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共46页文档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第三节 《周易》与中华文化

关于五行
• “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 甘誓》 • 五行的最早出处——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
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 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 书· 洪范》)
• 五行相胜(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众胜寡, 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五行相胜说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证明—— • “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水、火、金、
木、土、谷,谓之六府。” ( 《左传》文公 七年 ) • “入部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 日始有滴,火胜金,故弗克。”( 《左氏》昭 公三十一年 ) • “……火胜水,伐姜则可。” ( 《左氏》 哀公九年 ) • “陈彼五行必有胜”。(《逸周书· 周 祝》) • “五行毋常胜”。(《墨子· 墨经下》) • “故五行无常胜”。(《孙子· 虚实》)
• 《河图》以五居阳数一、三、七、九之中
以象天,五声据以产生 • 五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 的1、2、3、5、6) • 变徵(4)、变宫(7)
• 五声分别与土、金、木、火、水相应—— • 角为春气木声,徵为夏气火声,商为秋气
金声,羽为冬气水声,宫为“四方”(此 上下结构)气土声。
• 《河图》以六居二、四、六、八、十之中
• 阴阳总纲 :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
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 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周易》与传统文化

《周易》与传统文化《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
《周易》为汉、唐、宋明的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直至今日,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周易》分经传两部分。
传说"上下经"是周文王所作,但无确据。
今天多数哲学史家都承认《周易》上下经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周易大传》十篇传说是孔子所作,亦无确据,但是有两件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第一,《大传》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授的;第二,《大传》在历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发生影响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易》已为各国卿大夫所传诵。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救郑",知庄子评论云:"此师殆哉!"引用《周易・师卦》:"师出以律,否臧凶"。
又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引《周易・蛊卦》:"女惑男,风落山"云云。
此外以《周易》进行占卜的事例尚多,足证《周易》在春秋时已流传于周、鲁、秦、晋诸国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这当是根据当时儒家学者的传说。
《大传》对"上下经"作了较详的诠释,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哲学观点,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哲学典籍。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
其所谓《易》显然包括上下经与《大传》。
《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上下经"及"十翼"统称为《易经》了。
《周易大传》的一个特点是提出了一个博大深微的天道论。
《论语》和《孟子》中关于天道的言论很少,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惟有《周易大传》含有较详的天道论。
对于天地的本原,对于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都提出了精湛的观点。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篇:《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国当代文学周易,我们从小就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
或者自我们出生开始,父母就请术士算上一挂,递上生辰八字,问阴阳计五行就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字可以在冥冥中向老天爷借借运气,以后逢凶化吉,猪笼入水,一生平安。
当然,我们从小接触的周易不仅仅只有阴阳五行,周天八卦等神秘而又熟悉的名词。
周易包罗万象,从武侠小说中的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的降龙十八掌到哲学领域中的辩证法,从小学思想品德中教导我们的团结就是力量,到中学语文老师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小时候被人欺负了说的那一句:你就等报应吧,天会收了你的。
现在才发现,原来周易就在我身边,伴随着我们长大。
作为一个喜欢文学的文科生,我很喜欢一切故事的载体。
像电视剧,电影,广播评书等有声读物,又好像小说,乐府诗,传记,剧本,补白等文学形式,都是我所喜爱的。
我想在我的人生中我对周易最初的深刻记忆是广播评书中的“一字长蛇阵,两仪八卦阵,天地人三才阵,四象神兽,五行八卦,六合七星,九宫九幻,十面埋伏”等等这些颇有韵律感,而又玄乎的字词,令我对文学故事产生了兴趣,而在我小学时就疯狂的喜欢上了武侠小说,我不仅喜欢小说中的情节,我更喜欢在其中的那些招式的名称,想想亢龙有悔,想想见龙在田,就像我的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光听到招式的名称就已经觉得这个招式非常了不起。
现在想来,周易推动了武侠小说的发展啊,周易在武侠小说中为其字句增色不少。
近几年来,随着金梁封笔,古龙仙逝,而武侠小说领域里,像金庸先生说的:这几年,就看温瑞安的了。
潜台词就是除了温瑞安的四大名捕,其他的都看不下去了。
明显的武侠小说已经是日暮西山。
那么喜好小说的青年朋友就将目光转向了日益蓬勃的网络小说界。
在网络小说中什么穿越,异界,被人写烂了以后,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噱头进行文艺创作的小说就大行其道了.这一类小说推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周易学说。
这一类小说在描写方面又有不同的侧重。
一种是盗墓派,其中的扛鼎之作就是《鬼吹灯》与《盗墓笔记》作者都是以紧凑的情节加上盗墓的术语将周易学说向大众推广。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傳》的内容
*《彖》上、下:主要解釋卦和卦辭,斷定 一卦的基本觀念和卦辭的基本觀念 *《象》上、下:解釋卦的象徵意義 大象:説明卦辭的部分 小象:説明爻辭的部分 *《繋辭》上、下:總論《易傳》的基本意 義,是《易經》的總體概論
《易傳》的内容
*《文言》:解釋《乾》、《坤》兩卦卦辭 和爻辭 *《說卦》:總說八卦所象徵的物象及其重 疊推衍成六十四卦的原理 *《序卦》:對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説明 *《雜卦》:雜論卦與卦之間的關係,將相 反的兩卦並列,論述剛柔相濟的道理
《易》的命名
東漢 鄭玄:變易、簡易、不易 變易: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都在 不停變化 不易:變化不息的宇宙有一定的法則 簡易:宇宙變化的一定法則,人們很容易 認識,遵循它來規範行動
《周易》的結構
符號:陽爻 陰爻 《易經》 八卦 六十四卦 文字:卦辭 爻辭 《周易》 《易傳》:《十翼》
爻
陽爻 陰爻
否卦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 桑。(安不忘危,大人就會吉利。時時 刻刻懼怕危亡,就像桑樹一樣根深茂 盛。)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暗塞不通之時 不長了。先閉塞後喜慶。)
卦爻辭的分類
• • • •
記事之辭 取象之辭 論説之辭 斷占之辭
記事之辭
• 記事之辭:記敍流傳的古代故事
*《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 喪牛於易,凶。 背景故事:殷先王王亥客於有易國,被有 易之君綿臣謀害並奪去牛羊。
姓名占
• 上卦:姓之筆劃數÷8 • 下卦:名之筆劃數÷8 • 變爻:姓名總筆劃數÷6
按聲音起卦
• 上卦:聲音數 • 下卦:時數 • 變爻: (聲音數+時數)÷6
按聲音起卦
易经与中国文化(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易经与中国文化《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
目录一、中国文化的源头二、《易经》的形成与发展三、对《易经》的基本认识1、易的基本含义2、易的基本要素3、何为太极?4、何为阴阳?5、八卦成象6、六十四卦结构7、六十四卦与生命遗传密码四、《易经》的核心——太极图理论1、世传最早的太极图2、解说太极图3、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五、易经应用于管理1、易经思维模式2、八卦与五行3、五行学说渊源4、五行学说与中医学5、易经与现代管理模型6、五行学说与政治哲学7、中国式民主政治六、东西方文明1、西方文明2、东方文明七、开创中华文明新纪元——————————————————————————————一、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
谈到中国典籍,自然想到中国的经、史、子、集,所谓经就是儒家《五经》(即《易》、《诗》、《书》、《礼》、《春秋》),以及《四书》、《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等,但是在这些经典中,唯有《易经》是最古老的典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特点。
“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易经》中的《贲卦?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就是文理,纹路的意思。
我们看甲骨文、金文中“文”字(见上图)就是文理、纹路的象形,其中金文中的“文”字还有人形的象征。
什么是天文?什么是人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寒暑昼夜就是天文;人有男女老幼,有君臣夫妇子女,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及需求,这些就构成了人文,通过协调这些不同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各社会群体及个体和谐相处,使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使整个社会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群經之首
《周易》:占筮用書 哲學名著
5
占卜
• 工具:龜甲、牛羊肩
胛骨
• 占卜的紀錄:甲骨卜
辭
6
占筮
• 工具:蓍草 • 占筮的紀錄:《周易》
7
《易》的命名
• 飛鳥的形象 • 蜥蜴的形象
象徵宇宙萬物的千變萬 化
8
《易》的命名
• 由“日”、“月”兩
字組成 日為陽,月為陰,象徵
宇宙的陰陽二元論
9
八卦上下相重,成六十四卦 82=64 《周易》上經:三十卦 《周易》下經:三十四卦
17
六十四卦
18
卦辭
• 卦辭:以文字定全卦的意義
乾卦卦辭:元亨利貞。 (大吉,占此卦舉事有利。) 屯卦卦辭: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
侯。 (大吉,占此卦舉事有利;不利於出門,
利於建國封侯。)
19
爻辭
• 爻辭:解釋每爻意義的文字
君,遇其臣。無咎。(祖父可以批評, 祖母可以讚揚;君王可以指出他的不足, 臣子可以讚揚。這樣就不會有禍害。)
的戰馬組成騎兵,並動員蕃族的軍隊平 定唐人叛亂,一天多次打勝仗。
31
取象之辭
• 取象之辭:用具體的事物表達抽象的道
理。取象簡單者,近似詩歌中的比興; 取象複雜者,近似散文中的寓言。
32
取象之辭
*《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無不利。(枯楊樹發芽,老頭子娶了個 年輕女子。)
*《大過》九五:枯楊生花,老婦得其士夫, 無咎無譽。(枯楊樹開花,老婦人找了 個年輕的丈夫。)
21
泰卦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勿恤其孚,於食有福。(沒有一直平坦 不傾斜的,沒有永遠向前不復返的。問 的事艱難,沒有災禍。別擔憂受罰,倒 有酒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