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三基考试29
中医临床三基(医师)基础医学知识方剂学考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医师)基础医学知识方剂学考试题230.(江南博哥)煎煮解表剂时宜用()A.文火B.武火C.先文火后武火D.先武火后文火E.文武火均可正确答案:B231.患者因气郁而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治宜用()A.越鞠丸B.保和丸C.半夏厚朴汤D.平胃散E.厚朴温中汤正确答案:A232.患者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选下列何方治疗最佳()A.大秦艽汤B.小活络丹C.消风散D.牵正散E.川芎茶调正确答案:E233.乌梅丸用药不体现以下哪种情况()A.益气B.养血C.清热D.固E.温中正确答案:D234.清营汤证中舌象为()A.舌绛起刺B.舌绛苔干C.舌绛苔白D.舌绛苔滑E.舌绛苔腻正确答案:B235.患者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宜()A.麻黄汤B.桂枝汤C.银翘散D.桑菊饮E.败毒散正确答案:C236.不属理中丸主治证范畴的是()A.小儿慢惊,胸痹由中焦虚寒所致B.阳虚失血C.脾胃虚寒的呕吐D.脾胃寒湿,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E.脾胃虚寒之下利正确答案:D237.当归在苏子降气汤中的作用是()A.补血活血B.补血养血C.活血消肿止痛D.治咳逆上气E.养血润燥正确答案:D238.黄土汤中附子配白术的意义是()A.温中止泻B.回阳救逆C.温阳健脾D.收敛止血E.温肾止血正确答案:C239.患者身热下利,泻下秽臭大便,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渴,汗多,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A.白头翁汤B.大柴胡汤C.四逆散D.槐花散E.葛根芩连汤正确答案:E240.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功用的方剂是()A.黄连解毒汤B.竹叶石膏汤C.清暑益气汤D.清营汤E.白虎汤正确答案:E241.患者午后身热,其热不扬,身重胸闷,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用()A.青蒿鳖甲汤B.清营汤C.三仁汤D.六味地黄汤E.大补阴丸正确答案:C242.患者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舌苔厚腻。
中医方剂学三基考试29

方剂学三基考试试题科室姓名分数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太平圣惠方》E.《医方集解》2.首先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方的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神农本草经》3.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太平圣惠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我国第一部中成药药典是: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普济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B.《千金方》C.《普济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集解》6.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则的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伤寒明理论》C.《古今名医方论》D.《医方集解》E.《黄帝内经》7.首推以病证分类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景岳全书》E.《普济方》8.首先以组成分类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太平圣惠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伤寒杂病论》9.以治法分类的代表专著是:A.《成方切用》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医方集解》E.《伤寒明理论》10.首次完整地提出“八法”的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医学心悟》C.《黄帝内经》D.《景岳全书》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范畴A.汗、下B.温、补C.固,通D.消.和E.清.吐1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十剂”:A.消、固B.宣、泄C.补、通D.滑、涩E.燥、湿13.王冰所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汗法B.清法C.补法D.消法E.温法14.“冷积不化,腹痛便秘”,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下法B.吐法C.消法D.和法E.温法15.“气滞血瘀”,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和法B.温法C.消法D.下法E.清法16.“痰饮不化”,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清法B.消法C.和法D.下法E.汗法17.首先记载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千金方》E.《医方考》18.驱虫法归属于“八法”中哪一种治法A.补法B.下法C.和法D.温法E.消法19.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与治法的关系A.方从法出B.以法统方C.方以药成D.治法是组方的依据E.方剂是治法的体现20.有关“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论述,始见于:A.《神农本草经》B.《伤寒杂病论》C.《普济方》D.《黄帝内经》E.《本草纲目》21.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D.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E.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22.有关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力大者为君”,君药是方中不可缺少的B.臣药药力小于君药,是辅助君药及治疗兼病的主要药物C.每首方中君臣佐使必须具备D.每味药不一定只任一职E.主病药物能至病所者,不必加用引经药23.据“疗寒以热,而佐以寒”而用之寒药属于:A.君药B.佐药C.使药之引经药D.臣药E.使药之调和药24.以下哪一项不是组成变化的方式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D.治法更换变化E.剂型更换变化25.由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属: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剂型更换变化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E.以上都不是26.由桂枝汤变为小建中汤属: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剂型更换变化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E.以上都不是27.由人参汤变为理中丸属:A.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B.药量.剂型同时变化C.药味、剂型同时变化D.剂型更换变化E.药量增减变化28.煎药用具忌用:A.沙锅B.瓦罐C.搪瓷器D.铁锅E.铝锅29.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A.食后服B.早上空腹服C.食前服D.临睡服E.不拘时服30.补益剂服药时间宜:A.食后服B.空腹服C.食前服D.临睡服E.不拘时服31.煎煮解表剂时宜用:A.文火B.武火C.先文火后武火D.先武火后文火E.以上均不宜32.《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A.314首B.413首C.365首D.5300余首E.13首33.《黄帝内经》共载方剂:A.13首B.23首C.365首D.113首E.314首34.“干霍乱吐泻不得”,宜用:A.下法B.吐法C.清法D.消法E.温法35.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蜜或糖炼制而成的半液体剂型属A.酒剂B.膏剂C.茶剂D.露剂E.丹剂36.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叫做:A.丸剂B.膏剂C.茶剂D.散剂E.丹剂37.反佐药的涵义是:A.用以消除成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B.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C.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同而起加强作用的药物D.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E.直接治疗次要的症状的药物38.下列关于“治法与方剂”的论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确定的治疗方法B.治法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后制订的C.治法是组方的依据D.方剂是治法的体现E.从发展史看,治法是先于方剂而形成的39.现代方剂的分类法主要是:A.以病证分类B.以脏腑分类C.以病因分类D.以治法分类E.以组成分类40.以下哪一项不属“七方”?A.大方B.小方C.急方D.复方E.单方41.五苓散属于“十剂”中的:A.宣剂B.滑剂C.泄剂D.通剂E.湿剂42.瓜蒂散属于“十剂”中的:A.宣剂B.泄剂C.轻剂D.通剂E.重剂43.清燥救肺汤属“十剂”中的:A.燥剂B.湿剂C.补剂D.通剂E.重剂44.补阳还五汤属于“八法”中的A.消法B.补法C.温法D.和法E.清法45.吐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痰涎阻塞在咽喉证B.顽痰蓄积在胸膈证C.宿食停滞在胃脘证D.误食之毒物尚留胃中证E.湿浊困阻于脾胃证46.消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中医三基的试题及答案

中医三基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医三基指的是以下哪三个方面?A.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B. 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C. 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D.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答案:A2.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什么?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气血津液D. 病因病机答案:A3. 在中医中,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哪一个?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4.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摸C. 望、闻、问、听D. 望、闻、问、诊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A. 整体观念B. 辨证论治C. 个体化治疗D. 标准化治疗答案:D二、多选题6. 中医三基中的“基本知识”包括哪些内容?A. 中医基础理论B. 中医诊断学C. 中医方剂学D. 中医内科学答案:A, B, C, D7.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A. 草药B. 针灸C. 推拿D. 手术答案:A, B, C8.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的“基本技能”?A. 脉诊技能B. 草药识别C. 针灸操作D. 病例分析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9. 中医三基是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基础,不包括西医内容。
答案:正确10.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的“治未病”理念。
答案: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是指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干预,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和畅、脏腑功能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对生命过程的重视。
12. 描述中医中“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力,包括呼吸的气、脏腑的功能活动等;“血”是指流动在脉中的红色液体,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切正常水液,包括体液、分泌物等。
方剂学三基试题及答案

方剂学三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下列哪项不是方剂学研究的内容?A. 方剂的配伍B. 方剂的剂型C. 方剂的临床应用D. 药物的化学成分答案:D2.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李时珍C. 孙思邈D. 华佗答案:A3. 以下哪个方剂不是用于治疗感冒的?A. 银翘散B. 桂枝汤C. 四君子汤D. 麻黄汤答案:C二、多选题1. 方剂学中,下列哪些是方剂的基本作用?A. 调和阴阳B. 补虚泻实C. 清热解毒D. 活血化瘀答案:A B C D2. 下列哪些是方剂学中常用的剂型?A. 汤剂B. 丸剂C. 散剂D. 膏剂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 所有的方剂都必须经过临床试验才能用于治疗。
答案:错误2. 方剂学是研究药物配伍、剂型、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答案:正确3. 方剂中的君药是方剂中最重要的药物,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正确四、填空题1. 方剂学中,方剂的配伍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药、臣药、佐使药2. 根据方剂的组成,方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单味方、复方、合方五、简答题1. 简述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药物的配伍、剂型和临床应用,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方剂学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描述方剂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原则。
答案:方剂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原则是指在方剂中,君药是主药,起到治疗疾病的主要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增强治疗效果;佐药协助君药和臣药,调和药性;使药则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或消除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三基方剂试题及答案

三基方剂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三基方剂?A. 三种基本的中药方剂B. 三种基本的西药方剂C. 三种基本的药膳方剂D. 三种基本的中药、西药和药膳方剂答案:A2. 三基方剂通常包括哪三类药物?A. 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B. 活血药、利湿药、安神药C. 消食药、止咳药、通便药D. 以上都不是答案:A3. 解表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清热解毒B. 补益身体C. 调和脏腑D. 发散风寒答案:D4. 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症状?A. 感冒发热B. 咳嗽痰多C. 消化不良D. 心悸失眠答案:A5. 补益药的作用原理是什么?A. 通过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治疗疾病B. 通过排除体内毒素来治疗疾病C. 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治疗疾病D. 通过抑制病原体生长来治疗疾病答案:A6. 下列哪项不是解表药的代表药物?A. 麻黄B. 桂枝C. 黄连D. 荆芥答案:C7. 清热药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A. 黄芩、黄连、黄柏B. 人参、黄芪、白术C. 茯苓、泽泻、车前子D. 陈皮、半夏、枳实答案:A8. 补益药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A. 人参、黄芪、白术B. 黄芩、黄连、黄柏C. 茯苓、泽泻、车前子D. 陈皮、半夏、枳实答案:A9. 补益药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A. 避免过量使用B. 避免与解表药同时使用C. 避免与清热药同时使用D. 以上都是答案:D10. 三基方剂的配伍原则是什么?A.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B.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配伍C. 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适当的药物D. 以上都是答案:D。
中医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医“三基”1.中焦的功能特点可概括为如衡、如雾、如沤、如露、如渎。
2.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肾、心、肝、脾四脏关系最密切。
3.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大肠主传导糟粕。
4.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肝与肺。
5.罢极之本是指肝。
6.人体“气之根”是肾。
7.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的主要气是元气。
8.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是肺肝脾。
9.气机升降之枢纽是脾胃。
10.宗气生成与脾胃肾有关。
11.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12.宗气汇聚于丹田。
13.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气随津脱。
14.与津液排泄障碍最相关的脏是肾膀胱。
15.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两种力量应是推动力与防御力。
X型题1.与肾密切相关的有骨。
2.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是冲脉。
3.有防止出血功能的脏是肝。
4.与气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肺。
5.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宣发、温煦、固摄、防御、推动。
填空题1.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运化水谷和生化精气两个方面。
2.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为同源、又称为相表里。
3.能行气血、司呼吸的气是中气,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营气。
4.血液的循环和津液的分布依靠气的推动作用,失控流失是因为气的固摄作用减弱。
5.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元气,也称为先天之气。
6.津液的排泄途径除了呼吸和排便,还包括汗液和尿液。
7.“气机失调”中,气下降过度而上升不及的称为气陷,而气的内外出入受阻则称为气闭。
8.营气具有全身营养和生成血液的作用,而宗气与肢体的温度和活动密切相关。
9.“血为气之母”的具体体现在血液和气的互相转化等方面。
10.津液对气的作用体现在滋润和运输方面。
是非判断题1.错2.错3.错4.错5.对6.错7.错8.对9.错10.错名词解释题1.泻南补北:一种治疗方法,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用泻心火来滋养肾水,也称为泻心补肾法。
2.胃主通降:胃是脏腑中最为重要的消化器官,也具有通达上下的作用,能够促进气血的运行和降低胃肠内的压力。
中医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是()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经络学说D. 十二经络学说答案:A. 阴阳学说2.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医的四诊方法之一?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答案:D. 切诊3. 中医按照经络学说划分人体经络,共有几条经络?A. 8条B. 12条C. 14条D. 20条答案:B. 12条4.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A. 针灸B. 推拿C. 中药D. 手术答案:A. 针灸、B. 推拿、C. 中药5. 中医望诊主要观察()A. 脉象B. 精神状态C. 舌苔D. 皮肤颜色答案:C. 舌苔二、判断题1. 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答案:正确2. 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确定病情。
()答案:正确3. 中医治疗中,采用推拿手法可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循环。
()答案:正确4.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目的。
()答案:正确5. 中医望诊主要通过观察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阐述中医的阴阳学说。
答: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阴阳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保持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2. 请简述中医的四诊方法。
答:中医的四诊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身体的声音来判断病情;问诊是医生与患者进行对话,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和脏腑状况。
3. 中医药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答:中医药治疗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药物成分可以通过各个部位的经络分布,进入到病变部位,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中药师三基试题及答案

中药师三基试题及答案1. 中药学中“四气”指的是什么?- A. 寒、热、温、凉- B. 酸、苦、甘、辛- C. 辛、咸、酸、苦- D. 甘、酸、苦、咸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五味?- A. 甘- B. 酸- C. 辛- D. 淡答案:D3. 请列举三种常用的解表药。
- A. 薄荷、荆芥、桑叶- B. 黄连、黄芩、黄柏- C. 茯苓、白术、甘草- D. 丹参、红花、川芎答案:A4. 中药的“归经”是指什么?- A. 中药的产地- B. 中药的炮制方法- C. 中药的性味- D. 中药作用的经络答案:D5. 下列哪项是中药的“十八反”?- A. 甘草反甘遂- B. 人参反附子- C. 黄连反乌头- D. 以上都是答案:D6.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中,“升”是指什么?- A. 药性向下- B. 药性向上- C. 药性向外- D. 药性向内答案:B7. 中药的“七情配伍”中,“相恶”是指什么?- A. 两种药物共同使用时,药效增强- B. 两种药物共同使用时,药效减弱- C. 两种药物共同使用时,产生毒性- D. 两种药物共同使用时,产生新的功效答案:B8. 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君药”指的是什么? - A.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 辅助作用的药物- C. 调和作用的药物- D. 引导作用的药物答案:A9. 中药的“四性”指的是什么?- A. 寒、热、温、凉- B. 酸、苦、甘、辛- C. 辛、咸、酸、苦- D. 甘、酸、苦、咸答案:A10. 中药的“五味”指的是什么? - A. 甘、酸、苦、辛、咸- B. 寒、热、温、凉、平- C. 辛、咸、酸、苦、甘- D. 酸、苦、甘、辛、淡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三基考试试题科室分数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经》 D.《太平圣惠方》E.《医方集解》2.首先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方的是:A.《黄帝经》 B.《五十二病方》 C.《伤寒杂病论》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神农本草经》3.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经》 D.《太平圣惠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我国第一部中成药药典是: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经》 D.《普济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 B.《千金方》 C.《普济方》 D.《伤寒明理论》E.《医方集解》6.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则的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 B.《伤寒明理论》 C.《古今名医方论》 D.《医方集解》E.《黄帝经》7.首推以病证分类的医书是:A.《黄帝经》 B.《五十二病方》 C.《伤寒杂病论》 D.《景岳全书》E.《普济方》8.首先以组成分类的医书是:A.《黄帝经》 B.《五十二病方》 C.《太平圣惠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伤寒杂病论》9.以治法分类的代表专著是:A.《成方切用》 B.《黄帝经》 C.《伤寒杂病论》 D.《医方集解》E.《伤寒明理论》10.首次完整地提出“八法”的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 B.《医学心悟》 C.《黄帝经》 D.《景岳全书》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畴A.汗、下 B.温、补 C.固,通 D.消.和 E.清.吐1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十剂”:A.消、固 B.宣、泄 C.补、通 D.滑、涩 E.燥、湿13.王冰所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汗法 B.清法 C.补法 D.消法 E.温法14.“冷积不化,腹痛便秘”,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下法 B.吐法 C.消法 D.和法 E.温法15.“气滞血瘀”,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和法 B.温法 C.消法 D.下法 E.清法16.“痰饮不化”,宜用哪一治法治疗A.清法 B.消法 C.和法 D.下法 E.汗法17.首先记载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经》 D.《千金方》E.《医方考》18.驱虫法归属于“八法”中哪一种治法A.补法 B.下法 C.和法 D.温法 E.消法19.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与治法的关系A.方从法出 B.以法统方 C.方以药成 D.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E.方剂是治法的体现20.有关“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论述,始见于: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普济方》D.《黄帝经》E.《本草纲目》21.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D.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E.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22.有关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力大者为君”,君药是方中不可缺少的B.臣药药力小于君药,是辅助君药及治疗兼病的主要药物C.每首方中君臣佐使必须具备D.每味药不一定只任一职E.主病药物能至病所者,不必加用引经药23.据“疗寒以热,而佐以寒”而用之寒药属于:A.君药 B.佐药 C.使药之引经药 D.臣药 E.使药之调和药24.以下哪一项不是组成变化的方式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D.治法更换变化E.剂型更换变化25.由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属: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E.以上都不是26.由桂枝汤变为小建中汤属: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E.以上都不是27.由人参汤变为理中丸属:A.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B.药量.剂型同时变化C.药味、剂型同时变化 D.剂型更换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28.煎药用具忌用:A.沙锅 B.瓦罐 C.搪瓷器 D.铁锅 E.铝锅29.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A.食后服 B.早上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30.补益剂服药时间宜:A.食后服 B.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31.煎煮解表剂时宜用:A.文火 B.武火 C.先文火后武火 D.先武火后文火 E.以上均不宜32.《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A.314首 B.413首 C.365首 D.5300余首 E.13首33.《黄帝经》共载方剂:A.13首 B.23首 C.365首 D.113首 E.314首34.“干霍乱吐泻不得”,宜用:A.下法 B.吐法 C.清法 D.消法 E.温法35.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蜜或糖炼制而成的半液体剂型属A.酒剂 B.膏剂 C.茶剂 D.露剂 E.丹剂36.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叫做:A.丸剂 B.膏剂 C.茶剂 D.散剂 E.丹剂37.反佐药的涵义是:A.用以消除成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B.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C.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同而起加强作用的药物D.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E.直接治疗次要的症状的药物38.下列关于“治法与方剂”的论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确定的治疗方法B.治法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后制订的C.治法是组方的依据D.方剂是治法的体现E.从发展史看,治法是先于方剂而形成的39.现代方剂的分类法主要是:A.以病证分类 B.以脏腑分类 C.以病因分类 D.以治法分类 E.以组成分类40.以下哪一项不属“七方”?A.大方 B.小方 C.急方 D.复方 E.单方41.五苓散属于“十剂”中的:A.宣剂 B.滑剂 C.泄剂 D.通剂 E.湿剂42.瓜蒂散属于“十剂”中的:A.宣剂 B.泄剂 C.轻剂 D.通剂 E.重剂43.清燥救肺汤属“十剂”中的:A.燥剂 B.湿剂 C.补剂 D.通剂 E.重剂44.补阳还五汤属于“八法”中的A.消法 B.补法 C.温法 D.和法 E.清法45.吐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痰涎阻塞在咽喉证 B.顽痰蓄积在胸膈证 C.宿食停滞在胃脘证D.误食之毒物尚留胃中证 E.湿浊困阻于脾胃证46.消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气血聚结证 B.痰浊壅聚证 C.食滞虫积证 D.水湿停滞证 E.燥屎结证47.组成方剂的依据是:A.药物—B.证候 C.病因 D.治法 E.以上都不是48.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A.治疗次要症状 B.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 C.制约君药的毒、烈性D.起反佐作用 E.治疗兼证49.由四逆汤变成通脉四逆汤属: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E.以上都不是50.清热剂的煎煮法是:A.文火久煎 B.武火急煎 C.先武火后文火煎E.先文火后武火煎51.滋补剂的煎煮法是:A.文火久煎 B.武火急煎 C.武火久煎 D.先文火后武火煎 E.以上都不是52.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组成变化的依据?A.兼证的有无 B.邪正的虚实 C.病情的轻重E.体质的强弱53.麻黄汤组成药物中无:A.麻黄 B.芍药 C.桂枝 D.杏仁 E.炙甘草54.麻黄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 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55.麻黄汤可用治:A.外感风寒表虚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咳逆痰喘证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 E.以上均不是56.有关麻黄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麻黄为君,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桂枝为臣,温经散寒,解肌发表C.杏仁为佐,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D.炙甘草为使,益气补中,调和诸药E.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发汗力强57.麻黄汤的君药是:’A.桂枝 B.杏仁 C.炙甘草 D.麻黄 E.以上均不是58.患者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麻杏甘石汤 B.麻黄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E.止嗽散59.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A.汗出 B.恶寒发热 C.头疼身痛 D.舌苔薄白 E.脉浮紧60.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A 《A翔散 B.败毒散 C.小青龙汤 D+麻黄汤 E.桂枝汤61.桂枝在麻黄汤中的作用是:A.调和营卫 B.解肌发表,散寒 C.活血化瘀 D.温阳化软 E.化气利水62.桂枝汤组成药物中无:A.桂枝 B.芍药 C.炙甘草 D.干 E.大枣63.桂枝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64.外感寒表虚证,治宜:A.麻黄汤 B.败毒散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E.九味活汤65.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用量的比例是:A.1:1 B.1:2 C.2:1 D.3:1 E.1:36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助卫阳,通经络 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调和营C.生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D.大枣为佐,助芍药以和营血,益气补中’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67.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是:·A.调和营卫 B.发散风寒 C.解肌发表 D.养阴和背·E.调和脾胃68.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不同症状是:,,A.恶寒发热 B.头痛 C.汗出 D.苔白 E.脉浮69.患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治宜:A.麻黄汤 B.麻杏甘石汤 C.三拗汤 D.桂枝汤 E.九味羌活汤70.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是:A.麻黄汤 B.小青龙汤 C.桂枝汤 D.参饮 E.败毒散71.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72.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A.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B.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C.发汗祛湿,兼清里热D.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E.祛暑解表,化湿和中73.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治宜:A.羌活胜湿汤 B.麻杏甘石汤 C.桂枝汤 D.九味羌活汤 E.麻黄加术汤74.药物配伍上,体现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的方剂是:· 浮。
治宜: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76.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用的分剂是: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77.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A.麻黄 B.桂枝 C.生 D.炙甘草 E.五味子78.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 B.麻黄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