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2.8 第二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2.8《第二次工业革命》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历史材料与解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工业革命的基本技术成就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技术成就是: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
与赤手空拳相比,这两者都可以使人更为灵巧地进行某些特定的操作。
其主要区别在于,工具是依靠人的体力,而机器则是依靠某种天然力。
这里机器这个词是按其18世纪的意义使用的,因为在当时和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原动机和其他机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从1875年勒洛给出的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机器是一些人为制造的固体零件的组合,借助于机器能够使自然力产生某些明确的运动”。
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
新机器需要新的原动力,因为一些比较旧的原动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风是很廉价,但不大可靠;水则受当地条件的限制。
但蒸汽就不会受这两项缺点的制约,它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
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
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产生蒸汽机动力。
这种机动性是机器时代最具特征的优点,使得许多没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国家有可能实现工业化。
此外,蒸汽机已经证明能够比早先的原动力产生多得多的动力,因此迟早能把能量输出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
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工厂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之。
早期的纺织厂和钢铁厂都是这种类型的工厂,而不是具有中世纪和较早技术特征的作坊。
可是在18世纪,工厂这个词并不是按照现在的意义来使用的。
那时的工厂只不过是一个店铺、一个货栈或一座库房,只是到18世纪末这个词才被用于表示磨坊或机械工厂。
磨坊这个词更为通用,因为在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机器往往是巨大的水车。
16世纪的英格兰,不仅面粉厂而且连使用榔头和风箱的钢铁厂和锻造厂,都是依靠水车工作的,首家棉织厂也不例外。
在1844年颁布的《纺织工厂法案》中,首次在法律上使用了工厂这个词。
到1800年,由蒸汽机驱动的密集的机器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特征,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式;许多制造活动仍然在作坊里进行着,工业革命中部分工厂曾经受到过很大压力。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分析其条件和影响。
2.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
3.感悟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拓展”教学法。
多媒体辅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仿照示例,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年表”。
【提示】“历史大事”一定要“大”,即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仿照示例,挑出课本中的重要概念并予以解读【提示】历史概念一般包含: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以及特征或影响。
二、探讨交流 把握重点协作学习,讨论归纳,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答案提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内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问题2】运用多种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纵横联系 拓展深化【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联系中国历史阶段特征、重大事件、深刻变化进行思考和整理。
【参考答案要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解体,开始近代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军事:遭到外来侵略;思想:由传统理学转而向西方学习(器物);生活习惯:衣、食、住、行,报刊、电影、婚礼等;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外交的近代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政治: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加快,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军事:列强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思想:向西方学习程度加深(制度);民族:民族意识觉醒,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2-8《第二次工业革命》讲解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课概述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形成”,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发现”教学法为主。
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
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8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卷版+解析版)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自主预习】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背景:欧美各国科学家的取得了丰硕成果。
2.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特点: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
德国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4.成就[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思考依据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二、垄断组织的出现1.原因(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2)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3)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引起生产的趋势日趋加强。
2.表现: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
3.影响: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问题思考材料某报纸曾刊登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思考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三、世界市场的发展1.条件(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新型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2.表现:世界贸易额的增长;日益明显。
3.影响(1)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资本主义国家既输出、掠夺原材料,又直接输出。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2.8 第二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考点集训【P】225一、选择题1.右图是1976年民主德国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纪念一项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成果诞生100周年,这项成果的发明者是(D)A.哈格里夫斯B.西门子C.卡尔·本茨D.贝尔【解析】根据材料“1976年”“诞生100周年”和图片中的信息可知,1876年电话问世,其发明者是贝尔,故D项正确;A项人物发明了珍妮纺纱机;B项人物发明发电机;C项人物发明汽车。
2.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原因是(B)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解析】石油大量开采,主要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因此选B。
A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和结果,不符合题目所给时间,故排除;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石油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只能是能源之一,故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客观条件,故排除。
3.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恰逢大革命100周年,法国建造了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以隆重庆祝。
世博会期间,大批游客搭乘铁塔电梯鸟瞰巴黎,晚上铁塔的灯光成为都市浪漫生活的组成。
此后铁塔被用作无线电发射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发射站。
由此可知,埃菲尔铁塔成为现代法国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C)A.为法国大革命100周年、1889年巴黎世博会而建,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B.曾是世界最高建筑,引领着现代建筑风潮C.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D.被用作无线电发射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发射站【解析】A、B、D三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埃菲尔铁塔作为“现代法国的标志”的深层次原因。
故选C。
4.(2016附中)“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促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0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基本含义: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到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2、兴起的条件(1)、政治前提: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科技: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3)、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和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4)、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列强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有突出贡献的国家:德国、美国4、主要成就主要成就(领域)具体成果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电的广泛使用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③19世纪70年代,电动机制造出来④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日益完善⑤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②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③制造出用内燃机驱动的火车和轮船④发明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化学工业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具体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期,英、美、法、德等国家在工业领域中展开的一场技术变革,它在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一、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是伴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加速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来的。
资本主义的崛起打破了封建主义式的生产关系,使商业和工业逐渐独立成为经济生活的两大支柱。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和化学工业也慢慢发展,并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效率。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给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交通运输和通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重要发明和发现1. 电气化技术发电、输电、照明等电器化技术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世纪末期,发电机、电线、电灯等电气化产品相继问世,并逐步普及。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交流电发明者特斯拉、欧洲科学家法拉第均对电气化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2. 汽车和内燃机汽车革命在19世纪末在欧美兴起,奔驰、福特等品牌相继面世,而内燃机则成为了汽车中极为重要的动力装置。
汽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推动了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等活动。
3. 石油工业石油的开发利用和精炼处理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但最终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要归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的成熟和汽车、电机、飞行器等领域对燃料的需求。
美国、中东、俄罗斯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油国,其石油的开采和加工使之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领域。
4. 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一直以来就是工业化的重要产业,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冶金学上的一系列新发现,钢铁工业开创了新的时代。
钢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优化,铁路、桥梁、重工业等领域得以得到改善。
同时,车轮、船舶等行业所需要的产量也随着工业的成熟得到了稳定的保证。
三、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改善了人类生活,对传统的田园生产方式和手工业造成了冲击,强化了国家和企业的工业竞争力,引领了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技术文明进程。
高二历史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带答案解析)

②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世界贸易总额的提高
④客观上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3、促成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4、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探究】垄断组织
1)原因:
2)目的:
3)实质:
4)影响:
积极: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定程度上实行有计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垄断组织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A.早期殖民扩张时期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英国工业革命时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9.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包括
①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②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困落后③形成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大企业④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自我检测】
1.“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
A.唯物史观B.革命史观C.文明史观D.全球史观
2.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①火车②轮船③汽车④飞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集训【P
】
225
一、选择题
1.右图是1976年民主德国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纪念一项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成果诞生100周年,这项成果的发明者是(D)
A.哈格里夫斯
B.西门子
C.卡尔·本茨
D.贝尔
【解析】根据材料“1976年”“诞生100周年”和图片中的信息可知,1876年电话问世,其发明者是贝尔,故D项正确;A项人物发明了珍妮纺纱机;B项人物发明发电机;C项人物发明汽车。
2.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原因是(B)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解析】石油大量开采,主要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因此选B。
A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和结果,不符合题目所给时间,故排除;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石油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只能是能源之一,故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客观条件,故排除。
3.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恰逢大革命100周年,法国建造了当时世界最高
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以隆重庆祝。
世博会期间,大批游客搭乘铁塔电梯鸟瞰巴黎,晚上铁塔的灯光成为都市浪漫生活的组成。
此后铁塔被用作无线电发射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发射站。
由此可知,埃菲尔铁塔成为现代法国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C)
A.为法国大革命100周年、1889年巴黎世博会而建,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B.曾是世界最高建筑,引领着现代建筑风潮
C.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
D.被用作无线电发射站、航空通讯台、电台发射站
【解析】A、B、D三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埃菲尔铁塔作为“现代法国的标志”的深层次原因。
故选C。
4.(2016附中)“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促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
”材料实质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A.从科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速度大大加快
B.德国在理论科学研究等方面领先全世界
C.德国凭科技优势超越英国成为经济霸主
D.科技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不一致
【解析】材料问的是实质,故选D项。
5.1863年,赫斯特染料厂总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达到7 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苯胺和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 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A)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科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解析】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出现,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材料重点不是在强调科学的作用,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