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合集下载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1、虞庠之学:《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学校的原始形态: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校:木囚。

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

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

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

中国古代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


入学塾就读的学生叫做“学童”,年龄多在5至 13岁之间。先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字 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接教读 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次《中庸》,再次 《论语》,最后《孟子》。教读方法,是学童立 于教师案旁,教师先读,学童随之而读,读到十 数遍,让学童回到座位上自读,然后到教师面前 背诵,直到倒背如流,才教新课。直到能熟读相 当多的篇目,教师才逐句给学生讲解。另一项, 就是学书法。学塾极严,多体罚。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倪宽带经而锄 师从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 阳生、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
教育内容 主要是儒家经典。弟子随所从师博士专攻一经。 《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
学方式 一是大班上课,二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 生。由于教师少学生多,故主要靠自学。

太学生除所学专经外,可兼习他经。东汉时 鼓励通材,通经愈多将来职位愈高,所以不 少人能博通“五经”。 有的学生还研究自然科学,如张衡、崔瑗。
主持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崇尚气节批判诈伪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把矛头指向专权的宦官头子魏忠贤从而吸引很多人士前来听讲影响极大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诬为东林党人罗织罪名矫旨镇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
三代“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孟子》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

中国传统文化之六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之六中国古代教育

(一)隋朝开始 (二)唐朝发展 (三)宋朝完善 (四)明朝鼎盛 (五)清朝终结
第六章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
一、先秦的教育 1、春秋以前的贵族教育 1)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 : 书 数 射 御 乐 礼 2、春秋以后的平民教育 1)有教无类 2)开创私学
二、汉以后的学制教育
1、官学 2、地方办学 3、私人办学
三、晋代以后的教育
1、设尚书省 2、实行科举制度
四、
唐代 法制教育的开始
1、游学风气盛行 2、优待学子 3、吏部选仕考试 4、诗赋取仕制 5、留学热潮
五、两宋的教育
1、完善科举制度
2、扩大录取名额 3、实行三级考试:
县(州、乡)、省(会)、 殿试Βιβλιοθήκη 4、八股文六、清代教育
(一)满汉分离 1、重视国子监 2、重视汉典籍 3、文字狱 4、对满族的教育 (二)新式教育
七、
科举史迹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导言: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家庭教育逐步演变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官学教育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教育体系的整体概述、教育内容、教育机构和教育方法的介绍,带领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古代教育体系的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体系根据不同的时代和朝代,经历了家庭教育、夫妻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学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发展。

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人,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古代教育贯穿于整个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在质量和深度上存在差异。

二、教育内容1. 儒家经典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学子通过背诵、讲解和辩论,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并通过这些经典来培养道德品质和智慧。

2. 礼仪和礼制古代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观念和礼制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礼仪的规范和应用,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为人处世的修养。

3.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学习诗、词、曲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教育机构1. 私塾私塾是古代教育体系中最早的形式,由负责教学的私人学者创办。

学生通常在家门口上学,以经验分享和口传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2. 官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学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官学由政府创办,并由官员或知识分子担任教职,在城市中设立。

官学采用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提供更系统和规范的教育。

四、教育方法1. 问答和辩论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问答和辩论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反复提问和辩论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背诵和吟诵背诵和吟诵是古代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生需要背诵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并通过吟诵来加深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五、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社会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实 行了400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 一经。”——《汉书·韦贤传》。
举孝廉图
时代
夏商周
教育机构
国学、乡学
选士制度
春秋战国
官学、私学、如辟雍、泮学
汉代
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
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茂才)
魏晋南北朝 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学 九品中正制
隋唐
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状况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一、中国古代教育机构
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私学教育 ——书院教育和家族教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官学 1.夏、商、周三代的学校
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 。 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 :招收贵族子弟 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pan4宫” :招收平民子弟 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当时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
唐代地方学校按区划可分为四类: (1)京都学(包括京兆、河南、太原),教习经学和
医学。 (2)都督府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 (3)州学,分上、中、下三等,同习经、医。 (4)县学,除“京县”“畿县”外,分上、中、中
下、下四等,专习经学。
5.宋代的官学
科举考试制
宋元
中央、地方
科举考试制(元中断)
明清
中央、地方、如国子监
科举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
3.唐代——科举制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 明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衰落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1、“曾子杀猪”: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宗圣”。

和曾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曾子杀猪”。

据说曾子有一次想要去赶集,孩子哭闹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说:“你如果听话不跟着爸爸去集市,等爸爸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

”曾子的妻子本来是说的一句哄孩子的谎话,但是曾子从集市回家之后,果然把家中的猪杀掉给孩子炒肉吃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带给家长朋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同时也说明,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决不能当成儿戏,随意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孩子。

2、“孟母三迁”:环境影响教育孟子生活的时代比曾子稍晚,也是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和孟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着名的“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成才,三次搬迁住处。

第一次搬迁的住处靠近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别人出丧,调皮的孟轲也学会了哭丧。

孟母发现之后,不得不再次搬家。

第二次他们搬的住处靠近集市,年幼的孟轲又学会了模仿商贩叫卖,孟母发觉后再次搬迁。

第三次他们搬迁的住处靠近学校,孟轲潜移默化渐渐变得知书达理,长大之后终于成为一个着名的大学问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此一定不能够忽视。

3、“画荻教子”:寒门也出贵子画荻教子出自《宋史。

欧阳修传》,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幼年的故事。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具有远见,为了培养欧阳修成才,在买不起纸和笔的情况下,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铺上沙子,用芦苇在沙子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长大之后,不仅成为文学家,还先后做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大官,成为北宋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画荻教子”的故事启迪家长朋友们,家庭贫富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只要父母用心教育,再贫寒的家庭也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古代出名的教育的方式

古代出名的教育的方式

古代出名的教育的方式1、言传身教历代家教重言教,但更重身教。

《白虎通》云:“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

”既然教子以法度,则为父者自当遵守法度。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

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由于我国古代家书家训都是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写子女的教育材料,因此,很多观点都从自己切身体会说开去,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

2、慈严相济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慈严相济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

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

凡善教子弟者,并非只是一味为训诫,也很注意对子弟的循循善诱。

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诱使儿子勤学向善。

还有宋代的苏轼,教诲晚辈也总是持宽容通达的态度,多鼓励引导,少谴责教训,并允许子侄比较自由地发展个性。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

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

4、循序渐进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

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作了介绍:“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古时的教育并非只会让孩子死读书,他们也讲求快乐教育,并且教子手段多样。

法宝一:家训《颜氏家训》《朱氏家训》等中国传统家训,是治家者人生经验和教训的传授,它的意义是寓大爱、真诚和殷切的希望于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中,它的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授人以渔。

法宝二:家书晚清名臣曾国藩因其“教子之道”,曾家代代有人才,子辈有外交家曾纪泽和数学家曾纪鸿,孙辈有诗学家曾广钧,曾孙辈则有教育家曾宝荪。

而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曾国藩有大量的家书遗留给子孙,后人们在这些家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可见,一个着名家族的兴盛绵延,不能不说有家书的惠泽贯穿其中。

法宝三:格言格言,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

一般言简意赅,内容积极向上,同时耐人寻味。

《论语》《三字经》等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名句广为流传的格言。

近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家书作品,如着名的《傅雷家书》等等。

法宝四:遗书遗言郑板桥临终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

他担心儿子没有经历过贫寒,不知世道艰难。

病床前,亲人悲痛难忍。

弥留时,郑板桥精神再现。

他的儿子问他,有何教诲?郑板桥对他说:“想尝尝你亲手蒸的馍。

”父命难为,平日读书之人在厨房里手忙脚乱,蒸个馍跟上阵打仗一样。

尝试好多次却没有一次成功过。

父亲奄奄一息却没有等到儿子功成。

郑板桥的儿子嚎啕大哭,痛悔平日没有一技之长,并深切感受到小事不易学。

亲手为父亲更寿衣时,发现父亲枕头下留有字条:“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

”顿时震撼,终生铭记。

才明白,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己自强自立。

古训有言“对子女七不责”一、对众不责古人在教育子女时已经懂得不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要保护孩子的尊严,经常被父母不分场合责骂的孩子,不仅不会反思错误,还会变得胆小懦弱,容易产生自卑感极度不自信。

二、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表达自己的悔过,并表示不再犯,就不要再过多的指责,批评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反思错误,过度指责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容易压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萌生有其现实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的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使教育从生产劳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当时的王、史、卜、贞等人就是我国早期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创造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学校萌生的直接条件。

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出现了早期的学校,这些国家正好也是较早产生文字的国家。

知识的积累也使学校教育的产生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的更加深化。

在奴隶社会中,拥有财产、不劳而获者,只能是少数,并且往往是处于权力顶端的少数。

有权、有闲、有钱,进而分化出了一批特殊的教育对象。

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把这些人培养成为本阶级的继承人和统治人才,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统治。

这些都需要创建学校。

在这样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学校产生了。

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

据考证,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王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据我国《礼记》等书记载,在夏朝已出现了“庠”、“序”、“校”等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了“学”、“瞽宗”、“辟雍”、“泮宫”等教育机构的设立,这些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学校。

专题2-1:远古时期的学校1.成均之学“成均”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

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

这时,音乐和舞蹈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

而从事这些文艺活动的人,可能就是氏族和部落上层人物的子弟。

在当时,这些人已有条件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进行学习。

从成均的教育内容以及受教与施教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专门化的趋向,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2.虞庠之学一般来说,古籍中记虞庠之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学校名称。

虞庠之学以孝的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与它的起源有直接关系,《礼记·明堂位》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因其藏过养人之物,则发展成为“善养人”之所。

“庠”在原始公社的最初含义,就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场所。

由于原始社会有敬养老人的风俗习惯,这项工作是由老年人担任的。

他们一面负责饲养牛羊等牲畜,一面兼顾看管少年儿童。

久而久之,“庠”就由单纯饲养牛羊的场所演变为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地方了。

3.庠夏朝的“庠”是从“虞舜”时期的“庠”直接沿袭下来的。

不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夏朝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

奴隶社会的土地占有形式,是奴隶主阶级的“国有制”,这反映在教育制度上则是“学在官府”,所谓“夏后氏养国老于上庠”,夏“庠”是为奴隶主贵族开设的,养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国老”和教育他们的后代。

由此可见,夏朝的“庠”,实际上是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的一种统治工具。

4.序《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

”夏朝的“序”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地方。

夏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他们“伪政尚武”,是武人专政,故有“夏后氏以射造士”之称。

夏朝的“序”把练习骑射做为教育内容,含有武士教育的意义。

5.校《说文》:“校,从木,交声”。

《孟子》中说:“校者,教也。

”夏朝的“校”同“序”一样,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通过十分严格的各项考核。

据考证,“校”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序”略晚一些,其教育意义则比“序”更大一些。

所以夏朝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古代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和兴盛于封建社会,在古代学校几千年的历史轨迹里,古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已具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和知识分子和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机构。

学校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固定的教育场所,使学校有了一个稳定的场地,从而使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学校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由于阶级的产生,学校一开始就被剥削阶级所垄断,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统治阶级控制着教育权,把学校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场所,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夏商周三代的文教政策为“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及其子弟才能享受学校教育,劳动人民子弟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只能接受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隋唐以后,是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使教育变为科举的附庸,统治阶级利用这种方法把教育完全纳入培养官僚人才的轨道。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教合一,学校完全掌握在僧侣手中。

因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士,以宣扬迷信和维护封建秩序的基督教义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3.学校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的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祖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与生产劳动毫无关系。

在欧洲,不论雅典、斯巴达教育还是中世纪的教育,也都只重视思想统治教育和军事体育,而蔑视生产知识的学习。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中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王冠是神学,“七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论证神学的合理性。

4.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古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官学率先兴起,它由地方官府所办,所需经费来源于官府,西周时的“乡学”即是典型的地方官学。

中有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是由封建王朝直接举办和管理,旨在培养各级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私学起于春秋,是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中国的私学伴随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

专题2-2:中国古代学校体制1.私学的兴起公元前8世纪以后,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稷下学宫战国时代的齐国为了培养和延揽人才,实现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在都城临淄设立了一座学校,因位于稷门之下,故称“稷下学宫”。

学宫不但有规模宏大的校舍设施,还有相当正规的教学活动和十分严格的规章制度。

由于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的方针,就读者只发议论而不担责任,因此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活跃,学派林立并存,各派之间围绕天人关系、古今之变、礼法、义利等问题展开辩论,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最盛时期的游学之士多达数千人。

至齐威王、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成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

战国时期的名士邹衍、淳于髡、慎到等都曾在此学习,孟子和荀子又曾在此任职,而荀子曾三度出任学宫的“祭酒”。

3太学与国子监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国子监则由晋代的国子学发展而来,至公元六世纪,隋文帝改国子监为“国子寺”,统一管理国子学、太学等,尔后又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

唐代以后,国子监几经变化,到明代成为兼有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职权范围已大大缩小。

4.私塾与书院私塾在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历史渊源很早,《尚书》中已有记载,单称“塾”。

西周时期,塾是乡学的一种。

一般认为,孔子创立的私学就应当属于“塾”。

由于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缓慢平稳,私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也很少变化,大量存在的私塾为古代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点类似今天的私立大学。

它最早出现在公元639年的唐代初年,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

总观书院教育,其教学内容与官学并无太大不同,但它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除了名师讲授,注重学生自学,同时提倡学术自由和辩论,这都是书院教育有益于后世的特点所在。

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是北宋初年的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在今湖南衡阳市)、岳麓书院(在今湖南长沙市)、睢阳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市)和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庐山),另一说有嵩阳书院(在今河南登封市)而无石鼓书院,其中,以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影响最大。

5.教育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

在古代社会,教育的形式是个别教育,即一个教师教几个或十几个学生,学生不分年级,教材各不相同,在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引经据典,要求学生呆读死记,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等。

这种形式适应了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