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
免疫的名词解释什么

免疫的名词解释什么免疫,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和谈论的名词。
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它的本质和意义呢?本文将尝试对免疫进行解释,从其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顾名思义,就是“免除疾病”。
它是一种生物体自身对抗外来物质、微生物或异种细胞侵入的能力。
免疫系统是指人体内一系列器官、细胞和分子的组合,它们协同工作,以保护身体免受各种疾病的侵袭。
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组成部分构成: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人体自然具备的免疫功能,它不需要事先接触抗原(外来入侵物质)就能发挥作用。
与此相反,获得性免疫需要通过与抗原接触后,激活特定的免疫细胞并产生抗体来发挥作用。
这两种免疫机制相辅相成,共同保护着我们的身体免受疾病的侵袭。
接下来,我们将阐述下免疫的作用机制。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免疫系统外来入侵物质的能力,起到了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当身体受到感染或遭遇外来入侵物质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并发挥作用。
先天性免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屏障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应答。
我们身体表面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就像是一个屏障,可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等入侵身体内部。
此外,先天性免疫还能通过分泌抗菌蛋白、破坏入侵物质的细胞和通过发炎反应等方式来保护身体。
获得性免疫则更为复杂,它通过识别、记忆并针对特定抗原进行应答。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特定抗原时,获得性免疫系统会启动并产生特异性抗体以对抗该抗原。
这一过程中,B细胞和T细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细胞会分泌抗体来中和和消灭抗原,而T细胞则可以杀伤感染细胞或调节免疫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性免疫还具有记忆性,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对某个特定抗原产生免疫时,下次再次遭遇同样抗原时,免疫系统会迅速识别并做出应答,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对免疫的解释中,我们不可忽视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排除抗原异物,从而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医学)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发生的过程、机制和效应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3.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参与生理性或病理性效应的过程。
4.抗原(Antigen, Ag):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5.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6.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半抗原(hapten):是指仅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物质,又称为不完全抗原。
8.载体(carrier):是指能够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与半抗原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是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与TCR/BCR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0.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1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需要在Th细胞的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一类抗原,多为蛋白质类的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h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多为非蛋白质类物质,可分为TI-1Ag和TI-2Ag两大类。
13.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是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为何强调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为何要禁止研制生物武器?
•为何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世纪?
•为何大学生物工程十分热门而中学选修生物专业 • 学生却极少? 一个国家不重视生物会造成什么后果?
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为何要打一场“非典”歼灭战?
第26页
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肿瘤形成
第17页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区分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特征
机体对体内外异物 都能够发生免疫反 应
非专一性
机体仅对某一异物 (抗原)产生免疫 反应
专一性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逐步形成
作用
弱
强
非特异性免疫和恃异性免疫共同组成人体总防御功效,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免疫不可分开, 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相辅相成。
第18页
计划免疫
依据一些传染病发生规律, 将相关疫苗, 按照科学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 来提升人体对这些传染病抵抗力, 能够到达 控制和毁灭传染病目标。
比如:刚出生婴儿, 经过接种卡介苗, 能够预
防结核病;
出生三个月婴儿, 经过接种百白破疫苗, 能够
4、免疫细胞主要是 A、吞噬细胞 C、上皮细胞
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D)
B、腺细胞 D.淋巴细胞
第23页
5、呼吸道黏膜上纤毛作用是( B )
A、杀菌作用
B、清扫异物
C、吞噬病菌
D.保护作用
6、以下关于抗体叙述,不正确是( )C
A、在体内存留时间有长有短
B、是一个特殊蛋白质
C、能破坏和排斥全部病原体
D.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
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名词解释免疫

名词解释免疫
免疫是指能够抵抗外来物种和病原体侵入机体内,使机体免于受到病
原体侵害而形成的一种防御性功能。
是活体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是一
个相当复杂的生物学系统,它能够检测到和有效地抵御有害的外界病原体,并把它们从体内清除出去。
免疫可以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自然免疫是一种自主的、不间断的、多样的、可持续的防御过程,旨在针对潜在的有害抗原以建立抗性。
自然免疫是活体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原始形式,是宿主免疫系统的主要
组成部分。
人工免疫是指通过接种疫苗,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抵御
某一特定病原体感染的过程,为了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的
产生,激发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能力,以达到免疫的目的。
实际上,免疫是活体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性,由一系列的生物过程
组成,它的目的是防止自身受到外界有害抗原以及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
侵害,使机体抵御感染病毒、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能力得到增强,既可以
预防疾病,又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免疫的名词解释

免疫的名词解释免疫是指生物体受到外来病原体入侵时,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和机制,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并恢复正常功能的一种生理和生物学过程。
免疫系统是多种复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综合体,它能区分自身和非自身物质,并针对外来病原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防御能力,它包括生理屏障、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反应。
生理屏障阻止病原体进入机体,如皮肤和黏膜。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过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动增加,吸引白细胞进入炎症部位进行清除和修复。
天然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通过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和溶菌酶等方式清除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接触到一种特定病原体后产生的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它们能够辨别并杀伤被感染细胞。
体液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介导,B细胞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识别、增殖、激活和杀伤,它能够精确区分自身和非自身分子,对外来病原体产生针对性的应答。
这是通过免疫细胞上的受体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来实现的。
当病原体被识别后,免疫细胞开始增殖并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
激活过程中,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或感染细胞。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对维护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免疫缺陷性疾病,如免疫不全病和自身免疫病。
免疫不全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易受感染。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免疫应答,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疾病发生。
总之,免疫是一种重要的生理和生物学过程,它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维护机体的健康。
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和机制,识别、增殖、激活和杀伤病原体,并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的正确概念

一.免疫的正确概念?
答:免疫是指人体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的功能。
通常来说免疫功能是指机体识别、清除外来入侵抗原,以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功能。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如果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等;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死亡细胞等。
如果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定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赋予了免疫系统,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将会导致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的产生。
此外,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

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免疫这个词经常被提及,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社会讨论中。
然而,对于免疫的概念,我们是否真正理解清楚呢?本文将就免疫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表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概念的内涵。
1. 免疫的定义(个人观点):免疫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一种生物学反应,通过调节和启动免疫系统,机体可以识别、攻击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2. 免疫的主要特点:- 特异性: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病原体,生成相应的免疫反应,使得机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不同的病原体。
- 记忆性: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一旦机体曾经暴露于某种病原体,免疫系统会记住并产生相应的免疫细胞和抗体,使得下一次被同种病原体入侵时,机体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应对。
- 调节性:免疫系统能够调节自身活动,避免过度炎症反应或过度抑制,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3. 免疫的两种形式:- 先天性免疫:也称为自然免疫,是我们天生具备的免疫机制,以非特异性的方式参与免疫反应。
包括机体的物理屏障(如皮肤和黏膜)、巨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并摧毁常见的病原体。
- 获得性免疫:也称为适应性免疫,是我们在生活中通过曝露于不同病原体后获得的免疫能力。
获得性免疫依赖于免疫系统的学习和记忆功能,使机体在第二次曝露于同种病原体时能迅速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反应。
4. 免疫的组成部分:-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它们能够识别并中和病原体、调节免疫反应。
-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5. 免疫的重要性:免疫系统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害,并确保我们的身体在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保持稳定。
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我们容易受到感染、发生过度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吞噬细胞B、腺细胞C、上皮细胞D、淋巴细胞
5、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作用是()。
A、杀菌作用B、清扫异物C、吞噬病菌D、保护作用
6、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体内存留时间有长有短B、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能破坏和排斥所有病原体D、是在抗体刺激下产生的
7、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
6.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
由于艾滋病病人的恐惧、自卑和怕遭受社会歧视的心理,造成部分患者不肯就医,隐瞒病情,对诊治与控制传染源形成困难。为此,除需要给病人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外,全社会都应关心艾滋病人,尽可能为病人保守医密,为其在治疗前及诊治过程中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艾滋病人保密,顺应病人的合理的愿望和要求,是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具体表现,这样就能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合作,为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人始终很健康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有的人却未能幸免。大家是否还记得打预防针的经历,这些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什么是免疫?它的作用是什么?
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请看投影。
1.人体完整的皮肤有保护作用,请问皮肤有哪些与保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重点
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有二: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其次是这个内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难点
以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同学讨论探究,本章教学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艾滋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1)性接触传播:是流行中的首位传播方式,它包括有同性性接触和异性性接触。(2)血液传播:包括输入污染的全血、血浆、血细胞成分及凝血因子;静脉药瘾者共用针头、针管及有关器械;移植感染艾滋病毒者的组织器官等。(3)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官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产后感染等。
A、破伤风B、百日咳C、肺结核D、天花
8、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肝脏B、脾脏C、胸腺D、淋巴结
教学后记
出示思考题,可让学生先讨论,就他们所知道的谈多少算多少。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地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用投影展示人体免疫功能幻灯片。
功能
防御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功能正常
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
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
消灭突变细胞
小资料
1.麻疹: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麻疹病毒。儿童最易感染,发病时先发高烧,上呼吸道和结膜发炎,两三天后全身起红色丘疹。能并发肺炎、中耳炎、百日咳、腮腺炎等疾病,通称疹子,有的地方叫痧子。
2.溶菌酶:溶菌酶是一种低分子量(14700)的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其中富含精氨酸。人体内许多组织及体内中都含有溶菌酶,以乳汁、唾液、肠道及吞噬细胞溶酶体颗粒中含量较多,组织中含量较少。正常的尿液,汗液及脑脊液中不含溶菌酶。溶菌酶能直接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乙酞葡萄糖胺与乙酞胞壁酸分子之间的连结,使细胞壁破坏,水分进入,细胞崩解。然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粘肽层外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因此不受溶菌酶的影响。除在抗体存在下,脂多糖及脂蛋白受到破坏时,溶茵酶才能发挥作用。在有抗体、补体共同存在时,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更为明显。溶菌酶也存在鸡蛋清和某些细菌中,可以用工业生产的方法将其提纯并加工成各种制剂,用来治疗中耳炎、咽喉炎、付鼻窦炎等慢性疾病。因此,还可以说溶菌酶是机体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有力武器,它在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防病治病中发挥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上述表格后,随后用内分泌腺图,指出胸腺,说明它的位置及作用。再用淋巴系统的图,讲解淋巴结及脾的位置及作用,淋巴结主要是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的腺样结构,呈蚕豆状,数量、大小不等,里面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的吞噬细胞。而脾在人体腹腔上腹部,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也能吞噬异物。
教师问:免疫细胞主要指什么?
学生答:淋巴细胞。
胸腺、脾脏、淋巴结等这些淋已器官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当病原体(病菌。病毒等)进入人体内,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就要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
教师讲解: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一定的抗体与一定的抗原相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从而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抗体仍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体以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上面的实例:在天花流行时,得过天花的人几乎不再得天花。此人获得的这种免疫能力叫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产生后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有时为什么会自然痊愈?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准备回答。
答:皮肤表皮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除此以外皮肤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中的某些物质对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在阻挡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内的过程中,遍布口腔、气管、胃、肠、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层粘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3.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先天就有的,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
(2)作用广泛,无选择性。
(3)具有种的差异性。
(4)在抗感染免疫中出现早、作用快。而且反应强度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的次数多少而有所改变。
4.艾滋病(AIDS)近年来的流行情况:
目前,就全世界而言,约每13秒钟就有一个新患者,每9分钟就有1人死于AIDS。到2000年,全世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将达3000万~1亿,其中儿童约1000万。据WHO(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3年中,感染HIV的青年和成年人已愈1300万。我国HIV感染者已达1000多人,主要集中在云南边境地区。WHO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HIV新感染者90%将在发展中国家。
(教师板书)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共同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
下面重点了解一下人的第三道防线。
请看投影(思考题)
1.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
2.得过天花的病人一般不再患天花病,为什么?阅读教材第P.116。
看投影:免疫器官的位置、数量、功能表:
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二年后,1991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公布实施,为控制和消灭某些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提供了法律依据。
课后,师生共同分析P.117《动动脑》习题,巩固课上学习内容。之后,如有时间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人痘’和‘牛痘多’”,“什么是艾滋病”。
提问:大家都会记起所进行过的预防接种、都打过哪些预防针?
大家能记起的大都是上小学后的事情。可是,刚出生的婴儿,就要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三个月后,再接种百白破疫苗;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展示儿童从出生到初一期间应进行的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或复种的投影幻灯片。
新中国成立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已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为在本世纪内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到基层幼儿园给儿童喂服小儿麻痹三型混合糖丸。
教
学
反
馈
1、下列皮肤的作用中,属于免疫作用的是()。
A、防止细菌侵入B、防止水分蒸发C、感受外界刺激D、调节体温
2、人体内可以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是()。
A、呼吸道黏膜B、淋巴细胞C、抗体和抗原D、吞噬细胞
3、下列现象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唾液的杀菌作用B、接种百白破疫苗
C、白细胞吞噬病菌D、皮肤的屏障作用
功能过高
变态反应例:药物花粉过敏
自我免疫病
功能过低
免疫缺陷综合症。例如:艾滋病
肿瘤形成
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而异常时,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可使人体现出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在防治传染病的措施上,目前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以此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就是计划免疫。
综上所述,皮肤和粘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多媒体演示教材P.115图Ⅳ-110皮肤的保护作用和图Ⅳ-111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阅读教材P.115的有关第二道防线的内容,多媒体演示教材P.116图Ⅳ-112溶菌酶的作用,图Ⅳ-113吞噬细胞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共同小结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
弱
强
小结:非特异性免疫和恃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免疫因素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如上表所示,它的作用力较弱,由此人体进行调整后利用特异性免疫,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
提问:什么叫免疫呢?
师生总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人体通过三道防线与疾病作斗争,使其痊愈,从中获得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