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玺印欣赏

合集下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极品玺印35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极品玺印35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极品玺印35品!古董圈台北故宫院所收藏的历代印章质、量俱佳,从两方商代铜玺(原台北中央博物院早期购藏),到清朝皇室用印,近代名家,时空跨距三千年,俨然是一部印章发展史。

鸳锦云章·循连环·初读·田黄石钮作单角异兽戏子图,色由半透明淡黄至棕黄,浓淡相间,隐见红筋。

其四而边款刻“初读。

御制回文,三言三句,读之得九体”、“玉筋篆,唐李阳冰作此体,至今用之印章”(按,即此印文的字体)、“循连环、连环循、环循连”、“循连环”。

尺寸:边长4.7公分高8.3公分鸳锦云章·循连环·二读印面·田黄石以汉代大司空甄丰所改古文篆体阳瑑「循连环」九宫回文排列九字“连环循环循连循连环”。

边款“循连环,二读。

连环循环循连循连环。

奇字,前汉甄丰定古文六体,此其一也”。

印钮立雕侧卧狮子一。

有附件《鸳锦云章》册页式印谱与御题文。

尺寸:高6.7公分长宽5.6x5.7公分鸳锦云章·循连环·三读·田黄石以古文阴瑑“循连环”九宫回文排列九字“环连循连循环循环连”。

边款“循连环,三读。

环连循连循环循环连。

古文,亦黄帝史仓颉之所作也”。

印钮雕天马,作蜷身回首状。

有附件《鸳锦云章》册页式印谱与御题文。

尺寸:高6.6公分长宽4.3x4.3公分鸳锦云章·循连环·四读·田黄石尺寸:边长4.8公分高5.5公分鸳锦云章·循连环·五读印面·田黄石以小篆阳瑑「循连环」九宫回文排列九字「连循环循环连环连循」。

边款「循连环,五读。

连循环循环连环连循。

小篆,秦时所作,比史籒大篆颇改省」。

印钮立雕一蹲伏异兽,独角双尾,做回首状。

有附件「鸳锦云章」册页式印谱与御题文。

尺寸:高5.6公分长宽4.3x4.4公分鸳锦云章·循连环·六读·田黄石尺寸:边长5.8公分高5.2公分鸳锦云章·循连环·七读·芙蓉石以尚方大篆阴瑑「循连环」九宫回文排列九字「循连环环循连连环循」。

文化的印迹、叹为观止--中国古玺印篆刻全集(202方高清)

文化的印迹、叹为观止--中国古玺印篆刻全集(202方高清)

文化的印迹、叹为观止--中国古玺印篆刻全集(202方高清)
几千年前的玺印,出土以后,依然能清晰如故的拓印出来,宛如一枚枚历史的印迹,梳理着文化的脉络!记载信息之广、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收藏。

玺印在商周时期即已经存在,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普遍使用。

由于社会发展,工商业兴旺,各国各地区之间,人际间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主要担负着凭信辩奸职能的官私玺印获得大发展。

同时,由于各国间政治文化的区隔,形成了文字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到玺印文字的使用上。

根据考古与古文字学者的研究,战国时期的文字可分为五大体系,即:晋、齐、燕、楚、秦。

战国时期的玺印亦以此分域。

素材来自:篆刻网
禅韵: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六祖惠能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丰子恺:酷暑难耐,茶知我心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邪的简易方法
佛家泯除是非、儒家明辨是非、道家则调和是非中国寺庙千古名联,真正的大智慧!
格物致知与破“我执”(漫画版)
宇宙最令人震撼的是什么?
拒绝别人要干脆。

战国齐系古玺欣赏(二)超高清印面

战国齐系古玺欣赏(二)超高清印面

战国齐系古玺欣赏(二)超高清印面战国· 齐系玺印第二集共计 19 件(如有侵权,请告知)战国齐玺齐从西周初年建国,到战国时期,一直是东方最大的国家,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对其它国家影响较大。

从春秋晚期以降,以齐国为中心的齐系文字逐渐呈现出一种具有东方色彩的风格齐官玺印面多呈方形,白文,鼻钮,印面边长一般在2.3~2.5釐米之间。

形制比较特殊,个别印面的上端中央或上下两端的中央凸出一小块,这种情况仅见于齐官玺。

齐白文官玺印面多带有边框,有的还施以界格,其中竖线在印面中间划一直线而成,玺文镌刻在线的两边。

少数陶质玺印面较大,呈长方形,字体比较粗犷。

齐官玺经常自铭为“玺”或“信玺”,或自铭为“鉴”,有学者读做“照”,有凭证之羲,或读做“节”齐私玺一般为方形,且都带有边框。

印面比较规整,边长一般在2.3厘米左右,玺文比较匀称地分布在印面之内,且多为白文,只有少数朱文《战国玺印分域研究》古印荟萃战国三晋玺印系列所展示印章由古印荟萃微信小程序(点击下图可直接访问)检索得到,所有印章出处皆已标注。

已收录 4000+ 古代印章高清印面、印体、印蜕等资料印章展示· 一古代印章博物馆一个可以线上免费观展的古印博物馆2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公众号内发送齐2 获取高清原图小主,关注一下呗,为郑州祈福←左右滑动查看→陈□玉印怀玉印室左桁廪木官印天津博物馆平阿左廪官印中国政法大学右廩官印涣盦蒦□ 南里鹿陶印匋鉨室□(职) 内师玺官印上海博物馆王敬大□ 信玺官印上海博物馆王□右司马玺官印上海博物馆稷门官印珍秦斋印章展示· 二←左右滑动查看→。

古玺印赏析

古玺印赏析

古玺印赏析
古玺印,又名玺印、玉玺,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政治和宗教意义的金属雕刻器物。

玺印源自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被中国古代的皇帝用来作为官署的凭据,代表官方的意思,用于发布政令、颁发赏赐、签署文书等。

也被用于重要的宗教活动中,比如宣布教令、发许愿、祈祷等。

古玺印在形式上很古老,一般外表形似苹果,中心是一个大孔,周围有彩线装饰,有的甚至还有雕刻文字、图案等。

古玺印一般都是用金属加工而成,常见的有黄铜、银、铁和金等,并以黄铜为主。

一般而言,古玺印都是包覆文,有英文、汉文等文字,这些文字通常都包括了该玺印发放者的名字、发放日期等信息,以及有关玺印的意义和用途。

古玺印不仅具有政治、宗教意义,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古玺印有着极其精美的造型,无论是外观上的装饰,还是精细的雕饰、文字的精炼,都能够体现出古代高超的雕刻工艺。

由于历史的沧桑,古玺印虽然散布在各地,但数量不多,因此古玺印的价值还在不断攀升。

古玺印的收藏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进行,从中可以从文字、装饰、结构、形状等方面进行评估和鉴定,以决定其真伪和价值。

而且,古玺印收藏不仅可以欣赏,可以进行一定的投资,值得收藏家去珍藏。

综上所述,古玺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许多收藏家都会关注这类古董,而想以其为投资品也是非常值得聊考虑的事
情。

收藏古玺印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还可以通过投资获得一定利润。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汉印书体由秦“摹印篆”约定俗成,成为专⽤化的书体,书风较⼀般使⽤的篆书更为平正端⽅。

秦、汉定制“摹印”为专⽤书体之⼀,以适应印章的特殊形式。

这⼀书体沿⽤⾄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是西晋以后书写渐趋草率,其程度与时代推延⼤致可成正⽐。

银龟纽“琅邪相印章”银龟纽“琅邪相印章”,印⾯2.2×2.6cm,印台厚1.3cm。

印银铸,⽅形,龟纽。

印⽂为汉篆字体,⽩⽂,五字三竖⾏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

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前伸,“相”字“⽬”旁上加⼀短竖划,为东汉时印⽂特点。

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印。

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系琅邪国之物。

铜⿐纽“蠡吾国相”印铜⿐纽“蠡吾国相”印,印⾯2.4×2.4cm,通⾼2.3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两横⾏排列,右上起横读“蠡吾国相”四字。

“相”为汉朝诸王国⾏政长官名。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铜⿐纽“池阳家丞”印铜⿐纽“池阳家丞”印,印⾯2.5×2.5cm,通⾼2.5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池阳家丞”四字,印⽂⽅正挺拔,充满印⾯。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铜⿐纽“东郡守丞”印铜⿐纽“东郡守丞”印,印⾯2.4×2.4cm,通⾼2.1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两竖⾏排列,右上起顺读“东郡守丞”四字。

印⽂字体笔划较粗壮平直,“丞”字末笔作⼀横笔,两端不上翘,为东汉印⽂笔势特点。

此为东汉时郡官印。

铜⿐纽“吴房长印”铜⿐纽“吴房长印”,印⾯2.3×2.3cm,通⾼2.4cm。

印铜铸,⽅形,⿐纽。

印⽂汉篆字体,⽩⽂,两竖⾏排列,右上起顺读“吴房长印”四字。

印⽂中“长”系指县主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三百⽯”。

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秦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和氏璧为玺,后历代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

秦始皇为了维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玺和用玉制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多把皇帝用玺称为“玉玺”。

汉代张衡在《东京赋》中云:“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

”玉玺和通天冠、皇帝所佩的丝带、宝剑一样,都是皇帝的专用之物。

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印玺特别多。

据《乾隆印薮》著录,乾隆皇帝用印数量多达1800余枚,清宫收藏的书画或古籍往往盖有其印章。

乾隆帝所用玺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材料精美,体量巨大。

印材质地多采用田黄、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间稀罕之物为之,而且形制规整,其他材料主要有铜、石、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

其中,玉材所占领比例偏多,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品种。

不少玺印体量较大,有的大如手掌,因此可以看到他在内府所藏历代书画上钤印,特别是一些手卷、册页之类的小幅作品,仅盖上一枚“乾隆御赏之宝”的印章,就足以毁掉这些娇小的作品。

其次,印文工整、笔画匀停。

印文在分朱布白上对比强烈,朱文印的边框很厚,文字线条也较粗,转折处多取小篆的圆润流转,刀法以切刀为主,用双刀和多刀刻制完成,如拉锯一样反复切出均匀圆润的线条,而非齐白石等人快意劲爽、单刀直入的冲刀技法。

再次,数量众多,重复品多。

据考证,入关以前,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的“满洲建州卫印”,而皇太极有两方满文金印。

其他的皇帝的数目大致是: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嘉庆400多方、道光不到100方、咸丰30方、同治20多方、光绪70-80方、宣统约50方。

而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估计,乾隆一生所用玺印多达1800余方。

而同一内容的印文有时多达几十方,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奉三无私”11方,“惟精惟一”11方。

故宫珍藏的古代玉玺印大全,王权的象征,玺印欣赏

故宫珍藏的古代玉玺印大全,王权的象征,玺印欣赏

故宫珍藏的古代玉玺印大全,王权的象征,玺印欣赏“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乌衣巷》里脍炙人口的名句,用来形容当今和田玉收藏再合适不过。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里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流传最广的文化,用这些最来形容玉绝不是夸张,各个文明时期都留有玉石的印证,这是最好的流传。

玉玺多“以性为天”,玉石的天生品性也决定了其玺印的地位和价值。

石印界传统“寿山田黄为帝,昌化鸡血为后”就是这个道理,和田玉油润内敛、翡翠天生丽质,自然是玉石中的上上极品。

“赵憙”玉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

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

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刘先臣”玉印,汉,印面2.6×2.6cm,通高2.4cm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

文字布局严谨,笔道粗细一致,文字清劲,骨架强硬。

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

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惯用通例,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简并无关联。

在汉系印章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出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用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

此印的钮制较为罕见,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浑,似是铜印避邪钮的变体。

印文三字内敛,印面周边留余较宽,也是汉末以后的印面风格。

“绩平”玉印,汉,印面1.2×1.2cm,通高1.9cm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

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

“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理方式。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篆刻印选(上)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篆刻印选(上)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篆刻印选(上)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

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于是产生了官、私玺印。

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

故宫博物院以制作时间先后公布了一些馆藏古玺印的图文数据,让我们一起领略古印的魅力吧!01▍名称:白玉鼻钮“节□”印(战国)▍尺寸:印面1.6×1.6cm,通高1.3cm▍介绍: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节□”二字。

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淡雅致,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

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

细观单独的印文,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

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

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

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

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作品并不具备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02▍名称:铜鼻钮“连尹之沣”汊(战国·楚)▍尺寸:印面2.1×2.3cm,通高1.4cm▍介绍:汊铜铸,鼻钮,汊面有阴线界栏。

汊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汊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汊。

“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务的官吏。

“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

《左传》载襄公十五年“屈荡为连尹”。

《汉书·灌婴传》亦曾记“击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

03▍名称:铜鼻钮“埶关”鉨(战国·楚)▍尺寸:直径3.3cm,通高1.1cm▍介绍:鉨铜铸,鼻钮,鉨面圆形,有阴线边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君宪印”是十 分工整匀停的汉私 印。文字安排妥贴, 采用回文排列,这 样笔画多的 “张”“宪”两字 分处两对角,力量 平衡。“宪”字的 处理,作了大胆的 压缩和精简,显得 简洁而明朗。整方 印的每一笔,线条 都饱满、浑厚,因 而气息古朴而厚重, 让人有一种庄重和 拙朴厚实的充实感。
• 汉印力求简拙。在字体宽博中拉长线条,扩大线 条的书法表现力,线形呈书写意识的圆融与韵致; 字体强化书法感的微妙变形与动感的取势与节律。 运用线条弧笔、斜笔的张力凸显印文的生动以破 除印面的呆板。
汉印的章法:
• 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展现出 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 的构图。
• 汉印的章法包括分朱布白的疏密对比;线条的疏 密、粗细之间,以及并笔、粘连、残破等形成的 块面与留红之间的虚实对比;逼边、去角、残破 的气象外延等。
汉印特点:
(一) 有书法的抽象美 汉代在书法上各体具备,特别是隶书和缪篆的 成熟,使汉印在文字上更趋书法的抽象美。汉印 遵循小篆结体规矩,在追求方正丰满中对篆形进 行了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特点。使印文有了 书法线条的抽象感觉,不再像战国玺印那样图案 化仅从字型上去表现,而是讲究典雅质朴和韵致。
(二) 有平实中和的从容 方正平实是汉印的基本特点,也是汉代社会 心态的体现。以方为基调,方中寓圆、转角圆转、 弯笔圆曲;体势平正、线条粗匀、间距匀称。方 中带圆,圆中见方,显得更加精致圆融与亲和。 在质朴的前提下,细腻、温雅、婉转。
古玺与汉印
• 在印学史上以讲历代玺印为主,共分12期,其中, 古玺与汉印是重点。
古玺
• 古玺,是篆刻艺术上最奥妙,富有趣味,也是最 艰深的一类。许多印人或是印章爱好者都对古玺 有所研究,如西冷前辈朱复戡、方介堪及他们的 弟子们。 • 古玺从篆刻艺术上而言,可以从“古拙雄奇”四 个字来分析
• 古玺之古,自然有历史之古;所用文字较古;风 格古拙、古趣等因素在内。古玺所用文字,属于 大篆体系,而且独成一类。古玺之拙,当然也和 古有关,拙是巧的反义词,即是讲它的朴素自然、 不加修饰。古玺之雄,是雄浑、雄伟之意,属于 讲究大气的风格。古玺之奇,就是奇妙、出奇制 胜。挤就挤,空就空。斜笔很多,点状扩大以及 连笔符号“=”也很多见。
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古代玺印文化,初步认识印章艺术的审 美原理及审美依据,为今后的技巧训练和欣赏体 验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什么是玺印,玺印起源以及分类 • 如何欣赏印 • 历代玺印中古玺与汉印的篆刻艺术特点 • 汉印的章法 重点及难点: • 历代玺印中古玺与汉印的篆刻艺术特点 。
玺印:
玺印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 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 三晋、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 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 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印有官 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 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 防”。但通称仍称印。
课下可以搜集一些历代玺印的图片,将学到 的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 了解中国印章文化。
汉印
•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有在某一个朝代最辉煌的 特点,在文学方面如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 清小说。从印方面说,汉印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清朝大印人、西冷八大家之一的奚冈在所刻“冬 花盦”边款中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 字之宗晋。” • 汉印指汉至魏晋时期流行的印章。多为铜制,印 文系铸成或凿刻而成,字体用缪篆,大都方正平 直,布局谨严,风格浑厚。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琅琊相印章
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是基础, 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 人的印象应该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 个印文的会意贯通。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 美观和创造才能。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家的艺术素养及悟性跃然纸上。这样的作品, 其章法、书法、刀法所蕴含的内质就高,风格也 就传统、独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寻味,因而有着 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 艺术大师丰子恺 曾说过,中国印 艺术是“经营于 方寸之内,而赏 鉴乎毫发之细, 审其疏密,辨其 妍媸”。所以 “书画同源,而 书实深于画,金 石又深于书”。 因此,“非有精 微之艺术修养, 不足与语也”。
怎样欣赏印
• 欣赏中国印章可从两个方面,一为中国印的艺术 美,二为中国印的材质美,前者为主。 • 通常,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 款、印谱以及印饰。 • 其中关于印文的欣赏,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 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 中蕴含的情趣、意味。
(三) 有严谨博大的气象 线条呈现厚实、粗壮、饱满,不露锋芒,古 拙质朴、苍茫浑厚。富有笔意,笔画起收处有微 妙的方圆形态的变化;率真、自然、生动,笔画 不强求均匀一致,长笔劲健有力,横竖之外有曲 笔,自然伸缩,绵里藏针。笔意交代清晰,力感 明确,动静相生。字与字与边栏之间,根据字形 随机处理,留空自然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