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初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初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下面将以不同体裁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进行鉴赏和分析。

一、辞章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不同,以意境和韵律为主要特点,常常使用象征和比喻。

例如《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高楼上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爱国的情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其用词精炼,意境独特,读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堪称辞章之佳作。

二、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巅峰之作。

它情节曲折,人物刻画细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善恶。

其中,作者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情感的冲突和悲剧性的结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的虚伪残酷,让读者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三、散文《梁甫吟》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梁甫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压迫。

该文语言流畅,表达思想准确。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悲壮的音乐形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这样的散文作品,不仅给人以审美享受,也使人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所关注。

四、戏剧古代戏剧作品以曲艺形式为主,以音乐和舞蹈为表演手段。

例如《宋版红楼梦》,它对《红楼梦》原著进行了改编,借助了曲艺元素,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紧凑。

同时,该作品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地方方言演唱,使得观众更容易接近并理解剧中的情节和故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些经典之作,无论在形式、情节、人物刻画还是主题上,都给予了读者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因此,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体味其中的深意。

只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文化积淀丰富而深厚,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了传承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会从不同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挑选几部代表作进行赏析,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千年流传的珍贵遗产。

一、诗歌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宋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雄伟的建筑物,诗人表达了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写草和四季变迁的方式,表达了人生离别和生命的无常。

这首诗凭借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散文1.《韩非子》——韩非《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非所作的一部重要散文著作。

它以道法两重天的思想为基础,讨论了君主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人性、政治和社会的观察,韩非深刻地剖析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法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展示了封建家族的破败和人性的复杂。

该小说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学遗产。

三、戏剧1.《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相爱的故事为主线,以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对爱情的追求和人生的选择的描写,该剧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追求,深受观众的喜爱。

2.《汉宫秋》——关汉卿《汉宫秋》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以西汉王朝的历史传说为题材所创作的一部传世之作。

该剧以歌舞、对白和音乐为载体,描绘了窦漪戏复国、柳敬亭寻母等故事,展现了爱情、忠诚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语文古代文学赏析

语文古代文学赏析

语文古代文学赏析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以赏析的方式,介绍几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带领读者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小说通过描述荣府和贾府的婚姻、家族纷争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小说通过描绘贾政府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示了许多复杂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变革,充满了人情世故和社会洞察力。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六国时期的各国乐府诗人创作的集合。

这部作品以几十篇的诗歌形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了农民和平民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诗经》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打下了古代文学的基础。

三、《史记》《史记》是西汉末年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以史为本、纪传为辅,将中国历史按照时代划分,并详细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史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和多样性,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的集成记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书中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记录了孔子对于教育、家庭、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强调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论语》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现代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和生活哲学的重要工具。

五、《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以真实历史与奇幻人物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取经之旅。

小说中充满了幽默、夸张的描写,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对人性、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启示。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赏析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读者不仅可以窥探到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古代文学名篇更为经典。

这些名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达,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欣赏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对几篇古代文学名篇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朽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聪明机智、富有才情,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成为整个故事的主线。

林黛玉则是一个才情出众、性格矛盾的女子,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另外,《红楼梦》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现象,如贾宝玉的娇生惯养、王熙凤的阴险奸诈等等。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更是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通过对其中一些人物的描写,读者不难发现,毒气蔓延,人性扭曲,直指封建道德的虚伪。

《红楼梦》除了思想内容丰富外,其艺术表达也非常独特。

曹雪芹的倒叙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的结构错综复杂,充满悬念。

另外,作者描写细腻的写作风格,以及对传统文人思想的娴熟运用,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审美的价值。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记录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千三百余首诗歌,涵盖了宫廷乐府、民间歌谣等各个领域。

《诗经》不仅是音乐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

《诗经》的意象丰富多样,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索。

比如《关雎》一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雎鸠的形象,描述了淑女的美貌与君子的心动,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高一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

高一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

高一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表达。

对于高一语文学生来说,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是培养审美素养和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鉴赏方法以及对于现代人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特点。

1. 反映时代背景。

古代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真实写照。

例如《红楼梦》通过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2. 流派丰富多样。

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曲、文、小说等多种流派。

每一种流派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才华横溢的创作。

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凭借着作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

例如杜甫的诗才、辛弃疾的词作、曹雪芹的小说创作等。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1. 解读古文。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解读古文是鉴赏的基础。

可以通过查阅辞典、注释和相关研究资料帮助理解古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结构。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有着严密的结构,包括前言、正文、结尾等部分。

分析作品的结构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3. 品味作品的意境。

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文字的描绘和修辞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品味作品的意境有助于欣赏其美感和思想内涵。

4. 总结作品主题。

每一篇古代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总结作品主题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古代文学作品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古代文学作品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1.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2. 提升审美情趣。

通过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对美感的敏锐度和欣赏能力,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这些名篇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思想观念。

本文将对几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进行赏析,以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这部作品以它的壮丽和瑰丽的艺术场景描绘出了京城贵族的生活,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它通过宏大的人物构思和精细的情节设置,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饱满,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被视为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这部作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强调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论语》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引起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集大成者司马迁所著,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严谨的史料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史记》以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为核心,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演变。

它不仅是史书,更是文学作品,融合了史料收集、批判思考和艺术表达于一体。

四、《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诗歌的典范。

《诗经》中的诗歌以五言和四言为主要形式,内容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

作品中的诗歌语言简练却富有意境,常常通过象征和隐喻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五、《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杰作,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

这部作品以神话和传说为基础,讲述了孙悟空等主要人物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将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幽默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了各种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人与神的关系。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名篇进行赏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红楼梦》——浩瀚世界的缩影《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府家族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善恶、悲欢离合。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情节曲折离奇。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极具代表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通过对《红楼梦》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曹雪芹的才华横溢,更能够深刻领悟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中蕴藏着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二、《孟子》——学与道的较量《孟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家孟子的重要作品,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作品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

他以人性的善良为基础,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中的各个章节,都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分析,以及对仁义道德的深度探讨,传递了作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孟子》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儒家思想的底蕴和价值,也能够在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塑造方面受益匪浅。

三、《诗经》——情感的艺术之美《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丰碑”。

它收集了许多乐府民歌和贵族雅乐的歌辞,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古代人民和贵族的情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诗经》中的《关雎》、《卫风》等篇章,以及《国风》中的《蒹葭》、《陌上桑》等名篇,让我们领略到古代诗歌的深远意义和鲜活表现力。

通过对《诗经》的赏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态度,也能够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论语》——智慧的人生箴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的各个篇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旨在弘扬儒家的思想理念,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通过赏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一窥古代文学的风采,感受到那些千年来深深触动人心的文字魅力。

I. 宋词《青玉案·元夕》赏析《青玉案·元夕》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相思的故事。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以及质朴的语言表达,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灯火和夜色,以及对失散爱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自己的无尽思恋之情。

II. 唐诗《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以长城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山河和高耸的城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观和雄浑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边塞风景,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III. 辞章《岳阳楼记》赏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以岳阳楼为背景,描绘了楼宇风光和壮丽景色。

辞章以娓娓道来的口吻,详细描绘了岳阳楼的建筑、历史和传说,并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读这篇辞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士人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并体会到他们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与敬畏之心。

IV. 传奇剧本《西游记》赏析《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传世之作,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传奇剧本以幽默幻想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之辩,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剧中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作者不仅展现了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表达了对人类苦难和救赎的思考。

V. 文言小说《红楼梦》赏析《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等大贾府人物的生活描写,展示了封建家族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恶。

整部小说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塑造了众多精彩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苦涩思索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

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

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

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

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

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

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

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

"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

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写作特色]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拟古之作。

通过描写兰草和杜若随着时光流逝由盛而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美人迟暮的悲哀。

[鉴赏步骤]前四句写春夏之际,兰草和杜若红花紫茎,长势十分茂盛。

一个"空"字,突出了压倒群芳的秀色。

但是兰若幽独于空林,只能孤芳自赏,这含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后四句写秋风一起,兰若枯萎凋零,芳意荡然无存。

这明显是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两句中化出,含有作者美人迟暮的感慨。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因进言从随军参谋降为军曹。

在从军失意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蓟北楼)。

唐代的幽州是战国时燕国的故都,陈子昂登楼自然会联想到古时候燕昭王礼贤下士,与乐毅、郭隗、邹衍等贤才密切合作的故事。

[鉴赏步骤]头两句说前有燕昭王、乐毅那样的"古人",后有象燕昭王、乐毅那样的"来者" ,惟独我这时候没有遇见。

从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是虚写。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独立苍茫、怆然流涕的孤独形象,是实写。

[写作特色]此诗标题"登幽州台歌",但既没有提到登临,也没有描绘幽州风光。

全诗侧重于从时空方面来观照,在时空交叉点上突出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自我形象,人物孤独而苦闷,意境苍凉而悲壮。

从语言节奏说,前两句是对称的五言,但打破了一般五言诗句"上二下三"的节奏;后两句是六言,在句中用虚字,使之散文化。

全诗读起来抑扬顿挫,句式既整齐又有变化,便于表现诗人奔放强烈的失意情绪,被称为"非诗非文"的作品。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想内容]《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原本是支艳曲。

此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

以春江月夜为背景,主要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同时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江花月夜[鉴赏步骤]第一部分写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壮丽景象。

开头紧扣诗题中的五个字来写,层层展开。

先写月出,接着写月下的江流、芳甸、花林、沙汀,即以月光为中心构成了一个静谧、空灵并为下文写景作铺垫。

颔联写林中景色:明月照青松,清泉流山石。

这是"诗中有画"的名句,布局很巧妙,上是皎洁的明月,中是青青的松林,下是清澈的山泉,高低层次、明暗色泽搭配和谐,而明月有光亮,清泉有声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整体清旷。

山居秋暝颈联由景及人,写山村人物嬉笑喧闹、无忧无虑的生活,透露出一种淳朴宁静的生活情趣。

竹喧、莲动是果,归浣女、下渔舟是因,通过因果倒置,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尾联抒情,表达自己隐居山林的愿望。

以春芳衬托秋色的美好,反用典故(《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现山居愉悦自在的意趣。

[写作特色]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思想内容]这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写辋川鹿柴的景物风光。

[鉴赏步骤]首联说空山中不见人影,只闻人声。

这含有辩证法因素,即以动衬静,以有声反衬无声,写出了山的空旷清幽。

尾联写淡淡的阳光穿过青霭色的深林,投射到冷青色的青苔上,不仅有上中下的立体构图,而且光线由暖到冷,反衬出整个山林的幽深。

[写作特色]此诗也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色,主要采用衬托手法。

燕歌行[写作背景]《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此诗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

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所谓"张公",指张守珪。

他在开元二十三年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其后部将败于奚族余部,张隐瞒败状,反而邀功请赏,事泄,被贬括州刺史。

此诗所写非专指一时一地的具体事件,而是结合作者早年蓟门之行的生活体验,通过艺术概括,揭示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

[鉴赏步骤]汉家"二句,交代战争的起因和出征的目的。

"男儿"二句,叙中带议,"重横行"暗示将骄,"赐颜色"说明君宠,为全诗定下议论边防政治的基调。

"摐金"二句,分别从视听觉两方面显示出征的声威。

"校尉"二句,分写我方军情紧急和敌方军事演习,因果倒置。

"山川"二句,写敌方入侵,来势凶猛。

"战士"二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成为揭露官兵对立的绝唱。

"大漠"二句,既渲染了战场上凄凉的气氛,又用"斗兵稀"点明战争的失利。

"身当"二句,分写将帅遇宠更骄、临阵轻敌和士兵拼死作战、无法解围。

"铁衣"四句,交替写征人思归和思妇念远,控诉了战争给士兵及其家人带来的苦难。

"边庭"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战场氛围、环境险恶。

"相看"二句,写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赞扬他们为国捐躯,把个人功名置于度外。

"君不见"二句,怀古思今,通过对李广将军的怀念,表达了作者思得良将以定边陲的边防理想。

[思想内容]借用乐府旧题写当前时事,深刻地揭示了边防政策的弊端,反映了军中的官兵对立,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同情士兵的远征久戍和无谓牺牲,并表达了自己的边防理想。

这在杜甫的新题乐府诗出现之前,在思想内容上有很大的创造性。

[艺术特色]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透露着政论的笔调;运用律句作对比,形成官兵之间、夫妇之间、敌我双方、昼与夜、边疆与内地等一系列对比,有力地烘托了诗歌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用韵平仄相间,四句一转,读来抑扬顿挫,同诗人的思想感情相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写于天宝十三载(754)至至德元载(756)间作者任北庭节度判官之时。

全诗以咏雪为经,以送友为纬,编织成一幅雪中送别图。

[鉴赏步骤]前十句写雪景。

头两句写北风卷地,八月飞雪,景色十分奇异。

"忽如"两句以梨花喻雪花,新颖传神,将实景化为虚景,在严寒中透露出盎然的春意,在艰苦环境中洋溢着乐观的情绪。

"散入"六句从衣着、行动、环境等方面铺写营帐内外奇寒无比,既突出了雪天严寒的感受,也表现了内心对严寒的忧惧,为下文送别创造了典型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