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相关文章评论

合集下载

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

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

胡适 研 究 ・
胡适海外 汉学观 研 究
冀爱 莲 郭 炳 通
( 、 建 师 范大学 1福 文学 院 , 福建 福州 300 ; 50 7
2 福 建 师范 大学 闽 南科技 学 院 , 、 福建
泉 州 : 为 国 学 大师 的 胡 适 与 许 多著 名 的 海 外 汉 学 家 交往 密切 。研 读 他 们 交往 的 点 点 滴 滴 , 难 发 现 。 作 不
Ke wor s: u S ; v re ssn lg ; olto nd tx u lr s a c y d H hi o e s a ioo y c la in a e t a e e r h
胡适一生思想宏富 、 著作等身 , 是近代著名的国学 大
师 。古 语 道 : 志合 者 , 以 山 海 为 远 ; 乖 者 , 以 咫 尺 “ 不 道 不
J il n GU B n —o g IA — a i O igtn
( 、 o eeo C ieeL nu g n i rt e Fj nN r a U i rt, uhu 50 7 C ia 1 C l g f hns a gaeadLt a r , u a om l nv sy F zo3 00 ,hn ; l e u i ei
挑 剔 的 一 面 。胡 适 的 汉 学 观 虽 因 时 而 异 , 他 始 终 以 国 但 学 研 究 的校 勘 考 证 法 作 为 评 衡 海 外 汉 学 的 准 绳 。
f l igl cs gs I u pt f r t e : eai t e p r yi ni , a o a s e s n mo o a h p r i c m. o o n g a e : m i u u a s n g t es g , at e ty r i l k p i a de t n l y ec t i lw o i t s t oo s g v a l d t tn s i ri s H h ’ ttd w rs v r a n l ay g c od g o iee t e o s n iee t bet , u i i eau t n u S i S tu e o ad es s io g i v ri c ri f rn p r d d d frn o jc b t nhs vla o ai t o e s o s y n a n tdf i a f s i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王张博健李掖平半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家,尤其是美籍华裔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学术重镇,但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质疑却从未中断过。

从1962年普实克对夏志清的批评,到2000年在香港学术会议上刘再复与夏志清的当面交锋,①一直到当下的一些批评文章。

海外汉学家的鲁迅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似乎从未进行过彻底清理。

在此,我们暂且搁置意识形态分野,仅从方法论角度对他们的鲁迅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

以夏济安、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汉学家的方法论传统是比较清晰的,T.S.艾略特、利维斯、兰色姆、瑞恰慈、燕卜孙、布鲁克斯、韦勒克、透纳尔、华伦、布鲁姆、特里林、威尔逊,②从这一串被赞赏的批评家名录中,可以看到其方法论的脉络。

在他们的鲁迅研究中,不仅有对新批评和利维斯理论的执着借用,还有对它们的致命的误用。

对这些误用的清理比指出他们运用了什么理论更重要。

一海外汉学家的鲁迅研究最醒目的一点是坚持文本中心形式主义方法论,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接受都可以不予重视。

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确实把握了新批评理论的某些精髓。

但是,当他们把理论与具体研究对象相结合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既有文本细读的失误,也有对新批评理论顾此失彼的应用失误,他们的研究其实进一步放大了新批评理论本身的内部矛盾。

夏济安的《鲁迅作品的黑暗面》是细读式批评加心理实证主义的成果,在此文中我们看到了瑞恰慈理论变异后的影子。

瑞恰慈在新批评内部受到批判的心理实证主义,在夏济安那里却被很好地接纳了。

《鲁迅作品的黑暗面》一文是从对一个意象的来源考察开始的,即“肩住黑暗的闸门”意象来自哪里。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意象分析是文本语义分析的重要方面,而且这个意象是贯穿整篇论文的一个核心。

但是夏济安认为鲁迅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意象来自《说唐》的一个故事,③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

《说唐》第四十回讲到,绿林好汉雄阔海扛住隋炀帝设下的陷阱的闸门,放走陷入比武圈套的众英雄们,他自己却被巨闸压死了。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

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

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

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

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

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

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科学知识。

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

海外汉学发展意义

海外汉学发展意义

海外汉学发展意义1. 海外汉学的定义和背景海外汉学是指在海外进行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学科系统,一般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海外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西方关于中国的研究逐渐兴起,例如英国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先后开设了中文、汉学专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华裔学者为主的汉学研究团体或学术组织。

2. 海外汉学的意义海外汉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化的今天,海外汉学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促进中外交流海外汉学强调中国文化的宣传和研究,通过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活动等形式加深中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同时,海外汉学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2.2 传承中华文化海外汉学从陶渊明到现代文学,从谢灵运到明末清初的政治制度,再到现代的文化传承,涉及了各个时期的中华文化,深度剖析文化内核,不仅可以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更有助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通有无。

2.3 推动学科进步海外汉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学科化,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使中国文化研究成为独立的学科。

同时,海外汉学在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持海外汉学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支持。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海外汉学可以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树立更加正面的形象,支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

3. 海外汉学的未来发展3.1 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未来,海外汉学应进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在青年交流和学生交流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海外汉学者可以探索一些富有实践性和寓教于乐的交流活动,例如中文角、文化沙龙等,吸引更多的中、外青年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程裕祯开展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多加关注并着力开展研究的时候了。

谁都知道,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千余年前就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开始了,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自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以来,欧洲各国和后来的美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直兴盛不衰,其学术成就也为我们所惊叹。

所有这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是本文所称的“海外汉学”。

与这种兴盛而热闹的研究景况相比,我们对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 β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989年版,第332-333页。

βµβ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βοβπβθβρ《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45、221、191、189页。

βσ《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1992年版,第1046页。

βτ《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1990年版,第191页。

χκ《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0页。

χλχµχ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82页;第82页;第106页。

χοχπ《安娜 卡列尼娜》,第493、494页。

χθ1901年5月7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χρχσ《安娜 卡列尼娜》,第499页;362页。

χτ《中国的贤哲》,《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1页。

δκ1884年7月9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第130-131页。

δλδµ《致张庆桐信》,《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第326、326页。

δν《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19号,第57页。

δο《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1989年版,第489页。

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俄罗斯汉学——口述史》

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俄罗斯汉学——口述史》

序跋评述|277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马晓辉摘要:《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20-21世纪俄罗斯杰出汉学家访谈录)(2015)(第二卷)是自2010年季塔连科领衔主持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之后的俄罗斯汉学界另一部力作。

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汉学家们的生平、学习经历和事业、学术研究、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本国汉学和世界汉学的历史、俄中两国的关系等等。

这部访谈录的问世向世界展示了俄国汉学界的风貌,能够引起学者对20-21世纪俄国汉学命运的思考,也是俄罗斯汉学传统在21世纪的延续和积极发展的有力见证。

我们期待着它很快在中国被译介并出版。

关键字:俄罗斯汉学口述史汉学家俄罗斯汉学经历了帝俄、苏联和当代俄罗斯三个时期,汉学家辈出,成果丰厚,现已形成几个主要的汉学学派。

最早一个学派是圣彼得堡学派,它建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和后来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基础之上。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莫斯科汉学学派和远东%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中心)汉学学派。

所有学派不仅为俄罗斯汉学,而且也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开创了以新概念新态度研究中国的新局面。

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及其圣彼得堡分所是俄罗斯研究中国问题时间最长的机构之一。

A-A•博克夏宁、A•@-科布泽夫、克鲁申斯基等许多学者都在中国问题部工作,他们研究中国中世纪史、新孔子思想、古文结构等问题。

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问题部几十年来一直举办俄罗斯重大的年度会议一“中国社会与国家”°《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20-21世纪俄罗斯杰出汉学家访谈录)(第二卷)①是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刘宇卫%B.B CEBaHB)主编,并在另外几位知名汉学家的协助下完成的,其中包括获得2014年中国政府“文化交流贡献奖”的维亚特274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金及以哲学史专家科布泽夫,编撰者可谓阵容强大。

这是自2010年季塔连科领衔主持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②之后的俄罗斯汉学界另一部力作。

他乡夫子们的飨宴——海外汉学研讨会综述

他乡夫子们的飨宴——海外汉学研讨会综述




文 攀院 领薄
雁 史 系 领尊

大大使馆封本次研封含给予 的 查 助

自速方来
,
不亦架乎
, ,
有季街界的 朋
,
攀葵街舆傅 统跨大擎研 究 中心 领尊
以 及魁北克 圃除 圃 系研 究所领 筹的
本次 舍我是 擎者 在加拿大 主 辩
,
友来 自四 方

相聚一起
研封共 同感
的第 一 届 圃 除研 封合 面的原 因
,
世界淇捂大含系列 活 勤之一的 海外 漠攀攀 街研 封含
日至
』 ” ,
就 澳攀的性 熨方面 肠于 比校 文化 的性 贡 性地 反 镇西方漠擎 之所需
” 、 , 。
的 重 要 陪段
澳 阴理 工 大攀的 崔维
,

年 月
漠攀是 中西 之 简的封 括
,
孝教授 依攘第一 手的 资料
封 以西
日 在北京外研社的 圃除含裁

代以来 已 握 日 渐成 焉一 阴 攀街 界普 遍 朋注 的 攀 尚 焉 了推勤海 外漠擎 的研究 建 立海外漠 攀拳科艘 系 井
,
度生于 西方

一 祠翻择成 漠攀 和 中
在漠 攀的方 法 输 方 面

,
北京 大

圃 擎 都不是很恰富 的
苹束师跪 大 鑫管 暂待找 但作 焉一 阴
攀的李 明 演教授 以三 侗例子具胜 介 绍了俄雁斯漠攀研究 大虑着 眼 虑着 手 的方 法 焉

外澳捂教攀 小组辩 公 室 漠 辩 的支 由漠 瓣主辩 北 京外 圃 捂大

一 涸 相 愿的名格 的
,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 1996年12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召开了“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北京图书馆任继愈馆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等北京地区40多位学者和一些学术期刊的主编、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如何深入展开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海外汉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已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日益关注,与会代表认为近十几年来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着重于基本情况的介绍,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的《国外研究中国丛书》,1979年出版的《国外西藏研究概况》, 1980年出版的《日本的中国学家》,1981年出版的《美国中国学手册》和1986年出版的《俄苏中国学手册》。

在这时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也直接向国内学者介绍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其中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冯蒸所编著的《近三十年国外‘中国学’工具书简介》是一本很值得称道的好书,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对海外汉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翻译海外汉学著作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其代表性的丛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元化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前者侧重于介绍海外汉学界对于历史中国的研究,后者则着重于介绍海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这两套丛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好评。

在这期间影响最大、发行量最高的,当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这套书不仅向国内学者展示了国外对中国史研究的整体水平,而且也反映出了中国史学界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决心和水平。

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对海外汉学的兴趣日益高涨,其表现在:(一)学术园地的增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研究》开设了专门的栏目,发表研究海外汉学的文章,加上长期以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史知识》、《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学术期刊,从而在这一领域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有一定深度的文章不断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汉学》相关文章评论
今观翰墨丛珠,落落横陈,一时欣喜,竟读之,获益甚巨,遂附小语,不知所云。

东坡尝谓平生但为文字所累,于事不吐不快,仆不才,敢以学步。

1、《人与象的博弈》评:于诸文中,本文独属“异流”。

其西式之风劲吹,而思维缜密、行文丰瞻、时获创见。

虽略紊冗而难掩其异,盖其人亦必独特也如此。

2、《文质兼备的鱼传尺素》评:人言为信,尺素之传,庶几真切耳。

沧海巨变,今毋论其信实,但凭当时之文献,则元元本本,合乎王(国维)陈(寅恪)之思矣。

3、《谢和耐的中国视角》评:落笔有致、枝干必兼,中和之思,规规矩矩。

谢氏原书,盖包容广阔,以西人纂论教士之事,不独一人之见乎?姑且臆之。

4、《“叫魂”风波的始末》评:天朝地大物博,奇异之事常作。

余始见“叫魂”一词,奇之,其神秘之感,似有哗众取宠之嫌。

然观本文之述,其历史之真切,教人触目,而华夏小民之众,狂吠百载,难启国魂。

5、《鞑靼铁蹄的哒哒声》评:哒哒之声,娓娓道来,但谓家常,使人亲切倍感。

假以所记鞑靼之事诸书参而较之,则不失为一全善解题也。

6、《名物故事——<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书评》评:世间诸人,皆无有不独特者,治学亦如此。

学者之独特,欲有成者,须精微而畅达。

文章谓其书具现实及见微知著之处,可谓慧眼,日人治学严谨,盖亦可见。

然吹毛求疵,实证之处,似略少耳?且朴学树一代雄峰,有不可诬之处甚众,余管窥乱言如此。

7、《看<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中的道家之道》评:道可道,名可名,道家
于先秦之世卓绝独立,其精思远境檃括后代也多也。

史君尤重此著,尽神竭力,竟不见而终,可憾。

此文一出,其深思熟虑,略睹一二可矣。

8、《高墙内外》评:国门大开后,西人从众涌入,而教徒之记闻,虽经数世而无有不执一偏者。

今以之所记详瞻、角度独特而重,于其始意亦不可不察。

9、《隐藏于"罗生门”后的真与实》:谨严、简洁,不唯有治史之能、亦具达观之见,原著于社会史事之考察及思考,见微知著,如黄仁宇之类也。

10、《关注特性,忽视共性》评:华夏渊源久远,然最讳言女性。

此书之论,盖有可取也。

11、《文学研究启示:文本细读与跨文化学科的运用》评:西人治中国文学者,以其理论所为,盖由文化背景之不同,而常有创获。

古典文学之研究,因不固守一端而越发璀璨,其法必有可取也。

12、《闾阎安堵之寂冬,布衣疏莨而肃秋》评:兴衰治忽,世易时移,春秋不识,文学感人。

13、《四道城墙的昔年繁梦》评:民主之光昭昭之前,城市之魂,永为权力之使,以一墙之隔,百代而来,城里之人不出、城外之人难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