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传播与交融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流行音乐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艺术形式,它不断受到不同文化音乐风格的影响和融合。
在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流派和风格,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风格的融合方式、以及碰撞与融合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来看一下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西方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受到非洲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摇滚乐、流行乐、电子乐等多种音乐风格。
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外国摇滚乐、流行乐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创新,中国流行音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表明,流行音乐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西方的摇滚乐、流行乐,还是中国的流行音乐,都在不断吸收、融合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二、中西方音乐风格的融合方式在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往往以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首先是歌曲演绎的融合。
中国歌手经常会翻唱西方流行歌曲,而西方歌手也会尝试翻唱中国流行歌曲。
通过歌曲的演绎,中西方音乐风格得以交流和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作品。
其次是乐器演奏的融合。
中西方音乐风格在乐器演奏上也进行了大量的融合。
西方流行乐队常常会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来演奏他们的作品,而中国流行音乐团体也会引入西方乐器,如吉他、贝斯、鼓等,来丰富他们的音乐风格。
再次是音乐元素的融合。
中西方音乐风格还通过对音乐元素的融合来实现混搭。
在编曲风格上,中西方音乐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融合和创新,产生新的音乐形式。
在歌词创作上,中西方音乐也经常会借鉴对方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来实现文化和音乐风格的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带来的影响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使音乐艺术本身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更为全球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音乐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音乐中的多元文化融合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元素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流派。
本文将探讨音乐中多元文化的融合现象,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音乐文化的交融音乐文化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商人、旅行者和征服者在不同地域间移动,带来了各自的音乐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音乐传统在新的地域环境中与当地音乐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
例如,非洲音乐对拉丁美洲音乐的影响,印度音乐对中东音乐的影响,以及欧洲古典音乐对全球各地音乐的影响等。
现代音乐的多元融合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世界各地的音乐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电子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家开始尝试将各种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音乐体验。
音乐融合的案例- 拉丁流行音乐:结合了拉丁美洲节奏与流行音乐元素,如瑞奇·马丁(Ricky Martin)和夏奇拉(Shakira)的作品。
- 世界音乐:这是一种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的音乐类型,如著名的乐队“泰坦尼克号”(Tangerine Dream)和“安纳塔莎”(Anastacia)。
- 亚洲流行音乐:韩国的K-pop和美国的嘻哈音乐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如BTS和BLACKPINK等团体的音乐作品。
音乐融合的意义音乐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他文化的美学和情感表达,增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共鸣。
此外,音乐的融合也为音乐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激发了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结语音乐中的多元文化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音乐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音乐的跨文化影响

音乐的跨文化影响音乐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全球各个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无国界的特性,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人类社会中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音乐是如何跨文化传播的,并分析其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融合不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的跨文化传播音乐的跨文化传播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各种文化通过商路和人员交往相互融合,音乐作为载体在不同文化间传播。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使得中国音乐深入中亚和西亚地区,融合了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丝绸之路音乐。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音乐的跨文化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
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音乐能够实时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
同时,全球化也推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音乐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如跨国音乐巡回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音乐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音乐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同文化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
通过学习其他文化音乐,人们可以打破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增加跨文化的视野和宽容心态。
音乐也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流中,音乐成为各个文化间对话和交流的媒介,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进行混合和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例如,世界音乐就是不同文化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包括拉丁音乐、爵士乐、雷鬼音乐等,它们吸收了多种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三、音乐在增进相互了解中的重要作用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感知,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
当我们欣赏别国音乐时,即使我们无法理解其歌词的意义,但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他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另外,音乐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茉莉花(江苏民歌)

以小组为单位,设想 为某一个事件或场景设计 一种新的《茉莉花》音乐 表现形式。(请说出具体 的事件和表现形式)。
《茉莉花》百年传唱,经久不衰,一 首简单的小调,成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代 表。享有中国“第二国歌花》就如同一位文化使者,传播 着中国音乐文化;同时,它也是开放的、 动态的,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得 到融合和发展。相信明天直至永恒, “茉莉花”依旧芬芳,清香四溢!
——音乐的传播与交融
• 1804年,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秘书的英国人--约翰.贝罗出版了一部《中国游记》,他特意把江苏 民歌《茉莉花》的歌谱摘录其中,书中特别提到“似 乎是全国最流行的歌曲”。这首《茉莉花》成为以出 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歌剧《图兰朵》时, 就选用了《中国游记》中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 音乐主题贯穿全剧,并在剧中的女声合唱中用了它的 全部曲调。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 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经 典歌剧的流传飘向世界。
“茉莉花”与“图 兰朵”
为什么歌剧《图兰朵》 会选择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为它的音乐主题?
“茉莉花”与“图 兰朵”
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图兰朵是 元朝的公主。普契尼把《茉莉花》曲 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 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 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 一个完全由外国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
◆ 2002年12月、2003年12月和2006年10月,我国著 名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分别在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 维也纳金色大厅和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了个人 独唱音乐会,三台音乐会均以《茉莉花》做为开场 曲,使东方的民族声乐艺术在西方的音乐圣殿大放 异彩。 ◆ 几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 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 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 《茉莉花》。 ……
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度

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度一、引言古典音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市场的多元化,古典音乐在传播和接受度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播途径及接受度,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
二、古典音乐的传播途径1. 传统音乐厅演出传统音乐厅是古典音乐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在这里,聆听者可以亲身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精致和深刻,体验到音乐家们的技艺和情感。
然而,由于受众群体的狭窄和门槛较高,音乐厅演出的传播范围相对有限。
2.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古典音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许多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资源,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各种古典音乐作品。
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古典音乐。
3. 电视和广播电视和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也为古典音乐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
音乐会的直播和录播,音乐教育节目的播出等,都为古典音乐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分析1. 受众群体古典音乐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音乐专业人士之间。
中老年人对于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传统的文化素养,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
而音乐专业人士对于古典音乐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热爱,他们对音乐的追求和对音乐家的尊重,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古典音乐。
2. 年轻人的接受度相比于中老年人和音乐专业人士,年轻人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年轻人更倾向于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他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门槛较高,对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要求也较高。
然而,随着古典音乐在互联网上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欣赏古典音乐,逐渐培养出对这种古老音乐形式的喜爱。
3. 教育的重要性古典音乐的传播和接受度还与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学校和社会中,对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普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典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精髓,培养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整个社会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和接受度。
音乐历史知识:《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的文化碰撞、融合和交流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探究》

音乐历史知识:《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的文化碰撞、融合和交流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探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之间的文化碰撞、融合和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探究,揭示出这种交流现象的内在机制和影响。
一、流行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在那个时代,随着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传统的一些音乐形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人们开始在音乐上追求新事物和新潮流。
因此,一些拥有自己独特特色的音乐形式相继问世,这就是流行音乐的起源。
以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歌曲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其创作和演唱风格独具一格,在音乐表现力、舞台效果和情感表达上具有浓厚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作为美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它既受到欧洲音乐传统和非洲音乐、拉丁音乐等多种文化音乐的影响,又在不断融合和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独特内涵和风格特点。
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织和融合,使得流行音乐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象。
二、世界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世界音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包括非洲、拉丁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等。
世界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那时人们用各种乐器演奏和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精神。
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得世界音乐形式逐渐多样化和丰富化,每个文化背景下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如非洲的鼓乐、印度的古典音乐、中国的京剧音乐等等。
世界音乐的发展与流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20世纪中叶之前,世界音乐主要依靠传统渠道进行宣传和流传。
但是,随着电影、电视、唱片等新媒介的兴起,世界音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至全球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听众之间。
这种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既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交流,也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茉莉花的芬芳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茉莉花的芬芳
选自花城版《音乐鉴赏》模块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
第1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之“茉莉花的芬芳”
茉莉花的芬芳
————一曲《茉莉花》引发的文化“运动”
课型:音乐鉴赏
一、教材分析:课时:20分钟
《茉莉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苏小调,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情感细腻。
在清末时期,这首小调“被”传播到欧洲伴随着着名歌剧《图兰朵》香飘四海;近年来,《茉莉花》更以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以代表中国的形象主动出现在中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中。
本课以“《茉莉花》的变迁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表现形式《茉莉花》的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的理解,引发学生对这场文化“运动”的思考。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熟悉歌曲《茉莉花》但对其前身——江苏小调《茉莉花》比较陌生,并且不太了解其他表现形式的《茉莉花》以及《茉莉花》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上已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情绪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彩,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分析能力。
本课从“鉴”字着眼,引导和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体验、思考、感悟、表达,展开探究式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剧《图兰朵》主题歌鉴赏、思考,了解歌剧《图兰朵》与《茉。
音乐的传播与交融张青

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音乐的传播与交融》课型:音乐鉴赏授课老师:张青年级:高中二年级课时:一课时选用教材:《音乐鉴赏》(花城版)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的第一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的音乐特点和主题旋律情感目标:通过聆听鉴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感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热烈、欢腾的气氛,培养学生对维也纳新年音乐的兴趣。
动作技能目标:用人声模仿旋律、用手画出节拍线,引导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明确地听辨出三种体裁(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的音乐;难点:用人声模仿哼唱音乐主题教法选择:引导、启发、提问、分析、鼓励、激发;学法指导:思考、聆听、感受、对比、想象、交流、讨论、发言、反馈、小结;教学策略:通过动听优美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感受音乐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音响设备;教学过程:导入:1、师:同学们,大家好!上堂课老师布置了同学们收集有关新年音乐会的资料,同学们都做好了吗?2、师:好!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介绍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资料。
3、师:同学们都做得不错。
4、师:在新年,世界各地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一场音乐会,让人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庆贺新年的开始。
然而,这一传统源自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这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维也纳欣赏一下他们的新年音乐会。
正课:一、师:去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老师先带同学们去维也纳公园看一下约翰·施特劳斯塑像。
约翰·施特劳斯塑像是一位奥地利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及17部轻歌剧等音乐作品,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
二、开始欣赏新年音乐会:1、欣赏《春之声圆舞曲》(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曲子的音乐特点是什么”一起来欣赏《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概述:春之声圆舞曲,作品第410号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
作于1883年。
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此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传播与交融《拔弦波尔卡》
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讲的课题是《音乐鉴赏》的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其中的音乐的传播与交融,分析的音乐作品是《拔弦波尔卡》。
讲课类型是:鉴赏形式。
先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计划,请大家翻到书的144页:一.今天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几方面,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首先带同学们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及金色大厅的历史与传统,并对其做简单的总结和概述。
2.掌握波尔卡的音乐特点,对波尔卡的表演形式及其背景进行了解。
3.熟悉《拨弦波尔卡》的音乐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
4.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后能进一步关注、了解“新年音乐会”的举行。
二.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分别如下,重点是:让同学们欣赏《拨弦波尔卡》,然后引发的思考。
难点是:启发学生思考“音乐无国界”的深刻含义,感受音乐的社会价值,体会音乐是可以在传播和交融中得以发展的。
三.然后说说这个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首先说教法选择,我采用引导、启发、提问、分析、鼓励、激发的方法。
再就是学法指导:我运用思考、聆听、感受、对比、想象、交流、讨论、发言、反馈、小结的形式。
然后就是教学策略,我通过动听优美的音响资料,让同学们在审美享受中,感受音乐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再说说教学用具的运用:我所用的设备有多媒体电脑课件及音响设备。
四.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
下面进行具体的教材分析,同学们,你们都知道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是世界音乐生活的一件音乐盛事。
是在每年的1月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音乐会的最初宗旨是展示与推广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
作为一个音乐人,能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就如宋祖英在2003年11月23日在维也纳成功的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就轰动了全中国乃至世界。
在新年,世界各地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一场音乐会,让人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庆贺新年的开始。
然而,这一传统源自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这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维也纳欣赏一下他们的新年音乐会。
去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老师先带同学们去维也纳公园看一下约翰·施特劳斯塑像。
约翰·施特劳斯塑像是一位奥地利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及17部轻歌剧等音乐作
void function(e,t){for(var n=("img"),a=+new Date,i=[],o=function(){&&("load",o,!1),({img:this,time:+new Date})},s=0;s< ;s++)!function(){var e=n[s];!&&("load",o,!1):&&("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o)})}();alog("",{f 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品,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
同学们,要了解其音乐,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这首乐曲的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和其兄弟约瑟夫·斯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1825,直到1899去世,他是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他的两位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也是著名的音乐家。
不过小约翰是整个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
并为19世纪维也纳圆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圆舞曲之王”的称号是由于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了哈布斯堡宫廷中的一项高尚的娱乐形式。
此外他的作品的艺术成就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们,也更为人所熟知。
他的作品最为大家熟悉的有《蓝色多瑙河》等等。
(稍微哼唱)这首《拨弦波尔卡》的作品由施特劳斯兄弟于1870年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
由管弦乐队当中的弦乐部分演奏。
对作曲家有了了解,再接下来,我们应该对波尔卡这种音乐形式进行了解。
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
以男女对舞为主。
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
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
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解释一下)节奏等三种类型。
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解释一下),节奏活泼。
好了,同学们对这些背景内容都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后,下面我放一下《拨弦波尔卡》的音乐,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欣赏:1.曲子的风格特点如何包括节奏和旋律。
2.伴奏乐器有什么看同学们耳朵是不是灵敏,能否听出来。
好,边放音乐边对其作品进行介绍:这是一首管弦乐作品。
1869年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而举行的烟火庆祝会上首次演出。
是作者所作一百多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德语中“铁匠”和“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所以就此得名。
据说在首次演出中,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节奏乐器。
听过之后,我们能感觉出作品的演奏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演奏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弦乐器新奇而美妙的音响。
活泼欢快的音乐好似招呼人们一起舞蹈。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不是觉得曲子的力度表现得比较突出呢它时而强时而弱,有没有像是一个小偷的形象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注意听出了除了弦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乐器之外,是不是还用了三角铁、小铃还有木琴,主要的最独特的演奏方式就是
拨弦。
我们对这首音乐作品作一个详细的描述:这首曲子中运用了许多小倚音,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的音乐形象。
在接着的其他段落中,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哼唱一下这些技巧)使音乐显得细碎活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快活的说笑声。
同时,乐曲还采用顿音、重音等演奏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妇女说笑声中各种不同特点的语言音调。
从这首管弦乐作品中,我们知道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子,具有欢快、热烈的新年气氛,正是因为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个平台,让音乐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播与交融,具体可以体现到音
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
音乐是一门特征鲜明的艺术,它诉诸听觉器官,主要表现手段是音响。
我们研究文艺,既要把握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又要窥探不同艺术品种的特殊规律。
不研究个别,就不可能把握一般。
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文艺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是能动、形象、审美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音乐的传播,才能让世界的一切变得那么美好。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今天我们主要讲了音乐的传播与交融,并且对小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波尔卡形式进行了解,以及对《拨弦波尔卡》进行大致的分析。
然后,希望同学们课下收集喜欢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音乐作品,尝试演奏喜欢的旋律、乐曲。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