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文化-《易经》与自然科学

合集下载

《易经》的基础知识

《易经》的基础知识

《易经》的基础知识《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涵涉及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军事学、气功学等。

1、何谓《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涵涉及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军事学、气功学等。

千百年来,《周易》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何为《三易》?《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周易》。

《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

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

3、《周易》的组成?《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

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4、《周易》成书于何年?《易经》又称本经,简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三千年前。

《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

据称《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

5、为什么叫《周易》?原因有二:(1)因为《周易》完成的时间在周代,所以,周字应该解释为周代。

(2)周为周匝,意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也。

易,《参同契》讲“日月为易”。

《乾凿度》谓:“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

”是说变化在外表的气,不变是本体的位。

东汉未年的郑康成提出了著名的三易说:“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说文》里有“日月为易”。

另外,笔者发现“周”字为笔画八画;“易”字也为八画;两字相乘八八为六十四。

这里是否暗含《易经》由八宫(八卦)、六十四卦组成。

6、《易传》的基本内容?《易传》有七个题目十篇文章(即十翼):一:《彖》:分上下二篇,解释《易经》的卦象、卦名和卦辞,不解释爻辞。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一)

《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一)

《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一)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谚云:“医易相通”。

《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

《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

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

1]《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

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

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

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

2]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

《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

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易经国学中国文化的精髓

易经国学中国文化的精髓

易经国学中国文化的精髓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它是中国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易经的独特价值和深刻内涵不仅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上,更体现在其对于人类生活、道德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上。

通过易经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智慧。

一、易经的概述及起源易经,又称《周易》,是古代中国占卜文献的总称。

《易经》是集我国古代先民智慧和道德思想于一体的宝典,据载始于商代晚期,但其思想渊源可能更远。

易经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卦”,即八卦和六十四卦;另一部分是“爻”,即对于六个爻位(阳爻和阴爻)所做的解释。

易经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是由伏羲、黄帝等古代先贤智慧结晶而成。

二、易经的核心思想和原理易经的核心思想围绕着“阴阳”、“五行”和“变化”等重要概念展开。

首先,易经强调了“阴阳”相对统一的观念,认为万物存在着相对的对立与统一。

其次,易经提出了“五行”相克相生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变化都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最后,易经着重强调了“变化”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观察和预测变化,可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易经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化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卜筮之书,更是一部包含丰富哲学、道德和伦理思想的典籍。

易经通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导人们如何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易经中的“君子”与“小人”亦成为道德标杆,君子追求真理、道德和仁义,而小人则沉溺于个人私欲和狭隘利益。

四、易经的实用价值和应用领域易经不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考和道德层面上,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易经对于军事战略、政治决策、经济管理、医学治疗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以兵法为例,易经中的“兴治临战”、“用兵必胜”等原则为军事指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杨振宁经典演讲:《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经典演讲:《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 我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 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 实化了。(本文原载《自然》杂志2005 年第1期。
Chinese national Expo 41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 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 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 变成-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 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 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 的影响,发展出来了 “精简为美,浓 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 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冇共同的深 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 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 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 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 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 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例如 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 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助 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 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 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 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 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 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 化精简化的延伸匚
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
图2
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冇分
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 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 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
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 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
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
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 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 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
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 “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 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

论《易经》中的自然观

论《易经》中的自然观

论《易经》中的自然观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自然观是其中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力和灵性的,它们都具有一
定的特性和规律,并相互作用。

另外,《易经》中的自然观也与中国
道家、儒家等思想有所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首先,《易经》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因此它提出了卦、爻、
象等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其次,《易经》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世间事物与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
系的。

通过充实人的内在,拓宽人的视野,使得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认识自然。

最后,《易经》中的自然观强调“道法自然”,认为
宇宙万物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得到自然的
回报。

总之,《易经》中的自然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


种自然观促进人们认识和推广科学、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知识,引导
人们在实践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弘扬发展。

易经国学中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

易经国学中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

易经国学中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融合了丰富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知识,而易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深扎根于这些领域。

易经国学将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视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研究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一、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易经国学中,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被视为塑造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文地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自然环境的了解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首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天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农业、渔业和航海等行业至关重要。

例如,在农业方面,了解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规律可以帮助农民判断合适的播种时间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在渔业方面,通过观察海洋潮汐和天气变化,渔民可以选择最佳的捕鱼时机。

而在航海方面,通过研究星座和天象,航海者可以确定航行方向和位置,确保安全抵达目的地。

其次,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易经国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态平衡,人们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发展和幸福的生活。

二、易经国学的应用与启示易经国学将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知识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从中得出许多智慧和启示。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首先,易经国学通过对天文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有关气象、季节和天候的预测方法,如温度、降雨和风向等。

这些方法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农田。

其次,易经国学的地理知识也帮助人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易经国学提出了修建水利工程和防洪措施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夏王:……孔甲,皋,发,癸。 • 商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
太庚,小甲,雍己,太戊,……祖甲,廪辛, 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 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 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 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 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 博士,曾在香港大学的 一次讲演中说,近代物 理学的一些看法,和 《周易》太极和阴阳对 待的思想有相似的地方, 因此,玻尔选了太极图 作为他的荣誉徽章的主 体图案。
•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 士,在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以后的一次演说中不无自 豪地指出,他在物理学上 的杰出成就,也得益于早 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对《周 易》的研读。
• 从莱布尼茨1687年12月19日致函冯·黑森—莱 茵费尔(LEIBNIZ AN LANDGRAF ERNST VON HESSEN RHEINFELS)的一封信中,可知莱布尼 茨于1687年12月以前在德国读过柏应理的《中 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莱布尼茨在信中写到 “Fohi”一词,就是汉语的“伏羲”。这证实 莱布尼茨于1687年12月之前就已知道“Fohi”, 见过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周文 王六十四卦图三张图。
的进化论、遗传密码、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相互
发明,但多限于以现代科学比附《周易》,而少见有
以《周易》原理推进科学进步之成果。这方面较好的
著述当为董光璧的《易学科学史纲》和《易图的数学
结构》。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就此指出:“《周易》的
一些基本观点,对于自然的奥秘有所揭示,因而能给 予自然科学家以重要的启迪。” (李树菁等主编:《周易与现
•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 若,吉。
•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河 南 濮 阳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法国的中国人刘子华用八 卦学理预测了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存在,这件事在当时 的西方学术界引起一定轰动,此后它又成为中国的《易 经》、八卦蕴含现代科学、未来科学以及我们不知道的 一切深奥学问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一个案例。笔者认为 “即使太阳系第10颗行星完全按照刘子华先生的预测得 到发现,它或者可以说明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存在着某种 和谐,但却并不证明先天八卦或其他什么卦图反映了太 阳系或者宇宙的根本规律”。
• 比利时来华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于 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一书。可以说这本书使孔子及其学说 在欧洲广泛传播,对17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和学术界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书的“缘起与宗旨”部分,从 第38页至第50页,对伏羲八卦图做了介绍。特别是在 第42页,题为“两仪”。柏应理译著了伏羲八卦次序 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张图。在第44页,还有一个图 题为“六十四卦图”。
先天八卦次序图
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


先 天 六 十 四 卦 方 位 图
先天太极图
• 1、李士澂:《论太极图的形成及其与古 天文观察的关系》,《东南文化》 1991/3、4
• 2、李士澂:《试析八卦太极图及其科学 意义 》,《自然杂志》1989/11
莱布尼茨与易学
• 1679年,莱布尼茨完成“二进位数 学”(DeProgressioneDyadica)一文草稿。
二、《易经》与天文、历法
六十甲子甲骨
• 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
•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 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 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 科学派易学家着力于探讨《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内在 关系。以严复(1854~1921)、沈仲涛、薛学潜、刘子华、 丁超五、潘雨廷(1925~1991)、董光璧、王弼卿、王寒 生、江公正、黄汉宗、黎凯旋、沈宜甲、李树菁、徐 道一等为代表。他们受启于18世纪德国大哲学家莱布 尼茨(G. W. Leibniz, 1646~1716)对易卦符号与二进制之内在 关联的研究成果,以《周易》符号系统与现代科学中
•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 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jī基)之 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 之数也。
•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 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 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 可与祐神矣。
• 36×6=216 • 24×6=144 144+216=360 • 64×6=384 384÷2=192 • 192×36=6912 192×24=4608 • 6912+4608=11520
• 杨振宁先生在北京2004文化高峰论坛 上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 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 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见《北京 科技报》2004年9月22日。此说引起许 多学者的反驳,但平心而论,此说也 许有一定道理。
四、《易经》与化学
• 元素周期表
五、《易经》与生物学
遗传密码
• 最近传出美国天文学家麦克·布朗发现了太阳系第十大 行星,《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刘子华遗孀曾宇 裳女士,其中说到法国汉学家马伯乐开初并不认同刘子 华的论文,但第二天马伯乐改变了看法,因为“他不得 不正视一个现实:论文把天文恒数与卦理相互印证所得 各项结果不可否认,因为这个结果可以脱离卦理,仅依 据天文恒数就可成立。若否认论文,无异于否认西方 400年来自己的天文科学”。(见王先胜:《刘子华用八卦学理预测第十
大行星的谜底》,/f?kz=149663863)
三、《易经》与物理学
• 量子物理学奠基人尼尔 斯·玻尔(N. H. D. Bohr, 1885~1962),在他被封为爵 士的时候,选了中国的 太极图作为他的徽章的 主体图案,以象征他所 讲的物理学原理和中西 文化的相互融通。
• 1701年2月15日,莱布尼茨回函白晋,并出示0与 1的二进制。
• 1701年4月2日,莱布尼兹将他自己所作的一个二进位 制的表送给白晋,他把《易经》的符号,翻译成他们 的数字,把“阴爻” ()翻译成零、0,把“阳爻” ()翻译成一、1。《易经》卦爻又与二进位数字的同 一性,首次被确认。莱布尼兹在信中写道,“我发现 二进制数是20年前。到了今天,我才发现……中国人 在四千年前,已经了解到 0 与 1 的二元数学”。
• 1697年12月2日,莱布尼茨开始与白晋首次通函, 并介绍了一些自己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体会。
• 1698年2月28日,白晋复函,两人在自然规律方 面开始切磋。白晋指出莱布尼茨所说的自然规 律,物质(matter)和推力(force)的存在,与中国 哲学中阴、阳,动、静(物质和运动)相同。白 晋认为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 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
• 1701年11月4日,白晋回函,指出0与1的二进制与伏羲 八卦雷同,并附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 卦方位图。
• 1703年4月1日,莱布尼茨收到白晋邮件(据莱布尼茨 本人介绍由于邮件绕行英国一年多),见到了伏羲六 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 1703年5月5日,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收到了莱布 尼茨撰写的“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与1兼 论其用处及伏羲是所用数字的”一文,并于同年发表。
• 有学者研究指出,莱布尼茨在发明二进制以前 见过先天图。
• 《莱布尼茨致白晋的一封信》; • 孙小礼:《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与中国的易图符号》; • 董光璧:《莱布尼茨的遗愿:普遍语言》; • 席泽宗:《阴阳爻与二进制——读莱布尼茨致白晋的
一封信》,以上四个皆载《国际易学研究》第2辑, 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 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关系 探讨的基点》 • 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比 利时:太极科学杂志社,1998 • 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前没有见过先 天图吗》,《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
代自然科学》张岱年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易经》与自然科学
• 一、《易经》与数学
• 《易传·系辞上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 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 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 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二、分而为二以象两, • 三、挂一以象三, • 四、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 • 五、归奇于扐(lè)以象闰。 • 六、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