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出院患者的预后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衰患者规范化管理》【2024年度心血管病学】华医网项目学习答案

使用襻利尿剂时需要补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所有有淤血证据的HFrEF患者均应使用(),缓解心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
A
心衰患者治疗中的用药原则是:“利尿、扩血管、强心",其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下列关于用于心衰治疗的正性肌力药左西孟旦的作用特点,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D
心衰患者入院时的风险评估中,属于中风险的是()
D
PAH患者禁用钙离子拮抗剂(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者除外)、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依伐布雷定等药物(除非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左心衰竭)
A
在2018年更新的肺动脉高压临床分类中,下列不属于肺部疾病/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是()
D
下列不属于AHF主要临床表现的是()
C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人监测分两种,下列哪项属于有创监测()
D
心衰中心入院/住院初期的风险评估中,属于高风险的是()
C
心衰中心入院/住院初期的风险评估中,不属于高风险的是()
C
哪些患者需要到心衰中心住院()
E
在住院早、中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心衰病因,下列可归为心脏负荷异常的是()
B
下列关于心衰中心住院患者的分期评估与管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在住院早、中期,HFpEF病人要注意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EMPEROR-Preserved研究中,()成为唯一可改善HFpEF患者预后的药物
D
在药物治疗指标中,静脉利尿剂的使用率是()
A
根据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来自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近3万5千名心衰患者的调研,得出2020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一、概要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
运动康复已经逐渐成为改善CHF患者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再入院率的重要手段。
个体之间的运动康复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深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康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康复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受,揭示影响运动康复行为的各类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认知水平、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等。
认知水平是影响运动康复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患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运动康复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才能主动地参与运动康复。
身体状况是影响运动康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患者需要在进行运动康复前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以评估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承受能力。
心理状态也是影响运动康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患者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运动康复中来。
社会支持也是影响运动康复行为的一个因素。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提高患者的运动积极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
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增强患者的运动康复意识,提高患者的运动康复能力。
只有才能更好地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1 研究背景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疾病的理解日益深入,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作为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其治疗与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Pandey。ZHU Da-qiao in
【Ahstract】
0bjective
innuencing factors of self.emcacy for symptom management Ninety CHF inpatients Management
scor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n failure(CHF).Methods melhod.They were mographics 6.67 points. showed and investigated wilh Self-E佑cacy
作者单位:05008l石家庄市 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尚刘文心);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沈美芳),心血管内科(陈
文瑶),外训系(Basanlj Pandey);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朱大乔)
究显示,积极的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和信息支 持)可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3l,是患者维持自护行为 的保护因素‘41;相反,缺少社会支持的患者缺乏自我 管理疾病的信心,其自护行为也较差…,并可能影响 疾病的转归【6】。本研究尝试分析心衰患者在症状管 理方面的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支持 在其中的作用.为今后提升患者症状管理的效能水 平.进而加强其相应的自我管理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of self-e佑cacy
Pa“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higher economic level“self.emcacy
support
income,heaIth education
co—morbidities
higher
for
symptom
management(,∑8.332,尺2=0.282,P<0.001).Controlling for other
《2024年低血清白蛋白对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范文

《低血清白蛋白对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HF)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临床病症,患者常伴有多种生理指标的异常。
其中,低血清白蛋白(Low Serum Albumin,LSA)是常见的营养学指标异常之一。
近年来,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低血清白蛋白对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二、低血清白蛋白与心力衰竭血清白蛋白是血液中主要的蛋白质成分之一,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往往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低血清白蛋白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营养不良、肝功能异常、炎症反应等。
三、低血清白蛋白对近期预后的影响1. 生存率:研究表明,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心力衰竭患者,其生存率较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患者更低。
低血清白蛋白可能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再入院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心力衰竭患者,其再入院率较高。
这可能与低血清白蛋白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及病情加重等因素有关。
3. 病情进展: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可加速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水肿、心律失常等。
四、低血清白蛋白的检测与干预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定期检测血清白蛋白水平对于评估病情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治疗中,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控制炎症反应等措施,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
此外,针对不同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改善肝功能、纠正营养不良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五、结论低血清白蛋白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营养学指标异常,与患者的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再入院率和病情进展速度。
因此,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应重视低血清白蛋白的检测与干预。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控制炎症反应等措施,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D-二聚体预测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临床

D-二聚体预测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王婷,赵连山,李巧,张亮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水平预测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㊂方法选取2017年8月 2018年12月在北京水利医院内科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病人,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D-二聚体>0.25mg/L组和D-二聚体ɤ0.25mg/L组,随访病人至出院后566d,主要终点为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㊂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比较两组MACE发生率,评估两组预后差异㊂结果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ɤ0.25mg/L组心力衰竭病人MACE总体生存率更高(χ2=2.609,P=0.106);进一步Landmark分析提示,D-二聚体ɤ0.25mg/L心力衰竭病人随访240d后MACE生存率较高的优势逐渐显现㊂D-二聚体ɤ0.25mg/L组中位生存时间高于D-二聚体>0.25mg/L组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性别㊁年龄㊁收缩压㊁舒张压㊁体质指数㊁左室射血分数因素后,与D-二聚体ɤ0.25mg/L组相比,D-二聚体>0.25mg/L组心力衰竭病人MACE发生率呈风险较大的趋势㊂结论D-二聚体水平预测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识别存在高血栓风险㊁有较高MACE发生风险病人,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㊂关键词:心力衰竭;D-二聚体;预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2.24.029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症状和/或体征,并由脑钠肽水平升高和/或肺或全身充血的客观证据证实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㊂心力衰竭患病率持续升高,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3%,共1370万例心力衰竭病人[2],2003年较2000年增加了44%[3],与发达国家患病率相近㊂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浓度升高说明体内血栓形成并继发纤溶亢进病人㊂相关研究显示,D-二聚体主要用于判断血栓性疾病预后[4-5]㊂本研究分析D-二聚体水平预测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㊂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8月 2018年12月在北京水利医院内科诊断为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100例,年龄(62.1ʃ19.9)岁,其中男61例,女39例㊂纳入标准:参照‘2016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有关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6];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评定心功能㊂排除标准:精神疾病㊁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㊁重度肾衰竭㊁恶性肿瘤等㊂1.2研究方法收集所有病人入院时临床资料,病人出院后每6个月进行1次门诊及电话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日期及死亡日期㊂MACE包括心血管疾病㊁心力衰竭㊁缺血性心血管事件㊁心源性死亡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㊁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 χ2检验和Landmark分析法;D-二聚体对终点事件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㊂风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相对风险㊂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参照相关文献[7]以D-二聚体0.25mg/L为切点分为D-二聚体>0.25mg/L组和D-二聚体ɤ0.25mg/L组,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㊂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项目D-二聚体>0.25mg/L组(n=78)D-二聚体ɤ0.25mg/L组(n=22)统计值P年龄(岁)63.449ʃ19.48457.318ʃ21.210t=1.2780.204男性[例(%)]47(60.256)14(63.636)χ2=0.0820.774体质指数(kg/m2)21.740ʃ3.94124.201ʃ3.485t=-2.3160.024收缩压(mmHg)120.423ʃ28.003115.273ʃ25.809t=0.7750.441舒张压(mmHg)70.615ʃ15.58270.818ʃ12.909t=-0.0560.956心率(次/min)79.308ʃ18.71580.000ʃ20.279t=-0.1510.881 LVEF(%)42.903ʃ15.92738.750ʃ15.930t=1.0140.314作者单位北京水利医院(北京100036),E-mail:****************引用信息王婷,赵连山,李巧,等.D-二聚体预测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4):4564-4567.(续表)项目D-二聚体>0.25mg/L组(n=78)D-二聚体ɤ0.25mg/L组(n=22)统计值PNYHA分级[例(%)] Ⅰ级或Ⅱ级17(21.795)6(27.273)χ2=0.2910.590 Ⅱ级或Ⅲ级61(78.205)16(72.727)吸烟史[例(%)]无52(66.667)15(68.182)χ2=0.0180.894有26(33.333)7(31.818)合并症[例(%)]高血压41(52.564)10(45.455)χ2=0.3470.556 2型糖尿病22(28.205)7(31.818)χ2=0.1090.742冠心病36(46.154)9(40.909)χ2=0.1910.662扩张型心肌病22(28.205)9(40.909)χ2=1.2950.255心房扑动6(7.692)3(13.636)χ2=0.7400.39心房颤动31(39.744)11(50.000)χ2=0.7410.389用药情况[例(%)]ACEI或ARB29(37.179)10(45.455)χ2=1.2450.537利尿剂66(84.615)18(81.818)χ2=0.1000.752β受体阻滞剂61(78.205)21(95.455)χ2=3.4590.063地高辛29(37.179)13(59.091)χ2=3.3820.066抗血小板或抗凝药56(71.795)14(63.636)χ2=0.9520.621 MACE[例(%)]21(26.923)7(31.818)χ2=0.0760.783注:1mmHg=0.133kPa㊂ACEI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LVEF为左室射血分数㊂2.2两组MACE生存情况比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获得96例病人随访结果,其中失访4例,死亡52例㊂D-二聚体>0.25mg/L组发生MACE共21例, 494d总体生存率为61.98%;D-二聚体ɤ0.25mg/L组发生MACE共7例,494d总体生存率为77.31%,且高于D-二聚体>0.25mg/L组㊂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MACE总体生存率比较,D-二聚体ɤ0.25 mg/L组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2.609,P=0.106)㊂D-二聚体ɤ0.25mg/L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22d)长于D-二聚体>0.25mg/L组(为506d)㊂详见图1㊂由于两组Kaplan-Meier曲线出现了交叉点,使用Landmark进一步分析交叉点前后两组生存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访至240d前,两组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40d后D-二聚体ɤ0.25mg/L组生存率高的优势逐渐显现㊂详见图2㊂图1两组MACE生存曲线(1为D-二聚体ɤ0.25mg/L组;2为D-二聚体>0.25mg/L组)图2以240d为时间节点进行Landmark分析(1为D-二聚体ɤ0.25mg/L组;2为D-二聚体>0.25mg/L组)2.3两组出院后MACE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性别㊁年龄㊁收缩压㊁舒张压㊁C反应蛋白㊁体质指数㊁LVEF影响因素后,与D-二聚体ɤ0.25mg/L组相比,D-二聚体>0.25mg/L组MACE发生率呈风险较大的趋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2㊂表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组别未校正HR[95%CI]P校正1HR[95%CI]P校正2HR[95%CI]PD-二聚体分组D-二聚体ɤ0.25mg/L组 1.0 1.0 1.0D-二聚体>0.25mg/L组 2.09[0.80,5.49]0.135 1.85[0.43,7.99]0.412 1.33[0.10,17.54]0.827 D-二聚体未分组0.95[0.77,1.19]0.6740.92[0.45,1.89]0.819 1.02[0.23,4.41]0.983注:校正1为校正了性别㊁年龄㊁体质指数;校正2为校正了性别㊁年龄㊁体质指数㊁收缩压㊁舒张压㊁LVEF㊂3讨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6],涉及血栓㊁动脉粥样硬化㊁炎症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且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及心肌重构等分子机制异常,具有高再住院率㊁高死亡率的特点㊂生理状态下,可溶性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内皮细胞受损时,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形成简单的小片段,即可溶性D-二聚体㊂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在人体内浓度较低,当机体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因此,D-二聚体为血栓形成㊁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指标,反映了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分解㊂既往研究表明,D-二聚体已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指导抗凝治疗时机和疗程[8]㊂相关研究显示,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均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分析原因为心力衰竭病人体内FIB水平较高,处于高凝状态[9-11]㊂本研究通过对100例不同病因心力衰竭病人随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D-二聚体>0.25mg/L组相比,D-二聚体ɤ0.25mg/L组生存率略高;与D-二聚体ɤ0.25mg/L组相比,D-二聚体>0.25mg/L组MACE发生率较高,与Alehagen等[7]研究结果一致㊂心力衰竭病人D-二聚体增高的机制与机体高凝状态相关,分析原因:①年龄较大,老年病人D-二聚体增高可能与血管壁僵硬㊁内皮细胞抗凝能力受损等有关,导致纤维蛋白生成增加,继发纤溶亢进[7]㊂②血流速度异常,心力衰竭病人活动耐量下降,且多合并心房颤动等并发症㊂既往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病人D-二聚体高于无心房颤动病人,当心房颤动病人经抗凝治疗或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机体凝血系统异常得到纠正,D-二聚体水平下降,说明心房颤动病人心腔内血流速度异常,成为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㊂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因子[12-13]㊂同时合并脑卒中㊁高血压㊁糖尿病等疾病的心房颤动病人,D-二聚体水平更高;有室壁瘤形成的病人D-二聚体增高[14]㊂③炎症发生,Marcucci等[15]研究表明,高凝状态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两者与心力衰竭病死率呈正相关㊂凝血系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沉积是炎症反应的结果,可作为宿主防御机制的体现;过分放大的防御应答引发凝血及血栓疾病,凝血异常反之上调炎性因子表达,两者形成恶性循环[16]㊂④心功能,有研究表明,严重心力衰竭损害机体的许多系统,凝血系统是其中之一,血栓形成因子与内皮损伤因子相关,如金属蛋白酶-9与心力衰竭心肌功能异常相关,同时与FIB水平相关,因此FIB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心肌功能[10]㊂多项研究表明,随着心功能恶化,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NYHA心功能Ⅳ级病人D-二聚体水平高于NYHA心功能Ⅱ级或Ⅲ级病人[15,17]㊂心力衰竭病人存在血栓前状态,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及继发性纤溶亢进[15,18]㊂D-二聚体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㊁进展及疗效评估㊂本研究结果显示,与D-二聚体ɤ0.25mg/L组相比,D-二聚体>0.25mg/L组MACE发生率风险略大,中位生存时间缩短,D-二聚体对心力衰竭病人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助于识别存在高血栓风险㊁有较高MACE发生风险的心力衰竭病人,有助于指导抗凝治疗方案㊂本研究样本量有限,未针对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亚组分析,且目前关于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较多,尚无统一标准㊂参考文献:[1]BOZKURT B,COATS A J S,TSUTSUI H,et al.Universal definitionand classification of heart failure:a report of the Heart FailureSociety of America,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Society of Cardiology,Japanese Heart Failure Society and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Heart Failure:endorsed by the Canadian Heart Failure Society,Heart FailureAssociation of India,Cardia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Zealand,and Chines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J].Eur J HeartFail,2021,23(3):352-380.[2]HAO G,WANG X,CHEN Z,et al.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the China Hypertensionsurvey,2012-2015[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9,21(11):1329-1337.[3]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2.[4]王兆钺.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进展[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1):46-48.[5]LIP G Y,LOWE G D.Fibrin D-dimer:a useful clinical marker ofthrombogenesis?[J].BMC Neurology,1995,89(3):205-214. [6]MCDONAGH T A,METRA M,ADAMO M,et al.2021ESC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heart failure.Developed by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Society of Cardiology(ESC)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HFA)of the ESC[J].European HeartJournal,2021,42(36):3599-3726.[7]ALEHAGEN U,DAHLSTRÖM U,LINDAHL T L.Elevated D-Dimerlevel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eath inout-patients with symptoms compatible with heart failure[J].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04,92(6):1250-1258. [8]WELLS P S,OWEN C,DOUCETTE S,et al.Does this patient havedeep vein thrombosis?[J].JAMA,2006,295(2):199-207. [9]FAN J,LI X,CHENG Y,et al.Measurement of D-Dimer as aid inrisk evaluation of VTE in elderly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illness:a prospective,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J].Clin InvestMed,2011,34(2):E96-E104.[10]MONGIRDIENE A,KURSVIETIENE L,KASAUSKAS A.Thecoagulation system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Medicina(Kaunas,Lithuania),2010,46(9):642-647. [11]SHLYAKHTO E V,KHMELNITSKAYA K A,SITNIKOVA M U,et al.130endothelium-dependent prothrombotic and fibrinolytic factors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Supplements,2005,4:31-32.[12]RUFF C T,GIUGLIANO R P,BRAUNWALD E,et al.Cardiovascular biomarker scor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subanalysis of the ENGAGE AF-TIMI48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Cardiology,2016,1(9):999-1006.[13]SADANAGA T,SADANAGA M,OGAWA S.Evidence that D-Dimerlevels predict subsequent thromboembolic and cardiovascular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during oral anticoagulanttherap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0,55(20):2225-2231.[14]LIP G Y H,LOWE G D O,METCALFE M J,et al.Is diastolic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rombogenesis?A study ofcirculating markers of a prothrombotic state in patients with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1995,50(1):31-42.[15]MARCUCCI R,GORI A M,GIANNOTTI F,et al.Markers ofhypercoagulability and inflammation predict mortality in patientswith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06,4(5):1017-1022.[16]LEVI M,VAN DER POLL T,BÜLLER H R.Bidirectional relation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coagulation[J].Circulation,2004,109(22):2698-2704.[17]彭瑜,王存选,王林,等.老年慢性心衰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㊁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1):35-37.[18]ZORLU A,YILMAZ M B,YUCEL H,et al.Increased D-Dimer levelspredict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eartfailure[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2012,33(4):322-328.(收稿日期:2021-05-14)(本文编辑薛妮)。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其预后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工作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总体并不乐观。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或未得到有效治疗和管理的情况下。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心力衰竭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50%左右,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可能会面临死亡。
然而,心力衰竭的预后并非完全悲观,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也能够延长。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众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基础病因1、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冠心病病情严重,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肌受损严重,心力衰竭的预后往往较差。
2、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肥厚和心功能受损。
若能早期控制好血压,心力衰竭的进展可能会减缓。
3、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由于心肌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的预后通常不太理想。
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根据症状和活动能力分为不同的级别,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例如,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 IV 级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明显受限,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症状,预后往往比心功能 II 级或III 级的患者更差。
三、治疗依从性1、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
如果患者不能按时按量服药,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预后也会受到影响。
2、生活方式改变: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患者若不能遵循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后。
四、合并症1、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会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风险,影响预后。
临床预后研究的设计与分析201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划分: 按照急性期期间是否接受辩证论治中药汤剂治疗分为中药治疗组(暴露组)和对照组。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向前逐步回归法。对影响因素和预后指标进行量化。
结论:在AMI早期使用辩证论治中药汤剂,能降低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是AMI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
id
起始时间
终点时间
性别
年龄
药物使用(起始事件)
终点事件(死于AIDS)
生存结局
生存时间
4
2004/4/5
2007/2/3
男
37
未使用
死于AIDS
1
34
29
2003/3/1
2005/7Biblioteka 28女35未使用
死于AIDS
1
29
38
2002/9/5
2003/9/5
女
32
使用
失访
0
12+
78
2002/5/10
三、临床预后研究设计、分析
例2:某研究者对肺癌病人嗜酸粒细胞(EC)阳性与阴性病人的生存情况进行了分析,26名嗜酸粒细胞阴性病人与35名嗜酸粒细胞阳性病人的生存时间资料如下,试计算两组病人的生存率。26名嗜酸粒细胞阴性患者观察期内全部死亡,其生存月数分别为:0.3,1,2,2,3,3,4,4,4,4,6,6,6,7,7,7,7,8,8,11,12,12,14,18,21,24。35名嗜酸粒细胞阳性患者观察期内28人死亡,另外7人生存时间为截尾值(带“+”者)。生存月数分别为:4,4,4,5,5,8,9,9,9,10,11,12,12,12,12+,13,14,16,16,17,19,20,20,22,23+,24,24+,26,26,30+,32,36,36+,36+,36+。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3 心脏肌肉损伤
心脏肌肉损伤,如心肌梗 死,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 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 疲劳与无力
心力衰竭患者常感到疲劳 无力,缺乏精力。
2 呼吸困难
患者在活动时会出现呼吸 困难和气促。
3 水肿
心力衰竭导致液体在身体 中潴留,造成水肿,尤其 是脚踝和腿部。
心力衰竭的分类
左心衰竭
指心脏左侧无法将血 液从肺部引回体循环。
右心衰竭
指心脏右侧无法将血 液从体循环送入肺部。
收缩性衰竭
指心脏无力收缩,不 能将足够的血液泵出。
舒张性衰竭
指心脏无法充分舒张, 血液不能充分进入心 脏。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
根据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常 用的有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类。
心脏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确认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ຫໍສະໝຸດ 轻心脏负担,并改善心脏的功能。2
手术治疗
如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移植等手术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
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体力锻炼、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利尿剂
2 常见症状
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和心律不齐是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症状。
3 全球范围
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影响着大量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 的病因之一,它导致心脏 动脉狭窄,限制了心脏供 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衰 竭患者 . 均符合 2 0 0 7心力 衰竭诊 断 和治疗指南 中关于心 力 衰竭疾病相关诊断标准[ 4 ]
1 . 3 纳入标准 ( 1 ) 患者知情 同意 ; ( 2 ) 入 院后确诊为心力
李建卫 , 吴 剑 , 黄海兰 ( 1 . 东乡县人民医院, 江西 东乡 3 3 1 8 0 0 ; 2 . 乐安县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 乐安 3 3 1 8 0 0 )
摘要 : 研究心力衰竭 出院患者 的预后状况及相关影 响因素。选取 8 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 , 分析 出院后半年 内服 药依从性 、 生活行为方式变化等 患者入院后服药依从性 、 生活行 为方式 均显著 优于人院前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尺 O . 0 5 ) ; 再次住 院。 1 6例( 2 0 . O %) , 死亡 2 例( 1 2 . 5 %) 。 患者入 院前生活行为方式 、 服药依从率均较差 , 出院半年后 服药 、 生活行为方式依从率得到 良好改善
衰竭 的 患者 : ( 3 ) N Y H AⅡ I V 级
1 . 4 排除标准[ ( 1 ) 不合作者 ; ( 2 ) 意识不清 或存 在严重认
知 障碍者 ; ( 3 ) 伴有其他严 重影 响预后疾病者 。
1 . 5 方法
天 的死 亡率为 1 5 %、 再 住院率为 3 0 %。 出 院后 1 年死亡率 为
重庆医学. 2 0 1 2 , 4 1 ( 3 4 ) : 3 5 9 7 3 5 9 8 . 3 6 i o o
[ 9 ] T _ - 金行, 周雯雯, 扬志东, 等. 糖化血红蛋 白与果糖胺在 妊娠 糖代谢 异常诊 断 中的临床应 用 f J ] . 大连 医科 大学学 报, 2 0 1 3 , 3 5 ( 5 ) : 4 8 3 —
中的应用价值[ J ] . 中国妇幼保健 2 0 1 4 . , 2 9 ( 2 9 ) : 4 7 3 7 — 4 7 3 9 .
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发生糖代谢异常 的简单 、直观 的方 法 .
对糖尿病的防治起重要作用 。 加强对妊娠期糖 尿病孕妇 的血
[ 6 ] 綦 小蓉. 糖化血红蛋白在围生期的运用[ J ] . 实用妇产科杂志, . 2 0 1 4 , 3 0
48 5 .
[ 2 ] 胡 璨, 苏 珂,来自彭 鹰. 等. 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中
的临床价值探讨 [ J ] . 重庆 医学, 2 0 1 3 , 4 2 ( 1 8 ) : 2 1 5 1 — 2 1 5 2 . [ 3 ] 付 冬霞, 王光亚, 许金秀, 等. 血清铁蛋 白在妊娠 期糖尿病患者 中的
关键 词 : 心力衰竭 : 出院患者 ; 预后状况 ; 相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 5 4 1 . 6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7 4 ( 2 0 1 5 1 2 0 — 4 9 3 8 - 0 1
心力衰竭 的预 后相对较差 . 表 现为高再住 院率 、 高死 亡 率 和较差 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报道显示 , 心力衰竭患者 的 5 年生存 率 比一般癌症( 大肠 、 前列腺等) 都差 , 5年后死 亡率大 约为 5 0 %左右 . 心力衰竭 患者 3 - 6个 月 内的再人 院率高 达
[ 1 O ] 施雯君 . 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监 测的l 临床意义 [ J ] . 实用
临床医药 杂志. 2 0 1 4 , 1 8 ( 3 ) : 1 1 1 - 1 1 2 .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0 9 — 1 4
心力衰竭 出院患者的预后状况及相关影 响因素的研究
综上 所述 , 糖化血红 蛋 白含量越 高 . 发生 产后葡 萄糖耐
量异常 的风险就越高 。因此 。 糖 化血 红蛋 白也是一种预测妊
相关性研究[ J ] . 中国妇幼保 健, 2 0 1 2 . , 2 7 0 ) : 2 2 - . 2 4 . [ 5 ] 呼巧玲, 杨鹏飞艚化血绨蛋白 在筛查妊娠期糖尿 病和 糖耐量 受损
.
4 9 3 8 ・
M 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0 1 5 N o v 2 6 ( 2 1 )
水 平及 其与胰 岛素 抵抗 的关 系 [ J _ . 中国全 科 医学 , 2 0 1 2 。  ̄ 5 03 ) :
3 8 2 7 一 , 3 8 3 0.
3 0 %左右[ 。 国内相关研究显示 , 确诊为心力衰竭后 , 1 年 中死 亡率高达 2 0 %. 出院后 1年中再住院率约为 6 0 %t  ̄ 3 。同时 , 心 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差 的生活质量 本 文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 出院后半年 内服药依从性 、 生活行为方式变化等方面进行分
[ 7 ] 王
晶 静清 伟杰, 等. 糖化血红 蛋 白在妊娠期糖 尿病诊治 中
的应用f J 1 . 中华 围产医学杂志 , 2 o 1 3 , 1 6 ( 3 ) : 1 3 7 — 1 4 1 .
[ 8 ] 毕小云, 李千音 , 张莉萍, 等. 妊娠糖尿 病的糖脂代 谢改变 特征 [ J ] .
( 7 ) : 5 0 2 - 5 0 5 .
糖监测和控制 , 减少产后糖 耐量 的异 常率 ; 加强产后随访 , 减 少各种并 发症 和远期 Ⅱ型 糖尿病 的发 生 . 可提高 妇女 生命
质量 参考文献 :
『 1 ] 关 莉. 糖化血红蛋 白与糖耐量联合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 诊断中 的价值[ J ] . 标记免疫分析与 临床, , 2 0 1 4 , 2 1 0 ) : 3 5 5 — 3 5 6 .
,
病组 中依次增高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将危险 因素 进行 L o g i s t i c多 因素 回归分析 .得 出只有糖化血红蛋白与产 后糖耐量异常有相关性
、 J
[ 4 ] 周桂菊, 陶瑞雪, 李新玲, 等. ∞ M孕妇血脂联素水平与糖脂代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