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板凳龙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板凳龙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摘要】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的日渐加快,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有的急剧消逝、有的步入濒亡边缘。
因此,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板凳龙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本文通过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对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北碚区北泉社区板凳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板凳龙文化;保护传承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
在文革期间,它和其它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没有逃脱遭受毁灭性破坏的命运,板凳龙表演一度叫停、禁止。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板凳龙才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但由于缺少文字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学者深入乡村组织发动重迎板凳龙时,诸多精彩的表演阵式已无法传承,即使在板凳龙所属地方开展地毯式的大规模的民间民族文化普查活动中,问遍所有制灯迎灯的人,也没有一位知道具体该怎样表演。
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抢救板凳龙已刻不容缓。
1、板凳龙文化的现状概述及存在问题1.1板凳龙文化发展现状概述1.1.1板凳龙文化的传演过程原始形态的板凳龙毫无装饰,一条四脚长板凳,三人操之,两人玩龙头,一人玩龙尾,伴着鼓点,在田间院坝腾跃翻舞。
经过几代人的挖掘、整理、加工,板凳龙有了很大发展。
板凳龙在长时间的传演中,形成了村落文化需求的习俗性、家庭成员文化的自娱性和女人也可参与的逆反性等特征。
1.1.2板凳龙文化的主要分布我国的板凳龙文化主要聚集于福建大田县、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福清市、尤溪梅仙镇和浙江金华婺城区、重庆市的巴县等地。
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分支是江苏兴化沙沟的民间板凳龙。
1.2国内板凳龙文化发展的问题分析造成板凳龙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代的动乱、社会的变革,还有影视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元繁荣,都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迎灯热情,导致板凳龙表演阵式、制灯艺术的失传和制灯艺人的消失。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岷江上游,地处川渝和川黔两省区交界处,被誉为“滇、黔、川、渝四省通衢之门户”,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等。
一项备受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攀枝花市的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
《板凳龙》是攀枝花市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源自当地民间传统,融合了彝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多种民族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板凳龙舞起源于攀枝花市区和盐边县一带,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庆典活动,都会有板凳龙舞的表演,成为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
板凳龙舞蹈最大的特色就是舞者手持简易木制的“板凳”,在音乐的节奏下来回摆动,其中融入了一些起伏和转动的动作,并伴随着特定的音乐和歌曲进行表演。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通过灵活的身姿和精准的舞蹈动作,将板凳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盛宴。
板凳龙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支持。
攀枝花市的文化部门多次举办了板凳龙舞蹈的培训班和比赛,吸引了众多的舞蹈爱好者和民间艺术家参与为板凳龙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攀枝花市也将板凳龙舞蹈列入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了对该舞蹈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中,板凳龙舞蹈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由于其独特的舞姿和活泼的表现形式,板凳龙舞蹈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不少青少年参与到了板凳龙舞蹈的学习和传承工作中。
一些专业舞蹈团体也开始将板凳龙舞蹈融入到自己的演出中,以此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在当地的节庆和庆典活动中表演,板凳龙舞蹈也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
攀枝花市的板凳龙舞蹈曾多次赴港澳、东南亚、美洲及欧洲等地进行交流演出,以此向外界展示了攀枝花市的独特文化魅力,也使板凳龙舞蹈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国际上的赞誉和认可。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介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攀枝花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舞蹈起源于民间,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传承,已成为当地人民珍视和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板凳龙》舞蹈是一种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的表演形式,通过舞者手持板凳,模仿龙的动作和形态,展现出独特的舞蹈韵味。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需紧密配合,随着音乐的节奏,以灵活多变的动作展现出龙的威武和张力,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板凳龙》舞蹈作为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板凳龙》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加深人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2. 正文2.1 《板凳龙》的历史渊源《板凳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清朝时期。
据传,当时在攀枝花地区有一位名叫李德良的民间艺人,他擅长表演杂技和舞蹈,尤其以操纵板凳表演蛇形龙舞而闻名。
李德良将板凳编排成龙形,通过灵巧的动作和巧妙的变化,使得整个表演生动有趣,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凳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传承至今。
在民间,人们将《板凳龙》视为祈福祈祷的仪式,认为它能带来好运和福运。
每逢传统节日或重要活动,都会有人表演《板凳龙》,以求平安幸福。
《板凳龙》还受到了民间武术的影响,在表演中融入了一些武术动作,使得整个舞蹈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随着现代舞蹈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元素和创新也被引入到《板凳龙》的表演中,使其更具时代感。
《板凳龙》的历史渊源根深蒂固,传承至今,成为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传统美学。
2.2 《板凳龙》的表演形式和技艺特点《板凳龙》是一种流行于攀枝花市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独特而多样,技艺精湛而细腻。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攀枝花市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旨在探讨《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文章首先介绍了《板凳龙》的起源及其在当地的传承情况,随后分析了近年来《板凳龙》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其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文章探讨了《板凳龙》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总结了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板凳龙》需要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以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继续为攀枝花市的文化景观增添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传承、发展、起源、当地传承情况、创新、发展、文化影响、经济影响、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保护、传承工作。
1. 引言1.1 介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攀枝花市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源自当地民间传统。
板凳龙起初是一种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舞蹈形式,通过舞蹈者手持板凳模拟龙形,展示出舞龙的威武与神韵,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板凳龙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表现形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板凳龙已经逐渐走向公众视野,成为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板凳龙的起源、传承情况、创新发展、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深入挖掘这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进一步推动《板凳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说明本文将探讨《板凳龙》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研究《板凳龙》的起源、传承情况、创新发展、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该传统文化在当地的重要性和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对《板凳龙》的传承历程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在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持续发挥作用。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板凳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板凳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田旭(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板凳舞”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苗族的板凳舞只有中老年人跳,后继无人,有失传的危险。
现代创编还缺乏对苗族板凳舞的民族特点及内涵的发掘,对板凳舞的记录和保存存在很大的缺陷等问题。
提出相关意见,以此达到板凳舞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板凳舞;苗族;现状与传承贵州省是苗族的聚居地之一#板凳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中一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注度提高,许多将要失传的传统体育舞蹈被国家列入抢救与保护,板凳舞就是其中的一种。
板凳舞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随手提起坐着的板凳“沓沓沓”的相碰撞响起清脆的声音,边打边跳着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板凳舞从院坝、平坦的场地逐渐发展到表演舞台上,是节庆日里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1板凳舞的开展现状分析1.1参与人群参与板凳舞的人群主要是女性,男性参与的是老一辈的年代,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板凳舞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演模式。
参与人群一般是35至60岁,大多是分年龄段跳。
中年妇女主要两种场合,第一是走亲访友时相约亲友一起跳;第二是以表演为主,参与小型的歌舞竞赛。
青年大多数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以盈利为主要目的&1.2开展形式板凳舞在学校偶尔也有开展。
主要围绕文化节表演、县级中小学才艺比赛等进行,学生主要由舞蹈老师教授。
总的来说板凳舞有三种不同的开展形式:⑴走亲访友,酒后后兴。
⑵节庆日俄演。
(3〕校园文文节。
1.3场地现状板凳舞最初是不受场地限制的,一般在农家院坝、平坦的场地就可以进行。
随着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农村体育的开展,开始对这些相关设施进行规划,修建了具备跳板凳舞的几个专门的场地,板凳舞渐渐的随着其他的舞蹈也一起搬到了舞台上。
1.4传承方式⑴家族传承(长辈)。
苗族在历史上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苗族同胞是通过自身学会的本领、生活经验以语言传给世代的人。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通过对其传承历史、文化内涵、当代发展、教育意义、保护与传播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板凳龙》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保护和传播《板凳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于《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传承、发展、起源、内涵、表现形式、当代、创新、教育意义、青少年、保护、传播、结论、民族文化、地方经济发展。
1. 引言1.1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智慧。
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板凳龙》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魄力。
通过对《板凳龙》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深入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是攀枝花市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沟通传统与现代、承前启后的载体。
通过对《板凳龙》的传承,可以感受到攀枝花市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承传,也可以看到新时代下《板凳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魅力。
2. 正文2.1 传承历史:《板凳龙》的起源及传承过程《板凳龙》是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当地民间传统节日活动。
据传,该舞蹈最初源自于当地村民在庆祝丰收、祈福等场合中的舞蹈表演,通过舞者们手持板凳,踏着特定的舞步和节奏,模拟龙躯的舞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便是其中之一。
《板凳龙》起源于攀枝花市区周边的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富有节奏感的动作,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板凳龙》的起源与传承攀枝花市的《板凳龙》舞蹈起源于古老的民间传统,据当地老人介绍,最初是农村妇女们在农闲时节为了娱乐自己而创作出来的。
《板凳龙》起初是由妇女们手持板凳,脚踏板凳,配以独特的舞蹈步伐,表现出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舞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传承和发展起来,并被带到了城市,并在1982年成立了攀枝花市板凳龙舞蹈团,进行专业化的表演和传承。
攀枝花市板凳龙舞蹈团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使得《板凳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
在传承的过程中,板凳龙舞蹈团采取了较为全面的手段,例如制定了专门的传承规定、进行了舞蹈知识的系统学习、举办了多场板凳龙舞蹈比赛等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有力地推动了传承工作的进程。
二、《板凳龙》的特点与表演形式攀枝花市板凳龙舞蹈团在传承《板凳龙》的也在探索更多新的表演形式,并将其融入到舞蹈中。
《板凳龙》的舞蹈形式非常独特,它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舞蹈动作:板凳龙舞蹈团以板凳为主要的道具,利用板凳的形态和材质进行舞蹈表演。
在舞蹈中,舞者们常常会用双手抓住板凳,做出旋转、起伏等动作,让板凳在空中舞动,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面效果。
2. 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板凳龙》的舞蹈音乐节奏感强烈,通常演奏器乐乐器如箫、笛、锣鼓等,配合舞者的舞蹈动作,使得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3. 结合民俗元素:板凳龙舞蹈团在表演中还会结合一些当地的民俗元素,比如舞者们穿着当地的传统服饰,舞台布景也会采用一些传统的农村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具地方特色。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古老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就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这一舞蹈形式已经在当地传承了数百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厚的民俗底蕴,而且还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围绕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讲述。
《板凳龙》的舞蹈形式极富特色,它的表演者们穿着色彩斑斓的龙袍,手持长长的板凳,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整个舞蹈过程中,表演者们需要紧密配合,舞动板凳,展现出龙的飘逸。
舞蹈的动作大多以舞龙的形态为主,如龙腾、龙旋、龙腾、龙蹦、龙卧、龙飞等等。
这些动作要求表演者用板凳来模拟龙的起伏和腾空,使得整个舞蹈富有韵律感和视觉冲击力。
舞蹈还会配以锣鼓、箫笛等传统乐器的音乐伴奏,使得表演更加悦耳动听。
整个舞蹈形式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板凳龙》一直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6年,《板凳龙》被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得到了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和扶持。
攀枝花市文化馆还专门成立了《板凳龙》保护传承小组,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在收集整理相关舞蹈资料的基础上,成立了舞蹈团体,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舞蹈演员,进行了一系列教学、考核和演出等工作,大大推动了《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许多具有舞蹈传统的家庭也跟随着外出打工,导致了舞蹈传统的减少和消失。
新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古老的文化传统产生了疏远感,舞蹈形式的受众面临着日益减少的困境。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攀枝花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打 民族 学院学报( 学牡 会科学版) 哲
J lT 1o lz o ie st J Nain l is( b] s p l a d s ca ce c ) ol t f ; h u Unv li r l ai e P i o b n o i l i n e la ff i y o l o s
No 2 . Apt 2 0 .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口 何 祖 星
( 州大学 人 民武 装 学院 , 州 贵 阳 贵 贵
摘
50 2 ) 505
要 : 民族传统体育 学的 角度 , 从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 了认真 的筛选、 归纳、 比和分析 , 初步查 明板 凳拳起 源与传承 类 在
3 实地考察法 . 于 20 0 9年 7~8月 , 多次 亲历全 国武术之 乡——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打凼村板凳拳集 中表演的现场进
路是 : 比赛 , 重 轻民间 ; 重静态 , 轻动态。这种思路的问 题在于 , 缺乏把民间拳种看作 民间传统 艺术 的一个 活
的有 机 体 , 是将 之 从 其 赖 以生 存 的 社 会 生 态 及 人 文 而
习武者不可 不知 , 也不可 不 习也 。一 根板 凳 , 条汉 一 子, 人凳合一 , 以一 当十 。这就是在 卧牛之地也能发挥 出巨大威力 的板凳拳 。板 凳拳既 可防身 , 又可健体 , 至 今 已在咸丰流传 了数百年。2 _ 』
就板凳拳的历史 、 技术体 系 、 文化背 景等 问题 , 对
民族传统体育专家 , 安龙县文化局 、 体育局 的相关领导
以及贵州省的土家汉 子陈俊法板 凳拳 的传 承 、 演练者
进 行 了访 谈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 护 , 作为一 项重要 的 国家文 化政策 和系统工程 , 近两年来 得到 了政 府和全社 会的
高度重视 ; 我们 以往对 民间传 统体育保 护与 弘扬 的思
行观察并拍摄 录像 , 重点跟 随板凳拳 的土家汉 子陈俊
法老师 的训练 、 表演现场 , 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第一手
资料 。
二 、 果 与 分析 结
环境 中抽取 出来 , 离开 了母体 , 彼孤零零地置于课堂中 或 比赛场 上 的“ 育标 本 ” 难有 长 久而 壮 实 的生命 体 , 力 。相信对这些带有规律性 问题的认识 , 不仅对 板 凳拳的保护 , 对我们 的民间体育乃 至 民族传 统文化 的
保护都有参 考价值 。
( ) 一 有关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 关政 策 20 0 3年 , 文化部 、 财政部下发 了《 关于实施 中国民
族 民间文化保护 工程 的通知 》 标 志着这 项工 程 的正 ,
式 启 动 。2 0 04年 ,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通 过 , 国正 式 经 我
(. J2 Ap . 01 t2 0
板凳拳是峨眉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 。它是 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 凳 , 然后运用 挂花 、 击 、 撞 扭凳 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操练板凳拳 , 械随处可抓 , 器 功力随时可发 , 其实用性 非常强 。拳言有 云: 板凳勇 “
猛势无 比, 兵器丛 中敢称雄 , 软硬家伙 均不惧 , 怕遭 就 遇湿布龙 。 所谓湿布龙 , ” 乃浸水 之湿布带也 。因其 能
紧紧缠住凳身 , 使其 威力不 能施 展而得名 … 。尽管如
此, 但仓促之问又何 能快速寻觅 湿布带 以求 破凳之 法 也。故此 , 凳仍 不失为一 种防身之 良器 。如运用得 板
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或书籍 休想近身 , 常可化险为夷 , 故
本文将 以贵州 民间重要拳种之一的板凳拳为研究 对象 , 把研究 的焦点指向板凳拳 的继承及生存状态 , 通
加入联合 国科 教 文组 织 的《 护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公 保 约》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第 2 届 8 世界遗产委 员会会 议 的贺词 中指 出 , 加 强世界 遗产 “ 保护已成为 国际社 会刻不容缓 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
一
、
研 究对 象和 研 究 方 法
( 研 究对 象 一)
以流传于贵州省安龙县兴 隆镇打凼村布依族 的板
凳拳拳种 为研究对象。
( ) 究方 法 二 研
1文献资料法 . 通过检索光盘 、 网站 、 数据库 、 图书馆等 , 查阅体育 领域 中有关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的研究成果或书籍 以及
9 量屋 4 州 『 堂 堂
21 0 0年 筘 2班 ( 苇 10剃 ) 思 2
专 州民族 学搅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u n l('. ih l I 】 c  ̄i frNa in l i s( h l s p y a d s ca s in e o r a , (u z o j i ii o t a i e P i o h n o il ce c ) f; J fv : y o t o
关 系的基础上 , 进一步探讨影响板 凳拳传播 的诸 多因素 , 为板凳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有 益的参考 。
关键词 : 板凳拳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 传承 ; 中国传统武术 中图分类号 :8 G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 4 2 1 )2— 04— 4 10 64 (00 0 0 9 0
过现时的调查 , 在对板凳拳 的演变作纵向梳理 的同时 , 对板凳拳的现状进 行多角度的 比较 、 分析与研究 , 在此
基础上 , 对板凳拳的保护进行思考与展望 。
我们 的崇高责任 , 也是实现人 类文 明延续和 可持续发
收 稿 日期 :0 0— 3— 1 2 1 0 0
作者简介 : 何祖 星(9 9一) 贵州德江人 , 17 , 贵州大学人 民武装 学院讲师 ,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