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合集下载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一、 市场与市场体系
要求:了解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市场..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适应的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已经从单一商品市场、局部市场发展到复杂多样、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答案:D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等..机器社会就是属于生产工具..A项原料、B项辅助材料、C项燃料都是属于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例题2: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货币 B.人的劳动 C.劳动管理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考试内容:掌握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1·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考试内容:掌握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比如:劣质商品,吉芬商品(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C.不相关D.完全等价答案:A【例题2·多选题】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E【例题3多选题】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消费者偏好B.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C. 替代品的价格D. 互补品的价格E. 产品生产成本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社会主义制度(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考试内容:掌握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
我国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例题。

单选题」(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民营私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C。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前言一、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财政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四部分:市场营销第五部分:管理学基础第六部分:法律涉及多个学科。

什么叫复合型人才?把经济基础知识学完就是复合型人才。

二、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试卷分析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型有两种: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70小题,第小题1分,共70分。

多选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试卷总题量为105小题,满分140分。

三、学习方法1.针对教材特点的解决方案(1)内容多;(2)记忆量大针对内容多的特点,要让教材由厚到薄。

要找出那出闪闪发光的句子和词语。

什么是闪光耀眼的?也就是结合考试要求比较重要的内容。

一句重要的话,一个重要的詞。

有时候一大段叙述都是在阐述一个观点,那么这句表达观点的话就是重要的话。

例如:第三章第一个问题:货币转化为资本,说了一页多之后,最后一句话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句话下个定义,给个概念,说明一种认识等,那么其中的关键词就是重要的词。

例如:第一章第(二)个问题第二段讲生产关系,有一句话藏在第四行: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07年09年的真题都考了这句话。

当然这其中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针对记忆量大的特点,有两个对策:一是注意归纳总结,以达到由繁到简的效果。

其实是简约而不简单。

看似总结出三两句话或一两个重要词,却每词每句都是要点。

二是注意记忆技巧。

这么大的记忆量不仅是对毅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记忆技巧的挑战。

运用了科学的记忆技巧,记忆便可由难变易。

例如:第三章第六个问题: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在资本循环中实际上讲了这样几个问题:产业资本循环经过的阶段;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并与剩余价值联系起来;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这几个问题可以一一对应地去进行记忆。

这样看似杂乱的内容就形成了三条清晰的线条。

2.注意梳理不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内容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但教材在编排时并未将其串连在一起,看似很零散,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以便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讲义,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
础知识讲义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一、税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一)税收的基本涵义(掌握)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内涵的理解:
1.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

2.税收的征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或者说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

4.征税的过程是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地、无偿地转给国家的过程。

5.从税收征收的直接结果看,国家以税收方式取得财政收入。

【例题1·单选题】(2007年)税收是国家凭借其( )取得的财政收入。

A.经济权力
B.信用
C.政治权力
D.经济实力
[答案]C
【例题2·单选题】税收的征收主体是()。

A.国家
B.财政部
C.中央银行
D.税务局
[答案]A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掌握)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税收的强制性
指征税凭借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无直接偿还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税收对具体纳税人而言具有无偿性,但是对于全体纳税人而言由具有返还性。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特征是指税收的确定性和征收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题·多选题】(2004年、2006年、2007年)税收的基本特征有()。

A.自觉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有偿性
E.固定性
[答案]BCE
二、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一)税制要素
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

1.纳税人(掌握)
纳税人:指税法规定享有法定权利、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与纳税人可能是合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

在存在税负转嫁(如流转税税种)的情况下是分离的,在不存在税负转嫁(如所得税税种)的情况下,二者是合一的。

【例题·单选题】(2005年)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称为( )。

A.课税对象
B.纳税人
C.征收主体
D.负税人
[答案]D
2.课税对象(掌握)
课税对象也称为征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的目的物,是课税的依据或根据。

它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我国将课税对象分为:(1)流转额;(2)所得额;(3)财产额;(4)其他。

依据课税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全部税种划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其他税类。

【例题·单选题】(2004年)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 )征税。

A.对什么人
B.对什么目的物
C.对什么地点
D.在什么时间
[答案]B
3.税率(掌握)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所应纳税额的比例或标准,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税率是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

税率的分类
(1)按税率的表现形式,分为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和用百分比表示的税率。

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也称定额税率或固定税率。

——从量税
用百分比规定的税率——从价税。

按照税率与课税对象的变动关系,可以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