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易经_与_论语_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耕心种德的出处

耕心种德的出处

耕心种德的出处
摘要:
一、耕心种德的出处介绍
1.耕心种德的概念
2.耕心种德的出处
二、耕心种德的具体含义
1.耕心的含义
2.种德的含义
3.耕心与种德的关系
三、耕心种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个人修养的提升
2.社会风气的改善
3.传统文化的传承
正文:
耕心种德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源于《易经》和《论语》等经典著作,具体出处已无从考证。

它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道德上的完美。

“耕心”意味着要不断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克服人性的弱点,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

“种德”则是要身体力行,将美好的品德付诸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耕心和种德相辅相成,内心修养和实际行动缺一不可。

在现代社会,耕心种德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耕心
种德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

其次,在社会层面,耕心种德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最后,在文化层面,耕心种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耕心种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总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耕心种德都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引言六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书凝聚了古代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深刻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探讨。

六经的背景和意义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代表,它们的创作和编纂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经书不仅是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也是普通人民生活的指南。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六经的内容和特点1. 《易经》《易经》是六经中最早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集卜筮、祭祀、古代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

其中的“易”指的是变化,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2. 《尚书》《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305篇古代诗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爱情、生活等。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4. 《礼记》《礼记》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记录了古代各种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周易》《周易》是一部集卜筮、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春秋》《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经典著作。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教育和思想哲学的国家,通过各种经典书籍的传承和学习,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领导者。

其中,四书五经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和经典的经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些经典书籍涵盖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四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集中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教育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以孔子为中心,以言谈举止为主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从修身到治国的过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和途径。

《中庸》是一本关于中道思想的书籍,讲述了人的修养与境界,以及如何恰当地处理事务。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门徒记载的言行记录,强调仁义道德的追求,对于塑造中国古代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咏史抒怀、劝诫忠孝、婉约之词等,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尚书》是一部记载了殷商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情况的书籍,对于了解古代东亚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礼记》是关于礼仪制度和人际交往的记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易经》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探索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和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重要著作,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的编年体史书,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变迁有着重要价值。

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华,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这些经书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范文1: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艺等各个方面。

其中十大哲学名著更是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核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大哲学名著及其重要意义。

1.《易经》: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体系和宇宙观,还具备了对人类社会的宏观分析和微观管理的育人功能。

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一本著作,道家哲学经典之一。

该著作强调了道的本源,阐明了道的本质和作用,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反对人为干涉。

3.《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一篇文章。

本书强调了恪守中庸之道是道德和思想的基石,是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道路。

4.《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录,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通过描述孔子的言行,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念。

5.《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本著作。

本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主张人性善恶并存,认为人们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良心和智慧,使世间更加美好。

6.《大学》:是从《礼记》中提取出来的一篇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主张人的一切德行的根源在于学术,标志着儒家对社会治理和人类教育的长期追求。

7.《公羊传》: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公羊高所作的历史文献注释。

该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典籍,对中国古代的舆论、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8.《左传》:也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讲述了周朝后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该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9.《名家》:是春秋时期文学名家之一韩非所作的一部著作。

主张人的社会地位和功绩是社会价值的构成,主张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对中国法律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10.《管子》:是战国时期管仲所作的一部政论著作。

本书主张把世界上的一切自然法则和道德原则融入到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制度中,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本。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

这些典籍包括《易经》,《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史记》等等,在政治、哲学、文化、道德等方面,都给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为现代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尤其是《孙子兵法》和《论语》,它们不仅是军事和政治战略的典范,也是管理艺术和经营智慧的重要源泉。

《孙子兵法》强调“有计谋才能驱使势力”,提出了许多战略和策略的原则,对于现代军事思想和战略规划具有重要启示。

《论语》则强调仁爱、忠诚、公正和谦虚等价值观念,为现代政治提供了道德准则。

其次,在哲学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也为现代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强调平和、自然和谦逊的生活方式。

这为现代哲学反思现代社会追求功利和物质欲望的弊端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此外,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也为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它记载了从上古到秦代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诗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情感,还成为后世文人的创作之源。

这些典籍的传承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持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为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最后,在道德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念。

《大学》中提到的诚信、忠诚、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个人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培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们不仅为现代政治、哲学、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发,也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慧和精神支撑。

因此,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些典籍,对于珍视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并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易经中的道德观念正直与诚信之道

易经中的道德观念正直与诚信之道

易经中的道德观念正直与诚信之道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价值准则之一,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被誉为“易传”,是一部融汇了哲学、文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内容的古籍,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尤其是正直与诚信之道。

本文将以易经为基础,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揭示正直与诚信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正直,即做事光明正大、心存真实。

易经中有云:“如春草之不禁润泽,如光明之不阿,如日出之不刎时。

”这一句话表达了正直不阿的价值,凸显了正直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而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正直行为就是用言行来体现自身的真善美,诚实守信,坦诚相待,坚守原则和道德底线,不做欺骗、伪装和虚伪的事情。

只有以正直为基础的道德观念,社会的发展才能够建立在公平、公正与诚实之上。

而诚信,则是人与人之间互信共赢的基石。

易经中说道:“天地之信,万物之绳。

”诚信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在商业领域中,诚信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繁荣。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不仅体现了个体的道德水准,还体现了社会的文明水平。

只有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建立起互利共赢的信任关系,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

实践正直与诚信之道,需要个体从自身做起,并且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正直与诚信的实践。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守住道义之心。

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容易丧失道德底线,出现不诚实、不正直的行为。

因此,以道德底线为准绳,将其内化为个人信念,坚守正直与诚信之道,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其次,加强自我约束,增强道德修养。

个体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以权力、金钱为驱动去违背正直与诚信的原则。

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培养人文素养、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

易经国学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石

易经国学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石

易经国学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石易经与国学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石易经作为一部古老而深奥的文化经典,与国学以及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易经的起源和历史、其与国学的关系以及对中华文化道德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易经的起源和历史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视为皇帝治国的法则,是一部关于自然和人类的书籍。

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

易经包含了八卦、六十四卦、爻辞等内容,通过六爻变化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易经与国学的关系国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精髓,它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

易经在国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易经不仅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易经中的悟道思想与国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一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了中华文化的道德体系。

三、易经对中华文化道德建设的影响1. 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易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尊重自然和人类生态环境。

它强调了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即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道德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崇尚仁爱和人伦道德易经中的经文和爻辞中,涵盖了丰富深刻的道德理念。

其中包括了崇尚仁爱、孝道、忠诚、正直等伦理道德原则。

易经通过六爻的变化与人类行为、人伦关系的联系,教导人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以及恪守道义、尊重他人等道德准则。

3. 强调自我修养和心灵成长易经提倡个体的自我反省和修养,强调人们应当关注内在的心灵成长和人格的塑造。

它倡导个体通过审视自身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反思和调整,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倡导中庸之道和平衡的道德观易经中倡导了中庸之道,即遵循适度和平衡的原则,避免极端和过激。

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

四书五经的重要性与意义

四书五经的重要性与意义

四书五经的重要性与意义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十余种书籍。

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文化的瑰宝,对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四书五经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四书五经的历史与渊源四书五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早在《易经》等经典问世之前,就已经有了《诗经》、《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

随着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和知识分子的不断追求,这些书籍逐渐被整理、编纂成为今天所称的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包括了道德、伦理、政治、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后世思想家和哲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二、四书五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1.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四书五经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

这些书籍构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伦理、政治、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基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2.促进伦理道德的发展四书五经中强调了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并提出了许多伦理观点和人生哲学。

比如《孟子》中的“仁爱”,《大学》中的“止于至善”,《中庸》中的“中庸之道”等,都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并对后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传播文化与教育四书五经不仅提供了知识和智慧,也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参照。

这些书籍通过传统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等方式,向后世人们传授了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念。

因此,四书五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基石。

4.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四书五经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智慧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舞台,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理论已经被西方学界所认可和重视,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三十一期) 从《易经》与《论语》中 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 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 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的。

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子名写的。

但他未能否认《易传》是孔子思想,也未能佐证出“讲师”为谁?因司马迁的先人是史官,占有大量史实资料,又距孔子时代较近,我相信《史记》。

南宋王伯厚(应麟)在他的《三字经》中这样概括《易经》与《论语》:“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论语》者二十篇,群子弟,集善言”。

《易经》是“群经”之首,《论语》是《四书》之首。

我不同意欧阳修的观点。

《周易》(《易经》)是文王被殷纣王囚在 里的七年里,在《连山》、《归藏》乃至民间其它《易书》的基础上“演易”整理编辑的。

他在囚禁忧患之中,只能用《易书》的卜筮形式,隐晦地串插在卦爻辞里把夏商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周文王自己的思想写进去,他儿子周公(姬旦)武王(姬发)灭殷后,又把《周易》的卦爻辞做过修改补充说明。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制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少的成王,管叔、蔡叔与殷的王族及遗臣,又造反叛周迫使周公下台。

当成王成年后,周公辞去相位,《周易》仍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时过五百年到春秋时代,孔子在文王、周公编写的基础上写了《易传》(也称“十翼”),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

那么,我们不能不想这位圣人,他平常说的“述而不作”而“作”了,而且成为《周易》三位作者之一(也有人称四圣之作加上伏羲)。

周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是孔子的思想基础。

孔子青年时代两次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年又三次向老子请教过《周易》。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孔子学习研究《周易》“韦编三绝”(编竹简《周易》的牛皮绳磨断三次),可见孔子下的功夫不浅,花了很多时间,既看书,又请教他人,孔子“传”《易》也即司马迁说的“序易、象、说卦、文言”,宋代的史学家、政治家、副宰相欧阳修在《易童子问》说“文言”、“系辞”有“子曰”(约26处),就否定了孔子“传易”,那么《论语》有“孔子曰、孔子对曰、子曰”约448处,而且《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集善言”,是子张、子贡、子夏、子游弟子编的“纪要”或叫“语录”(实际是孔子的言行记录),虽不是孔子写的,但是孔子的思想言行。

《中庸》(孔子孙子孔 写的)书中“子曰”也很多,连欧阳修也未说不是孔 (子思)作的。

首先,从《论语》看看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他说周朝接受夏商两代经验教训,治理国家有了全面发展。

“郁郁乎”“周制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他从周。

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当时是否有周公画像?还是孔子自己的想象?总之他崇拜周公的思想程度可想而知了。

孔子又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知天命”无大过也说明他学《易》明白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再不会犯大错误。

《礼记・礼运》中也载孔子语:“吾欲观殷道,宋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

”(《乾坤》易书的一种)“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的确,从孔子在《十翼》中的“大衍之数”能看到他不但会卜筮之法,而且能把爻变运算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系辞上),真不简单!也说明这位老夫子精通卜筮。

当然《易传》既是他写的,也是他学《周易》同时也收集了很多其它《易书》资料整理或引证的。

如果说《周易》是一个正方形,卜筮只不过是一个“角”而已。

其次,《周易》与《论语》两书中的主要思想,就是“先正己,然后才正人”。

《周易》开宗明义第一卦卦辞“元,亨,利,贞”,孔子在《乾・文言》中这样解释:“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

“在《周易》第二卦《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而德不孤”。

在《论语》中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改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一个平民百姓的家长,其言行一致,正派,就能教育好子女,一个地方干部走的正行的正,他管理地方的人能不服从他吗?《论语》中孔子又具体说一个人怎样正己,“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移思问”。

他和他的弟子曾参谈话时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孔子走了,其他弟子又问曾子:“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曾子说,就是“忠恕”两个字。

孔子在《周易・乾卦・文言》还说“乐则行之,忧则达之”,即人们高兴的事你就去做,人们不愿意的事你就不做。

又说要百姓服从,一个国君要像《周易》指的那样,“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闭邪存其诚,善事不伐,德博而化”。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怎样下达政治措施,应该“易则易知,简则易行,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圣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孔子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能全面看问题的人太少了。

这个仁字出现在《周易》也更多的出现于《论语》,仁与忠恕内涵有所相同。

扩展为仁义礼智信也好,孝悌忠信也好,就是教育人学好,不要做坏事。

《周易》中孔子对乾卦九三的解释:“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可以修业也。

知至至之,可以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是一个意思,告诫人经常反省自己改正缺点,作一个仁人君子。

还要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从自己做起!当君的施仁政,爱民;当臣的要忠君;当父的要慈;当儿子的要孝顺父母。

就是从上到下都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推己及人,“显诸仁,藏诸用”(系辞上)。

总之,从《周易》与《论语》两书主要思想一比较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两书政治思想是一致的,《周易》是以卜筮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经)加“十翼”(传)而成的,《周易》《论语》则是孔子学生们把他们老师言行记录编辑成书的。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又根据孔子思想(也即周文王武王周公及孔子思想)写的《大学》,系统地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孔子的孙子孔 (子思)又在他祖父孔子、老师曾子的思想基础上写了《中庸》一书,朱熹引程颐的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就是教育人走正道,不走邪路。

而孔 的学生孟轲,又在这三位先人的思想言行的影响下,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孔子的孙子子思著的《中庸》关于中庸之德的做人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阐述“人性本善”,主张以仁义治国,反对以利治国。

孟子认为“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要先把老百姓生产生活搞好,再把教育搞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忠信”,这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我这里是侧重谈《周易》与《论语》的关系,但也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著述中探讨《四书》与《周易》仁义思想、忠恕思想的一致性。

孔子讲仁道也讲礼(法)还讲“禁民为非曰义”。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孔子的学说也是一家而已,在《论语》也能见到孔子的反对者如阳虎、桓霳、少正卿……虽然孔子自己认为他是周文王、周公仁政思想的继承人。

根据《史记》记载阳虎曾在匡地当过官,而且又是一个贪官,他长像又像孔子,孔子带领子弟们周游列国到了匡地,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把孔子与其弟子们包围起来,不给他们饭吃,而且要杀掉孔子。

在《论语》里是这样说的“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当他周游列国走了一大圈,他的学说不被列国诸侯国君采纳而失望后,“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五霸”“七雄”以武力争天下,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李斯在奏文中说《易》为卜筮之书,可以保留。

秦始皇同意批了一个“可”被保留下来。

《四书》被焚了,今天的《四书》从孔子后人“夹壁墙”内保存下来,加上民间口头流传或私藏的《四书》核对而复制印刷。

因此《论语》仍存一些“缺遗”或错别字。

比如我写此文引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有的人或书认为“加”字前应有“天”字,朱熹经考证认为“以”为“已”,“五十”学易也不对。

但总的说,孔子是认真学过《周易》而且注解传《易》的。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但不能文治施仁政治理国家,只二世就亡国了。

再次,关于怎样接受历史的教训问题。

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结尾一段写道:“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以万世而为君,谁得族而灭也?秦不暇自衰,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刘邦、项羽灭秦,刘邦又打败了楚项羽,建立大汉国(公元前206年)。

到汉武帝刘彻又大兴武力,为征服四夷,大量耗费人力物力。

“财弹力甫,功不补患”。

他可能在此情况下,才接受历史教训,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天下大治。

经几个朝代。

到1919年“五四运动”把国家的弊政都统统记在孔子思想的帐上,而要“打倒孔家店”,其结果是打而未倒,只不过孔子思想受一次冲击。

“五四运动”也未能根本行“新政”与“忠恕”。

到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反“四旧”,“批林批孔”、“批周公”,林彪死了,不批也摔死了,但“批孔”仍是批而未倒的孔子的儒家思想。

“四人帮”被打倒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被重视起来,《周易》研究,孔子研究,国际、国内多次开会,出刊了《周易研究》《孔子研究》等刊物与各种书籍,《十三经》、《诸子百家》相继出版。

《易经》与《论语》各得其所,传统的思想道德“先正己,然后正人”又大加提倡。

最后,我们应看到,《周易》原本在卜筮之书上整理编辑、传述的。

经“四圣”或“三圣”写成此书。

从周到春秋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卜筮,已成为具有丰富哲理,且对政治、历史以至自然科学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的一部书籍。

又是“象、数、理、占”结合不可分的奇书。

孔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