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 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A .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根本因素 B .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正确 方向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要求
(3)中华传统文化应与当代社会相适 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
方法:全面认识祖国传 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辉煌历程
文字

史书

原因
典籍
包容性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富有魅力的古典戏曲; 不可思议的中华气功; 手到病除的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 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
故宫
明十三陵总神道
客家土楼
天坛 中国四大古桥赵州桥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其原因是在于它具有的包容性。
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中华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如: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 贵戚皆竞为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 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 泊”;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 胸怀,扬弃吸收。如:
苏州古典园林
(清)粉彩九桃天球瓶

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必修

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必修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jīnglì)了衰微的过程(中国封建统治 的日渐衰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文化内容的优秀与独特性体现文化的博
No 大精深)。(文化的民族性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2、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 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 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独正名(zhènɡ mínɡ)”“去中国化”等推行“文化台独”活动, 此举遭到台湾民众的强烈反对。
为什么要反对“文化台独”?
C.意义: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 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判断:科学技术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科学技 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第十二页,共26页。
陶刻 画 (kè huà) 猪纹 钵 河姆 渡文 彩化陶
(cǎit áo) 叶纹 钵
仰韶 文化
第十三页,共26页。
第十八页,共26页。
如何(rúhé)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中,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 风格,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的科 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独特性)
第六课 我们(wǒ men)的 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的中华文化
第一页,共26页。
阅读(yuèdú) 思考: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千年岁月,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
流长
圆明园
见证
感悟分享
身体力行
穿越五千年岁月,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思考感悟: 圆明园惨遭洗劫并被焚毁的背后反映了什么? 这说明文化的兴衰主要与什么有关?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通过唐山皮影的发展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书写规范汉字,传承文明。
诵读经书典籍,吸取精华。 学习文明礼仪,怡情养性。
了解民风习俗,重视传统。
继 往 开 来 铸 丹 青 。
吾 辈 自 当 荷 重 任 ,
兼 收 并 蓄 存 异 同 。
绵 延 不 绝 奈 何 故 ?
文 字 典 籍 作 见 证 。
隶书
楷书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 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 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 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他在继 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皮影制作 工艺已经由传统的手工制作刻样,发展到 如今的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刻影素材也是 千变万化。
沧 海 沉 浮 看 兴 衰 ,
源 远 流 长 的 传 美 名 。
中 华 文 化 五 千 载 ,
文·洪志 制作·Tavis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黑 格 尔
规模之大,存 第世界一各 种部水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实历 在史
第各一学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作
说 :
第国一问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任》家
第中,一中 ,部浪漫主义留神话之小说丰——,为吴承世恩的《西游何民记’的》
界所仅有! 第惟一惟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族》层
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
国家 产生时间 发展
结果
古巴比伦
公元前 3500年
公元前539年波
斯入侵,巴比伦 王国灭亡
烟消云散
古印度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1500年雅
利安人入侵,印 雅利安化
度文化雅利安化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 2100年
先后希腊化、罗 面目全非
马化、伊斯兰化
夏商周秦汉三国
赫哲族节日—跳路神节
中华文化之 民族文化篇
蒙 古 的 舞 蹈 奔 放 、 豪 情 、 爽 朗 流 畅
苗 族 的 舞 蹈 质 朴 、 浓 郁 、 具 有 热 烈 的 风 情
侗族文化三样宝: 鼓楼、大歌和花桥入 选《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
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朝鲜族舞蹈的特点是动律 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 动中有静。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西域文化

藏文化
关 中 文 化
滇 黔 文 化
齐鲁文化
江 南 水 乡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 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第6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6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民族文化
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包容性的关系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民族文化 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
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中华文化与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 区域文化 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
答案 C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巧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 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不是说融入其他 文明之中。
4.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⑩ 民族特性 。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 中华民族 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
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弘扬各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1.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 ) 答案 ✕ 史书典籍是中华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 ) 答案 ✕ 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并不影响文化差异性的存在。
3.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 ( ) 答案 ✕ 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海峡两岸进行文化交流的原因。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 向)的角度来说的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当堂检测】1.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今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

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A.独特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民族性2012年,我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荧屏,韩国歌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

这些现象给人们带来了超越美食、超越国界的文化思考。

据此回答题。

3.中国的美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按照所处的地缘环境,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着浓郁而迷人的地方特色,让人仿佛嗅到了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深远持久、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③一定的文化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④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江南Style》描绘了韩国江南区的风土人情,以其简单、欢快的旋律,跳着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火速成为全球Style,76天网络点击数破3亿,被誉为 2012年“神曲”。

这主要表明()A.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交流中渐趋一致D.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5.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自成一统的意蕴。

同时,无论是园林,还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辅以亭池草木,显出实中之虚,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x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x

先后希腊化、罗 马化、伊斯兰化
夏商周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国宋元明 清
结果 烟消云散 雅利安化 面目全非 源远流长
1、古代辉煌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古代文明的唯一延续 (2)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 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
萌芽
诞生 发展
强势
殷周→ 春秋战国→ 秦 → 汉 → 隋唐 → 宋元明 →明清
埃世及纪的伊文斯只化兰有渊 化中源 ,甚 已华古与文,古但代明历面是经目希全世腊非界化;上、玛罗雅唯马的一化 天, 文没直 数有到 学无17 与中伦比断,而可延这盛续极至一时今的的文化古早老已文被湮明没.,留给后人千
古不解之谜。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 断.湮灭;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 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课 外 作 业
探究:美国前国务卿 基幸格曾三次参观秦 佣博物馆,叹:‘‘ 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 的民族,一定能创造
出光辉的未来.’’
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
进一步论证吗?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
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 辉煌过去,也是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
扩展
延续
冲击
发展 殷周 春秋 秦 汉 隋唐 宋元
时期 时期 战国
时期 明时 清

古代中华 延续隋唐
文化
天命神权 诸子蜂起 促进了统 敬德保民 百家争鸣 一的民族
儒家学说 文化高速 文化的辉 近代西方 确立至尊 发展并吸 煌,并产 文化传入
思想 思想
文化的发 地位 收外域文 生宋明理



在中 对早 逐渐形 华文 期中 成了古 在中华 儒家 化发 华文 代中华 文化史 思想 展史 化产 文化思 上具有 成为 上的 生了 想的雏 划时代 正统 影响、 深刻 形 的意义 思想 作用 的影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①表现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 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 其它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 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汉字
作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 用 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
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 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 殷商 春秋 期 时期 战国


隋唐
宋元 明
明清
文化
天命 神权
诸子蜂 起、百
促进统 一的民
独 尊
思想
“敬 德保 民”
家争鸣 族文化 发展
儒 术
思想
在中华 文化发 展史上 的影响
▪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意义
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 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 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 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 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 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
作用
对早期 中华文 化产生 深刻影 响
形成古 代中华 文化思 想的雏 形
具有 儒家
划时 思想
代意
成为 正统ຫໍສະໝຸດ 义 思想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产生 宋明 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 全盛时代;宋元明文艺、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
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 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
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 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 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 的丰富多彩。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
①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国家富强、人民富 裕、社会文明能够促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 同感和归属感;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
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
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的重要内涵,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
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
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的基 本特征。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
(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
点”等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b.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②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与气质,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重视汉
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汉字书写的普及程 度,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未来的命运。 2011年第一期《汉字文化》杂志再一次大声疾呼——“还给 我们的汉字以民族尊严”! (1)从材料中,你感悟出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见证,记载了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b.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 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
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地位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
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
•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 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例如:新疆的沙粒画、维吾尔族舞蹈等都 极具民族特色,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福建高考)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 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 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 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 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 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 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 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民族精 神。对于中华文化关键是把握中华文化的两个特点,特别 是要注意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对于中 华民族精神我们要理出一个逻辑,最好从“是什么”、
“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角度去分析,准确掌握中华
提示: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
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 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未 中断。 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 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 特有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 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博采 众长)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 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 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 特 流长、博大精深的 特征 征
具有地域性特征,即 是民族性和时代性 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 的统一、涵延性与 主导性的统一、兼 容性与选择性的统 一
联系:
(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
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 文化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
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学习小贴士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但
不是唯一见证。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靠电脑打字,而忽视
了手写汉字。针对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总体水平下降的
现状,某校高三(9)班同学开展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 汉字的书写”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从历史中感悟道理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
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 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 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 性 (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同一民 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 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就会呈现共同的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一段话很著名:“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可见,中国 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近年 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 也日益凸显,由此更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我们真 的进入了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 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谈 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
族特性。 (共性与个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 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学习小贴士
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也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
加,而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 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解读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 (1)古代辉煌的历程 殷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
以上七个时期,在复习时要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如秦的统
提示: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
一,要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等 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有时还要考虑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的特点。
本课知识归纳
(二)题眼突破1.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文化,就 是具有共同语言、 共同经济生活、共 同心理素质的共同 体在历史和现今所 创造的能够代表其 共同特点的文明成 果的总和 是中华民族所创造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概 的区别于其他民族 内,在历史发展中形 而独具特色的文化 成的特定文化内涵, 念 形式。它表现为中 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 华民族所具有的共 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 同的价值观念、思 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 区 维方式、心理状态、 心,经过一定的开发 精神面貌等思想文 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 别 化方面的特征 特点的文化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疆文 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 ①新疆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有区别 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色彩。 • ②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 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地交流、融合、竞 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 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 中,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 一,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 现代化进程,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 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伟大祖 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 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从地位、必要性、意义三方面总结 原因,抓住核心词理解措施。在复习中还应理清中华文化 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联系紧密,高考命题可能会从以下三 方面入手。 第一,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阅读相关的古文,了解古代中 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特点及 其原因。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及各具特色的民族 文化和地域文化。 第二,从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尤其是 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抗争和当代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所 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 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考查学生对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的认知能力。这些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容易进入高考命 题者的视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