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第2章第1节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中国的地形》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中国的地形》精品课件

(湖南)-(广东)
13
天山8山

昆仑山脉 14 10
喜山马脉拉18雅
横 断
山脉15

兴安1 长
岭白
山5
阴山9 山

贺山脉1兰6 六1盘7 秦山11岭

行山2
脉 巫
雪峰山34山南12岭武夷山脉6

湾山7

中国的自然环 境
第二课时:地形复 杂多样
• 二、地形复杂多样 • 纵横分布的_____,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 地形_类_型___,_____,______,____地_形__区镶名称嵌其中,主要高
几个直辖市?几个特别行政区? • 10、按顺序写出省份简称:广东、云南(2个都写)
、湖北、山东、海南
一、自主阅读课本30页,完成下列问题: 1.掌握中国地势特点 2.找出并掌握一、二阶梯, 二、三阶梯的分界线
自主阅读课本21-23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是一个山多____的国家,山脉纵横交织。
2.台湾山脉的玉主山峰_____, 是中国东部最高峰。山脉走向 北
5. 下列山脉与地形区相邻的一组是: ( )
•A.昆仑山—内蒙古高原 高原
B.秦岭—黄土
•C.横断山—塔里木盆地 平原
D.巫山—东北
6. 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 斯山一线
•B.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
众湿润水汽深入内陆,形成
降水。
阴山
横 断 山 脉
塔里木盆地
横 断 山 脉

黄土 北 高原 平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2章第1节神经调节.复习ppt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2章第1节神经调节.复习ppt

为什么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线粒体? 线粒体可提供合成新递质所需要的三磷酸腺苷。
2、突触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相连,每一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只与 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突触后膜有两种:
① 细胞体膜简称胞体膜 ②树突膜
突 触
问题:上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是怎样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 呢?
第二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第1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功能:受刺激 兴奋 并传 产生 导 兴奋 。
细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神经元 突起 轴突:一根,把冲动传离细胞体,传到神经末梢
树突:多而短,接受刺激,把冲动传向细胞体
思考
树突
反射的发生必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反
射弧的任何一个部位受到破坏,反射都不能发生。
思考:.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几个神经元?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两个神经元,即传入神经
元和传出神经元。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
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大多数反射弧
的神经中枢中还有一个中间神经元(又称联络神经元)如 缩手反射。 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 例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物质可 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 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 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 B ) 时效应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受体
兴奋
突触 突触小泡 小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2章 第1节 课时2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2章 第1节 课时2 分散系及其分类

2.下列分散系,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雾 ②豆浆 ③AlCl3溶液 ④Al(OH)3胶体 ⑤泥水 ⑥CuSO4溶液 【答案】 ①②④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思考交流] 比较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 请探究下列问题


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212021/11/212021/11/212021/11/21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2.Fe(OH)3 胶体的制备和基本性质 △
(1)反应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实验操作 向_沸__水__中逐滴加入 5~6 滴__F_e_C_l_3 饱 __和__溶__液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红__褐___色, 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 Fe(OH)3 胶体。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直径
分散质粒子种类
外观特征

稳定性
质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溶液 <10-9 m 单个小分子 或离子 均一、透明
稳定 能

鉴定
无丁达尔效应
胶体 10-9~10-7 m 多分子集合 体或高分子 均一、透明
较稳定 能
不能
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
浊液 >10-7 m 巨大数目 的集合体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B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思考交流]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 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高中物理课件第2章-第1节 感应电流的方向

高中物理课件第2章-第1节 感应电流的方向

[核心点击] 1.原理如图2-8-3所示



图2-8-3
2.刻度标注
(1)“0 Ω”标注:当红、黑表笔相接时(如图2-8-3甲所示),相当于被测电阻Rx
=0,调节R的阻值,使
E r+Rg+R
=Ig,则表头的指针指到满刻度,所以刻度盘上
指针指在满偏处定为欧姆表刻度的零点.注意此时欧姆表的内阻是r+Rg+R.
(2)“中值”标注:保持R不变,在两表笔间接一电阻Rx时,如图2-8-3丙所
探讨 2:如图磁铁拔出线圈时,线圈中磁通量怎样变化?两次感应电流方向 相同吗?
【提示】 磁通量减少,相反.
[核心点击]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1.因果关系 楞次定律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因果关系,磁通量发生变化是原因,产 生感应电流是结果,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
2.“阻碍”的几个层次 谁阻
知 识 点
1
8 多用电表的原理
学 业

9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层 测

知 识 点
2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欧姆表的讨论,了解欧姆表的结 构和刻度特点,理解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 (重点). 2.了解多用电表的基本结构,通过实验操 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和电 阻. 3.掌握多用电表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 阻,测电压及电流的方法,会用来探索简 单黑箱中的电学元件及连接方式(难点).
图 2-1-7
A.圆环中磁通量不变,环中无感应电流产生 B.整个环中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 C.整个环中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 D.环的右侧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环的左侧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 【解析】 导体 ef 向右切割磁感线,由右手定则可判断导体 ef 中感应电流 由 e→f.而导体 ef 分别与导体环的左右两部分构成两个闭合回路,故环的右侧有 逆时针方向的电流,环的左侧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2章第1节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2章第1节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课件

细胞的生长
•1、细胞的生长需要什么? 外界的营养物质
• 2、细胞生长的结果: 细胞由小变( 大 ) 细胞体积(增大 )。
•3、细胞能否无限长大? 不能,一部分细的层次关系
细胞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联系生活 脱缰之马——癌细胞
脑癌细胞
• 染色体先( 复制 )后( 均分 ) 结果------
1、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 )相同。 2、 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 )
相同。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
染色体的组成: DNA和蛋白质
染• 色体
DNA
蛋白质
DNA是遗传物质,可以说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的载体
新细胞和原来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也一样,保持了 遗传的稳定性。(举例)
知识构建
生物体由小长大
细胞通过分裂 产生新细胞
细胞分裂
过程
染色体
组成 变化
结果: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
过程 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肿瘤,约占肿瘤死亡的60%。这三种上消化道的恶
性肿瘤显然都与食品卫生、饮食习惯有关(亚硝胺、
乙肝病毒、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是主要原因)。
• 由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方式,手术切除往往 不能根除全部含有癌细胞的组织,因此复发率大。
预防癌症应做到:
1、不吸烟,少饮酒. 2、少吃腌制、烧烤食品和高脂
肪食品. 3、多吃粗粮、绿色蔬菜和水果. 4、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 5、避免多日光暴晒,适量运动.
规律:
1、细胞分裂基本过程:
细胞核分裂 细胞 质分裂
细胞膜(细胞壁) 形成
2、1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后,产生的细胞个数为
(2n )个。
3、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数目增加

(名师整理)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认识地球》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认识地球》精品课件

认识经纬网
45oN
60oN
75oN
90oN
NF
30oN
说出每一点的地理坐标? 属于哪个半球? 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E
15oN
C
W 0 B
0o 60o 45o 30o 15o
o
15o
30o 45o 60o
E
15oS 30oS

D



线
A
45oS
60oS
S
75oS o
√ 图中A点的经纬度书写正确的是:
A.昼夜交替
B.五带的划分
C.四季的形成
D.昼夜长短的变化
4.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
B.我国北方的河流都已经结冰
C.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哈尔滨比广州的白昼短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特点
绕转轴:地轴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一天
昼夜更替 地理现象
白昼长短在变化,夏长冬短春秋分
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
C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人们先看到远航归来的轮船的桅杆
C.地表起伏不平
D.地球卫星图片
2.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圈是
()
A.南极圈
B.北回归线
C.南纬90°纬线
D.0°纬线
D
3.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不同的经度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 网,结合前面所学知识, 说说经纬网中的经线和 纬线各有什么特征。
想一想: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经纬网 可以呈现出哪些形状呢?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识·预习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预习
1.把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_分散在另_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中所得 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胶体的分类 常见的胶体分类方法是根据分散剂的状态进行分类,有 三种:固溶胶(如有色玻璃、宝石、珍珠之类),液溶胶(如牛 奶、豆浆之类),气溶胶(如云、雾、烟之类)。 3.胶体的性质 (1)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胶 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根据分散质的直径不同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 散系。列表比较如下:
分散系 举例
分散质粒子组成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外观特点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扩散
溶液 NaCl溶液
离子
<1 nm 均一,稳定
稳定
悬浊液 乳浊液
胶体
泥水
牛奶
Fe(OH)3胶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解析】 选项A,空气是由N2、O2及一些尘埃等组成 的混合物。选项B,胶体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即介 于1.0×10-9~1.0×10-7 m之间,所以微粒直径为2.5微米的细 小颗粒物不属于胶体。选项C,实施绿化工程,树木能吸附空 气中的尘埃,从而有效防治PM 2.5污染。选项D,PM 2.5表面 积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质。

第2章 第1节 流水地貌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节 流水地貌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1)凹岸、凸岸的判断(如图所示)。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 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 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 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下图所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 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 (2)弃土、弃渣的堆放。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3)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
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
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 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
地质现象。如图:
的特殊洪流。如图所示:
定义
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条件
一是岩体比较破碎;二是地势起伏较大; 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三是短
三是植被覆盖差
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危害
会破坏和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 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情 境 探 究】
材料一 虎跳峡是金沙江(长江)上的 第一大峡谷,更是全球著名的大峡 谷。长江江水在这里被玉龙雪山、 哈巴雪山两大雪山所挟峙,海拔高 差3 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 界前列,最窄处仅30余米。相传猛 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抬脚, 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
材料二 玉门——冲积扇
2.河流阶地的形成
3.河流
(1)河流堆积地貌及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 课堂小结:
(1)树状分类法:对同一分类进行再分类,系统性强,适合层次包含关系 (2)交叉分类法:至少同时运用两种分类标准,弥补单一标准的不足 2、分类一般步骤:
选择分类方法 确定分类标准 得出正确的分类 3、分类的一般原则:行之有效,简单易行。
4、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化学研究而言,便于了解各类物质的共 性和各类反应的本质;对于工作和生活而言, 则提供便利,实现高效
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2、布朗运动:
胶体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3、电泳:
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胶体为什么能稳定存在?)
4.胶体的聚沉
定义: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 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做聚沉。 1.加入少量电解质
——思路: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
间的电性排斥,从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 应用实例: 豆浆里加盐卤(MgCl2· 2O)或石膏(CaSO4· 2O)溶 6H 2H 液使之凝聚成豆腐;
c
2、下列不属于胶体的是[ A ] A.水银 B.烟、云、雾 C.有色玻璃 D.淀粉溶液 3、鉴别胶体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D ] A.蒸发 B.从外观观察 C.稀释 D.利用丁达尔现象实验
4 . 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会产生沉淀 B.都有丁达尔现象 C.加入足量盐酸,均可发生化学反应 D.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5.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据微粒大小进行分离[
【小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 纯净物 单 化 质 合 物 混合物
化学反应
化 合 反 应
分 解 反 应
置 换 反 应
复 分 解 反 应
离 子 反 应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试举出几种混合物,并说出他们 是怎么组成的? (2)什么是分散系? (3)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 (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 组合形成几种分散系?
实验现象记录
Fe(OH)3胶体 CuSO4溶液
原因分析 胶体的直径在1-100nm之 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间,能使光波发生散射. 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 无光现象产生 1nm,散射极其微弱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结论1、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可以此 区分溶液及胶体。 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粒子大。
NaCl K2SO4
思考与交流3
对于Na2CO3、Na2SO4、K2SO4、K2CO3这几种盐又如 何分类?
Na2CO3
交叉分类法 Na2SO4 K2SO4 K2CO3
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结论: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进行的分 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则有 不同的分类方法。
科学探究
1.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 蒸馏水、 25ml CuSO4
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
沸水中逐滴加入5~ 6滴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
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 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观察并思考: 1、三个烧杯得到的分别是哪种分散系? 2、如何区分这三种分散系?
科学探究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 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
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uSO4溶液 无光亮的“通路”
Fe(OH)3胶体 有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 察到明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蛋清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
四、胶体的制备:
1.物理方法: 溶解法:如肥皂、淀粉、蛋白质溶解于水可直接得到 胶体. 机械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溶于溶剂 得到胶体,如将碳粉制成碳素墨水. 2.化学方法: 水解法: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FeCl3+3H2O = Fe(OH)3(胶体)+3HCl
电泳: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 (阴极或阳 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向
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向阳极运动。
胶体能发生电泳及稳定的原因:在外加电 场作用下,胶粒定向移动产生电泳现象,这是 因为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 离子而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由于同一胶体粒子 带同种电荷,具有静电斥力,这是胶体稳定的 主要原因。
空气、O2、Mg、HNO3、H2SO4、NaOH、Ba(OH)2、NaCl、K2SO4、 SO2、Al2O3、CH4、HCl、氯化钠溶液
树状分类法
纯净物 单质
非 金 属 O2 金 属 Mg
HNO3 H2SO4

质 混合物
化合物
空气、氯化钠溶液



氧 化 物
SO2 CO2 Al2O3
NaOH Ba(OH)2
常见的一些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实 空气 云、雾 例

液 固 气

气 气 液
烟、灰尘
泡沫、汽水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泥水 泡沫塑料、面包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有色玻璃、合金
液 固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液体 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 小来分类,分散系可以分为哪 几类?
(2)分散剂是液体时,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分为3种 : A、溶液(d<1nm) B、胶体(1nm<d<100nm) C、浊液(d>100nm) 注:1nm=10-9m d为粒子直径 思考与交流: 1、回忆物质的分类方法,然后画出分散系的 树状分类图? 2、它们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性质有何区 别?
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胶粒
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 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 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
常言道:物以类聚 分类法是把某些 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 一起的方法。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与交流2
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空气、O2、Mg、HNO3、H2SO4、NaOH、Ba(OH)2、 NaCl、K2SO4、SO2、Al2O3、CH4、HCl、氯化钠溶 液 根据对上述物质的分类依据做图,并把各物质 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复分解反应法:如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AgNO3 +KI =AgI(胶体) +KNO3
小结:溶液、胶体与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粒子的直径 溶液 >1nm 均一、透明、 稳定 能 胶体 1nm~100nm 均一、透明 较稳定、 能 浊液 <100nm 不均一、不透 明、不稳定 不能
特征
能否透过滤 纸 鉴别 实例
课堂练习:
1、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强酸 H2SO4
HCl HNO3 含氧酸 无氧酸
一元酸
二元酸
H2CO3
弱酸
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6)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 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分类标准2]: 反应物的特点: 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 (3)(4)为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学完本章全部内容后,还可以对上述反应继续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悬浊液
乳浊液
最稳定、均一的 • 从稳定性角度:溶液——————————_ 最不稳定、不均一的 浊液——————-————————, 介于二者之间. 胶体————————
认识几种常见胶体
晨雾

白云
烟 水 晶
有 色 玻 璃
Fe(OH)3胶体
Fe(OH)3胶体是怎样制备出来 的?又如何来区分溶液、胶体和 浊液呢?
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 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 目的等。
人类已知的化合物数目
• • • • • • • • • 1900 194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9 2000 55万种化合物 110万种,45年加倍 236.7万种,25年加倍 414.8万种 593万种,10年加倍 785万种 1057.6万种,10年加倍 超过2000万种 超过3000万种
电 影 放 映 时 的 丁 达 尔 效 应
丁达尔效应——早晨的阳光射入森林的美丽景象
丁 达 尔 效 应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微粒时,如果微粒 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微粒小 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 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3、分散剂:能够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
二、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
(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分散质
气态
液态
分散剂
气态 液态
固态
固态
请试着举出几种分散系的实 例,并与同学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