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冯上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冯上发)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字茂叔, 道 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著 名的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 下建“濂溪书堂”讲学,系统地 传授自己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创 业哲学学派,因此,世人称他为 濂溪先生”。著有 。
不 同 点
1、文体: 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
《爱》以散句为主; 3、线索: 《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 《爱》以“爱”贯穿始终。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 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环境不好,但 人格可以很高尚。
菊 秋季开花,迎寒
斗霜,清高避世
正衬自己不苟同于世俗 的高洁品质
牡丹 花色艳丽,雍
容华贵
反衬莲的高洁品质,表 明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 “菊”和“牡丹”分别比 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 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 隐逸者 惋惜
牡丹
富贵者
讽刺
“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亲近而不庄重
予独爱莲之出 沾染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 的人
认为
我认为菊, 是花中的 隐士;牡 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 子。
Yī叹词
Xiǎn少,难得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应当
唉,喜爱菊花的, 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喜爱 莲花的,像我一 样的人有几个呢? 喜爱牡丹的人, 应当很多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  含答案

16短文两篇01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6)无丝竹..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8)可爱者甚蕃.(多)(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12)香远益.清(更加)(1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15)陶后鲜.有闻(少)(16)宜.乎众矣(应当)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
不加修饰的
佛经
重点句三: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及“调素琴,阅 金经”所展示的画面。
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台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 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 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者佛经。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重点句四: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的简称,是 诸葛亮躬耕隐居南阳时的草庐, 名胜古迹名。南阳诸葛庐初建于 旧石器时代,盛于新石器时代。 上古时期,黄帝部落一将领黄权 族人已在南阳城西卧龙岗上建庵 祭祀。民国时期,南阳卧龙岗诸 葛庵已闻名天下,现如今南阳卧 龙岗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 国家AAAA级景区。
讨论:此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来谈的?
仿写作品之二:
寝室铭
人不算多,八介平民;室不算幽, 有窗无帘。斯是宿舍,惟吾悠闲。放 声吟新曲,尽情侃大山。摆棋东床下, 逐鹿楚河旁。可以学书画,弹吉他。 有朋友之谈笑,有音乐之陶情。人生 多苦闷,此处少烦忧。小子云:宿舍 文明!
仿写作品之三: 《网站铭》 网不在大,有你则成。名不在响, 有朋则灵。 斯是陋室,实用就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谈 谈心,叙叙情。无烦恼之扰心,无 愁苦之抗争。 大站有雅虎,名站有 搜狐。老于曰:“何陋之有!”
• 陋室:简陋的屋子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 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 ,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 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 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
铭,是一种文体,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 戒自己或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 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 押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统编版七下语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复习

统编版七下语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复习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1.主题:《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选自《全唐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题目解释: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3.重点字词解释(1)在:在乎、在于。

(2)名:有名,著名。

(3)灵:灵异,神奇(4)斯:这。

(5)是:判断动词。

(6)陋室:简陋的屋子。

(7)惟:只,只是.(8)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

〔7〕上:蔓延。

(8)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17)草色入.帘青: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18)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4.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1)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2)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高雅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高尚人品(斯是陋室,唯吾德馨);5.内容理解⒈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⒉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⒊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⒋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翻译文言句子(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翻译文言句子(解析版)

17、《短文两篇》——群文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必备技能——翻译文言句子课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在中考中常以翻译句子的形式被考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

学习时应准确翻译这些句子。

【考点解读】翻译文言句子,几乎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①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较特殊的句子;③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考查形式主要是: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或: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技法点拨】文言句子的翻译通常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都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文言文翻译要符合“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翻译文言句子的具体方法如下:1.对。

就是对译,逐字对照翻译。

2.换。

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通假后的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翻译为“出名,有名”。

3.留。

即保留,凡是国号、庙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可保留,不必翻译。

如“南阳诸葛庐”中的地名“南阳”,“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人名“陶渊明”,等等。

4.删。

指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并没有实际意义,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5.补。

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两篇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导入语:1.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会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2.唐朝刘禹锡却喜欢简陋的居室。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3.走近作者作品(1)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

贞元进士,曾官至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著有《刘梦得文集》。

(2)写作背景,刘禹锡写作《陋室铭》这篇文章时,唐王朝正在一天天地衰落。

在宫中,妒贤嫉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达了他对那些过着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的官僚的鄙视。

二、整体感知1.掌握字、词、句。

(1)字词认读馨(xīn)苔(tái)牍(dú)儒(rú)(2)字形辨析读:犊:牍:渎:(3)词语释义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修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4)重点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为动词,“出名”的意思。

惟吾德馨馨:本义是指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远。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则:连词,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代词,这。

惟:只。

(5)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闻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6)重点句式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分析:属于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之”复指宾语“何陋”,原句应为“有何陋”。

2.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在写法上,以比兴起首,用山、仙、水、龙陪衬,烘云托月,引出了陋室,在绘景、咏人以及铺写志趣之余,再引古代名人名室作比,衬托出作者高洁的志行。

文章夹叙夹议,在论证过程中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三、局部探究(一)品析语言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品析:“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品析:“可以调素琴”,说明作者并非不喜欢听音乐,但为什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呢?“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联系后一句“无案牍之劳形”,则可以看出“丝竹”之音在这里是特指官僚们寻欢作乐的腐朽糜烂的所谓闲适的生活。

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批判态度。

(二)疑难探究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点拨:《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四、总结拓展1.文笔老到精炼全文仅八十一字,但作者却妙笔生花,把自己的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用一个“精”字来概括实在是恰当不过了。

但更“精”的是,在这八十一字中作者还用上了譬喻、对比、白描、用典等各种写作技法。

由此可见,作者行文是十分的老到。

例如: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对比映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工整的对偶句就把陋室周围的环境作了十分确切的描写,这是白描手法的精彩运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用典,等等。

而且这些技巧很多是同步运用,更增添了文字的独特魅力。

2.富于韵律美这是由本文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

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得益于文章的韵律和谐。

五、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课文。

2.预习《爱莲说》,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并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陋室——德馨——不陋自然环境(优美)主人情趣(优雅)雅致淡泊、豁达乐观往来客人(脱俗)第二课时《爱莲说》一、导入新课1.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2.走近作者作品(1)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出生于书香世家。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所著《太极图说》,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后经朱熹发挥,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

其主要著作有《通书》。

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

(2)写作背景,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

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

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于是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相融合写成这篇《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1.掌握字、词、句。

(1)字词认读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噫(yī)(2)字形辨析濯:耀:(3)词语释义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4)重点词语世人盛爱牡丹盛:普遍、广泛。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陶后鲜有闻鲜:很少。

闻:听说。

宜乎众矣宜:应当。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

焉:助词。

(5)词类活用不蔓不枝蔓:名词活用为动词,生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节。

(6)一词多义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无义,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复指宾语“何陋”。

(7)重点句式判断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分析:属于“……者……也”类型的判断句。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表示判断。

2.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脱。

文章的内容同标题紧密关联,以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同时以众人喜爱的牡丹,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三、局部探究(一)品析语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品析:这里用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

把莲花青春可爱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二)疑难探究1.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关于衬托的写法该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品析: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

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

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2.如何理解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品析: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四、总结拓展1.惜墨如金《爱莲说》全文不过一百二十字,却是一篇完整的有主题、有内容、有思想的文章;而读者始终未觉其短,意犹未尽。

由此可见作者行文之妙。

真有所谓的“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恰到好处之美。

2.骈散结合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韵律美,即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

这自然就涉及对句式的选择问题。

一味地运用骈句或一味地运用散句都会出现句式死板单调的弊病,如果能把两者巧合地结合起来,文章就会显得灵动活泼。

《爱莲说》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极好样板。

文章在开头运用了散句,中间关于莲花的描写就用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骈句。

课堂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更要学习作者那种高尚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可能随时受到各种诱惑,但请记住:我们一定要像两位作者一样,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品质!五、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爱莲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