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古诗《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合集下载

养鱼乐趣诗词

养鱼乐趣诗词

以下是一些关于养鱼乐趣的诗词:
1. 《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唐代)白居易
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

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

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2. 《依韵和原甫新置盆池种莲花菖蒲养小鱼数十头》(宋代)梅尧臣
瓦盆贮斗斛,何必问尺寻。

菖蒲未见花,莲子未见心。

小鲜不足烹,安用芎饵沉。

户庭虽云窄,江海趣已深。

袭香而玩芳,嘉宾会如林。

宁思千里游,鸣橹上清涔。

3. 《浣溪沙》
(唐代)杜甫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但观鱼鸭嬉游处,坐见金鳞上下跳。

兴尽回桡归水寺,分送鱼舟浮翠涛。

古诗池上作·西溪风生竹森森翻译赏析

古诗池上作·西溪风生竹森森翻译赏析

古诗池上作·西溪风生竹森森翻译赏析
《池上作·西溪风生竹森森》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溪风生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沉沉。

丛翠万竿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

浦派萦回误远近,桥岛向背迷窥临。

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

泛然独游邈然坐,坐念行心思古今。

菟裘不闻有泉沼,西河亦恐无云林。

岂如白翁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

华亭双鹤白矫矫,太湖四石青岑岑。

眼前尽日更无客,膝上此时唯有琴。

洛阳冠盖自相索,谁肯来此同抽簪。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白居易《池上早秋》赏析

白居易《池上早秋》赏析

白居易《池上早秋》赏析白居易《池上早秋》赏析池上早秋白居易荷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白居易诗鉴赏: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宝历二年(826)在苏州时作。

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外围景物。

下文“早凉生北,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

池水,绿色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色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

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

“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

《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

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

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谁又能预测呢?。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白居易是一位自觉以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状态进行定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一生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其诗中常写到“鱼乐”,尤其晚年诗作中更多有写“鱼乐”处。

他后半生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认为鱼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

他以逍遥适性的“鱼乐”作为生命体验的理想追求;在白诗中,“鱼”可以说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透过白居易诗歌中的“鱼”意象,可以见出他思想深处的庄学渊源,由此也可窥见中晚唐诗人兼政治家群体精神世界、心灵空间的变化轨迹。

“鱼乐”无疑是一种心性自由的象征,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境界。

标签:白居易;诗歌;鱼;庄学如果从文人群体的“情志”特色来找出盛唐与中晚唐分界线的话,白居易应当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盛唐诗人李白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的“大鹏”自比,初出蜀地其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①在失意生命的最后时刻,李白依然不忘自己是一只大鹏,其《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清人王琦注曰:“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兹于临终作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耳。

”②而中唐诗人白居易则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

综观白居易现存2800余首诗作,其中写到很多动物形象,而“鱼”在其诗中出现172次,在诗题中出现有7次:分别是《放鱼》《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点额鱼》《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观游鱼》《山中五绝句·涧中鱼》。

“鱼”是白诗中写到最多的动物形象,可以说“鱼”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一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

最早写到“鱼乐”是在元和年间,白居易有《续古诗十首》(其九)云:“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

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有关莲花的名言

有关莲花的名言

有关莲花的名言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清·曹寅《荷花》。

清净莲花,污泥不染。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唐代诗人白居易《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唐代诗人李白《越女词五首》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唐代诗人李白《西施》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唐代诗人李白《别储邕之剡中》栩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北宋词人黄裳《喜迁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第二个皇帝,其子李煜李璟《浣溪沙》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白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南宋诗人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宋代文人李重元《忆王孙》断无蜂蝶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北宋词人贺铸《踏砂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代文人刘凤诰《咏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北宋文学家苏轼《夜泛西湖五绝》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北宋词人柳永《望海潮》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芙蕖》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北宋词人周邦彦《苏幕遮》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芙蕖》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芙蕖》无主荷花开满堤,莲歌声脆小楼西。

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

——清代诗人季淑兰《消夏词》骨相玲珑透八窗,花头倒插紫荷香。

古诗小池二首的译文

古诗小池二首的译文

古诗小池二首的译文小池二首白居易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

映林馀景没,近水微凉生。

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

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馀。

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

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小池作者:杨万里朝代:宋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小池》鉴赏此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作品介绍《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58首。

原文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作者:唐·白居易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注释①东林寺:在庐山。

寺有白莲,晋慧远等十八人结成白莲社。

见《莲社高贤传》。

②清飘:清风。

③银囊:指花房。

④玉盘:指莲叶。

⑤垢:全诗校:“一作埃。

”⑥敷:开。

⑦房:全诗校:“一作芳。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

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古诗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翻译赏析

古诗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翻译赏析

古诗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翻译赏析
《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前言】
《观游鱼》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注释】
闲步:散步
施食:喂食丢食。

【翻译】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赏析】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orG,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说明诗人很伤感。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古诗《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
有幽趣》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这首诗是在白居易仕途上遭受的这次沉重打击,几乎磨灭了他早年的政治锐气,于是开始远避朝政,寄情山水写的。

草堂前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波。

未知新塘上,微风动涟漪。

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

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注释】
①初蒲:初生的蒲。

蒲是一种香蒲,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于浅水,叶可编席扇。

②红鲤:小的红鲤鱼苗只有二三寸长。

③插篱:篱是篱笆;在鱼池岸上插篱护堤。

④白家池:白居易开的鱼池被人称为白家池。

【赏析】
草堂:白居易《与元微之书》:“仆去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草堂建成于作者到江州的第二年,即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

诗人的视线从水面、水面上随波浮沉的萍蒲、水中鲤鱼、白莲以及水边护堤小径一一掠过,层次清楚分明。

先说水波,诗歌以“淙淙三峡水,浩浩千顷陂”开头,可谓别出心裁。

读者当然知道,长江三峡重峦叠嶂,水势汹涌,波浪滔天,场面壮观;至于浩浩无涯之千顷碧波,气魄之宏大也颇令人神往。

然而诗人却认为“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

激流涌动之长江三峡与浩荡无边之千顷碧波都堪称一种壮美,而轻风吹拂、小桥流水、涟漪微动则是柔美的。

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原本不能一以概之,孰优孰劣,由于人们的经历、教养、爱好不同,对不同风格美的感受也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大风大浪的冲击,最终遭贬官的白居易,更喜欢“微风动涟漪”般的柔美就很自然了。

同时,这四句话也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新辟小塘之美委实不亚于久负盛名之长江三峡,这就更易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着诗人的视线从荡漾的水面转向随波漂动的浮萍和香蒲。

新塘之上,微风涟漪本已撩动人心,再加上起伏不定的小萍、离离飘摇的蒲草就更具风姿了。

何况还有数尾二三寸长的红鲤鱼、八九枝白色荷花点缀其间。

这里的“小萍”、“初蒲”、“二三寸”、“八九枝”都观察和刻划得极为细致,紧扣标题“新开”二字。

同时因为“小”而“少”,也使池塘显得和谐、宁静。

“红鲤”、“白莲”对比色彩的运用,更显出
画的明丽,画的“幽趣”。

以上都是写池中景物,若没有外围景物加以映衬,孤零零一个池塘就显得单调。

“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二句则因此使结尾具有一神来之笔。

“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池未开好,已引起众多人的喜爱和恭维,小池之美尽在不言之中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