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Word版

合集下载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1.概述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通常具有初始容量60-80%的剩余容量,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目前主要有两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其一是梯次利用,即将退役的动力电池用在储能等其他领域作为电能的载体使用,从而充分发挥剩余价值;其二是拆解回收,即将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试点示范,我国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应用领域已集中在电力系统储能、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低速电动车以及小型分布式家庭储能、风光互补路灯、移动充电车、电动叉车等其他相关领域。

2.政策国家积极鼓励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但是暂未建立起完善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政策体系。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管理体系。

2016年1月,《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发布,国家明确提出要鼓励先梯级利用后再生利用,并且支持企业开展梯级利用,不断技术开发和创新。

2016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2018年1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国家鼓励开展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综合利用企业应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号)的规模、装备和工艺等要求,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重组利用,并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

梯次利用企业应回收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检测、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再生利用企业。

再生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规范拆解,开展再生利用。

2018年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试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是指将动力电池在其一次使用寿命结束后,通过对其进行再利用,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整体成本,促进电动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意义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使用寿命一般为8-10年。

然而,在电动汽车退役后,动力电池往往还具备一定的储能能力,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通过梯次利用技术,可以将这些退役电池进行二次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梯次利用还可以降低动力电池的整体成本,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二、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方法1. 储能系统:将退役电池整合成储能系统,用于储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电能。

这种方式可以平滑电网负荷,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2. 家庭储能:将退役电池应用于家庭储能系统中,用于储存家庭用电,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家庭用电成本,提高用电安全性。

3. 商业储能:将退役电池应用于商业储能系统,用于储存电网电能,供应峰谷电价差异的能源需求。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电网供能效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4. 公共设施储能:将退役电池应用于公共设施储能系统,用于储存电能,供应城市公共设施的能源需求。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用能成本。

5. 交通工具储能:将退役电池应用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储能系统,用于储存电能,提供交通工具的动力需求。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交通工具的环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

三、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过程中,电池容量衰减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电池的容量会逐渐下降,影响其储能效率。

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进行精确的容量检测和管理,合理安排电池的使用和充放电策略,延缓电池容量衰减的速度。

2.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也是梯次利用的难点之一。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动力电池数量逐渐增多,如何实现动力电池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也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正是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所谓梯次利用,就是将电池从高质量用途向低质量用途转化,实现电池的最大化利用。

以动力电池为例,梯次利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次使用、二次使用和三次使用。

在一次使用中,动力电池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

但随着电池寿命的逐渐衰退,电池的能量密度会逐渐下降,无法满足汽车的高能耗需求。

此时,将电池进行二次使用,将其作为储能设备用于储能系统中,能够有效地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而在电池寿命进一步衰退后,如何实现其再次利用便成为了一个难题。

这时,通过对电池进行拆卸、分解和组装等操作,可以将电池内部的高品质电芯取出,组装成低功率应用的储能设备,实现电池的三次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不仅能够实现电池的最大化利用,还能够减少废旧动力电池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因此,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 1 -。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doc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doc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1.概述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通常具有初始容量60-80%的剩余容量,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目前主要有两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其一是梯次利用,即将退役的动力电池用在储能等其他领域作为电能的载体使用,从而充分发挥剩余价值;其二是拆解回收,即将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试点示范,我国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应用领域已集中在电力系统储能、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低速电动车以及小型分布式家庭储能、风光互补路灯、移动充电车、电动叉车等其他相关领域。

2.政策国家积极鼓励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但是暂未建立起完善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政策体系。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管理体系。

2016年1月,《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发布,国家明确提出要鼓励先梯级利用后再生利用,并且支持企业开展梯级利用,不断技术开发和创新。

2016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2018年1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国家鼓励开展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综合利用企业应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号)的规模、装备和工艺等要求,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重组利用,并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

梯次利用企业应回收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检测、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再生利用企业。

再生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规范拆解,开展再生利用。

2018年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试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1.概述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通常具有初始容量60-80%的剩余容量,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目前主要有两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其一是梯次利用,即将退役的动力电池用在储能等其他领域作为电能的载体使用,从而充分发挥剩余价值;其二是拆解回收,即将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试点示范,我国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应用领域已集中在电力系统储能、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低速电动车以及小型分布式家庭储能、风光互补路灯、移动充电车、电动叉车等其他相关领域。

2.政策国家积极鼓励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但是暂未建立起完善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政策体系。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管理体系。

2016年1月,《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发布,国家明确提出要鼓励先梯级利用后再生利用,并且支持企业开展梯级利用,不断技术开发和创新。

2016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2018年1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国家鼓励开展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综合利用企业应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号)的规模、装备和工艺等要求,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重组利用,并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

梯次利用企业应回收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检测、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再生利用企业。

再生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规范拆解,开展再生利用。

2018年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试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综述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综述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是指将已经达到使用寿命的动力电池从电动汽车中取出,然后将其用于其他应用领域。

通过梯次利用,可以将电动汽车中的动力电池继续使用,延长其寿命,降低整个电动汽车的成本。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次利用,即将电动汽车中的动力电池用于能量储存系统等领域;二是三次利用,即将电动汽车的电池再利用于其他能源储存和商业应用场景。

二次利用的动力电池主要用于能量储存系统,如大规模的电网储能系统、家庭或商业储能系统等。

这些电池可以通过充电和放电的方式,将电能储存和释放出来,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三次利用的动力电池主要应用于其他能源储存和商业应用场景,如移动电源、低速电动车、智能储能设备等。

这些应用场景对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不高,但是需要电池具有长寿命、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点。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和再利用体系,以确保电池的再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推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
发展。

动力电池 梯次利用

动力电池 梯次利用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是指用于驱动电动车辆的电池,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提供高功率输出和长时间的持续使用。

由于电动车辆的兴起,动力电池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

一、什么是梯次利用梯次利用是指将同一种资源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分级使用,从而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效益。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梯次利用可以将废旧电池进行再生和二次利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为什么需要梯次利用随着电动车辆市场的快速发展,废旧动力电池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如果这些废旧电池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再生利用,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梯次利用也能够节约资源并降低成本。

三、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式1. 一级再生: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废旧电池进行分解和处理,并将其转化为原材料进行再生。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电池材料的高效回收利用,但成本较高。

2. 二级利用:将废旧电池进行拆解,筛选出仍具有一定能量的单体电池,并通过组合使用,使其达到一定功率输出。

这种方法可以延长废旧电池的使用寿命,但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3. 三级利用:将废旧电池作为储能设备进行利用,例如用于太阳能或风能发电站的储能系统中。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动力电池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并且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效率。

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面临的挑战1. 安全问题:废旧电池中可能存在着剩余能量和有害物质等安全隐患,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2. 成本问题:对废旧电池进行梯次利用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都需要有所提升。

3. 可持续性问题:虽然梯次利用可以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降低资源浪费,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再生利用模式。

五、结论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可以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成本并节约资源。

尽管面临着安全、成本和可持续性等挑战,但我们相信在技术和政策支持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国内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发展简述

国内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发展简述

图1 动力电池历年装机量葛志浩(1991-),男,江苏溧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池热模拟仿真。

图2 动力电池退役量预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包括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个过程。

梯次利用就是将电动汽车上性能下降到初始性能80%以下的电池退役、检测,然后将性能较好的电池筛选重组后在某些使用条件相对温和的场合进行二次利用。

拆解回收是指将报废的动力电池(一般剩余容量低于30%)进行拆解,通过工艺技术回收电池中的镍、钴、锰、铜、铝、锂等金属 资源。

当前,汽车上使用最多的动力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材料电池,磷酸铁锂退役电池容量衰减程度远小于三元电池,仍有较多循环次数,有较高的梯次利用价值。

三元电池循环次数为2 500次左右时,退役后相对容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呈现迅速衰减趋势,故循环次数较少,梯次利用价值不高,适合直接拆解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资源。

动力电池的梯次回收利用,有助于提高电池全寿命周期的使用价值,增加电池原材料资源的供给,降低电池采购成本,有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实现产业闭环,同时妥善处置了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避免了环境污染。

1 政策与回收体系建设自2012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及地区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2 梯次利用2.1 发展现状国内梯次利用行业总体还处于实验示范性应用阶段,正迎来商业化突破。

近几年先后建成了一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商业示范工程项目,如表1所示。

按应用场景,它们可大致分为电力储能、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和低速电动车三大领域。

此外,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4]、“充-换-储”一体化换电站[5]等未来搭配上梯次利用电池,也将具有巨大的市场 潜力。

为了节省成本,当前企业对于退役下来的汽车电池包倾向于模组级利用或者整包级别利用。

给电池模组或整包进行均衡和添加监控设施、集中放置在集装箱里,进行分布式储能或者集中储能,这样的梯次利用储能系统成本已经可以做到低于1元/Wh[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简述
1.概述
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通常具有初始容量60-80%的剩余容量,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目前主要有两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其一是梯次利用,即将退役的动力电池用在储能等其他领域作为电能的载体使用,从而充分发挥剩余价值;其二是拆解回收,即将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试点示范,我国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应用领域已集中在电力系统储能、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低速电动车以及小型分布式家庭储能、风光互补路灯、移动充电车、电动叉车等其他相关领域。

2.政策
国家积极鼓励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但是暂未建立起完善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政策体系。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管理体系。

2016年1月,《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发布,国家明确提出要鼓励先梯级利用后再生利用,并且支持企业开展梯级利用,不断技术开发和创新。

2016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2018年1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国家鼓励开展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综合利用企业应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号)的规模、装备和工艺等要求,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重组利用,并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

梯次利用企业应回收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检测、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再生利用企业。

再生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规范拆解,开展再生利用。

2018年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明确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试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

支持中国铁塔公司等企业结合各地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2018年7月发布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车企对动力电池回收负主要责任,要求车企建立回收服务网点,充分发挥现有售后服务渠道优势,与电池生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企业合作构建区域化回收利用体系。

目前,各大车企已经纷纷着手建设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全国已经有3500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

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

该规定8月1日起实施。

2019年4月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通知》中明确重点支持开展退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和再利用。

3.梯级利用与拆解的选择
国家倡导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但这仅是倡导并非强制,所以目前市场上对于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理,直接拆解的也有,梯级利用的也有。

当前业内对于动力电池是“梯级利用”还是“直接拆解”也存在不同意见。

支持“直接拆解”的主要理由有:
1、梯级利用技术不成熟;
2、梯级利用过程中,安全问题不可控;
3、梯级利用投入成本相当高;
4、随着上游原材料钴、镍价格的不断上涨,直接拆解回收的资源规模化效益远大于梯级利用。

当前主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主要分为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磷酸铁锂主要
用在商用车上,三元电池主要用在乘用车上。

当前主流乘用车使用三元锂电池,安全性不好保证,梯级利用作为储能使用面临一定困难。

但随着钴、镍材料价格的高涨,直接拆解三元动力电池还具有盈利空间。

对于磷酸铁锂电池而言,直接拆解不见得有资源规模化效益,而进入梯级利用是重要方向。

4.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比较
目前的动力电池市场,除了铅酸电池外,锂电池主要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二者在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异。

能量密度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三元锂电池相差很多,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通常在90-120Wh/kg之间,而三元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00Wh/kg左右。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是电池包系统的能量密度超过105Wh/kg。

安全性方面,就材料体系而言,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分解温度在200℃左右,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分解温度在700℃左右。

实验室测试环境下短路磷酸铁锂电池单体,基本不发出现着火的情况,三元锂电池则不然,在使用三元锂电池时尤其要对热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

对于整车电池包来讲,安全措施更加完善与科学,通过BMS有效对锂电池进行管理,电池可以工作在安全的状态下。

温度适应性方面,高温与常温放电时,磷酸铁锂电池相与三元锂电池差别不大,但是低温时候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锂电池要逊色,三元锂电池优势明显。

电池成组一致性方面,三元锂电池性能优于磷酸铁锂电池。

但值得注意的是较小的储能领域一致性比较容易保证,大型储能领域相对难得多。

如果储能项目达到兆瓦时级别,相当于几十辆大巴车的级别,很难做到去挑选退役电池稳定运行,用新电池都很难做到。

一个储能电站可能会有超过15万颗电芯,大量电芯集成的一致性甚至超过车对电池的一致性要求。

充电效率方面,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充电方式为恒流恒压式充电。

一般在充电开始时先采用恒流充电,此时的电流较大,充电效率相对更高。

而在电压达到一定数值之后,降低电流改为恒压充电,这样可以让电池充的比较满一些。

在这个过程中,恒流充电容量与电池总容量的比值,称为恒流比。

它是衡量一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效率的关键数值。

通常百分比越大说明在恒流阶段充入的电量越高,也就证明该电池的充电效率更高。

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在10C
以下充电时,恒流比无明显差距,10C以上倍率充电时,也就是大电流快充时,磷酸铁锂电池恒流比例迅速降低,充电效率迅速降低。

使用寿命方面,三元锂电池理论完成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容量衰减到80%,,但在实际使用中,当进行9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电池容量就基本衰减到了55%。

但如果每次电池充放电都控制在0%-50%或者25%-75%的循环中工作,即使经过3000次的充放电循环,电池容量基本还能能够保持在70%左右,但这需要非常优秀的电池管理系统(BMS)。

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即便是经过3000次0-100%的充放电使用,容量也才会衰减到80%,所以磷酸铁锂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就没那么复杂。

5.梯级利用的关键技术
对于退役的动力电池,并不是简单组合起来就能用,目前以PACK(电池包,即多级串并联电池构成模组)+BMS(电池管理系统)为主的梯次利用技术是较为主流的选择。

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电池回收;
(2)电池组拆解获得电池单体;
(3)筛选出可使用的电池单体;
(4)电池单体配对重组成电池组;
(5)系统集成与运行维护。

检测和筛选环节是梯次利用的关键。

由于回收动力电池的不一致性,进行梯次利用时需要对其的剩余使用价值和健康状态进行大量的检测,对于使用情况类似、可以成组的电池进行筛选。

此外,在电池一次使用期间,BMS 检测系统能够记录较为完整的充放电运行数据,有助于在其退役时准确评估其剩余工作量,降低退役电池检测成本。

检测筛选环节需要综合应用软件技术、测控技术、制程工艺等,涉及光、机、电等跨行业多学科技术,技术门槛非常高,另外由于最早迎来报废期的一批电池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到报废后梯次利用的问题,动力电池存在尺寸不统一,型号参差不齐,编码、记录不完善等问题,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也无法追溯,导致电池梯次利用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目前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如先导智能的子公司泰坦新动力、星云股份是国内锂电检测领域的龙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