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秋水2
高一语文《秋水》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秋水》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我们选择了《秋水》这篇经典的散文作为教学材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与意境;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秋水》这篇散文,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诗词等引入,激发学生对于秋水的联想和感受。
同时,提出学生对于秋水的认识和观点。
2.介绍作者和作品:向学生介绍《秋水》的作者、作品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对于该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朗读和理解:请学生朗读《秋水》,并指导他们对于文中的词句、段落进行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表达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
4.集体讨论与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集体讨论。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秋水》,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写作指导:利用《秋水》中的精彩表达和描写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让学生模仿《秋水》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或者以《秋水》为题材进行创作。
6.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评价与反馈。
通过互相学习与借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潜力。
7.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梳理学生在阅读、解读和写作方面的收获与不足。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改进。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选择《秋水》这篇经典的散文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中,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见解。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

3.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湿润.(rùn) 混沌.(dùn) 驯.鸽(xùn) 椭.圆(tuǒ) B.啼.唱(tí) 夹.袄(jiā) 平仄.(zè) 橄.榄.(gǎnlǎn)
C.厦.门(xià) 大厦.(xià) 凋.零(diāo) 曲折.(zhé) D.譬.如(pì) 颓.废(tuí) 潭柘.寺(tuò) 一椽.(chuán)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上,让可拆卸的奥运会场馆“伦 敦碗”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 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鸟叔”朴载相的舞动让全世界的人都不再矜持,让 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吧,这也许比我们的第九套广播体操更 能引起年轻人的运动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冷落、寂寞)。 B.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意志消沉,精神 萎靡)色彩。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推敲字的 韵味)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 间,混.混.沌.沌.(没有知识的样子)地过去。
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答案】 A(“仄”应读 zè;“恬”应读 tián;“隽” 应读 juàn。)
2.(启东中学月考题)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饱尝艰辛 恣行无忌 缓慢悠闲 B.钟声幽远 花木雕零 回味不咏 C.焦躁不安 隐逸恬适 苏门答腊 D.以情驭景 一叶知秋 秋蝉嘶叫
【答案】 B(“雕”应为“凋”;“咏”应为“永”。)
(6)sī 声 嘶力竭
打厮 扯 撕 文 斯
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
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
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
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
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1、介绍庄子生平。
(借助幻灯片)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海神名少:小看。
轻:轻视难:nái难以、穷:尽旋:掉转殆dài危险2、分析课文: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高一语文秋水2

思考以下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一、正音: sì zhu shǎo 涘 渚 少 殆 三、词类活用
V
二、通假字
不辩牛马 泾流之大 辩通辨 泾通径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向东。 意动用法,以……为少, 意动用法,以……为轻。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
四、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渺小。现
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力量和条件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庄子》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 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 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 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 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 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 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 一切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 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 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 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 《秋水》课件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 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 海后自叹不如。
结构分析
——自大
“不辩 黄河 牛马” 开阔
三、课文内容
1.通假字例
1.思想内容
2.古今异义
2.写作特色
3.词类活用
3.成语探源
四、作家介绍七要素
1、名(姓名)2、字或号 3、时(时代)4、地(籍贯)
5、事(生平事迹)6、文(作品)7、心(思想)
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指导
过程
目标
背读————————积累知识,增强语感
精读————————理解课文,顺畅朗读
初读————————掌握词语,学会朗读
波澜壮阔的大海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⒃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久 耻笑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 自喜?
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
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 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 没 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 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锦集十五篇

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锦集十五篇篇1: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一.通假字泾同径直泾流之大辩同辨辨识不辩牛马虚同墟所居之处拘于虚也大同太大的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同萃聚集人卒九州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二.词性活用1.名作动面名作动,面向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名作状,按时秋水时至东名作状,向东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向东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形作意动,认为...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形作意动,认为...轻而轻伯夷之义者穷形作动,尽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多形作意动,认为...多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少形作意动,认为...少方寸乎见少4.形作名美形作名,美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仲尼之闻代词,指天下伯夷辞之以为名2.于动词,到达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莫大于海介词,由于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介词,凭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伯夷辞之以为名5.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6.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7.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五.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
《秋水》学案

《秋水》学案作者:陈俊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6期【课文背景】庄子,名周,宋之蒙人,曾为蒙漆园吏。
他生活极为贫困,住过陋巷,打过草鞋,曾向监河侯借粮。
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从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
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了他对现实极端不满。
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
不过,其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甚至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在生活上主张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称赞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一书亦名《南华经》,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课堂学习】(一)字词积累1. 正音(1)一般生字两涘(sì)渚崖(zhǔ)殆(dài)(2)多音字少仲尼之闻(shǎo)(3)通假字泾流(jìng)(4)形似字胫骨(jìng)痉挛(jìng)烃基(tīng)赭色(zhě)楮墨(chǔ)褚衣(zhǔ)2. 解词(1)实词①旋其面目:掉转②莫己若:比得上③仲尼之闻:学识④殆:危险(2)虚词之——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野语有之曰代词,指下文所引野语。
仲尼之闻助词,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1.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篇一过秦论曹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于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
黄河宽阔,不辩牛马
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 以美尽在己:狂妄自大
水
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庄子》
于是焉 对比
望洋兴叹
盲目崇拜
课堂讨论:
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平静的黄河
•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汹涌的黄河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
宽广的大海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波澜壮阔的大海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思考以下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一、正音: sì zhu shǎo 涘 渚 少 殆 三、词类活用
V
二、通假字
不辩牛马 泾流之大 辩通辨 泾通径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向东。 意动用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为少, 意动用法,以……为轻。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
四、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渺小。现
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力量和条件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庄子》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 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 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 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 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 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 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 一切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 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文章出处:本篇文章节选自 《庄子· 外篇》 中《秋水》篇的前 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 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
听朗诵,欣赏画面
百川灌河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湍急的水流
•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辨牛马。
奔腾的黄河
•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 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 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