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庆新闻图片的图像修辞
符号学视角下新闻图像的视觉修辞分析

符号学视角下新闻图像的视觉修辞分析作者:吴文兵来源:《新闻世界》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人民画报》部分涉农封面图像为例,用符号学方法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使得蕴含其中的象征意义能够显露出来,完成一次对新闻图像的“观看”,并通过对封面圖像的视觉形式和摄影手法的解析,归纳出一些具体的视觉修辞方法。
【关键词】人民画报;视觉修辞;符号学;封面图像一、理论基础及研究缘起罗兰·巴特在《图像修辞》中关心“意义是如何进入到形象之中的”,[1]他认为,图像的象征意义得以表达就是图像修辞功能得以实现,对视觉修辞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研究意义如何进入形象的。
通过对图像的视觉元素进行解析,探讨视觉符号所蕴涵的事实叙述和观点表达,我们可以发现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从而实现对新闻图像视觉修辞功能的考察。
《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连续出版至今近七十年,从未停刊,被誉为“中国国家画报”。
这本杂志封面上的新闻图像作为对内对外输出的、在公共空间传播的视觉图像,不仅传播新闻内容,还成为表征社会、建构国家形象的特殊视觉文本。
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罗兰·巴特认为,在第一个层次中的一个符号,可以成为第二个层次中的一个能指,具有更深层次的所指。
根据这种译解程序,我们可以对更为复杂的视觉文本进行符号学分析。
在摄影器材还不够先进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画报》上的新闻图像是国内外读者“观看”中国的重要媒介材料,封面上的人物形象更因为其显著性而被称为“大国脸谱”,承载着“国家记忆”。
因此,这些封面图像也是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的经典案例。
而借助符号学理论来对其视觉元素进行解析,探究文本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窥探视觉修辞功能的有效手段。
本文以《人民画报》部分涉农封面图像为例,用符号学方法分析其象征意义,使得蕴含其中的意义能够显露出来,完成一次对新闻图像的“观看”;同时,在“观看”过程中考察视觉修辞功能实现的方法。
刍议国内高校校庆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

刍议国内高校校庆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作者:孟剑飞来源:《设计》2014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从校庆标志设计的原则出发,结合国内高校校庆标志作品,对国内高校校庆标志设计中所传达出的视觉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
旨在推动高校校庆标志设计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国内高校校庆标志设计视觉语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进入到了逢五、逢十、逢百的“大庆”时期。
校庆作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展示的契机和平台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并逐渐盛行起来。
校庆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一件盛事,同时也是学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最激动人心和难忘的瞬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通过怎样的方式能更好地诠释学校的历史、文化及内涵,并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进而统领校庆庆典活动呢?一件好的校庆标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校庆标志设计的原则1.象征性象征性是所有符号语言的特征,象征就是用此象表示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彼象。
校庆标志的图形要具有一定的指代意义,使受众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而传递和表达丰富的内涵,折射出高校的人文、理念和精神等特质。
2.科学与人文性校庆标志同时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体现。
高校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教学科研活动的社会载体,应该也一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的神圣领地。
笔者认为,在校庆标志设计中对科学和人文的尊重应体现在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历史及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上。
3.时间性校庆标志要能直观地体现和表达学校的办学历史,能够准确点明办学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具体表现给受众以直观、易读和过目不忘的印象,并能充分体现学校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校庆标志的图形语言在校庆标志设计中,图形的使用和表现应从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展示学校办学成果,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增进凝聚力、号召力等方面入手去考虑图形语言的设计。
下面结合国内高校校庆标志优秀案例就图形语言在其中的运用加以阐述,图形表现方法与形式可并行不悖。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庆新闻图片的图像修辞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庆新闻图片的图像修辞从古至今,图像修辞一直是人们通过视觉来传达情感和理念的重要方式。
图像修辞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表达,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传达。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图像修辞在网络媒体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图像修辞的运用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尤其是在校庆新闻图片的传播过程中,图像修辞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处理和呈现,更好地传递校庆的氛围和情感。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高校与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也是宣传校庆活动的重要平台。
在校庆新闻图片的发布过程中,利用图像修辞构建场景与情感的对应关系,可以使校庆新闻图片更具感染力,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以下将从比喻、象征、排比、对比等方面来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庆新闻图片的图像修辞。
比喻是图像修辞中的一种常用手法,通过对比原有形象或事物与所要表达的形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引起读者的聪颖和情感共鸣。
在校庆新闻图片中,可以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构建对学校的赞美和祝福。
采用校园大门象征学校的理念和底蕴,让读者感受学校的育人之道;采用高校标志性建筑物象征学校的雄伟和辉煌,让读者感受学校的蓬勃发展与未来展望。
象征是图像修辞中不可或缺的手法,通过寓意的符号来表达情感和理念。
在校庆新闻图片中,可以采用象征的手法来抒发校友的情怀和感慨。
采用母校的绿树花草象征母校的温馨和寄托,让校友感受到母校的亲切和温暖;采用母校的校训和校讲师的手中教鞭象征母校的育人理念和使命,让校友感受到母校的育人之道和历史底蕴。
排比是图像修辞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形象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在校庆新闻图片中,可以采用排比的手法来凸显母校的辉煌和成就。
可以通过多个连续的图片来呈现母校多个标志性的建筑和场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母校的繁荣和辉煌;可以通过多个连续的图片来呈现母校多个校庆活动和校友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母校的欢乐和团结。
浅谈新闻图片的视觉修辞_蒋丹彤

传媒技术
(三)排比
象十分常见。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新闻图片内容表
排比在新闻图片中表现为由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达的更真切、更含蓄,更易于吸引读者阅读和思考,达到新 的场景排在一起的修辞现象。图像运用排比修辞进行视觉说 闻报道目的,增强新闻效果。
服,可收到举证真实、诉求充分、说理有力的传播效果。将 相同或类似的人或事排列在一起,以产生强烈效果。在很多
会科学版),2004 (2) . [2] 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5(1). [3] 刘晓燕.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进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07
式不同。前者是通过形象构成传播文本,而后者是通过语言 指不直接表现需要表现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 单位建构传播文本。此外二者在传播时序性、功能发生方式 事物来代替的修辞现象。借代的应用可使表达更含蓄委婉。 上和在人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也具有不同之处。二者又 在新闻图片中往往会用到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一个具有比较 是统一的,因为二者都属于修辞学的一部分,是修辞学不同 典型象征意义的形象来指代想要报道的形象。如某期《时代 的发展阶段,二者修辞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表达 周刊》的封面图片,图中周总理后面的一条被困在笼子里的 效果。另一方面,二者修辞的方式相似。图片视觉修辞利用 龙,是象征着陷入困境中的中国。用龙来借代中国时,既使 自己的图像构成修辞效果,而语言修辞中一些修辞格,如排 读者都能够理解,同时也比较明确地指出更形象,使人接受。 比、夸张、借代等也都在图片视觉修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般认为“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 法,而在新闻图片中,因为不能够出现喻词,便只能运用]”下面 喻的方式进行,通过不同事物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之处进
浅谈新闻图片的视觉修辞

( )夸 张 二
指为了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写 内容的力量 ,用夸 大的词语 和形象来形容事物 。 将视觉元素的局部和整体改变 , 从而改变人们对事物 固有 的、常规 的看法 ,制造 出荒诞 的画 面效果 。视觉修辞的夸张是通过 图像来完成 的,包括 图像 本 身的夸张和图像本身没有夸张 ,却通过 图像产生 了夸 张的作 用,能强调突 出作者所要传达的观点和态度 ,达到报道 目的。 它具有化平淡为神奇的魔力,在打破人们对事物 的常规认 知
比喻 、 夸 张 、 排 比、 借 代 、双 关 、 通 感 、示 现 、象 征 、对 比
以新 闻图片为研 究材料 ,对视觉修辞进行分析和认识 ,为更 等 ,每种手法适用 的情形 ,作用也不 同,因而其 目的和效 果 好 的达 到 新 闻 效 果提 供有 益 建 议 。 也存在差别。下面结合案例对新闻 图片 中视觉修辞 的各种表
并通过与语言修 辞的对比,探 索视 觉修辞 的发展前路。 关键词:视觉修 辞;新 闻图片;图像修辞: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G 1 24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7 .1 2(0 2 60 0 . 6 282 2 1 )0 . 16 2 0
“ 修辞”(h t i)起源于古希腊罗 马时期 ,是指人们 依 新 闻图片都给人们提供 了新 闻事实 的真实视觉信息 ,并且 构 re0 c r 据具体 的言语环境 ,有意识有 目的地组织建 构话语和 理解 话 成 了人 们 的 视 觉 记 忆 。也 可 用 到 多 种 修 辞 手 法 达 到 劝 说 的效 语 ,以取得 理想的交际效果 的一种 言语 交际行为Ⅲ。最近几 果,实现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由于视觉修辞是修辞学 的一 十年 ,西方学者开始把修辞研 究的视角拓 宽到图像和 实物上 部分,所以我们可 以将 已经发展成熟形成完整体系 的语言修 来 ,并将其名为“ 视觉修辞”( i a  ̄ ̄ f ) vs l o c ,这是修辞学 发 辞手法运用到视觉修辞之上 ,常见的图片视觉修辞方法有 : u i 展 的新领域 ,具有 时代意义 。我们 以图像修 辞为研 究重点,
第六讲:新闻标题中的修辞

(1)完全借用古典诗词原句
长江水运:无可奈何花落去 (《中国青年报》 2003-3-20) 一枝红杏出墙来(《工人日报》1987-11-12) 春在枝头已十分(《经济日报》1988-2-19)
(主题)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 (副题)《丝路花语》轰动津门 (《天津日 报》1981-7-23)
向缺斤短两这块“顽疾”开战(《都市早报》 2000.5.26)
消毒柜成了聋子的耳朵(《大河报》 2000.5.29)
• 孩子不是复印机(《都市早报》2000.5.29) • 焦作:抓了个贪婪的“电老鼠”(《河南 商报》2000.5.29)
白岩松给葛优“开刀”,数出四大“病灶” (《河南商报》2000.5.26)
新闻传播肩负舆论导向的使命,肩负传播先 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责任,肩负培养公众 高雅的审美趣味,提升公众审美理念与审美 能力的责任。
古典诗词语言简洁,意义丰富,符合新闻标 题的基本要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典诗词典雅,在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盛行 的时代,能给读者带来一片文化的绿色,并 能使标题生动传神;超凡脱俗;文化品位; 雅而不俗。
4、反用原诗词 春风已度雁门关(《工人日报》1987-12-18) 满园春色关关得住(《新民晚报》1998-1111) (引题)试制成功一年多,公文还在旅行中 (主题)易燃蜂窝煤千呼万呼出不来(《羊 城晚报》1980-10-28) 婚宴酒浓情礼亦浓 道是无情却有情
俗语、谚语、众人传唱的歌词等是劳动人民在长期 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它们来源于人民,贴近人 民,在新闻标题中运用这些语言可以为标题增添活 泼的气氛,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10、仿拟(引用)
北京出现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引题) “久病床前有孝子”(主题) (1994年72000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中的修辞

将郭晶晶和罗雪娟这两 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 女运动员,比喻为两种 美丽的花朵,激情绽放, 芬芳迷人。
三、双关
利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同音或者同义, 使一个词语牵涉两件事情,增强新闻 标题的幽默诙谐感。双关一般有谐音 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之分,使得读者 在阅读的同时能够联想到两个双关词 语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进一步阅读 下去的欲望。
例二
体育新闻 北京时间1月8日21时15分,2011卡塔尔亚洲杯A 组的第二场比赛在阿拉法球场打响,首场亮相的中国队迎 战西亚强队科威特。下半时张琳芃远射球变向攻破科威特 城门。此后邓卓翔任意球将比分扩大为2比0。最终中国队 首战2比0胜科威特取得小组开门红,目前与乌兹别克斯坦 并列小组第一
句式分析 这是一篇体育快讯,这类文体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和真
此处运用借代,“开门红”此处是“胜利”的代表。 产生新颖和形象之感,是文本不落俗套,增强趣味性, 容易引起读者内心共鸣。同时,也表达了新闻立场, 即“支持中国队!”
徒儿” 休得无礼
立秋后的西安丝毫没有降 温的意思。大雁塔北广场又成了 许多市民和游客消暑的好去处, 放眼望去,喷泉边、道路旁都坐 满了人。
“杨湘洪”,显然前者更能吸引读者。只要用法得当,交代清楚, 相关的网络新词体现了新闻事件的特征和新闻人物的鲜明个性,让 消息和通讯更加新鲜、时尚,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巧用网络短句丰富报刊新闻标题。2002年1月天津日报登载关于 流感的数条消息,题目是《医患携手战流感?一些市民患上“流感恐 惧症”》,搜狐网转载这条新闻时,将题目改成《见面问候“你感 冒了吗”天津市民患上“流感恐惧症”》。我们在拟报纸标题时就 采用这样的方式,效果会好得多。如2011年1月10钱江晚报刊发了 《白岩松来接钱报热线,那个火啊》的新闻,其中“那个火啊”就 是典型的网络语言短句,用在报刊新闻标题之中,一下子给这则新 闻增添极大的生动性。
高校品牌形象塑造策略分析——以湖南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

高校品牌形象塑造策略分析——以湖南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景超平湖南科技大学摘要:知识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的品牌形象成为需要竞争的内容之一,现今新媒体发展蓬勃,各个高校借助新媒体来开展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这直接关乎其生存和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受众,操作简单方便,互动迅速直接,是为高校塑造品牌形象的不二选择。
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分析在高校品牌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从“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内容建设,提升排版技术,及时更新推送,与受众形成互动”六个方面作出探索,为促进高校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高校品牌;传播策略一、高校品牌形象的内涵及意义高校品牌形象是指高校自身在成立、成长的过程当中逐渐养成的内涵,它可以代表整个学校的形象,反映学校的校风、学风、声誉,以及公众对高校的知名度的了解与认可。
高校品牌形象代表着该校的美誉度与知名度。
新媒体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只有塑造高校特色品牌形象,将品牌推广出去,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并提高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创建、推广高校品牌,吸纳更多人才与资金。
[1]二、新媒体平台兴起与高校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据《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微信自2003年起,已经成为全球顶尖的通信软件(在用户数量与下载量方面)。
它逐渐从一个普通的聊天通讯软件,变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
另外,自从2013年微信开放微信公众平台开放,至今已有2000万个公众号注册,月活跃账号高达350万个。
目前,全球有九亿人登录微信账号,平均发送消息高达三百八十亿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都注册了微信公众平台,而学生作为微信的主流用户,每日平均发送消息次数很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教师、教室家属等众多固定受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已然成为主流传播信息渠道,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高校自然要借助这一平台进行宣传,塑造品牌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高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近年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不断尝试将新闻图像化,进行语—图结合的新闻报道。
本文根据2018年10月31日,人民网教育频道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推出的《2017—2018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以最能代表高校自媒体运营和传播力的“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名”前十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校庆图像为样本,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庆新闻与图像语—图结合的“视觉修辞”方式进行分析,论述校庆的新闻图像修辞表现,进一步探讨校庆新闻图像修辞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 语—图结合的校庆新闻图像“视觉修辞”的可能性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语—图结合的新闻表达,是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的兴起”背景下,自媒体实现创新的新闻表达方式的体现。
以罗兰·巴特、杰克斯·都兰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都论述过修辞的重要性。
在此语境下产生的“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
”[1]我们关注的是新闻与图像的结合,及其带来图像“视觉修辞”的可能性。
新闻之所以能与摄影图片等图像结合进行报道,在于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性”:1)真实性。
新闻报道的内容真实,新闻图片呈现的视觉真实,有助于与新闻本身一起展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新闻图片是一种对新闻事实的视觉报告,与文字相比,它有极具说服力的视觉优势,有一种确凿在场的见证性。
……往往使得这种图片指代了一种真正的真实。
”[2]2018年“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名”前十的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在各高校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校庆新闻皆有图片,都能将周年庆典仪式、活动安排、校园景观等真实地体现在报道中,对于学校历史的回顾及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如实报道,增加新闻的真实性。
2)时效性。
校庆当日,各个高校在微信新闻中,使用“直击”“今天”等具有时效性的话语加强新闻的修辞功效,如北京大学《直击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这篇校庆当天的推文,配有大量领导讲话、嘉宾致辞、颁奖及暖场表演等的现场图。
另外,《122岁生日,川大今天这样过!》《1~2~3~生日快乐!我最爱的天大!》等文也是将校庆当天发生的重要图像予以配文展示,体现出语—图结合宣传的速度和效率。
3)准确性。
新闻图片能给受众提供关于新闻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甚至活动场景的准确信息,但本质上,新闻图片与新闻本身形成了互补和参照,用图像准确展示新闻中提到的人物信息,如北京大学官微《“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北大发展与公益论坛暨120周年校庆交流会举行》文中所有致辞人的图像,厦门大学官微新闻《我厦97岁生日快乐,每一份祝福都是爱你的心声!》,颁奖过程中获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庆新闻图片的图像修辞李 静,唐衍詝摘 要人民网教育频道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于2018年10月31日联合推出《2017—2018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其中“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名”前十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最能代表高校自媒体运营和传播力。
文章选取“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名”前十的高校官微校庆图片为样本,从视觉修辞的角度探讨校庆新闻报道基于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进行语—图结合的“视觉修辞”方式的可能性。
论述校庆新闻图像对语言修辞中象征、譬喻、借代、排比、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及其在新闻的图像转向,对媒介真实的建构,对情感的激发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也应承认校庆新闻图片本身具有的“瞬间性”与“历史性”矛盾的修辞性。
关键词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庆新闻图片;图像;视觉修辞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7-0123-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YJC751026);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GH18H071);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010)。
作者简介:李 静,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兼任传统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图像及文化的传播研究。
唐衍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17级播音与主持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
1232019年第7期 New Media ReseaRch124老师和学生的照片及团队照片等准确无误,与文字一一对应。
可见,新闻文本与新闻图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二者在表达同一个新闻主题的时候,语—图结合的新闻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视觉修辞”。
校庆新闻的语言修辞在校庆图像的视觉修辞中有所体现,二者一起能够将“在场”的图像与文字叙述结合,让“受众”在新闻阅读和新闻图像的欣赏过程中,加深对新闻的印象,分别达到阅读和欣赏的“在场”效果。
另一方面,新闻图像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在视觉文化主导阅读的时代,图像这种后符号学的发现,就为受众“看图”提供一种合法性和合视觉性的存在,便于受众进行语—图结合的思考和对新闻图像修辞报道的接受。
2 校庆新闻图像修辞的表现“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名”前十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了诸多的图像修辞手法对校庆进行图文并茂的报道。
图像修辞是对语言修辞中的象征、譬喻、借代、排比、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使校庆图像修辞呈现出同语言修辞一样,更加视觉化的修辞感染力。
1)校庆新闻图像赋予图像象征的特性。
校庆图像象征用的较多,通过字母、数字、图形、贺卡等符号展示出来。
图像以象征的方式被读者阅读,契合新闻标题及文本对象征的内容隐喻。
这样,简单的校庆图像就在“图像—受众”这对关系中,创造了更多的“附属意义”。
厦门大学官微《校庆倒计时两天丨我多喜欢你,你会知道》配图贺卡,上面写着邮编,“Dear XMU:Happy Birthday!”,还有镂空的“97”,象征厦大97岁生日,并在操场、看台、图书馆、蓝天、白云等不同场景下拍摄含有“97”的这张卡,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2)校庆新闻图像的譬喻修辞。
譬喻很容易和象征混淆,但“在譬喻手法中,还可以用到很多在别处见到的图片或图画,甚至是电影、电视中的场景。
对于譬喻来讲,这是一种对已经众所周知的编码的即刻回顾。
”[2]很明显,譬喻能引起人们对同类图片的联想记忆,即回顾。
山东大学官微《山东大学,117岁生日快乐!》一文中,1964年,毛泽东主席给山东大学高亨教授的信,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的《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及《文史哲》创刊号等图像运用了譬喻,将校庆历史的回忆拉入到校庆现场图像与历史文本的互文结构中,让受众在阐释图片的同时联想到过去的历史,同样进入互文结构中,这些被图片召唤的关于学校历史的“公众记忆”,能给图像新闻带来更多超越图像本身的含义。
3)校庆新闻图像的借代修辞。
在各高校的官微上可见大量以局部校庆景观代替整个大学的图像,如未名湖对于北大,珞珈山对于武大,木工厂和电机厂对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新媒体中心对于厦大等的意义重大,这些校庆图片属地特色明显,具有明确的指代作用。
4)校庆新闻图像的排比修辞。
高校官微上的新闻图像修辞,同语言修辞运用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的句子一样,选取三个或以上的图像排列起来,围绕校庆主题,通过排比修辞增强气势。
如2018年11月15日,武汉大学官微的《快递都到了吗?这里还有一份武大专属输入法等你领取!(文末有福利)》运用双十一刚过要收快递的创意,推出WHUers 忙着收快递的输入法:“帮我-拿个快递呗”,文字配图珞珈山、文理学部教二楼、武大图书馆、绝望坡、“大循环”交通车、东湖南路、梅操、万林、“奥场、工操、桂操、信操、医学部田径场”、食堂、校园卡等,以独特的武大“输入法”图像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5)校庆新闻图像的对比修辞。
各大高校建校年份不同,发展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每一幅图像都可以拿来进行对比,突显高校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陕西师范大学官微《今天,陕西师范大学74岁啦!》推出了“极简版校史”采用纵向对比的方式,展示学校的今昔面貌,左古右今的学生手册,爷爷、爸爸和女儿三代的毕业证书及同一个老师的黑发和白发形象对比照等,把同一主题的新老照片P 在一起,勾画了学校的“前世”和“今生”。
而山东大学《山东大学,117岁生日快乐!》则采用横向对比,展示了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兴隆山校区、青岛校区、威海校区几幅图片,一篇报道中几幅图像的对比突出了山东大学庞大的校区阵容。
6)校庆新闻图像的双关修辞。
高校官微借助校庆报道内容的语音或语义的联系,将两种内容相互关涉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双关修辞。
浙江大学《浙大校庆专属壁纸再度来袭!确认过眼神,你是我要换的壁纸!》用5月20日20:18的手机屏幕截图,配上求是大讲堂、启真湖、月牙楼、咏曼阁、舟山的校园图像,用“20:18”(与2018年双关)“5(我)2(爱)0(你)”这些具有明显双关寓意的数字和符号给浙大表白。
图像修辞能展示一个群体的校庆“视觉记忆”。
当然,一张校庆图片不只是运用了一种修辞,而图像修辞的运用,有利于更好地传播大学文化和精神。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3 校庆新闻图像修辞的作用1)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校庆新闻图像修辞能促进高校以文字报道为主的新闻向图像新闻转变。
新闻的图像转型,更多的是一种纯文字报道向语—图结合的新闻报道的方式改变。
早期,文字占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时,图像“它只能降格为文本语言的‘副本’而存在。
于是,‘语图分体’也就成了‘文本时代’语图关系的基本体态,并必然表现为图像对于语言的模仿。
”[3]随着时代的发展,图配文或文配图的新闻报道,才是真正的语—图结合的新闻报道的开始,能够发挥图像的叙事功能,也能将图像的修辞性与语言的修辞性结合,一起为校庆专题的报道增加形象性和感染力。
虽然说传统的文字报道也能发挥语言修辞的作用,起到一定的报道效果,但是微信公众平台登录的多为年轻受众群体。
年轻人喜欢借助平台进行多元的阅读体验,他们对碎片化新闻阅读的要求更高,而图像新闻无疑会受到年轻受众群体的欢迎,特别是前文提到的浙大官微用“5月20日20:18”对浙大校庆的表白及武大“WHUers”的“输入法”,及陕西师范大学使用P图技术,P出学校的“前世”和“今生”等,这些图像新闻背后有现代技术的运用,流行文化的影响,学生真实情感与生活体验,更容易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同。
2)校庆新闻图像修辞有助于对“社会实在的建构”。
宁海林曾言,“新闻传播确实每天都在建构‘社会实在’——媒介的真实’。
”[4]“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名”前十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高校各自的校庆倒计时文章和校庆当日的庆典安排及现场图像等,这些真实信息是进一步对新闻图片进行阐释的前提,而“受众”的“语—图”对读,是校庆新闻图像“语—图”互文修辞的议题最佳的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