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合集下载

语文期末试题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语文期末试题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语文期末试题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在这次的语文期末试题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与鉴赏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诗词作品,以及一些鉴赏技巧,为大家解读其中的内涵与美好。

一、唐诗的欣赏与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巅峰之作,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其中,《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李白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美好月色的向往融入其中。

二、宋词的欣赏与鉴赏宋词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主要特点,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词中描绘了一幅明月皎洁的夜晚,将人们的喜怒哀乐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给人以无限遐想。

三、元曲的欣赏与鉴赏元曲作为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融合了音乐和舞蹈,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冤狱悲凉的描绘,表现了人性的丑陋与社会的黑暗。

此曲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对当时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四、唐诗宋词元曲的联系与区别唐诗、宋词和元曲都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宋词以其婉约细腻、情感真挚而被世人传颂;元曲则以其音乐形式和戏剧性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者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与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沉与博大,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丰富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世界。

诗词艺术既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共同沉浸在古代诗词的海洋中,感受其中的美好与真挚。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名篇。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几篇代表作品的赏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人情世故而闻名。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为中心,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世事的变迁和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对社会矛盾的反映,小说引起了读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深思。

《论语》是中国古代学术著作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

它主要通过对人生道德和礼法伦常的探讨,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论语》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理念,强调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仍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

它以细致入微的史实和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全面而精确地记录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见解。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它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社会变迁。

《诗经》以婉约之风著称,通过对各类主题的表达和情感细腻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几部杰作,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思想传统,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名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人性,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古代文学的卓越艺术魅力。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古代文学(二)期末复习 诗歌赏析

古代文学(二)期末复习 诗歌赏析

谢灵运(1)1、《登江中孤屿》x351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第一层④写诗人欲游江北寻胜的急切心情第二层④写发现孤屿的惊喜并描绘第三层⑥通过感叹联想,寄托诗人怀才不遇和厌世嫉俗的孤愤特点:①江南胜景与孤屿之秀,一抑一扬,对比鲜明②结构绵密,虚实交错,情景相生,物我融一③语言精丽工巧,遣词用字的锻炼、传神使全诗意态飞动谢诗佳句,苦心琢磨、精心锤炼,工整精练,清新自然,描摹技巧高超(“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谢诗缺陷:①注重描摹刻划,而这些山水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难达到陶诗情景交融的境界②结构上——先出游,次见闻,后谈玄或发感喟;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2、《登池上楼》x350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zuò)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xùn)禄反穷海,卧疴(kē)对空林。

衾(qīn)枕昧节候,褰(qiān)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ūqīn)。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qí)祁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第一层⑧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矛盾处境。

(由虚入实,由远及近,诗情降到最低点)第二层⑧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写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情绪转向开朗欣喜)第三层⑥述隐归决心。

声调高亢,诗情激越特点:⑪托物起兴,借景抒怀;⑫用典贴切,化用天然;⑬对偶工稳弱点: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句意:池塘畔长起了春草,园中柳树上也换了鸟儿在歌唱。

好处:语岀天然,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很好地表现了初春的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2、《石壁精舍还湖中作》x353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①。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理。

在漫长的岁月中,众多文学名篇诞生,并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篇古代文学名篇,并品味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智慧。

一、《红楼梦》——品味人生风雨飘摇《红楼梦》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它以丰富细腻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作品以贾府一门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述府中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喜怒哀乐以及他们面对生活和命运的选择,展现了世俗人情的真实面目。

整个故事以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为主线,贯穿了作者对人性、婚姻、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水浒传》——放逐逆境中的英雄气概《水浒传》以岳飞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为蓝本,围绕杨家将、好汉包拯等英雄人物展开。

作品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悲凉孤独,或勇猛无畏,或智计百出,展示了不同人物面对命运反抗的英雄气概。

同时,《水浒传》也通过描写这些英雄人物境遇的媒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弱者在逆境中奋起反抗的正义力量。

三、《诗经》——感受乐府诗的琅琅之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整部诗集共收录了305篇不同题材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和审美趋向。

其中,通过对爱情、家庭、友情、自然景色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同时也启发着读者思考人生和社会伦理。

四、《论语》——传承智慧的箴言格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记录而成。

全书包含了孔子的教诲、弟子们的对话和评论等内容。

作品深扎于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个人修养等方面,以智慧的箴言格言为主要表达形式,旨在教诲人们追求道德的品质和思想的升华。

它不仅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世文人学子学习的重要资料,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风尚和思想道德观念。

文学经典欣赏期末考试含答案

文学经典欣赏期末考试含答案

精品文档一、单选题B)1.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 A.《九辩》B《离骚》C《孔雀东南飞》D 《木兰诗》)A2.宋代豪放词开山鼻祖是( A.苏轼 B.辛弃疾 C.陈亮柳永D.)”的诗人是(B3.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李白A.杜甫B. C.白居易 D.李商隐小品文精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B)4.A.欧阳修B.苏轼 C.曾巩 D.王安石D)5.以下作品中不属于乐府民歌的是( A.《陌上桑》《孔雀东南飞》B.《木兰诗》C.《迢迢牵牛星》D.D)”包括《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与( 6.汤显祖“临川四梦《长恨歌》A.B.《长生殿》 C.《桃花扇》《牡丹亭》D.C)的是(提出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欧阳修A.苏轼B.C.韩愈柳宗元D.出自陶渊明名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8.“”C) A.《桃花源记》.精品文档B.《归园田居》C.《饮酒》D.《读山海经》9.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B)A.江湖诗派B.江西诗派C.西昆诗派D.永嘉四灵10.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C)A.《笙赋》B.《柳赋》C.《七发》D.《梁王菟园赋》11.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B)A.葛洪的《西京杂记》B.刘义庆的《世说新语》C.郭澄之大《郭子》D.邯郸淳的《笑林》12.以下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D)A.马致远B.关汉卿C.白朴D.汤显祖13.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是(A)A.《桃花扇》B.《长生殿》C.《牡丹亭》D.《清忠谱》14.《汉书》中突出体现坚贞不屈民族气节的任务传记名篇是(A)A.《苏武传》B.《东方朔传》C.《朱买臣传》D.《李陵传》15.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C)A.王国维B.胡适C.鲁迅D.郭沫若.精品文档16.提出“不平则鸣”观点的著名文人是(A)A.韩愈B.柳宗元C.苏轼D.王安石17.名句“天生为材比有用”出自李白作品(B)A.《蜀道难》B.《将进酒》C.《行路难》D.《梁园吟》18.以下属于儒家经典著作的是(C)A.《老子》B《庄子》C.《论语》D.《墨子》19.钟嵘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是(D)A.《陌上桑》B.《孔雀东南飞》C.《木兰诗》D.《古诗十九首》20.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B)A.表现民间疾苦B.表现男女之情C.表现军旅征战D.表示山水景物21.记孔子及其弟子语录、行事的儒家经典著作的是(C)A.《老子》B.《庄子》C.《论语》D.《墨子》22. 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D)A.曹丕《典论-论文》B.陆机《文赋》C.钟嵘《视品》D.刘《文心雕龙》23.提出“陈言务去”、“因事陈词”古文文体革新观点的是(A)A.韩愈B.柳宗元.精品文档C.苏轼24.被称为“乐府双壁”的是《木兰诗》与(B)A.《陌上桑》B.《孔雀东南飞》C.《羽林郎》D.《秦妇吟》25.《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A)A.《文选》B.《玉台新咏》C.《乐府诗集》D.《乐府诗选》26.“楚辞”这种新体诗的开创者是(A)A.屈原B.刘向C.王逸D.宋玉27.关于《汉书》,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C)A.纪传体B.断代史C.通史D.儒家正统思想28.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当为元人第一”指的是(B)B.关汉卿C.白朴D.王实甫29.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B)A.《老子》B.《庄子》C.《孙子》D.《墨子》30.《史记》是记载历史的著作,又以(B)A.记事为中心B.记人为中心C.记言为中心D.评论为中心31.正始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家是(C).精品文档A.王和何晏B.阮籍和向秀C.阮籍和嵇康D.嵇康和刘伶32.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的著作是(D)A.《郭子》B.《西京杂记》C.《笑林》D.《世说新语》3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D)A.岑参B.高适C.李白D.杜甫34.初唐诗人中倡导“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是(C)A.王勃B.骆宾王C.陈子昂D.张若虚35.《诗经》所收录诗歌的年代是()A.从尧舜时代到西周末年B.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C.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D.从春秋初年到战国中期36.成语“自相矛盾”出自(D)A.《庄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37.成为正始诗坛创作高峰的是(C)A.曹丕的《燕歌行》三首B.曹操的《短歌行》C.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D.嵇康的《赠兄秀才入军》38.中唐时期,大力倡导创作讽喻诗的是(A)A.元白诗派B.韩孟诗派C.柳宗元.精品文档D.刘禹锡39.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A)A.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B.相传为苏武、李陵所写的都“苏李诗”C.《孔雀东南飞》D.张衡的《同声歌》和秦嘉的《赠妇诗》40.“浩然之气”出自(B)A.《老子》B.《孟子》C.《墨子》D.《庄子》41.北朝民歌中最出色的叙事长诗是(B)A.《孔雀东南飞》B.《木兰诗》C.《陌上桑》D.《西洲曲》42.司马相如赋的代表作是(C)A.《吊屈原赋》和《鸟赋》B.《七发》和《梁王菟园赋》C.《子虚赋》和《上林赋》D.《招隐士》和《酒赋》4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作者是著名山水田园诗人(B)A.陶渊明B.孟浩然C.王维D.柳宗元44.将屈原、宋玉和西汉贾谊等人等骚体辞章收在一起,辑为《楚辞》的是(C)A.唐勃B.王逸C.刘向D.王充45.陆机的文学成就赋胜于诗,其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作是(D)A.《登楼赋》B.《洛神赋》C.《三都赋》D.《文赋》二、判断题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

赏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

赏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

赏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中,不少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思考,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本文将为大家赏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探索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人物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堕落,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作品中的情节曲折多变,既有悲剧的深情,又有喜剧的幽默,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其次,我们来品味《诗经》这部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诗歌中的意象鲜明,情感真挚,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诗经》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美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赏析《西游记》这部闻名世界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孙悟空等一众神话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修行的意义。

作品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幽默和惊险,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和阅读乐趣。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最后,我们来品味《论语》这部古代哲学经典。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这部作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论语》中的格言和箴言,既有启迪人心的智慧,又有引导人行的道德准则,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经典哲学著作,《论语》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部普通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人生智慧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女性命运的悲剧。

整部小说描写细腻,语言华丽,寓意深远。

《红楼梦》以富有艺术感的描写技巧而著称。

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营造了丰富多样的形象和情节。

同时,作者娴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贾宝玉身上的薄绮梦幻象征了封建社会的虚幻和虚荣。

这种技法使得整个作品更富有艺术感和哲理性。

《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女性命运的悲剧。

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深入揭示了封建家族的堕落和腐败。

同时,通过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形象的刻画,作者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抑和困境。

这一刻画使得整部作品更有社会意义和启示作用。

二、《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师徒取西经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佛的故事。

整部小说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活泼。

《西游记》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描写、对白以及创造性思维上。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天庭、妖魔、山川等场景的描写,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同时,小说中的对白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戏剧性,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此外,作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奇特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猪八戒的痴憨形象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西游记》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小说中通过唐僧师徒历经艰辛,经历磨难最终成佛的故事,揭示了修行的艰辛和人生的意义。

同时,作者还融入了佛教思想和道家哲学,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安排等哲学问题,给人们以启迪和思考。

三、《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该书共收集了305篇诗歌,涵盖了诗歌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语文期末考试古代散文鉴赏

语文期末考试古代散文鉴赏

语文期末考试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既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期末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古代散文的鉴赏,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优秀的古代散文作品,培养自己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本文将对几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进行简要介绍与鉴赏。

首先,我们来欣赏近现代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记》。

该篇文章是中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锋,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表达了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整篇文章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让人无法忘怀。

接下来,我们转而欣赏一位传世大家文人苏轼的散文作品《东坡余载》。

苏轼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而著称。

《东坡余载》以记述苏轼在逃亡途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品质和对正义的坚持追求。

文章的描写细腻入微,充满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读后让人如同亲眼目睹苏轼的风采一般。

在我们的散文鉴赏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元代文学作品。

元代散文的代表之一是关汉卿的《汉宫秋》,这是一篇让人心生悲凉的散文作品。

文章以凄美、辞婉的语言,描绘了汉宫秋夜的萧索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的辉煌和充满幻想的悲伤。

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忧伤和对过去世界的向往之情。

此外,我们还可以欣赏到《琴台杂录》中的《祭酒宴桃女儿》。

这是一篇展示唐代社会风貌的散文作品,通过对家庭伦理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哀婉与坚毅。

文章中既有婉约的抒情描写,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揭示。

作者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形象。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篇近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岳阳楼记》。

这是林则徐创作的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散文作品,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锐利的笔触,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对着名文化古迹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以上是对几篇古代散文的简要介绍与鉴赏。

通过这些散文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2.评价王夫之对《采薇》篇的评语清人王夫之的这一评语,影响很大,历来为很多批评者所引用。

因为在这则评语巧妙地设定了“哀”与“乐”对立,借此来让人体会对比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衬托与渲染效用,放到文学批评当中,适用度很广。

但是,恰恰就在这一则评语所针对的原始文本中,我们认为王夫之这样的批评是有问题的。

首先,作品中涉及的杨柳、雨、雪等都是自然景物和现象,这些自然景物和现象本身,是没有哀和乐的属性的。

其次,关于“哀”和“乐”的情感联系,实际上是借助作品文本来完成的,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例如《采薇》篇的最后一章,其实是通过描述离别和归来两个场景,来传递“哀”情的,文辞中并没有“乐”的蕴意,而当《采薇》篇久经传诵之后,人们在面对杨柳、雨雪等事物时,可能会想到这篇作品,想到这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基调,所以,内心的感受才有了“哀”与“乐”的区分。

总的来说,所谓的“哀景”、“乐景”,这都是对于读者而言的,是阅读感受附加在文本之上,才形成的自然事物的哀乐属性,而王夫之的评语,认为作者一开始在创作时就有所谓“哀景”与“乐景”的区分,这样的表述是不妥当的。

不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描写来回之时景物做对比,如果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即是:离开之时,一片生机勃勃,但由于离家打仗,心里是悲伤的,因此是以乐写哀;归来之时,一片凉雪瑟瑟,但由于终于回到了家乡,心里是愉悦的。

这样似乎有些道理。

但结尾两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很明确表达了内心的愁闷苦楚,而前面回家的快乐便显的十分矛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应当就是表达了悲伤的感情。

前一句是以乐景写哀情,后一句应当是直接以哀景写哀情。

因此我认为不妥。

且通过资料查阅,根据发布在《北方日报》郑晓婷的《<采薇>卒章再探》来看,采薇卒章的“今我来思”并非指的归家,而是指的在战地与驻地之间的往返。

前诗说到正是战情关键十分紧要的时刻,此刻主人公突然归家显然反常,做往返解释却十分能行得通,做往返解释,则是全写哀情。

“‘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雨雪霏霏’以哀景写哀,‘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以身体之劳累更增其哀,‘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言其悲伤以及不为人知的痛苦,读来令人断肠。

正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

’”(摘自《<采薇>卒章再探》)3.《论语》“楚狂接舆”篇的发生背景选自《论语·微子》。

记述孔子周游列国,在楚国时路遇隐者的故事。

春秋战乱时,各诸侯国割据争霸,周天子皇权式微,礼崩乐坏。

当时社会正处于一种没有统一政权的混乱之中。

而也正由于各国相争没有集权,易于思想勃发与自由的辩论,在争霸环境中各个国家都尊重学者,建立了维护学者的制度,并且将学者积极与政治互动起来:各个国家在争霸时期需要建立自己独立于周王朝而自成国家的理论依据,以及作为独立国家的治理方法,因此形成了开放的风气。

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什么?如何构建新秩序?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在诸国之间游说,逐渐形成自己的系统学说,进而发展成为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说甚至对今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4.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所谓“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在他们纵情享乐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的百姓,更不能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大人民的痛苦之上。

孟子的“与民同乐”,包含着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苦难的可贵精神。

孟子对社会不合理的批判,既深刻又尖锐。

孟子伸张社会正义,主张社会公道,敢于为民请命的精神是可贵的。

同时,孟子又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提炼,是孟子民主思想的精华。

以天下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以天下的忧苦为自己的忧苦。

与人民同欢乐,共忧患。

5.《文心雕龙知音》中涉及的方法论文学批评方法:一观“位体”: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做总的观察。

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文章相对于前人,前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四观“奇正”:分析作品的表现方法五观“事义”:分析文章所蕴含的的道理,意义六观“宫商”:分析文章的音律批评者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增强个人的知识修养,见多识广才能更好的进行文学批评。

6.《秋兴八首》与盛唐气象的相关性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等这些七律诗作,并没有反映出所谓的“盛唐气象”。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杜甫的这些作品作于他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具体来说,是他居住在夔州这一段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唐王朝已经经历过“安史之乱”,李唐政权以及国家运势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节点,历史上一般将这个时期作为“中唐”的开端,而不属于“盛唐”时期。

其次,从内容和风格来看,这些作品描述的各类场景都隐含着衰颓、萧条的气息,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基调,也都是沉郁、低落或哀伤的,这与“盛唐气象”相去甚远。

总的来说,杜甫的一生经历了盛唐、中唐两个阶段,亲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所以,他晚年的七律作品,例如《秋兴八首》、《登高》等等,大多是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国家、社会和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这些作品的主旨,或是愤懑的控诉与严厉的批判,或是失意的嗟叹与低沉的哀吟,但绝无歌功颂德,衬托盛世的用意,自然也不属于反映“盛唐气象”之作。

7.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主题之辩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