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九年级科学上册2.2《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无答案)浙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 2.2 金属的化学性质(1)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2.2 金属的化学性质(1)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第2节金属的化学性质(1)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2、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并且会判断转换反应;[自学检测]1、在元素周期表中,除外,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旁。

2、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铜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金属铁在中会被所氧化而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铝的表面易生成一层,它能阻止金属铝继续被空气氧化。

铝制容器不能盛放性或性物质,因为性或性物质会破坏铝的氧化膜,进而腐蚀铝。

4、转换反应:由一种跟一种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的反应叫做转换反应。

[活动]1、将1根镁条、1根铜丝同时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会在空气中燃烧。

铜的表面颜色由色变成色。

2、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拇指按住盛有锌粒和稀盐酸的试管口,将燃着的火柴接近试管口,松开拇指发现,此气体应是。

(3)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随堂练习]1、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缺铁性贫血”里所说的铁不是单质铁B.家用铝锅可以用来盛放酸性食物C.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D.可用盐酸除去铁锈2、航空航天材料中的重要金属钛(Ti)可以用TiO2与Si反应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iO2+Si===SiO 2+Ti ,则该反应属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的( )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3.将燃着的镁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剧烈燃烧,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Mg +CO 2=====点燃2MgO +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 .该反应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助燃性D .镁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4.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 A .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 .铝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C .铝易氧化,其表面的氧化膜具有保护内部的作用 D .铝很难与酸发生反应5、如果人体血液中缺乏亚铁离子,就会造成“贫血”。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2.1-——2.2金属材料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2.1-——2.2金属材料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2.1-——2.2金属材料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同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个性发展研究例在金属铝所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D.还原性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B )A.硬度很大、熔点很高B.有良好的导电性、传热性C.是银白色的固体D.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下列关于铁、铝、铜的说法正确的是(C)A.都是银白色的金属B.都能被磁铁吸引C.都能与氧气反应D.都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以下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纯净物的是(C)A冰水混合物、水银 B. 钢、24K金 C. 蒸馏水、汽油 D. 大理石、金刚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

(1)铝、铁、铜是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金属。

图B2-1-1所示的用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A_____,利用延展性的是____BC____(均填序号)。

二、常见金属材料1.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而大多数金属材料是合金2.合金:将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即为合金——混合物3.常见合金:铁合金:1)生铁:铁和碳元素组合的合金,含C量较高2)钢:铁和碳元素组合的合金,含C量较低机械性能好质地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用途:制作坚硬的汽车车身及制造刀具、量具和模具等,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材料4.合金的机械性能:合金与纯金属相比,一般具有较低的熔点,较大的硬度,较差的导电性例下列不属于...合金的是( D )A.焊锡 B.黄铜C.生铁 D.石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上制成的核心筒。

其中钢属于(A)3.金属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金属 + 盐新盐 + 新金属湿法炼铜:铜和硝酸银:注: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呈 +2价二、金属活动性顺序1.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金属与盐反应: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金属与酸反应: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里的氢(元素)置换出来3.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2e1)Zn + CuSO4 == ZnSO4+ Cu说明:金属Zn失电子的能力比强2)氧化还原反应a在反应物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都可称氧化还原反应b元素化合价升高,可看作失去电子降低,得到电子c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只要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例某同学将镁和金属X的混合物共2.4g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0.22gH2,则金属X可能是(A)A.Al B.Zn C.Fe D.Cu小芳同学从互联网上查到如下信息:“将燃着的镁条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镁条剧烈燃烧,发现强光,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和一种白色固体.”下列关于该信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Mg+CO2点燃C+2MgOB.该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C.某些金属(例如镁)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器进行灭火D.该反应的实质是镁条与CO2中的O2反应小明家收藏了一件清代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该佛像未锈蚀的原因是(D)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C.铝不易被氧化D.铝易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D)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第二章第2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2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金属的化学性质”。

我们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深入了解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性及其应用,如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规律。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金属的通性及常见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金属通性及反应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准确性,评价其实验能力。

3. 综合应用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非金属元素性质,引出金属元素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 讲述金属的通性,如导电性、导热性等。

- 通过演示实验,展示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现象及结果。

-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原理。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4. 小组分享:每组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与全班分享,互相评价和学习。

5.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与金属化学性质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3. 作业评价:教师批改作业后,对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如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是否深刻,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反应如何等,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2金属的化学性质(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2金属的化学性质(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七、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金属的化学性质。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
1.确保实验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2.难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原理和机制。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推理出反应的原理和机制,同时提供相关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a.讲授法: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金属会与氧气反应?”并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记录下来。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通过讲解,详细解释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如,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原理。
3.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练习题: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
1.课本: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实验器材:金属样品、氧气、酸等。

2016秋九年级科学上册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学案浙教版

2016秋九年级科学上册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学案浙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2)【学习目标】1、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2、会判断某一化学反应是否属于置换反应3、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溶液的反应,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4、知道并记住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我自学】1.填写常见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为什么铝制的锅与铁制得锅相比,它不易锈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是 _____金属能把 ________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与酸反应时___________ 的金属能把酸中的_____置换出来。

4.置换反应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一个置换反应___________ _________。

【我展示】活动1: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经过除油、除锈)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化学方程式为活动2:在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化学方程式为总结:金属能与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一种活动性的金属,能把另一种活动性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活动3: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

4、基本化学反应的类型有以下4类。

(请各写1个具体的反应方程式)1)________反应。

通式为A===B+C;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反应。

通式为A+B===C;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反应。

通式为A+BC===B+AC;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2.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2.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浙教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

3、能用金属和酸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金属和酸反应,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金属和酸反应
三、教学难点: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镊子、酒精灯、试管、试管架、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片、铁片、铜片
设计实验(包括实验顺序),
探究镁、锌、铁、铜和稀盐酸反应,观察现象。

实验结束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不会与盐酸反应
Fe + 2HCl=== FeCl+ H。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教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课时】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钢铁锈蚀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知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性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唯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重点:钢铁锈蚀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难点:钢铁锈蚀的原因的探究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过渡: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

什么是金属腐蚀?你知道金属腐蚀的危害吗?(二)新课教学【实验探究】探索铁生锈的条件1.提出问题2.【材料准备】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片(或铁钉)、蒸馏水、干燥剂(生石灰)。

3.【设计实验方案】①取3支试管:A试管中是水和空气;B试管中是装有干燥剂的干燥空气;C试管中是煮沸过的蒸馏水。

②3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枚铁钉,B、C试管用塞子塞紧试管口。

③几天后,观察实验现象。

【画出实验装置图】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A:普通铁片,水、空气。

(一半浸入水中)B:普通铁片,空气。

(内有干燥剂)C:普通铁片,蒸馏水。

(无空气)【实验现象】观察几天后铁钉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通过A、B的比较可知铁的锈蚀与有关,通过A、C的比较可知铁的锈蚀与有关;本实验中为对照组。

结论:金属的锈蚀与等物质接触有关【继续探究】取一支试管D,装入一半水和一半空气中,放入一枚纯铁钉,几天后,观察:____________。

结论:金属的锈蚀与有关。

铁锈蚀的外部条件:同时具备空气和水。

铁锈蚀的内部条件:与内部结构有关。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2-金属的化学性质 导学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2-金属的化学性质 导学案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前小测1.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工业上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间的缝隙,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 2Fe+Al2O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利用铝的还原性,在高温下把铁从氧化铁里还原出来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铝、铁均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2、图中字母代表含硫元素的物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B)A.物质a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物质bB.物质c是二氧化硫C.物质d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物质d、e和f中一定都含有氢元素3、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B)A.甲和乙B.甲和丁C.乙和丁D.丙和丁4、在试管放入一根镁条(已除去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现察到如下现象: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C)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3+Mg═Mg(NO3)2+2Ag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5、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进行了如图实验,已知溶液甲呈蓝色.(1)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时(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质?、、.(写化学式)(3)请写出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没有;(2)Al(NO3)3、Zn(NO3)2、Cu(NO3)2;(3)Zn+2AgNO3=Zn(NO3)2+2Ag;Cu+2AgNO3=Cu(NO3)2+2Ag.知识精讲一:金属跟氧气的反应实验一:1、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银白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的活动性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我们已经学会如何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那么这节课我们反过来,知道金属活动性,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写出上述图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图内容,写出几个可以用上图展示的化学方程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得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Na Mg () Zn Fe ()()( H ) Cu () Ag Pt
()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能否用锡壶装酸性物质。

(用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否用铁质的容器配置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CuSO4),为什么?(用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通过上面的学习与复习,请思考下列问题
设计实验比较Mg、Zn、Cu的活动性
方法一:
试剂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试剂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三:
试剂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为研究锰、铜、镍的金属活动,进行如下实验:将镍丝分别插入硫酸锰和硫酸铜
的溶液中,前者镍丝表面无变化,后者镍丝表面有红色的固体析出。

由此可知,锰、铜、镍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铜、锰、镍
B 锰、镍、铜
C 镍、铜、猛
D 镍、猛、铜
【做一做】在盛有硝酸银和硝酸镁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

过滤,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滤渣是()
A 镁
B 银
C 锌与银
D 锌与镁
【例2】某溶液中含有AgNO3和Cu(NO3)2两种溶质,将其分为A、B两份,各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分别得到滤液和滤渣。

(1)将A得到的滤渣加入到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该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

(2)往B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对应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有
______,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1. 有X、Y、Z三种金属,将X、Y、Z分别浸入稀硫酸中,Z溶解,X和Y不溶解;将X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Y析出。

则X、Y、Z的金属活动性有强到弱的顺序为()
A. Z、Y、X
B. Y、Z、X
C. Z、X、Y
D. Y、X、Z
【练一练】2. 已知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甲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而腐蚀,乙在空气中加热后仍保持金属光泽,丙需保存在煤油中,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为()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