。
职业规划与目标设定
自我评估
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为职业规 划提供基础。
职业目标设定
根据自我评估结果,设定长期和短期的职业 目标。
职业规划策略
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计划,包括学习新技能、 获取相关证书等。
求职技巧与面试准备
简历制作技巧
大学生活ppt(精美版)
• 欢迎页 • 大学生活简介 • 学术生活 • 社交生活 • 校园文化与活动 • 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 • 结语页
01
欢迎页
标题
• 大学生活的多彩篇章
副标题:一段探索、成长与发现的旅程
总结词
标题和副标题是PPT的点睛之笔,需要简洁明了地概括整个 PPT的主题和内容。
详细描述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 身心健康。
03
学术生活
课程选择与学习方法
课程选择
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 的专业和课程,同时考虑课程难度和 教师评价。
学习方法
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主动学习、合 作学习、反思学习等,以提高学习效 果和效率。
管理方式
高中管理相对严格,而大学则更加注重自我管理 和自我约束。
如何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根据课程安排和自身情况,制定合理 的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和质量。
参加社团活动
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拓展兴趣爱好和 社交圈子,提高综合素质。
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和 职业发展,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社会 适应能力。
04
社交生活

大学生社会调研PPT模板

大学生社会调研PPT模板
广。
时间性局限
由于调研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涵 盖所有相关变量和影响因素,导
致调研结果的时间性局限。
方法论局限
所采用的调研方法可能存在一定 的偏差和误差,如样本选择偏差、 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
完善和改进。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拓展研究领域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范围,如关注大学生心 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问题。
成员贡献总结
总结每个团队成员在调研中的贡献和表现,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 出。
致谢与感谢语
感谢指导老师
表达对指导老师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在调研过 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感谢团队成员
感谢团队成员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共同完成 了调研任务。
感谢调研对象
感谢接受调研的各位对象和提供帮助的相关人员, 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是调研成功的关键。
假设条件
提出可能的解释或预测,作为后续 分析的基础。例如,假设某产品市 场需求与消费者年龄、收入等因素 相关。
Part
02
调研方法与过程
调研方法选择
问卷调查法
1
设计问卷,通过线上或线 下方式收集数据。
文献研究法
4
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 的有关文献资料。
访谈法
2
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获
取深入信息。
观察法
相关性分析
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以及它们对调研主题的影响程

回归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调研主题 的发展趋势
结果可视化展示
01
02
03
图表类型
使用柱状图、折线图、饼 图等可视化工具展示数据 分析结果
图表解读
对每个图表进行解读,说 明其反映的信息和意义

怎样规划大学生活?(幻灯片).ppt

怎样规划大学生活?(幻灯片).ppt

① 学业问题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 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 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 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 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 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 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 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 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 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论你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最终只有在校园中才可以将你蜕
变成一个社会人。两个在外面“闯荡”了一番的孩子明白,
走过的弯路不要紧,至少他们又找回了正确的道路,未来
还是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青春充满了阳光,所以青春才显得格外珍贵。
•拥有平静的内心
大学生活规划的步骤:
• 1、熟悉环境,适应大学
生活,尤其是新生的心理 调试问题。
青春也许会迷失方向,但终究会找到回归之路。

虽然影片有些灰色但是正如那句片尾的台词一样“我
们完蛋了吗?”,“傻瓜,还没开始呢?”,在这样一个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的话语里,希望依然存在。导演似乎想
说明,这书是肯定得好好念的,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会给你带来短暂的欢愉,但是年幼的孩子最终还是不得不
继续接受校园这个最应该洗礼孩子的地方去接受洗礼。无
• 自卑心理 • 孤独心理 • 嫉妒心理 • 报复心理
• 异性交往困惑
•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 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
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