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渔夫》课件(42张ppt)
合集下载
渔父ppt54 苏教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 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 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探讨
1 、本文是如何塑造屈原和渔父这两人 物形象的? 2、屈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具有怎样 的人生态度?
2、从文中内容看,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屈原与渔父
•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 忧国忧民,坚贞不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 与世推移,乐天知命 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 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 像一尾 鱼款款徘徊 •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 邃的面容
•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 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 我独自徘徊 •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 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 一看江山的阳光……
《楚辞》是战国时 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 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集。西汉刘向辑集。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吴华珍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苏教1

• 所谓屈原怀石投江,壮烈之余,亦有几分 无奈;所谓渔父隐居世外,潇洒之余,空负一 身奇才。论大智大勇之人,当然司马迁。太史 公子长者,心存天下事,胸怀乾坤志,忍辱著 书,遇挫弥坚,正似鸟欲飞而先收其翅,虎欲 奔而先蹲其身,又如百花尽谢菊犹放,万里雪 飘梅自开,忍辱负重三秋过,青史留名又一春。 司马迁是这样的人,任尔“山重水复”,我自 “柳暗花明”。我也愿做这样的人,不求万古 流芳,但愿青春无悔。
• 有人会嘲笑:屈原你傻呀,既然楚国不要你, 你投奔他国就好了,抑或是像渔父一样隐居 山林,为什么要选择死呢?
背景资料:
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 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 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 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 被疏远免官;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 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 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 春天,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 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 身殉国。
•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不 屈的气节、殉道的精神。
•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自 由的灵魂.
• 司马迁Leabharlann 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 的是坚韧的意志。
作业
• 假设有一天,屈原与 司马迁相遇……
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寓言对话式的形式,写 一段不少于100字话。
穿是非,分清善恶的人,然
后再进行自我选择。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
愚 道则愚。其知可及,其 不可
及。”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卞华斌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苏教1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很珍贵,但屈原用自己的最珍 贵的东西殉了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殉了自己恋恋不舍的故 土,还有什么爱比献出自己的生命更深沉呢?从这个角度 来说屈原确实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精神确 实值得我们敬仰。就像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南怀瑾: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 是百货店。
吟唱,面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句) 译:怎么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
外物呢?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宾语前置,被动句) 译:为什么要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沦
落到被流放的地步呢?
印象屈原
端午节 《离骚》
初识渔父
渔翁 “父”同“甫”
再识屈原
形销骨立的苦吟者
自高不群的士大夫
再品渔父 无人理解的孤独者
……
明哲保身
随遇而安
飘然物外Leabharlann 坚持操守追求自由……
你怎么看待屈原与渔父这两种人生态 度。(欣赏哪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渔父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渔 父
楚 辞
------
重点词语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举世
4.是以见放 5.圣人不凝滞于物
6.鼓枻而去
7.乃歌曰
脸色 形体、容貌 全,整个
被 被
鼓—名词作动词,敲打 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翻译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省略句,被动句) 译: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一带游历,在湖边一路
• 南怀瑾: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 是百货店。
吟唱,面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句) 译:怎么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
外物呢?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宾语前置,被动句) 译:为什么要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沦
落到被流放的地步呢?
印象屈原
端午节 《离骚》
初识渔父
渔翁 “父”同“甫”
再识屈原
形销骨立的苦吟者
自高不群的士大夫
再品渔父 无人理解的孤独者
……
明哲保身
随遇而安
飘然物外Leabharlann 坚持操守追求自由……
你怎么看待屈原与渔父这两种人生态 度。(欣赏哪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渔父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渔 父
楚 辞
------
重点词语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举世
4.是以见放 5.圣人不凝滞于物
6.鼓枻而去
7.乃歌曰
脸色 形体、容貌 全,整个
被 被
鼓—名词作动词,敲打 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翻译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省略句,被动句) 译: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一带游历,在湖边一路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童海霞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

一读文本
梳理课文
1、读准句读 2、找出重点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渔父: 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 同“欤”,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古:脸色;今:色彩 2、形容枯槁
古:形体容貌; 今: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今异义: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拘泥,执著; 今: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渔父意象象征着纵情山水、超 世旷达的隐逸思想和人格,寄托 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 活的向往。
分析渔父形象: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处世态度:与世无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知天达命,超然物外。
无与自 拘世由
渔 父
无推豁 的
束移达 ,,, 超乐随
形 象
然天遇
物知而
直面人生!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 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 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 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 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迁移创新
涵渔 父 形 象 的 文 化 内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
渔父
《楚辞》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以屈原、宋玉为代表
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楚辞体”、“骚体 ”。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 句子长短不一; ▪ 形式灵活; ▪ 多用语气词“兮”。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韩泽芳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1

通假字:
1、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词 :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 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 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 举起)
四、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 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 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 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1、Hamlet: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解题:
《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 《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 老年男子的尊称。
屈原,名平 ,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 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 歌》、《天问》等不 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 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 向 辑集的《楚辞》。 首创“ 骚体诗 ”, 亦称“ 楚辞体 ”。
文言句式:
1、行吟泽畔。(省略句) 2、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 3、是以见放。(被动句) 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 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
疏通文本的同时, 思考:
本文在塑造屈原 的同时,还塑造了一 位渔父的形象,他们 各自具有怎样的人生 态度?
• 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 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 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 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 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渔父》课件苏教版21页PPT

渔父的做法等于同流合污吗?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 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 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 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 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 敬,油然生爱?
天
世
下
外
事
人
了
法
犹
无
未
定
了
法
何
然
妨
后
以
知
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非
了
法
了
法
之
也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 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的态度
《渔父》课件苏教版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渔父课件2 苏教版必修5课件

二、渔父是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 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 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 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滋润了整个民族 的灵魂!
——他,就是屈原
渔父
------ 屈 原
《楚辞》——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 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楚辞—— 南方的楚国诞生的一种新诗体。这
濯吾足( zhuó) 淈其泥( gǔ )
歠(chuò)其醨( l í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 放 。 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 因此被放逐。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而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
请以同样的句式,完成你对司马 迁、渔父、屈原的看法: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他以生践志, 体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 选择了超然的活,他以隐守志, 获得了自由的灵魂。
屈原: 选择了壮烈的死,他以死明志, 展示了不屈 的气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
二、渔父是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 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 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 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滋润了整个民族 的灵魂!
——他,就是屈原
渔父
------ 屈 原
《楚辞》——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 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楚辞—— 南方的楚国诞生的一种新诗体。这
濯吾足( zhuó) 淈其泥( gǔ )
歠(chuò)其醨( l í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 放 。 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 因此被放逐。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而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
请以同样的句式,完成你对司马 迁、渔父、屈原的看法: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他以生践志, 体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 选择了超然的活,他以隐守志, 获得了自由的灵魂。
屈原: 选择了壮烈的死,他以死明志, 展示了不屈 的气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谈丽群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

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吴镇《 渔夫词》)
精品PPT课件
渔父形象中的道家情怀
• 渔父 :父又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 容易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之人锐意进取能比的。即使诗文中描述的并非是 真实的渔樵生活,但也往往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 舟 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才能达到一种「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洒脱的境界。
赛龙舟 吃 粽 子
渔
渔父(fǔ),渔翁。 父,同“甫”,古代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父
精品PPT课件
《楚辞》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改革 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 攻击,被迫去官。楚顷 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 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 遂投汨罗江自杀。
• 2. 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 3. 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伟大精神。 • 4. 了解渔父这一人物形象。
精品PPT课件
一读文本
听朗诵感知文本
1、标注字词读音 2、注意文言断句
精品PPT课件
请学生标出正确读音
• 渔父 •淈 •餔 •歠
( fǔ ) • 醨 ( gǔ ) • 汶 ( bū ) • 枻 (chuò) • 濯
( lí ) (mén ) ( yì ) (zhuó)
精品PPT课件
二读文本
分小节朗读,梳理 内容
1、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2、注意特殊的句式
精品PPT课件
第1段重点字词:
屈原既放
பைடு நூலகம்
“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颜色憔悴
脸色(古今异义)
精品PPT课件
渔父形象中的道家情怀
• 渔父 :父又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 容易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之人锐意进取能比的。即使诗文中描述的并非是 真实的渔樵生活,但也往往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 舟 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才能达到一种「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洒脱的境界。
赛龙舟 吃 粽 子
渔
渔父(fǔ),渔翁。 父,同“甫”,古代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父
精品PPT课件
《楚辞》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改革 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 攻击,被迫去官。楚顷 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 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 遂投汨罗江自杀。
• 2. 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 3. 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伟大精神。 • 4. 了解渔父这一人物形象。
精品PPT课件
一读文本
听朗诵感知文本
1、标注字词读音 2、注意文言断句
精品PPT课件
请学生标出正确读音
• 渔父 •淈 •餔 •歠
( fǔ ) • 醨 ( gǔ ) • 汶 ( bū ) • 枻 (chuò) • 濯
( lí ) (mén ) ( yì ) (zhuó)
精品PPT课件
二读文本
分小节朗读,梳理 内容
1、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2、注意特殊的句式
精品PPT课件
第1段重点字词:
屈原既放
பைடு நூலகம்
“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颜色憔悴
脸色(古今异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句:于是歌唱道:“沧浪的水清澈, 可以用来清洗我系帽的带子;沧浪的 水污浊,可以用来清洗我的脚。”
3、遂去,不复与( )言。 遂: 与: 译句:于是离开,不再和屈原说
话。
名句默写
(1)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
,
。”
(2)渔父指出不应拘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
,
。”
(3)屈原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坚定态度。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 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 方特色。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 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 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 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 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 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高出
世俗,让自己被放逐呢?
第三段: 1、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沐: 浴:
译句:我听说,刚刚洗完头的人一定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完澡的人 一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 以: 之: 察 察: 汶汶: 于: 之: 译句:怎么能用洁白的身体,蒙受外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 这个地步?”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 是以: 见: 放:
译句: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唯独我 是清白的,世人都是沉醉的,唯独我 是清醒的,因此(因为这样)被放 逐。
第二段:
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
推移。
凝滞: 于:
推移:
表明保持洁净之身的句子是:“
,
?”
答案:(1)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2)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 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课堂探究
一、整体把握
合作学习
二、局部揣摩 1.【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 尤其是叙事性作品,人物形象往往是作品的重心。本文将屈原塑造成一个 什么样的形象?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
(3)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 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 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 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 《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 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 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 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古代文化知识 (1)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 者。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集有《离骚》《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 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 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 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文本梳理:第一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 )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 放: 游: 于: 行: 颜色: 形容: 枯槁:
译句:屈原已经被放逐,在湘江一带徘 徊,在江边行走吟唱,脸色憔悴,形体 容貌枯瘦。
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与: 何故: 至于: 译句:渔夫看见屈原然后问他说:
二、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枯槁( ) 凝滞( ) 莞 尔( ) 餔( )其糟而歠( )其醨 ( ) 汶汶( ) 淈( )泥 鼓枻( ) 濯( )
渔父(fǔ ) 枯槁(gǎo ) 凝(níng)滞(zhì ) 莞尔( wǎn ) 饣甫(bū )其糟而歠(chuò )其醨 ( lí) 汶汶( mén ) 淈( gǔ )泥 鼓枻( yì ) 濯( zhuó )
物的玷辱呢?宁愿投身湘江之中,葬 身在江鱼的肚子里。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
译句:怎么能用纯洁的品德,却蒙受 世俗的尘埃呢?
第四段: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莞 尔: 而: 鼓: 枻: 去:
译句:渔夫微微地笑,敲打着船桨离 开。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 乃: 之: 可 以: 濯: 缨:
译句:圣人不被外物拘泥,而且能够
随着世事的变化而变化。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淈: 而: 餔: 糟: 醨 : 译句: 世人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搅
浑那泥水而扬起(推动)那波澜呢? 世人都是沉醉的,为什么不吃那酒糟 并且喝那薄酒呢?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自令:
渔父 直面人生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都 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 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然而无论作者是 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2.背景解读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代君王,而主要活动于楚怀 王时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 王”。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 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 到子兰、靳尚等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放逐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前289),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楚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行投降 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顷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 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遂去,不复与( )言。 遂: 与: 译句:于是离开,不再和屈原说
话。
名句默写
(1)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
,
。”
(2)渔父指出不应拘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
,
。”
(3)屈原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坚定态度。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 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 方特色。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 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 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 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 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 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高出
世俗,让自己被放逐呢?
第三段: 1、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沐: 浴:
译句:我听说,刚刚洗完头的人一定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完澡的人 一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 以: 之: 察 察: 汶汶: 于: 之: 译句:怎么能用洁白的身体,蒙受外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 这个地步?”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 是以: 见: 放:
译句: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唯独我 是清白的,世人都是沉醉的,唯独我 是清醒的,因此(因为这样)被放 逐。
第二段:
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
推移。
凝滞: 于:
推移:
表明保持洁净之身的句子是:“
,
?”
答案:(1)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2)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 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课堂探究
一、整体把握
合作学习
二、局部揣摩 1.【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 尤其是叙事性作品,人物形象往往是作品的重心。本文将屈原塑造成一个 什么样的形象?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
(3)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 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 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 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 《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 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 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 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古代文化知识 (1)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 者。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集有《离骚》《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 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 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 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文本梳理:第一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 )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 放: 游: 于: 行: 颜色: 形容: 枯槁:
译句:屈原已经被放逐,在湘江一带徘 徊,在江边行走吟唱,脸色憔悴,形体 容貌枯瘦。
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与: 何故: 至于: 译句:渔夫看见屈原然后问他说:
二、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枯槁( ) 凝滞( ) 莞 尔( ) 餔( )其糟而歠( )其醨 ( ) 汶汶( ) 淈( )泥 鼓枻( ) 濯( )
渔父(fǔ ) 枯槁(gǎo ) 凝(níng)滞(zhì ) 莞尔( wǎn ) 饣甫(bū )其糟而歠(chuò )其醨 ( lí) 汶汶( mén ) 淈( gǔ )泥 鼓枻( yì ) 濯( zhuó )
物的玷辱呢?宁愿投身湘江之中,葬 身在江鱼的肚子里。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
译句:怎么能用纯洁的品德,却蒙受 世俗的尘埃呢?
第四段: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莞 尔: 而: 鼓: 枻: 去:
译句:渔夫微微地笑,敲打着船桨离 开。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 乃: 之: 可 以: 濯: 缨:
译句:圣人不被外物拘泥,而且能够
随着世事的变化而变化。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淈: 而: 餔: 糟: 醨 : 译句: 世人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搅
浑那泥水而扬起(推动)那波澜呢? 世人都是沉醉的,为什么不吃那酒糟 并且喝那薄酒呢?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自令:
渔父 直面人生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都 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 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然而无论作者是 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2.背景解读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代君王,而主要活动于楚怀 王时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 王”。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 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 到子兰、靳尚等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放逐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前289),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楚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行投降 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顷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 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