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合集下载

《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精选文档

《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精选文档

《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被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不仅是滇藏川等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商品流通的纽带,其延伸亦见证着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播与变迁。

由KBS和NHK合作摄制的《茶马古道》系列纪录片,在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表现出与古道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彰显出茶马古道所具有历史凝重感和中国的边疆地域特色。

一、地域饮食文化:“盐”浓于水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西藏地区的游牧民族以“乳肉结合”为饮食结构。

而本系列片中的《喜马拉雅盐道》和《盐井盐女儿辛》两集分别以“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和“盐井乡”为主要拍摄地点,向受众展示出中国边疆地区别开生面的饮食文化图景。

“盐”构成了地域饮食文化与经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也成为西藏羌族和各民族贸易往来的纽带。

《喜马拉雅盐道》纪录了边境地区的藏族游牧民采盐和易盐的经过,表现了西藏扎布耶盐湖和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日常景观。

片中以近景拍摄两位先遣队员蹲在雪白的盐场用牦牛角敲击的采盐过程,大块的盐被粉碎成细小的盐粒,最后被装入羊毛做成的鞍囊并由牧民熟练地封住袋口。

原始的采盐过程看似枯燥且费力,但对于这些常年居住在边疆地区的游牧民而言,盐是他们除了牦牛肉之外“换取”其他食物来源的主要途径。

由于食盐极为稀缺,所以在西藏毛贡为期一个月的易物过程中,盐是尼泊尔人最希望换取的商品。

实际上,“以物换物”在西藏边境地区已十分常见,家庭手工业与农副产品是主要的交换物品。

“藏区内部的商品交换,主要是青稞、酥油、牦牛、茶叶等商品。

藏族与外部的商品交换,是用药材、牲畜、皮毛等商品换回盐、茶、布、铁等。

”[1]通过易物,西南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能够各取所需,如片中杜坡马帮与胡里科村的“龙帕”人进行盐和玉米的交换等等。

距离海岸数千公里的神秘的盐井乡坐落于西藏东部,却是“茶马古道”中迄今唯一存在的原始晒盐地区。

在《盐井盐女儿辛》中描述了加达村落的最原始的人工制盐法,向受众诉说了西藏东部盐井乡独特的“红盐”与“钟乳盐”的传奇故事。

临沧的茶马古道: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临沧的茶马古道: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临沧的茶马古道: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临沧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界,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承载了数百年来茶马古道的历史和文化。

茶马古道是一条连接中国内陆和西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见证了临沧这片土地上的变迁和繁荣。

茶马古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那个时期,临沧作为一个重要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基地,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之一。

那个时候,人们用马匹运送临沧的茶叶和其他物品到中国的内陆和遥远的西方地区,同时也带回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

几个世纪以来,茶马古道的繁荣为临沧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当时的临沧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贸易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旅行者前来交流和商业活动。

临沧的茶叶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茶马古道上的商人和旅行者带来了不同地区的种子和植物,丰富了临沧的农作物和园艺文化。

在茶马古道上,不仅有物质贸易的交流,也有文化的交融。

临沧以其背靠缅甸、老挝等国家,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茶马古道上的商人和旅行者带来了不同地区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融合于临沧这片土地上的多元文化中。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使临沧独具特色,也为临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创造力。

茶马古道的历史和文化在临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如今,临沧的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这段悠久的历史。

沿着茶马古道,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临沧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感受着茶马古道上商人和旅行者曾经所见证的繁荣和辛酸。

临沧的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古老的贸易通道,更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通过茶叶的运输和文化的传播,临沧与世界各地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和融合。

茶马古道的历史和文化在临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了这个地方独特和宝贵的财富。

在未来,临沧将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茶马古道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这段悠久的历史,感受临沧的魅力。

《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为最 珍 贵 的 “钟乳 盐 ”。纳 两 女 子加 诗 永 郡 的17块 “神化 ”并赋予了特殊 的精神寄托 。此外,“普洱 茶”
盐 田下 形成 的钟 乳石 状 的盐 ,在 特 写镜 头下显得 纯 是布 朗族 居 住地 的代 表性 农 作物 之一,也是布 朗族
洁无暇 ,因此 这类盐往往 用于特殊节 目的祭祀活动 。 人 的经济 收入 的主要 来源 。用上 摇镜 头突 显了布 朗
“换 取 ”其 他食 物来 源 的主要 途径 。由于 食盐极 为 稀缺 ,所 以在 西藏 毛 贡为 期一 个月的易物 过程 中, 盐是 尼泊尔人最 希望换 取 的商品。实际上 ,“以物 换 物 ”在 西 藏 边境 地 区 已十分 常见 ,家 庭手工 业与农 副产 品是主要的 交换 物品 。“藏区 内部 的商品交换 , 主要是青 稞 、酥 油 、牦 牛 、茶 叶 等商品。藏 族 与外部 的商品交换 ,是 用药材 、牲 畜 、皮毛 等商品 换 回盐 、 茶 、布 、铁 等。”l1 通过 易物 ,西 南部边疆 地 区的少数
一 、 地 域 饮 食 文 化 : “盐 ”浓 于 水
在人们 的传 统 印 象中,西 藏地 区 的游牧 民 族 以 “乳 肉结合 ”为饮食 结 构 。而 本系列片中的 《喜马拉 难盐道 》和 《盐 井盐 女儿 辛》两集分别 以 “西 藏羌塘 自然保护 区 ”和 “盐井 乡”为主要 拍 摄 地点 ,向受 众 展示出中国边疆 地 区别开生面 的饮食文化 ,目的是令 盐 水 的纯 度 更 在 边 疆 地 区 ,众多 民族 至今 都 对 “自然 ”充 满 了崇
高 。最 后把 盐 水 浇至 盐 田上编 制 的篮 筐 (避 免 损坏 拜 与敬畏之情 ,信仰的对 象范围极 为广泛 ,如 自然山
盐 田表面 )中。加达 村 因特殊 的地 理条 件 (盐 田中的 川 、目月星辰 等 等 。正如 恩格 斯指 出的 :“一个 部 落

论电视剧《茶马古道》阐释的文化价值

论电视剧《茶马古道》阐释的文化价值

作者: 王春丽;切吉卓玛
作者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78页
主题词: 电视剧;茶马古道;文化价值
摘要:在电视剧《茶马古道》中,“茶马古道”不仅给人物提供了一个活动背景和舞台,而且自身也成为一个“角色”,构成一种民族历史、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除了原本意义上的滇、藏两地茶马互市的经济交通要道,更多的是作为向人们展示电视剧蕴涵的民俗学价值、生命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和宗教学价值的文化长廊。

论茶马古道文化雕塑里的文化内涵

论茶马古道文化雕塑里的文化内涵

论茶马古道⽂化雕塑⾥的⽂化内涵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不丹、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红海海岸。

滇藏茶马古道⼤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泪,中间经过今天的⼤理⽩族⾃治州和丽江地区、⾹格⾥拉进⼊西藏,直达拉萨。

有的从西藏转⼝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马古道铜雕,园林⼈物铜雕,园林景观雕塑马匹铸铜雕塑,户外景观铜雕,动物雕塑定制茶马⼈物铜雕,园林情景雕塑,民俗⽂化铜雕茶马古道是⼀条主要穿⾏于今藏、川、滇横断⼭脉地区和⾦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式的古代商道。

它作为⼀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原城镇化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

在今天,茶马古道⽆论在⾃然资源还是⽂化资源上都是⼀条具有国际影响⼒的古道,因此它同样具有巨⼤的国际旅游市场潜⼒。

茶马商⼈雕塑,民族⽂化铜雕,⼤型园林雕塑定制茶马古道⼈物雕像,情景雕塑,民间⽣活铜雕民族特⾊主题雕塑,商⼈铸铜雕塑,⽂化艺术铜雕茶马古道,主要兴起于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是连接横断⼭脉与喜马拉雅⼭脉两⼤民族⽂化带的⾛廊,它是东西⾛向,与呈南北⾛向的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交汇并且部分融合,它以背夫、马帮和牦⽜驼队为运输载体,它萌发于唐,形成于宋明,在清代达到⿍盛。

当然,“茶马古道”只是⼀个狭义的概念,事实上,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蜀地的商⼈们就度过⼤渡河与河西的商⼈们进⾏着物产交换,⽽且茶马古道上的交换商品不只是茶,就像丝绸之路的交换商品也不只是丝绸⼀样,只是以茶叶贸易为主。

探秘茶马古道领略中国古代贸易之路的风情

探秘茶马古道领略中国古代贸易之路的风情

探秘茶马古道领略中国古代贸易之路的风情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是连接华夏大地与西南边疆的咽喉要道。

它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贸易品,将中国的文化、商品和信息传播到内陆和其他国家。

茶马古道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秘茶马古道,领略中国古代贸易之路的风情。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茶马古道起源自中国西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东汉末年,为了解决边疆驻军的口粮问题,汉武帝将西域进贡的马匹运往内地,途经西南地区。

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军队战斗力,还将中原地区的茶叶带到了西南地区。

从此,茶马贸易渐渐兴起。

二、茶马古道的重要性1. 经济贸易:茶马古道成为了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贸易通道。

通过茶马古道,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得以运往内地以及海外,西方的马匹、玛瑙等物品也通过这条古道进入中国。

这一系列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拓宽了人们的交流与合作。

2. 文化交流:茶马古道的发展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与西南地区的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

茶马古道上的商人、旅人、传教士等不同身份的人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语言、习俗等,激发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 地缘政治:茶马古道的存在,影响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通过茶马古道,中国建立了与西南边疆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茶马古道上的商业交往,也使得中国与西南邻国的政治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和平友好的模式。

三、茶马古道上的风景与故事1. 壮美的自然风光:茶马古道途经地势险峻的山地和湖泊,风景秀丽,美不胜收。

例如,云南省的丽江古镇和大理古城,以及四川省的峨眉山等,都是茶马古道上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

2. 勤劳智慧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上的各个驿站和集市,是不同民族交流的重要场所。

茶马古道云南的历史文化古道

茶马古道云南的历史文化古道

茶马古道云南的历史文化古道茶马古道:云南的历史文化古道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自古以来就与茶马古道紧密相连。

茶马古道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道系统,连接了中国的云南、四川和西藏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和其对云南地区的影响。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茶马古道起源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时期,是中国南方与西南地区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

此后,随着茶叶、马匹和其他商品的交流蓬勃发展,茶马古道逐渐形成并延伸至今。

在宋朝和元朝时期,茶马古道达到鼎盛,成为大量商品、文化和技术交流的重要通道。

尤其是茶叶的传播,对中原地区的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茶马古道的文化1. 茶文化茶马古道的存在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

云南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中原地区和其他地方。

这不仅促进了茶叶在全国范围的传播和消费,也带动了相关的茶艺、茶具和茶文化的发展。

2. 传统手工艺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互动催生了许多传统手工艺的繁荣。

其中包括剪纸、木雕、银饰以及纺织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商品交流的结果,也是当地艺术和文化的体现。

3. 文化交流茶马古道连接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贸易和人员往来,不同地区的人们学习、借鉴和融合对方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音乐、舞蹈和宗教信仰。

三、茶马古道对云南的影响1. 经济发展茶马古道为云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特产茶叶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使得云南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贸易市场。

茶叶产业不仅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还推动了云南的农业和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2. 文化传承茶马古道对云南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手工艺、茶文化、民俗习惯等都得以保留和发扬。

茶马古道沿线的村落和古迹成为了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

3. 地方发展茶马古道连接的城市和村落沿线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交通和贸易的便利性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让沿线的农村地区受益。

纪录片《茶马古道》的文化解读

纪录片《茶马古道》的文化解读
用 的木 棍 、盛 放牦 牛奶 的大 木桶 ,都 是
纪 录片 《 茶马 古道 》以古 道沿 途 的文化 正 是藏 地宗 教文 化 的缩影 。对 于藏 民来 充 满独 特地 域色 彩的制 作工 具 ,挤 牦牛
现象 为 主线 ,以雄伟 壮丽 的地 域景 观背 说 ,藏传 佛教 早 已在他们 社会 生 活的方 奶 、搅拌 、成 型 ,伴 随着 牧牛 藏 民 口中 景 ,通 过对 山地族群 及其 生活 方式 的介 方 面 面根深 蒂 固 ,并 且早 已植人 心灵 。 绍 ,将这 条古 老商 路 上 的藏茶 、制盐 、 的歌谣 ,就是 传统 的酥 油制 作过 程。酥
《 茶马古道》 ( A s i a n C o r r i d o r i n H e a v e n ), 在 两个 方 面 :一 是 生 死 轮 回 、因果 报 应 、 由韩 国 K B S电视 台 和 日本 放 送 协 会 N HK 出世 、虚 空 、无 我 、荣辱 无争 ,迷 信 、
种 带有 浓厚 神秘分 为 的习俗 ,赋 予 了他 大 限度上 做到 了 以客 观平 等 的视 角表 现 世的轮 回做准备。到达拉 萨朝圣完成后 , 文化。 拉 巴反 省 自己过 去酗 酒 、生 活懒 散 ,并 们 浪 漫而又 传奇 的色彩 ,也赋 予 了茶 马 茶马古道上承载着茶 、马帮 、盐井 、 表示 无论 有 没有 地狱 他都要 多行 善事 。 古道一种神奇 内涵 。《 最后的马帮 》 一集 , 宗教 、 商业 贸易等文化现象 , 一方 面 , 《 茶 千年 的宗教文化教 会藏 民如何看 待生死 , 5 1 岁的领 队 “ 马锅 头” 贾 马诺瓦 ,跑 马 马古 道 》忠实 于古 道文 化 ,把古 道 上 的 注 定 了五位 朝圣 者 的心灵朝 圣之 旅永 远 帮 已经有 3 5 个 年头 。每年他 都会带领 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作者:路征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1期被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不仅是滇藏川等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商品流通的纽带,其延伸亦见证着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播与变迁。

由KBS和NHK合作摄制的《茶马古道》系列纪录片,在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表现出与古道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彰显出茶马古道所具有历史凝重感和中国的边疆地域特色。

一、地域饮食文化:“盐”浓于水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西藏地区的游牧民族以“乳肉结合”为饮食结构。

而本系列片中的《喜马拉雅盐道》和《盐井盐女儿辛》两集分别以“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和“盐井乡”为主要拍摄地点,向受众展示出中国边疆地区别开生面的饮食文化图景。

“盐”构成了地域饮食文化与经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也成为西藏羌族和各民族贸易往来的纽带。

《喜马拉雅盐道》纪录了边境地区的藏族游牧民采盐和易盐的经过,表现了西藏扎布耶盐湖和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日常景观。

片中以近景拍摄两位先遣队员蹲在雪白的盐场用牦牛角敲击的采盐过程,大块的盐被粉碎成细小的盐粒,最后被装入羊毛做成的鞍囊并由牧民熟练地封住袋口。

原始的采盐过程看似枯燥且费力,但对于这些常年居住在边疆地区的游牧民而言,盐是他们除了牦牛肉之外“换取”其他食物来源的主要途径。

由于食盐极为稀缺,所以在西藏毛贡为期一个月的易物过程中,盐是尼泊尔人最希望换取的商品。

实际上,“以物换物”在西藏边境地区已十分常见,家庭手工业与农副产品是主要的交换物品。

“藏区内部的商品交换,主要是青稞、酥油、牦牛、茶叶等商品。

藏族与外部的商品交换,是用药材、牲畜、皮毛等商品换回盐、茶、布、铁等。

”[1]通过易物,西南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能够各取所需,如片中杜坡马帮与胡里科村的“龙帕”人进行盐和玉米的交换等等。

距离海岸数千公里的神秘的盐井乡坐落于西藏东部,却是“茶马古道”中迄今唯一存在的原始晒盐地区。

在《盐井盐女儿辛》中描述了加达村落的最原始的人工制盐法,向受众诉说了西藏东部盐井乡独特的“红盐”与“钟乳盐”的传奇故事。

本片中详实纪录了藏族村落加达的人工制盐途径:首先从公用的盐井中打上盐水,其次在各家水池中沉淀杂质约三天左右,目的是令盐水的纯度更高。

最后把盐水浇至盐田上编制的篮筐(避免损坏盐田表面)中。

加达村因特殊的地理条件(盐田中的红土),出产当地游牧民族世世代代都使用的“红盐”,他們用皮革包裹着的酥油去盐井换取红盐和大麦。

除了出产有名的红盐,还有当地制盐女子视为最珍贵的“钟乳盐”。

纳西女子加诗永郡的17块盐田下形成的钟乳石状的盐,在特写镜头下显得纯洁无暇,因此这类盐往往用于特殊节日的祭祀活动。

关于“盐”的由来在盐井乡有古老的传说,此片通过采访下盐井村中的纳西族东巴教大祭司沙贡,口述“梅里雪山的女儿达美雍雪山赐予盐井人金鸡和银鸡”的传说,以拉近神秘的盐井乡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自古以来雪山在西藏被视为神的化身,少数民族也有祭山神的仪式。

而盐的由来与当地雪山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出纳西族人对于盐的珍视,另一方面彰显出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盐所代表的古老地域的文化缩影。

历史上曾作为吐蕃通往南诏国的必经之地的盐井,因纪录片中描述的纳西女子的原始的的制盐画面,彰显出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纯粹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传达出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状貌以及西藏东部传统村落的质朴之美。

二、地域民间信仰:源于“自然”除了饮食文化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地域文化还包括如宗教、礼仪和法律等为主要案例的制度层面。

影视作品在表现少数民族的宗教行为的过程中往往将特殊的地理环境作为主要拍摄对象,以展示异域奇观为主。

在此系列纪录片中,《路因茶而生》与《最后的马帮》两集,内容涵盖了聚居在云南的哈尼族、布朗族和羌族的自然崇拜和祭祀过程,运用了多种移动镜头细致地展现了当地人对于“茶神”和“盐湖之神”的敬畏与赞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之源是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文化关系的综合反映,进一步充实了边疆地域文化中的制度层面。

当镜头切入云南省的“普洱”,漫山绿意充盈的美丽画面是西双版纳南糯山哈尼族乡的古老茶树群。

本片巧妙地用俯镜头模仿了“树神”视角下顶礼膜拜的人群,由村落的老者将活鸡的鲜血作为贡品洒在“树神”面前,族人们双手合十并许下诸如茶叶产量年年攀升的心愿。

在边疆地区,众多民族至今都对“自然”充满了崇拜与敬畏之情,信仰的对象范围极为广泛,如自然山川、日月星辰等等。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

”[2]如同哈尼族的“树神崇拜”与其生活直接相关联,自然事物被人们从现实生活中“神化”并赋予了特殊的精神寄托。

此外,“普洱茶”是布朗族居住地的代表性农作物之一,也是布朗族人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用上摇镜头突显了布朗族的茶神“叭岩冷”的塑像。

此人物在《布朗族志》中有所记载,他带领布朗族的祖先开始栽种茶叶并为该族做出了实际的贡献,去世后成为布朗族供奉的神,这符合中国传统的人神信仰模式。

自然崇拜不仅是边疆地区社会文化的反映,还折射出当地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模式。

这种与经济贸易相融合的信仰,在第6集《最后的马帮》中也有所提及。

首先,喜马拉雅东部地区的马帮队伍出发的同时,村里年长的女子们会来到后山上进行特别的“拉孜”仪式,挂起写上佛经的风马旗,并焚香煨桑(燃烧柏枝、谷物及奶渣等)祭神。

藏族马帮的亲属坚信桑烟会唤醒山神并实现她们的祈祷,保佑踏上马帮商途的亲人们一路平安。

另外,片中还拍摄下马帮成员们经过艰难险阻之地之前,在山脊的玛尼堆举行传统祈福仪式的场景。

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与苍穹之间,灰褐色的山脊将五彩的风马旗衬托的更加鲜丽。

《茶马古道》系列片中把民间信仰融于当地文化特征和经济现状融于各个场景之内,反映出边疆地区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情、文化风貌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精神诉求。

三、地域马帮文化:交通的“奇迹”“茶马古道”所承载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商品的运输、文化的传播和开拓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之窗。

作为这条艰辛道路上的先驱者的马帮成员,穿过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促使边疆地区之间以及与其他的国度之间形成了经济和文化相互依存与兼容并包的格局。

马帮文化渗透到此纪录片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对于云南大理普洱茶的运输贸易,还是西藏等地的“茶马互市”,都存留着马帮队伍深浅不一的印迹。

马帮队伍在边疆地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延续千年的“茶文化”,在第2集《路因茶而生》中对此作了最佳诠释。

镜头切换至藏族人的帐篷内,老人、妇女和儿童正在分享酥油茶的画面。

茶叶是藏民获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并能缓冲大量摄入牛羊肉的油腻感。

现实中茶叶日益庞大的需求量刺激了马帮等交通运输的产生,“茶马互市”也因此而闻名中外。

其次,片中还引用了一批“人背马驮”的黑白照片,增添了纪录片的写实性和马帮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四川男子通过亲力亲为,将茶叶背过几个山头后与藏族马帮进行交易,马帮队伍再历经2000多公里运回拉萨。

马帮路途的艰难险阻同样在《最后的马帮》得到了详细的纪录。

喜马拉雅的东部地区,峡谷中蜿蜒的“鸟鼠道”仿佛是天工在峭壁上凿出来的。

采用了特写和远景近景交替,把马蹄下飞扬的细微尘土和山谷之中行进的有秩序的马帮队伍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边疆图景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地理环境的险峻形势不言而喻。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帮队伍渡过“怒江大峡谷”的场景,运用了大远景的镜头,鬼斧神工的幽深峡谷之间,赶马人用皮绳拴紧领路马划过缆索。

马鸣声、水流声、吆喝声与具有异域风情的马头琴构成的背景音乐浑然一体,带来了一场纯粹的充满地域特色的视听盛宴。

不仅是怒江峡谷,在边疆地区的其他艰险路段,例如江面狭窄的澜沧江也是需要人和马通过缆索用“空中飞渡”的惊险方式经过。

马帮是特定时间段内云南和西藏为主的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整体运行中的重要见证和参与者。

就在这人烟稀少的险路上,马帮队伍长年累月的穿行于云南、西藏和邻近的尼泊尔、印度等地,《路因茶而生》里被马蹄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见证了大理商业的繁荣。

当然,路途带来的艰险并不止于此,当驮着沉重货物的疲劳马匹惊魂不定地通过泥泞的沼泽地,片中巧妙地使用了快速的剪辑将画面进行了组接,马帮队伍的惴惴不安和边疆地区别具一格的崇山峻岭得以突显。

除了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制约,马帮队伍还常常出现“突发问题”,如马匹走失、马误食毒草导致无法驮重物和马的腿受伤等无法预测的事宜。

路途中的各个考验可以追溯到班固的《汉书》,而后世的学者吴荣曾、刘华祝在《新译汉书》(十)传六中提及马帮在前进道路中所经历的主要艰难险阻有:“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

“畜队,未半坑谷尽靡碎”以及“人堕,势不得相收视”。

[3]为了进一步对茶马古道在山中险径的表现,摄制组还应用了跟镜头来拍摄马帮行进的过程,模仿马帮人员的主观镜头跟随在前一位赶马人身后,受众仿佛亲历了一场马帮运输,宽仅一米的山路和悬崖近在咫尺。

《茶马古道》系列纪录片将茶文化和马帮文化相互结合,展示了藏西藏和云南等地的社会文化与经济面貌,马帮所留下的历史足迹,既体现在磨得平滑光亮的峡谷山路上,也蕴含在藏族和其他民族長期的文化发展印记中。

结语通过分析、归纳边疆题材纪录片《茶马古道》中浸透的地域文化元素,积淀在中国西南地区中瑰丽的自然与文化特质得以清晰显现。

拍摄团队能够关注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藏族、纳西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状貌,自然的生活状态和中国西南边疆环境的独特之处。

如今茶马古道依旧以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崇山峻岭之间延伸着,无论是藏族的饮食文化,哈尼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还是坚毅的马帮队伍等地域文化组成部分,都与这条历尽沧桑的古道永久地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1]杨清震.民族贸易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23.[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3]吴荣曾,刘华祝.新译汉书(十)[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55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