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个人和家庭,由他们构成的消费者市场是产品的最终市场。
一、消费者行为模型按照消费者介入程度可以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三类:习惯型购买、有限型购买和复杂型购买。
消费者介入程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企业营销刺激、其他外界刺激的反应和参与程度。
1.习惯型购买在习惯型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的介入程度很低,且品牌之间在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的差异较小。
消费者通常是出于习惯而非品牌忠诚购买一种产品或服务。
对大多数价格低廉、经常购买的产品消费者采用的决策类型都是习惯型的。
2.有限型购买虽然消费者的介入程度不高,但是品牌之间在产品的各项属性上存在很大差异。
消费者在挑选大多数选购类产品时进行的就是这种复杂程度有限的决策过程。
注意领先品牌和跟随品牌的营销战略的不同。
3.复杂型购买消费者介入程度很高,品牌差异很大的决策情形。
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家庭房屋装修等产品和服务时一般会经历复杂型的购买决策。
【例1·多选题】按照消费者介入程度可以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 )。
A.习惯型购买B.理智型购买C.有限型购买D.复杂型购买E.重复型购买[答案]ACD【例2·单选题】对大多数价格低廉、经常购买的产品,如软饮料和护发产品等快速变动消费品,消费者采用的决策类型通常是( )。
A.习惯型B.复杂型C.有限型D.无限型[答案]A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人及其心理特征。
(一)文化因素1.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传统习俗等一切成就。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一、 市场与市场体系
要求:了解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市场..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适应的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已经从单一商品市场、局部市场发展到复杂多样、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答案:D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等..机器社会就是属于生产工具..A项原料、B项辅助材料、C项燃料都是属于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例题2: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货币 B.人的劳动 C.劳动管理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本章考情:本章近年考分2-7分。
本章内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4.市场与市场体系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6.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要素。
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正确答案』BDE(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考试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
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矛盾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例题·单选题】生产力不包括()。
A劳动者B生产资料C生产工具D劳动对象『正确答案』D【例题·单选题】(2008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A.市场范围的扩大B.商品交换的繁荣C.劳动者技能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变革『正确答案』D2.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社会主义制度(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考试内容:掌握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
我国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例题。
单选题」(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民营私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C。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前言一、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财政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四部分:市场营销第五部分:管理学基础第六部分:法律涉及多个学科。
什么叫复合型人才?把经济基础知识学完就是复合型人才。
二、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试卷分析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型有两种: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70小题,第小题1分,共70分。
多选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试卷总题量为105小题,满分140分。
三、学习方法1.针对教材特点的解决方案(1)内容多;(2)记忆量大针对内容多的特点,要让教材由厚到薄。
要找出那出闪闪发光的句子和词语。
什么是闪光耀眼的?也就是结合考试要求比较重要的内容。
一句重要的话,一个重要的詞。
有时候一大段叙述都是在阐述一个观点,那么这句表达观点的话就是重要的话。
例如:第三章第一个问题:货币转化为资本,说了一页多之后,最后一句话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句话下个定义,给个概念,说明一种认识等,那么其中的关键词就是重要的词。
例如:第一章第(二)个问题第二段讲生产关系,有一句话藏在第四行: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07年09年的真题都考了这句话。
当然这其中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针对记忆量大的特点,有两个对策:一是注意归纳总结,以达到由繁到简的效果。
其实是简约而不简单。
看似总结出三两句话或一两个重要词,却每词每句都是要点。
二是注意记忆技巧。
这么大的记忆量不仅是对毅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记忆技巧的挑战。
运用了科学的记忆技巧,记忆便可由难变易。
例如:第三章第六个问题: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在资本循环中实际上讲了这样几个问题:产业资本循环经过的阶段;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并与剩余价值联系起来;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这几个问题可以一一对应地去进行记忆。
这样看似杂乱的内容就形成了三条清晰的线条。
2.注意梳理不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内容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但教材在编排时并未将其串连在一起,看似很零散,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以便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1.首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尽管目前资本主义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2012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师考试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经济。
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
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
A.统治性
B.决定性
C.辅助性
D.基础性
[答案]D
(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
A.基础性
B.辅助性
C.主导性
D.统治性
[答案]A
(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
A.辅助性
B.先导性
C.基础性
D.平衡性
[答案]C
「例题2.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
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A.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分工
D.社会化大生产
E.按劳分配
[答案]AC
「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市场竞争规律
[答案]B
2012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社会主义再生产
A.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B.国家干预方式
C.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
D.国家税费征缴方式
[答案]A
「例题4.单选题」(2005年)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 )。
A.生产组织形式
B.利息协调方式
C.资本组织形式
D.基本管理制度
[答案]C
2012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经济师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如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我们应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经济师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社会主义再生产不同类型的涵义。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了解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例题1.多选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 )。
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混合所有制
D.个体私有制
E.外资经济
[答案]AB
「例题2.单选题」(2008年)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是( )形式。
A.国家所有制
B.股份合作制
C.混合所有制
D.集体所有制
[答案]A
「例题3.单选题」(2006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 )。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也决定其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
「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