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
20本传播学书籍和20本传播学译著

14,《弥漫的传播》杜骏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精神交往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
16,《传播学史》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殷晓蓉译)
17,《世界传播学术史》黄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或2004
18,《社会传播学》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新闻学核心》[共产主义中国]李希光/南方日报出版社
《世界传播学说史》黄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传播理论》小约翰/
《传播政治经济学》莫斯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传播学史》罗杰斯/
《传播理论》塞佛林/
《传播学总论》戴元光★★★
《媒介分析》张咏华/
15,《时装的面貌》[美]克雷克(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6,《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法]阿芒·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7,《全球化与文化》[美]汤姆林森/南京大学出版社
18,《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史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
19,《传播的偏向》[加]英尼斯(出版社保密)
7,《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9,《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10,《传播理论》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2,《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美]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版)
传播学与国际传播

传播学与国际传播参考文献-11、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2、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王怡红著,《人与人的传播¡ª¡ª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4、陈龙著,《大众传播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25、周庆山著,《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董天策著,《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7、马兰等著,《点击传播》,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8、张隆栋著,《大众传播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参考文献-31、China Media Research();2、Communication Theory(/~mryder/itc/comm_theory.html);3、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Theory(/main.cfm/book?reset=1);4、Communication Theory(/journal.asp?ref=1050-3293&site=1)第1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基本问题1、传播、传播理论与传播学;2、传播的概念、定义与特点;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4、传播研究的发展;5、传播研究的流派;6、传播研究的方法;1、传播、传播理论与传播学传播指对人的传播行为、现象的描述;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传播行为、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传播学则为系统解释传播行为、现象和问题的理论体系;2、传播的概念、定义与特点(1)传播的概念Cooley: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Peirce:传播为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实质:传播是社会互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运行。
2、传播的概念、定义与特点(2)传播的定义-1Gode的共享说:传播为¡°一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新闻专业必看的100本书(老师推荐的)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1.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2.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3.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7.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9.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1.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1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8.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9.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20.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传播统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2.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24.[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25.[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26.[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27.[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2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2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130.[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 32.[美]巴顿•卡特等,《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3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又译《媒介通论》),商务印书馆,2000 35.[美]埃默里父子,展江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36.[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7.[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8.[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美]希伦•A•洛厄里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美]巴格迪坎,林珊等译,《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198341.Bruce D.Itule,Douglas A.Anderson:《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Ken Metzler,《创造性的采访》(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Brian S.Brooks,《编辑的艺术》(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4.Kelly Leiter,Julian Harriss,Stanly Johnson,《全能记者必备》(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William C.Gaines,《调查性报道》(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6.Dorothy A.Bowles,Diane L.Borden,《创造性的编辑》(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7.Carole Rich,《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8.[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49.[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199950.[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5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95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54.[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三联书店,北大出版社55.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56.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变迁与对峙》,东方出版社,199457.廖为建,《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58.黄禧祯,《现代公共关系学》,广东高教出版社59.胡屹,《策划学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60.[美]里斯•特劳特,《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61.[美]丹尼斯•威尔科克斯等,《公共关系的战略与战术》,解放出版社62.夏年喜,《世界上最迷人的公关大师》,工商出版社63.[美]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64.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三环出版社65.[日]松下幸之助,《松下经营哲学》,延边大学出版社66.鲍文杰,《世界上最卓越的广告大师》,工商出版社67.[美]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社68.郭肖华,《广告创意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69.吴灿,《策划与广告技巧及误区》,四川人民出版社70.文浩,《新编现代广告策划实务》,蓝天出版社71.卢泰宏等,《广告创意100》,广州出版社72.雪琴,《广告经典100》,广州出版社73.[台]颜伯勤,《成功广告80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7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75.但宝元,《大学修辞》,安徽教育出版社76.朱自清,《论雅俗共赏》,三联出版社77.蓝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78.《中国文学史》79.《唐诗三百首》80.《古文观止》81.《古希腊神话与传说》82.《莎士比亚作品选》83.[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海南出版社,2004 84.赵光忠,《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85.王璞,《企业文化与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86.[德]希格弗里德,《创造力的训练》,贵州人民出版社87.张梅,《心理训练》,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88.[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新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9.苏•吉尔马尼克,《广告媒体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90.[法]洛特非•马赫兹,师淑云等译,《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91.奥美公司,《奥美的观点》,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92.[美]肯罗曼•珍曼丝,《贩卖创意——如何做广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93.[法]让•马贺•杜瑞,《颠覆广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94.[美]路克•苏立文,《文案发烧》,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95.叶茂中,《广告人手记》,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96.[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97.[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8.卡迈利保尔,《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9.[美]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七版),华夏出版社,1999100.[美]所罗门杜卡(Solomon Dutka),《广告目标与效果测定》,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考研 传播学必备书目

15、《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16、《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17、《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9、《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0、《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12、《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4、《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
35、《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年
36、《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7、《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
43、《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约瑟夫塔洛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45、《论出版自由》[英]弥尔顿,商务印书馆
46、《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传播学书目:
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2、《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陕西师范大学考参考书目

陕西师范大学考参考书目————————————————————————————————作者:————————————————————————————————日期:陕西师范大学参考书目001政治经济学院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中国哲学 010103外国哲学010105伦理学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6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或其他版本均可801 《西方哲学史》,赵敦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或全增嘏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或其他版本均可《中国哲学史》,萧蓵父编或其他版本均可030101法学理论602 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02 徐爱国:《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王哲:《政治法律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030201政治学理论604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0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030204中共党史604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0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030301社会学606 王继:《理论社会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新修、新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002历年版806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607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有版本均可80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20401行政管理608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808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参考书目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002国际商学院809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10、609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003教育科学学院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610 司晓宏:《学校管理学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李国庆:《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812 王有智:《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004新闻与传播学院050301新闻学61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813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罗亦澄:《新闻采访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天定、郭奇:《编辑出版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050407广播电视艺术学61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钟大丰、舒晓鸣等:《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郑亚玲、胡滨等:《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814 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毕一鸣:《语言与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泛读近两年专业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现代传播》陕西师范大学参考书目077001教育技术学643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843 冯博琴:《计算机网络》(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蔡皖东:《计算机网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005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050302传播学61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13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天定、郭奇:《编辑出版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006体育学院614 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2005年7月第二版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007文学院6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或其他版本均可801 《西方哲学史》,赵敦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或全增嘏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或其他版本均可《中国哲学史》,萧蓵父编或其他版本均可61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亚非卷)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816 胡安顺、郭芹纳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兰宾汉、邢向东主编:《现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北京大学1997年版陕西师范大学参考书目复试参考书目:010106美学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040102课程与教学论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50101文艺学01、02、03、04方向复试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05方向复试文秘综合: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李芹:《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2方向复试语言学概论:兰宾汉、邢向东主编:《现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03方向复试文秘综合: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李芹:《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050103汉语言文字学胡安顺、郭芹纳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1、02、03、05方向复试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04方向复试文秘综合: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李芹:《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亚非卷)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008外语学院210 李志清总主编:《新大学法语》(2—3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11 乐苓、刘颖主编:《新大学俄语》(1—2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12 《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中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陕西师范大学参考书目会式合作编写1988年第1版214 张书良、赵仲主编:《大学德语》(1—2册),高等教育出版社617 张汉熙、王立礼:Advanced English 《高级英语》修订本(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817 胡壮鳞:《语言学教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009音乐学院050402音乐学618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0月版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版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819 钱仁康:《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版820 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版瓦尔特·辟斯顿:《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吴式凯:《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陈铭志:《赋格曲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619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版李荣有:《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京华出版社2001年5月版821 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版621 彭松、于平:《中国古代舞蹈史纲》,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版822 李永明:《芭蕾教学法》,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部教材唐满城、李正一:《中国古典舞蹈身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622 关苏霞、李国庆:《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24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050401艺术学865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复试科目:050402音乐学01声乐艺术复试:声乐演唱、视唱练耳、英语口试陕西师范大学参考书目02多声部音乐技术理论复试:综合音乐理论面试、钢琴演奏、英语口试03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复试:综合音乐理论面试、乐器演奏、英语口试04舞蹈教学理论研究复试:舞蹈作品表演:在芭蕾舞、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中自选两个舞种;舞蹈基本功与基础教学能力:包括软开度、旋转、弹跳、技巧。
2014-2016cssci收录来源期刊

经济学学科拟收录集刊目录(10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集刊名称 产业经济评论 当代会计评论 海派经济学 会计论坛 金融学季刊 南大商学评论 文化产业研究 新政治经济学评论 制度经济学研究 创刊年 2002 2008 2003 2002 2005 2004 2006 2005 2003 2003 主办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所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等 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中国金融学年会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 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北京大学
历史学学科拟收录集刊目录(16种)
序号 1 2 3 4 5 北大史学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近代史学刊 近代中国 历史地理 集刊名称 创刊年 1993 2006 2001 1991 1981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上海中山学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 主办单位
10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11 判解研究 12 清华法治论衡 13 人大法律评论 14 人权研究 15 私法研究 16 武大国际法评论 17 刑法论丛 18 刑事法评论 19 行政法论丛 20 证券法苑 21 中德私法研究 22 中国国际法年刊 23 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
法学学科拟收录集刊目录(23种)
序号 1 2 法律方法 集刊名称 北大法律评论 创刊年 1998 2002 北京大学法学院 山东大学法律方法论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
3 4 5 6 7 8 9
法律和社会科学 公法研究 国际经济法学刊 金融法苑 经济法学评论 民间法 民商法论丛
传播学研究资料汇总

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资料汇总)- [理论理论]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logs/28679084.html(持续更新) 一、总体研究 1、论中国传播学的发展:/s/reader_4c7a154c010007ca.html 2、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forums/37811/ShowThread.aspx 3、论中国大陆传播学的引进、发展与创新(介 绍):/Abstract.aspx?A=xzsfdxxb-zxsh200302003 4、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介绍): /Article/CJFDTotal-YANJ401.000.htm 5、20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介绍): /product.aspx?product_id=9182334 6、从宣传到舆论导向: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新路向: .hk/TuniS/.hk/mediadigest/20041014_76_1201 32.html 7、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forums/53604/ShowThread.aspx 8、传播学在中国的 30 年: /course/07year/07dzcbx/introduce.html二、断代研究 1、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介绍): /A-fdxb-shkxb200301018.html 2、 2001-2002 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 /spages/91/90610/ 3、2000-2002 年华人传播学研究:大陆以外地区: /xswzxq.asp?id=8 4、2002─2004 年新闻学研究综述: http://220.194.47.126/g2b//newmedia/2005-07/28/content_3 279587.htm 5、2003---2004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 /fantast/blog/item/8fe8bc01f290ba00738da50a.html 6、2004 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介绍): /Abstract.aspx?A=xwj2005030297、2005 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 /20060421/n242932316.shtml 8、2005 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newmedia/2006-02/06/content_4143141.htm 9、2006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报告: http://www.mt.vc/zhishi/Educate/2008/02/666.htm (其他各年份的断代研究参见:/A-xwdx200403001.html 或:/Article/CJFDTEMP-XWDX200701002.htm) 10、创新与发展:新世纪传播学研究: /epublish/gb/paper159/12/class015900002/hwz548253.ht m 11、传播学在中国 20 年:/yl/2008/18746_6.html 12、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 30 年学术论争的历史考察(1978-2008): /news/oldmedia/2008-4-8/n0848713KB9GA705FGDD28_5.sh tml 13、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30 年 12 大热点: /list.asp?unid=4261 或: /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728&Item id=409 14、走向专业化:中国大众传播研究 30 年: /info/info.php?infoid=16091 15、论中国的当代传播学研究: /05cjr/system/2002/04/23/000993696.shtml三、受众研究 中国受众研究 20 年: /05cjr/system/2002/01/21/000817501.shtml四、媒介研究 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点: /product.free.990676.1/ 或: /epublish/gb/paper159/12/class015900002/hwz548233.ht m五、效果研究六、传媒经济研究 1、2005-2007 中国传媒经济研究: /mediablog/user1/zhuanjia78/archives/2008/49095.ht m 2、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news/read_news.php?id=299七、跨文化研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 /book/zhuanti/qkjc/txt/2006-12/12/content_7494227.htm八、心理学研究 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html/2005-4-10/2005410211836.htm九、流派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 /zhexuelunwen/20080419-34844_4.html十、麦克卢汉研究 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研究现状的检讨: /news/read_news.php?id=303十一、范式研究 1、传播研究典范与中国大陆传播研究: /05cjr/system/2002/09/29/001327631.shtml 2、传播研究范式与中国传播学的发展: /diss/118288084045274.html 3、一个传播学本土研究规范的考量: /news/oldmedia/2008-4-14/n0841436CDK3B5E5EH6C5I4.sht ml 4、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rticle.asp?Newsid=4329&type=1002 5、传播学本土化十年研究成果综述: /bbs/index.php?showtopic=338 6、从文献计量学看我国传播 学:/GB/22114/45828/45829/3302109.html十二、专业网站研究 2003 年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回顾: /GB/14677/21963/22062/2302162.html十三、互联网研究 互联网研究现状述评:以中国大陆传播类期刊为例: /?action-viewnews-itemid-135十四、研究著作 1、 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 译著要目: /view/010010MH.html 2、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论文的时空分布与核心著者: /course_ware/diffuse/anli/lwxd14.html 3、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的生态状况(1981-2001): /course_ware/diffuse/anli/lwxd15.html 4、2002 年中国新闻传播学书籍述评: /html/lunwen/12323114741318251.htm十五、国外学者研究 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 /xinwen/2007220234147.htm 附: 中国传播学会(CAC):/历史上的今天:大学生媒介近用与媒介认知状况分析 2 Sep 8, 2008。
我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

我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作者:胡银玉胡河宁来源:《今传媒》2008年第06期彼得·F·德鲁克曾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如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
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
”西蒙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意义,从而揭开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核心内涵。
在美国,组织传播几乎涵盖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方面面。
它所探讨的课题包括组织的结构和概念、人际关系,交流、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等等。
2003年美国的《研究与发展》报告认为,人们之所以对组织传播的研究感兴趣,是因为传播在组织成功中的重要性。
组织中交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成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动机。
而且,传播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组织传播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
然而,在传播学逐步成为显学的今天,我国的组织传播研究仍然处于低迷阶段。
以传播学经典的四大分支学科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维普期刊网,可以发现,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远远少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见表1)。
回顾我国20多年组织传播的研究历程,我们大致经历了引进、形成和初步发展等三个不同阶段。
1988年至1999年为我国组织传播的引进期。
以林瑞基在《深圳大学学报》发表的《组织传播及其效果》(1988)为标志,我国大陆第一次出现了“组织传播”这一研究概念。
在这之前,组织传播仅在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学界产生影响。
第一本组织传播著作是林瑞基于1991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组织传播》。
可惜的是,在此之后就很少看到林瑞基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发表。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论文还有彭凤仪的《论组织与组织传播》(1996),魏永征的《关于组织传播》(1997)等。
与西方发展脉络相似的是,我国最早关注组织传播的并非传播学界的专家,而是管理学科、新闻学科的学者,他们发表的基本上是一些学科介绍性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2004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8)浙江省传播学重点学科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邵培仁,各主题执笔人依次为郑西帆、陈兵、李一峰、陈珂、卢小雁(留芳协助)。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梳理,发现传播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经济与管理、广告与公关理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等几个方面。
与以前的传播学研究相比,学者们在对传播研究多年成果和传播理论基本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传播理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而热点传播现象更引起了学者们对危机传播、健康传播的日益关注;中国媒介管理学正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媒介集团建设与营销管理方兴未艾;网络传播研究继续蓬勃发展,广告公关研究小有成就。
但是在传播批判研究、实证研究、新媒体研究和追赶世界学术潮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中国传播学;现状;回顾;总结;2003-2004年在对2003-2004年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时,我们是以大陆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重要传播学著作和著名传播学术网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适当关注这两年召开的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然后依据学术价值、创新程度和现实意义,对各位专家学者的传播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客观评判,并描述和勾画出两年来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大致轨迹和生态状况。
经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传播研究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以下议题: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经济与管理、广告与公关理论研究、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分析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分析得失,指出优劣,不论是对今后的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还是对当前或今后的传播实践,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播理论与历史2003、2004年度的传播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不少回顾传播学研究历程的文章,同时经典理论课题历久弥新,新的理论课题层出不穷。
对传播学理论研究进行回顾的文章主要有:《论中国大陆传播学的引进、发展与创新》(张健康,《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廖圣清,1/2003/1),《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田中阳,2/2003/5),《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黄旦、丁未,3/2004/1),《从<现代传播>(1994-2003年)管窥我国十年来的传播学研究》(张莹、申凡,4/2004/5)。
张健康以量化分析提示了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的三个阶段特点,认为密切关注现实问题、研究主题广泛、本土化研究有新进展是其优点。
廖圣清也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大、更有针对性、更加规范、与境外传播学界的交流和合作增多、更加深人。
田中阳认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表现为现代化与本土化交融的态势,传播学的现代化首先要强调的是传播观念的现代化,而本土化最重要的内涵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黄旦、丁未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有关传播研究的译著的分析,发现翻译的立足点是试图从传播学科的整体图像选择及组织翻译,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科提供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张莹、申凡通过对《现代传播》十年来传播学研究文章主题、方法归类分析后发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的趋势下,传播理论等传统主题长期受关注,网络传播、传播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拓展,定量方法让位于定性方法,定量研究成果甚少。
从宏观层面对传播学理论进行了有益探讨。
成果主要有:《传播禁止论纲》(彭菊华、吴高福、彭祝斌,5/2003/2),《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源流、认识及评价》(李斯颐,5/11/1),《社会网络化与地域场所化:当代本土传播的内涵及特征》(杨伯溆,5/11/3),《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单波,4/2004/1),《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段京肃,6/2004/5),《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樊葵,7/2003/5),《从冲突到对话——评传播研究典范:结构功能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杨茵娟,8/2004/6)。
彭菊华、吴高福、彭祝斌认为传播禁止作为文化现象,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两大类型。
而信息社会的传播禁止应是有限禁止。
李斯颐对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等进行了探讨,回顾了我国近百年来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过程,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现存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
杨伯淑认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传播就是社会网络传播。
在现代化进程中,本土正逐步被缩减为没有地域文化和历史特征的“场所”。
因此,倚赖双向电子媒介的本土传播所展示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无中心性。
这种传播是与民族、国家等意识形态越来越脱节的传播。
樊葵认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在扮演社会公共机构和经济牟利者的双重角色的同时,突出的表现出对“弱势群体”“传媒歧视”的问题。
2003-2004年度,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传播学经典理论课题研究继续深入,受众理论研究日趋多元化。
这两年既有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的《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张艳红,7/2004/3),也有针对少数民族受众进行研究的《新疆哈萨克族受众分析》(赛来西阿•不都拉[哈萨克族]、阿斯玛•尼亚孜[维吾尔族],7/2004/1),还有介绍评价批判学派受众研究路径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蔡骐、谢莹,9/2004/夏)和《审美经验和文化研究中的‘阅听人’》(臧海群,9/2004/春)。
臧海群、张国良在《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3/2004/1)中指出,受众学的研究由分门别类的关注延伸到全方位的把握,由对应用的强调上升到对理论来源的重视,是受众学说自我意识不断成熟的体现;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有逻辑要求,也反映了自身的发展趋向,并提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
此外,《受众:大众媒介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桥梁——以媒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格特征渐变为例》(李蕾,5/11/1)也值得关注。
文章引入韦伯“现代化”的概念,通过对不同时期以来媒介推出的典型人物的人格特征的渐变过程的分析,认为媒介树立典型人物形象对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与效果理论相关的研究中,议程设置理论仍然是热点。
刘海龙的《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媒体政治——从<事关重要的新闻>说起》(8/2004/2),通过分析艾英戈、金德所著《事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认为此书不仅通过实验法从内在的效度上印证了议程设置,而且促进了议程设置理论第二层的研究。
李本乾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趋势》(7/2004/2),指出目前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呈现4大趋势:1.从检验议题向检验属性扩展;2.从检验外在效果向检验内部形成机制深化;3.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研究向新闻传播学方向回归;4.从单纯的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道路发展。
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有张国良、李本乾的《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4/2004/1),陶建杰的《大众传媒对民工观念的影响力研究》(5/11/2)。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潘忠党在“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的专场报告中,描绘了效果研究的历史特性和文化特性以及背景依赖,指出忽视文化依赖的实证研究的危险,呼吁更加批判地对待这个研究领域的价值与规范假设,并指出了目前中国媒介效果的实证研究忽视批判的眼光。
(9/2004/秋)“媒介素养”的专题讨论也是理论界讨论最集中的话题之一。
臧海群的《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4/2003/6)认为,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动向,不仅是传播学的学科发展从相对自主走向相对自觉的方向,也是信息化社会对传播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其中,木雨编译了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的《美国媒介素质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8/2003/1),认为对于既存的主要分歧的论辩成了推动媒介素质教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开、石丹的《提高媒介传播效果途径新探——媒介素养教育与传播效果的关系》(4/2004/1)在对媒介素养理论和媒介效果研究介绍、分析后认为,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确保积极的传播效果。
陈龙的《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4/2004/4)认为,媒介的全球化在我国引发的跨文化传播、市场化与媒介内容的变迁、媒介再现的感性化等问题,都需要公众的媒介素养在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人格主体重塑、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
此外,李琨的《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8/2003/5),张开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4/2003/2),吴廷俊、舒咏平的《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3/2004/1),郑保章、程佳琳的《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培养》(6/2004/10),张艳秋的《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透析》(4/2004/3),张玲的《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4/2004/4),田维义的《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4/2004/6)等文章从各个方面对媒介素养进行了探讨。
2004年10.8-1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则标志着该专题讨论的一个高峰。
“非典事件”引发的传媒信任危机,使学术界对“SARS个案”给予了广泛关注,并由此进一步引发媒介公信力研究。
前期,学术界关注的是个案本身。
其中《广州非典型性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徐晖明、严三九,9/2003/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流言的主要传播渠道是人际传播中的亲身传播;在可能导致流言盛行的因素中,大多数市民将主要原因归于政府和媒介没有及时发布有关传染病的真实信息;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存在“知识沟”现象,这可能影响到消除流言的效果。
童兵在《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角色审视》(4/2003/5)中认为,中国新闻传媒在非典前期不仅缺位,而且错位,主要原因在于新闻源的垄断和政府信息的不公开,权利归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后期,理论界开始关注由“SARS 事件”为契机引发的危机传播。
杜骏飞的《流言的流变:SARS舆情调查的传播学分析》(13/2003/4)仔细研究了流言在SARS事件中的生成与演变规律,看到新媒介在流言传播中的作用已日益显著的态势。
陆晔的《危机传播:从SARS报道看中国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机制的缺失》(10/2003/12)中,从危机传播层面分析SARS报道,认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传播机制缺失是造成传播不力的重要原因,建立这一机制是“非典”反思的起点和目标。
廖为建、李莉的《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6/2004/12),介绍了美国学术界对现代危机传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