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数思维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命人心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象数”不是单一的、单纯的人或事物的符号模型,而是涵括了天、地、人即宇宙万事万物的符号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象数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人心、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

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

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象数思维的主要特征;通过“象”和“数”来表征或蕴示某种事理,以此来认识和把握外延界限模糊的同类事物。

《周易》中的象:阴阳之象、卦爻之象《周易》中的数:天地之数、自然之数、奇偶之数、河图之数、洛书之数2、象数思维的基本环节:立象尽意,取象比类,由象达理(观物、取象、运数、类推)乾坤两卦:观物:观察天和地取象:抽象为乾坤两卦运数:用数阐释乾刚健、坤和顺之理比类:与君子相比较乾为父、为马、为首、为西北等。

坤为母、为牛、为腹、为西南等《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

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

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

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

《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

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姓名:赵林旺学号:1109634006泰卦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

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

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

泰大通也。

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

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

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

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

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

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

反之则凶。

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

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

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

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

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

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

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

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异常,然则追本溯源,其主流主要有自强不息、任侠之气和以和为贵。

自强不息《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永不消亡。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奋斗终生。

《论语》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可见自强不息在孔子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极刑,仍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等,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上。

真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立和在民族压迫面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自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中国历史开始了一段屈辱的征程,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光大。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文化。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开展的内在动力。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

周易文化就是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易学,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这部经典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普及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重新审视和评价易学开展史,肯定其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易焕发新的荣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典。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变易思想、合而不同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进展创新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构建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开展。

《周易》中富含切实可行的教育原那么和操作方法。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周易》具有必要性。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传·乾·象》;“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传·坤·象》。

一直以来,《乾》、《坤》两卦都被公认为集中代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象征天,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寒暑昼夜的变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部辩证思维文化,周易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都是蕴含深刻的辩证哲理。

具体内容如下:一、周易文化辩证思维周易文化讲客观的,不是主观唯心的,它说的都是万物本身生灭变化过程,是有一定规律性,至于预测之类的,这是把周易大材小用。

如果太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是学不懂周易的,周易并没有说一切都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神呀,上帝等创了万物,而是承认万物客观为基础,来说明万物的变化规律。

所以,阴阳才是周易文化的根本,周易把万事万物都看作由阴和阳构成,而且阴和阳,这两种相反性质的代号,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一刚一柔、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一显一隐、一生一灭、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前一后......可以无穷无尽的列举。

用阴阳来作为这种矛盾的性质事物的代号。

阴阳,只是一个代号,而且是活的代号。

阴阳是相对而言,同一个事物,相对条件不同,属阴属阳也不同,具体都是由条件来决定,所以说要看成活的,而不是死的,条件一变,本来属阳的就立马属阴了,本身属阴的立马属阳了。

举个例子,在一年四季中,拿天气温度变化而言,春天属阳,冬天属阴,因为春天比冬天暖和,当春天相对夏天来说,春天属阴,夏天又属阳,因为夏天比春天温度更高。

你看,同样是春天,相对条件一变化,它的阴阳属性也就变化了,春天即属阳又属阴,所以它没有固定的性质,随着相对条件变化,到底属阳还是属阴也随着变化,它可能属阳,也可能属阴,即是阳也是阴。

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就是因为他们把阴阳看死了,忽略了阴阳划分事物性质要有参照条件。

以上说的这些就叫“阴阳辩证法”。

这是最简单的,最纯粹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易经从这个角度说来,就是一部辩证法的产物,只是这种辩证法带着朴素的性质,内容不够充实,为什么是朴素的呢?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里面充满了很多玄学内容,无法证实,只能靠人去悟,而现代辩证法内容,它有科学作为论据,有概率论、数理统计、物理学、数学推理、生物科学等各门科学为它提供论据做支撑,所以现在的辩证法内容就充实起来了,变的科学丰富起来了。

《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此后,孟子将仁义之德进一步升华,提出“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 取 义 也 ”[2]的 仁 义 观,对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的 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周易》以“仁义”作为立德之本。《周易·说 卦》指出:“和 顺 于 道 德 而 理 于 义 ”,意 思 是 说 《周 易》“既和于天地的自然规律,又顺乎人性的仁义 之德。”[3]德,指 道 德、品 行。杭 辛 斋 先 生 认 为: “仁之术,或有时而穷,不能不裁之以义。……于 是礼缘义起。……有组织,有定程,则必有所契约 以共 守 之,而 信 著 焉。故 礼 与 信 者,仁 义 之 器 也。”[4]《周易》将仁义之德看作是出于人本身固 有的一种良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礼”“忠” “诚”“孝”“谦”“节 ”等 道 德 范 畴 和 关 于 思 想、品 德、意志、行 为 等 方 面 的 修 养 准 则。 如 《履 》卦 阐 释“循礼 而 行”的 道 理,《中 孚》卦 阐 明 “中 心 诚 信”的意义,《萃》卦 彖 辞 “致 孝 享 也”阐 发 “孝” 义,《谦》卦赞扬谦虚美德,《乾》《坤》两卦勉励人
《周易》以“仁义”作为“立业”之基。《周易》 崇尚以仁义为根本的道德哲学,强调“仁义”不仅 是每个人为人处事的标准,而且是治国立身、成就 功业的准则。《乾·文言》中说“君子体仁足以长 人”,认为“君子能够以人为体,全心全意地为人, 就可以作人的 首 长。”[5]《周 易 · 系 辞 下 》进 一 步 指出:“何 以 守 位? 曰 仁。”“理 财 正 辞、禁 民 为 非 曰义。”位,指 职 位,统 治 地 位,即 政 权。孔 颖 达 疏:“言圣人何以保守其位,必伸仁爱。”[6]阐明为 政者只有践行“仁义”之德,仁人爱物,众望所归, 管理财物,端正言辞,禁止百姓为非乱法才能“守 位”,成就“圣人功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简介】
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

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

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
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
【正文】
《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

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

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
《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

“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

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
“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说文解字》云: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

阴阳思想的产生在传说中比较早。

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
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

他所创造
的八卦符号,最基本的“—”与“--”可能表示男
女两性区别, 反映了人们原始的生殖崇拜,但阴与
阳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 它便作为一种客观
性精神力量, 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 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中华民族的精
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以此
种思维方式考察自然和社会要善于揭示其中两元对
立的要素、性能和势力,发现其互动和互补的层面,在两极中寻找中道,并引导其走协调共济的道路。

这正是《周易》的阴阳和谐宇宙观启迪了后世哲人
的思想,创生了中华传统的和谐思维。

二、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世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尽管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没有出现过天人合一一词,但人
们仍习惯于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归之于周易思想。


读《周易》,就会发现作易者对天、人关系极为重视。

《周易》强调察天之道以证成人之道, 认为:
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

在这所谓的三才之道中, 人居其一。

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体认来使阴阳、刚柔的关系神秘化,天尊地卑神圣化,进而证
成贵贱位矣的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自然天成,从
而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这种察天之道以证
成人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的,如有山崩、地裂等怪诞异常事件发生,统治者要注意修德,明
庶政。

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惯例,其根源也在于
对天人关系的体认。

天人合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
方式,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其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
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 的关系。

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者中都蕴涵着阴阳关系,自然中天与地是阳与阴、人中男女是阳与阴、人自身的刚与柔也是阳与阴;阴阳关系又反过来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阴阳和谐思维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展现, 又丰富和强化了天人合一思维。

尽管有些地方在现代看来是不科学的,但是这种对自然的观摩和敬畏之情还是需要我们进行借鉴的,这是科学借以发展的基础精神。

三、民本观
《易》有讲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咸卦”,也有严君治家的“家人卦”,还有谈烹饪之道的“鼎卦”,其根本主旨都在于建立一种秩序,并时刻把建立新型的社会秩序作为效法天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明于天之道”的目的就在于“察于民之故”。

按照《周易》所建构的图景,这个秩序就是按照天尊地卑建立起的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君尊臣卑的等级宗法体系。

为了维系这种上下尊卑的秩序不被颠覆,作易者提醒在上者要敬天保民,万国咸宁,保合太和。

在《周易》中,太和是最高的和谐, 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们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荀子的“君,舟也。

民,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和孟子的“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其源头也应追溯到“群经之首”的《易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也与《易经》紧密相连。

四、革故创新观
《周易》的产生虽然是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强调要恒。

但同时《周易》更反对僵死、固化和墨守成规,而强调变通和创新。

《周易》的和谐不是一潭死水的不变和恒常,而是在变动、创新中达致和谐。

“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干。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它要求人要善于把握乾坤、阴阳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在运动和变化中实现创新,而且认为自然规律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与时偕行、日新月异,并把创新提升到盛德这个相当高的道德境界上来。

《周易》的英译本都译作“Book of Changes”,意即变化之书。

可见,变化,在周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借天道而言人事的革卦的主旨即所谓的“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与此相连的以木巽火的鼎卦则强调“正位凝命”。

正是革故鼎新和与时偕行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周易的创新观。

《周易》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万象,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它的阴阳五行说论证了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论文了世界的发展原理,民本思想论证了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变化的革新思想,使它变成了一本活着的书。

在中华价值体系需要发扬的今天,《周易》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尤为可贵。

虽然这些精神文化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我们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东西,就要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顺应社会的变化,就像周易中的变化交替之理一样。

【参考文献】
程放. 孔子与《周易》
常光明.《周易》“六十四卦”解. The Forum of Yingca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2006.04 崔治忠. 宇宙与人生的统一——周敦颐“诚体”思想探析. 哲学论丛.2012.02
桑东辉.《周易》和谐思想简论.学术论坛.2006.08
刘玉平.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易学研究.2004.05
刘书玉. 论《周易》与儒家精神.国学研究.2011.05
子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浅探
张帅. 《周易》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20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