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作易经
完整版易经大全

完整版易经大全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
它是一本讲述卜筮、六十四卦和阴阳学说的书籍。
易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深邃和复杂的瑰宝之一。
简介
易经的含义是“易于理解的经书”。
它记载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人类行为和宇宙规律的思考和观察。
易经主要以卦象来表示各种事物和现象,卦象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可以是阴(细)或阳(粗)。
主要内容
易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应用价值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宗教、哲学和文化
价值。
它被用于卜筮、预测、决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
1. 卜筮:易经可以通过卦象和爻辞的方式进行卜筮,预测未来
的发展和变化。
它被认为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占卜方式。
2. 决策:易经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方法。
通过对
卦象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趋势,从而做
出明智的决策。
3. 修身养性:易经对人类行为和处世态度提供了一种指导。
通
过研究易经的原理和智慧,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心灵修养。
结论
易经是一部探讨自然和宇宙规律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价值。
它通过卦象、爻辞和象辞的方式,揭示了事物的
特性和发展趋势。
易经在卜筮、决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
应用价值。
周易的名词解释

周易的名词解释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我国学派学说的创始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周易的名词解释如下:一、《周易》:周易是指《易经》,也叫做《易》或《易经》。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有“五经之首”、“千古之书”之称。
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阐述人生哲学与宇宙观的经典之作。
二、易经:易经是《周易》的简称,它是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主要讲述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人生的哲理以及预测吉凶等内容。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和解释,揭示了宇宙的无限变化和人生的道理。
三、卦:卦是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爻所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卦分为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八个基本卦,每个基本卦都由三个爻组成。
卦的形态有三个爻和六个爻两种,分别称为小卦和大卦。
四、爻:爻是卦的组成要素之一,它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
阴爻用一条单横线表示,阳爻用一条阳横线表示。
在卦中,爻的排列组合决定了卦的性质和意义。
五、变:变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示宇宙的无限变化和人生的无常。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并从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六、象:象是易经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宇宙和人生的规律和本质。
象有象辞和彖辞两种,象辞是对卦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解释,彖辞是对卦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析和阐述。
七、吉凶:吉凶是易经用来预测事物发展和判断吉凶祸福的概念。
易经认为,吉凶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生活中的好坏和福祸都与个人的行为和修养有关。
通过卜筮和解卦,可以预测吉凶祸福,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八、洛书:洛书是一种根据易经的原理和方法所编制的占卜工具,它由九宫格和八数卦组成。
洛书是中国古代占卜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投掷六个八数卦和六个六数卦,然后根据卦的排列组合和解释,进行卜筮和预测吉凶。
《易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易经》是什么时候诞⽣的? 司马迁说:“⽂王拘⽽演周易”。
这说的是,周⽂王被殷纣王关押时,在狱中写下的《易》(⼜称《周易》或《易经》)。
已知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王写易经的时间应该更早。
所以,易经诞⽣的时间⾄少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也就是3060年以前。
实际上,《易》作为占⼘书,其基本思想应该出现的更早,周⽂王应该是其集⼤成者。
《易经》是中国古代⼀部奥秘的著作,因为风⾏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尊为群经之⾸,从其编排编制及⽂字内容瞧,是占⼘⽤书。
本条⽬谈判⼴泛的易经,即包罗《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仅提到名字的“连⼭”、“归藏”(不论能否现实具有)则不予谈判。
秦始皇之时,偷偷将《易经》列⼊医术占⼘之书⽽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王拘⽽演周易”,故前⼈多依司马迁之说⽽认同《易经》乃周⽂王所著,今⼈则有不⼀样概念。
因为成书很早,⽂字寄义随时期演化,《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前⼈特地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凡是指《易经》和《易传》⼆者的连系。
有⼈以为,占⼘之书的本质并不能《易经》作为⼀部伟⼤著作的价值。
占⼘发源于⼈类注释世界的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教中⽣收回来,《易经》为此供给了很好的。
中国哲学中、对⽴同⼀的根本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
后⼈从《易经》中成长出了繁杂的哲学系统,和的学说均较着遭到《易经》的影响。
今⼈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历史、军事、风俗等诸多⽅⾯的钻研价值。
依照《周礼》的记实,占⼘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另两部《连⼭》、《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厥后的诸多钻研者所推崇,很多易学钻研者都是其时的渊博学者。
钻研周易的⼤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
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于占⼘。
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
像⼴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后⼈依照对《易经》的了解增加进去的。
《易经》全文翻译

《易经》全文翻译编者按:《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典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智慧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学者与思想家。
本文将尽力翻译出《易经》的全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玄妙之处。
第一章太极篇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应于天地人。
天地人,皆应于易。
第二章乾卦篇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第三章坤卦篇坤,元亨。
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日中见尚,遇主于巷,无咎。
第四章屯卦篇屯,元亨,利贞。
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第五章蒙卦篇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无咎。
九二,众维,咎,吉。
九三,维于邑,无咎。
九四,邑有众,无咎。
九五,众允,悔亡。
上九,乘其墉,弗克攻,吉。
第六章谦卦篇谦,亨,君子有终。
小人获匪其号,无咎。
第七章既济篇既济,亨,小利贞。
初大有终,吉。
九二,虞吉,有它不燕。
九三,既奇,怀初心,恒厉,无咎。
九四,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
月几望,君子征凶。
第八章未济篇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无寻求。
尚于未济,跃跃其末,中行无咎。
第九章比卦篇比,吉。
原筮元永贞无咎。
不宁方来,后夫凶。
......(以下省略,按照《易经》64卦的顺序,继续翻译每一篇)总结:本文仅为《易经》的全文翻译,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并尊重其独特的篇章结构。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初步了解《易经》中所涵盖的内容以及其深刻的哲学思想。
然而,《易经》作为一部权威的典籍,不仅需要熟知其中的卦辞,更需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哲学道理,以获得更深层次的体悟和启示。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对《易经》的兴趣和研究。
易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易经全文及译文注解《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学的著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全书共计64卦,每卦都有卦名和卦辞。
卦名是对卦象的总结和概括,而卦辞则是对卦象的详细解释和说明。
下面是《易经》全文及译文注解的一部分:1.乾卦(天):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
阳在下也。
解析:乾卦代表天,象征刚健、上进和积极。
这个卦有很大的潜力,但需要谨慎处理,不要用力过猛。
2.坤卦(地):元亨利贞。
止躬自敬。
柔道牵吉。
阳在上也。
解析:坤卦代表地,象征柔顺、谦虚和顺从。
这个卦要求人们自重自爱,不要过分牵强附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吉祥。
3.屯卦(水雷屯):元亨利贞。
勿用有攸往。
利建侯。
解析:屯卦代表水雷相交,象征新的开始和不稳定。
这个卦表示不要急于行动,需要等待正确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4.蒙卦(山水蒙):亨。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渎。
渎则不告。
利贞。
解析:蒙卦代表山上有水,象征渐入佳境和启蒙。
这个卦表示应该主动探索,不要轻易放弃,只有坚持贞正的品德,才能取得利益。
5.需卦(天水讼):有孚。
血去惕出。
无咎。
不利有攸往。
解析:需卦代表天上有水,象征积极求变和调和解决。
这个卦表示应该保持忠诚和警惕,不要贸然行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损失。
6.讼卦(天雷无妄):有孚。
元吉。
无咎。
解析:讼卦代表天上有雷,象征争论和争端。
这个卦表示应该坚定信念,保持中立和公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而没有损失。
这是《易经》全文及译文注解的一部分,书中还包含更多的卦象和解释,这些解释都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卜筮传统。
《易经》是一部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哲学相关的书籍,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易经——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易经——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是一本关于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等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经典。
自古以来,易经一直被视为中国智慧的代表,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易经的历史、文化价值、阐释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易经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易经是一个由六十四个卦象组成的体系,包括了一系列阴阳变化的图形和文本,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认为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遗产。
易经的文本和卦象有太极、八卦、64卦等形式,它们描述了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变化。
易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朝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之间。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而易经的出现就是源于那个时代。
乱世中,人们需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于是易经便应运而生。
易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易经中所包含的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终演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从这方面来说,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易经与中华文化之间的交融易经和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不仅仅是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化经典。
它所包含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象,是一种有着独特意义和较高形式的文化组合。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六十四卦象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和思想根源,更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性质。
这些卦象通过描绘“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的和谐”等本质与特质,深度解释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特质。
此外,易经中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也深度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招隐士》中就有“味儒家之道,见易经之义”的诗句,并将易经与文化相结合,发掘出许多文学之美。
而宋代哲学家朱熹则在解读《周易》时,慷慨陈词,提倡“格物致知”,强调实学与经学的结合,在思想和学术方面都对中国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何理解《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部经典著作,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易经》是一部有关卜筮、哲学、道德和政治的经典著作,而《易传》则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
我们将探讨《易经》和《易传》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它们如何互相影响和补充。
我们需要了解《易经》和《易传》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易经》最早出现在周朝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易传》则是在《易经》问世后不久出现的。
《易传》是由多位学者和经学家所编写的,他们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并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加入到了注解中。
我们可以说,《易传》是对《易经》的一个重要注解和解释。
我们需要了解《易经》和《易传》的内容和特点。
《易经》主要是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都有卦辞和爻辞,卦辞是对卦象的描述和解释,而爻辞则是对爻变的解释和说明。
《易经》的主要内容包括卜筮、哲学、道德和政治等方面,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而《易传》则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它通过对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和说明,进一步阐释了《易经》的含义和精神内涵。
《易传》的特点是注重实证和实践,它强调通过卜筮和预测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易经》和《易传》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易传》是对《易经》的一个重要注解和解释,它通过对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和说明,进一步阐释了《易经》的含义和精神内涵。
《易传》对《易经》的解释和说明,使得《易经》的内容更加深入和丰富,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哲学和道德思想。
我们可以说,《易传》是对《易经》的一种补充和扩展,它通过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进一步拓展了《易经》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易传》注重实证和实践,它强调通过卜筮和预测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这与《易经》中的哲学和道德思想相辅相成,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精神内涵。
我们来总结一下《易经》和《易传》之间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而《易传》则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占卜学和文化智慧的综合体现,被誉为“中国智慧的总汇”。
本文将对《周易》进行简单的介绍。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五经之首”。
《周易》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传为周文王和周公所制。
《周易》的核心理论为“阴阳”和“易”。
“阴阳”是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它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如阴阳、动静、阴書阳化等。
而“易”则指变化的规律和方式,意味着事物在变化中存在一种秩序。
《周易》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均以六爻(阴爻和阳爻的排列)组成,共计三百八十四爻。
这些卦象所代表的含义是作者以古人在天人合一、得天机、探大道的基础上,参照卜筮和哲学思考而形成的。
爻的组合形式各异,每一爻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六爻的组合和变换,以及与其他卦象的联系,可以推演出不同的情况和结果。
《周易》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上卦和下卦。
上卦是由三个阴爻组成,下卦是由三个阳爻组成。
阴爻和阳爻组合之后形成不同的卦象。
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立的解释和引导意义,可以用来占卜运势、指导决策和研究人生哲学等。
同时,《周易》还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如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周易》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智者都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其中,包括宋代的程颐、朱熹等儒学大师,以及清代的王阳明、梁启超等思想家。
这些学者通过对《周易》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演进。
如今,《周易》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遗产,仍然对当代人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通过学习和运用《周易》,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把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同时,《周易》也引起了许多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通过解读《周易》中的卦象和爻辞,来探索人类智慧的边界,探究宇宙和人生的意义。
总结而言,《周易》是一部道教哲学、占卜学和文化智慧的综合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著作易经《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
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
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
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
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
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
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
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
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
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基本简介易:改变;经:书籍。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
“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四象是对阴阳的细分;八卦是对四象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
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如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易经》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则需要根据所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作出适当的选择。
3、以《易经》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谐意识。
4、《易经》规律运用之“无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⑴、“无我”之境界(道法自然):①、船到桥头自然直:“无我”境界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的选择;②、顺其自然:“无我”境界之易经规律运用。
③、“无我”境界之表现:善恶终有报、恶人自有恶人治、敬天认命、逆来顺受、船到桥头自然直、为无为则无不为等等。
④、“无我”境界之古法:“道法自然”。
⑵、“有我”之境界(人道合一):①、探索真理:“有我”境界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的选择;②、自我实现:“有我”境界之易经规律运用。
③、“有我”境界之内涵:“仁义礼智信”之伦理原则、“温良恭俭让”之传统美德、“忠孝勇廉”之高尚品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思想境界、以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之开拓精神等等。
④、“有我”境界之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
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
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
《童子问易》有诗云:“龟长筮短道益损,象数和于羑里困日月顺行贞寒暑,地天翻覆定乾坤”。
易的主要意思是变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
《周易》是建立在“阴阳一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
《易》事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演变,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太极、理、气观及辩证法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对西方影响深远。
产生背景《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周易就这样诞生了。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
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
“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
凡此数说者,其略也。
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
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
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
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
”(犹见《易童子问·卷三》)。
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为孔子。
李学勤先生在其《走出疑古时代》中指出:“孔子晚年对《周易》十分喜爱,而且自己撰成了《易传》(至少是其中一部分)。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占测算命,哲学,科学,或文化了。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
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
《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