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单元09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09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09

第一章 绪论1. 填空题1)零件是机器中的 单元体;构件是机构中的 单元体。

2)内燃机中的连杆属于 。

A .零件 B.机构 C.构件3)机器与机构的主要区别是: 。

A.机器较机构运动复杂;B.机器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能量;C.机器能变换运动形式。

4)一种相同的机构 机器。

A . 只能组成相同的 B.可以组成不同的 C.只能组成一种2.简答题1) 什么是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各举一例说明。

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 填空题1)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为 ;它引入 个约束。

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为 ,它引入 个约束。

2)根据平面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看成是由 加 和 组成。

3)机构中相对静止的构件称为 ,机构中按给定运动规律运动的构件称为 。

4)杆组是自由度等于 的运动链。

A .1 B.0 C .原动件数5)某机构为Ⅲ级机构,那么该机构应满足的必要充分条件是 。

A .至少含有一个Ⅲ级杆组 B.至少含有三个基本杆组 C .含有基本机构和二个基本杆组6) 机构中只有一个 。

A .原动件 B.从动件 C .机架7)有两个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都等于1,现用一个有两铰链的运动构件将它们串成一个平面机构,这时其自由度等于 。

A .1 B.0 C .22. 计算分析题1)画出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运动简图。

(c) (a)A B C D2)计算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

(在计算中,如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应说明)3)下面所示两图分别为一机构的初拟设计方案。

试:计算图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需说明。

分析其设计是否合理,如此初拟方案不合理,请用简图表示其修改方案,4)分析右图所示机构的杆组组成,画图表示拆杆组过程并指出各级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

① 若构件1为机架、构件5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② 若构件2为机架、构件3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

第三单元 传统工艺制作: 09 小鸟归巢 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小学劳动(苏科版)

第三单元 传统工艺制作: 09 小鸟归巢 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小学劳动(苏科版)

第三单元传统工艺制作: 09 小鸟归巢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小学劳动(苏科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传统工艺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了解散篮子的基本原理,掌握制作散篮子的方法和步骤。

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发扬自主和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1.散篮子的基本原理。

2.散篮子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3.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

三、教学准备1.米线或纸条。

2.浆糊或胶水。

3.不同颜色的毛线或棉线。

4.剪刀。

5.塑料袋或报纸。

6.画笔。

7.彩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散篮子。

2.询问学生对散篮子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散篮子的基本原理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散篮子的样子。

2.教师介绍散篮子的基本构造。

3.介绍制作散篮子的方法和步骤1.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制作散篮子的过程。

2.教师向学生解释制作散篮子的步骤。

a.拿一根米线或纸条,把它分成两半。

b.把其中一根线交叉放在另一根线的上面。

c.再往对面方向穿过另一个线,形成一个“X”形。

d.然后把线塞到前面的交叉点里。

e.按照以上步骤重复操作。

f.制作一定长度以后,缠绕起来,把它们揉合在一起。

g.最后涂上浆糊或胶水,以免篮子散开。

3.鼓励学生互相帮助,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散篮子。

4.要求学生制作小鸟归巢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制作一个小鸟巢穴。

2.向每个小组提供纸制散篮子、不同颜色毛线或棉线等材料。

3.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要求制作小鸟巢穴,并在其上描绘鸟的形象。

5.展示和评价1.学生在制作完成后展示自己制作的小鸟巢穴。

2.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6.整理和评价1.学生整理散篮子制作的课程内容和方法。

2.向学生评价此次课程,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传统工艺制作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五、课后作业1.练习制作小鸟巢穴。

2.思考散篮子的其他制作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统工艺散篮子的制作方法和步骤,锻炼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基本概念解决问题。

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概念,能够正确辨别元素和非元素。

3.训练学生运用实际问题解决集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辨别。

2.通过练习训练学生集合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并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板书内容、练习题目等。

2.学生准备好课堂用具,如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比如“小明的文具盒里有铅笔、书、橡皮,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集合。

”2.讲解:教师讲解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A={1,2,3}表示集合A包含元素1、2、3。

3.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集合概念和元素辨别的练习题,如“判断下列哪些是集合:{苹果、香蕉、梨},{画圆、黄色、8}”。

4.拓展: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集合问题,并给出解答。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集合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2.思考身边的事物是否可以用集合的方式描述。

参考资料1.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小学数学教育技术指导》,XXX出版社本节课是第九单元的第二课时,着重训练学生对集合概念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课程设计单元主题活动

课程设计单元主题活动

课程设计单元主题活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具体知识点1】、【具体知识点2】、【具体知识点3】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学科名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能1】、【技能2】、【技能3】等操作,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章节1】、【章节2】、【章节3】等部分。

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1.【章节1】:学生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具体知识点1】、【具体知识点2】等基本概念,掌握【技能1】的基本方法。

2.【章节2】:本章主要介绍【具体知识点3】、【具体知识点4】等内容,学生将学会【技能2】的操作,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章节3】:本章内容涉及【具体知识点5】、【具体知识点6】等,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室设备的齐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第09讲八上单元精讲四-【暑假辅导班】2024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含答案)

第09讲八上单元精讲四-【暑假辅导班】2024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含答案)

第09讲八上单元精讲四-【暑假辅导班】2024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含答案)第09讲八上单元精讲(四)【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知识。

2.针对考点进行巩固练习。

【课文精讲】第14课背影1.重点字词迂(yū) 拭(shì) 搀(chān) 交卸(jiāo xiè) 狼藉(láng jí) 簌簌(sù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踌躇(chóu chú) 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 颓唐(tuítáng) 琐屑(su ǒxiè)触目伤怀(chù) 差使(chai) 箸(zhù)2.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3.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是一篇回忆之作,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其父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

得知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课文中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4.思想内容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车站惜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5.重点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背影"是本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最鲜明、最动人的一点——“背影”来构建文章,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9课时_解方程(三)》(教案)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9课时_解方程(三)》(教案)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9课时_解方程(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主要讲解解方程(三)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基础知识。

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学会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例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例题、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

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回顾所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解方程(三)的相关知识。

学生进行观察和理解,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解方程(三)的练习题,学生进行独立解答。

教学改革: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PPT

教学改革: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PPT

对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要点一
教育工作者
要点二
政策制定者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参与改革实践。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创新与实验。
THANKS
感谢观看
协同创新与发展
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应相互协同, 共同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 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整体与单元设计的互动与优化, 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课程的教 学效果和水平。
05
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一:某高校英语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总结词:成功案例
详细描述:某高校英语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案例,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优化 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成功案例。
重点难点
识别单元中的重点和难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如 讲解、讨论、案例分析、 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 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资源
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如教材、课件、实验设备 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 求。
整体设计需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框 架和教学要求,为单元设计提供指导。
整体设计需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和时间, 为单元设计提供有效的时间和资源支 持。
统一教学理念和方法
整体设计应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 法,确保单元设计在教学思想上的一 致性。
单元设计对课程整体设计的贡献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单元设计可根据整体设计的框架,结合实际需求,创新性地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中一单元课程设计

高中一单元课程设计

高中一单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高中学科基础知识,理解并运用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具体问题。

3. 学生能了解本单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学习保持热情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尊重他人观点,包容不同意见,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3. 学生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一年级学科单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对实际应用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低。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以下安排:1. 教学内容一:基础知识学习- 教材章节:第一章- 内容列举: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

2. 教学内容二:实际应用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 内容列举: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分析实际案例。

3. 教学内容三:综合能力培养- 教材章节:第三章- 内容列举: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思维训练等。

4. 教学内容四: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 教材章节:第四章- 内容列举: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价值观念引导。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教学内容一的学习与巩固;第二周:教学内容二的实际应用与分析;第三周:教学内容三的综合能力培养;第四周:教学内容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遵循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