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书写中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Social Sciences E dition)2010年第5期N O.5.2010
汉字在书写中演变*
任平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91)
摘要:汉字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书写∀。信息量增加,用字范围扩大,对书写效率要求不断提高;工具材料直接影响书写状态和文字形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文字书写的规范性。楷书是字体发展最后一站,与!书写∀和!印刷∀有关。
关键词:汉字;书写;演变
中图分类号:H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35X(2010)05 0073 04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有声语言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弱点,使得信息传递可以无限制地久远,范围可以无限制地扩大。所谓传播,必有施、受两个方面,若要以文字作为传播的介质,施者必须写出受者看得懂的文字。施者的写,总是力求通过文字准确地表达信息,同时又力求文字符号的简约。受者的认,当然希望能全盘接受语言信息,但前提是他必须对施者所写的所有文字了然于心,即施受二者都掌握这套文字形体构造的规范。
由于人类知识(自然的、社会的)的不断扩张,语言中新词的增加和旧词的消亡,始终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也必然随着语言中词的变化而变化。汉字在这种!亦步亦趋∀中显得比拼音文字要劳累,因为它以形表义,必然要随词义的增加而使字形增加或使字的功能复杂化。即使后来找到了!形声相益∀之法,使字符大大简化,构造新字仍须马不停蹄,而旧字的消亡也不可能彻底,只是使用几率小罢了。
施者要表达一个新词,就得写出一个新字。这个新字到了受者那里,或者通过!上下文∀被立刻认知,或者通过别人指点才能认知。至于这个新字今后大家用不用,要看它表音表义的准确度和书写是否便利,还要看他是否有悖于当时的文字体系。约定俗成后便进入文字规范系统。写大家认得的字,既要字形结构规范,还要字体规范。当然,前者是本质的,后者是从属的。
书写者总是掌握着创造新字创造新体的主动权。尤其是新体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在不影响辨认的前提下,快写简写造成线条形态、笔画走向、构件形态和构件关系的变化。到了新的书写样式蔚然成风,新的字体也就产生了。当然,这些施受之间已具共识。是汉字!写∀和!认∀不断的作用、反作用,不断的矛盾运动促成了汉字的演变。新字体的形成和稳定,反映了矛盾的相对统一。显然,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写∀,没有书写者的创造性劳动,就没有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今天,当然也谈不到书法的产生发展。
书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汉字的书写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不仅是语言,还有环境和时代背景。书写汉字当然主要是记录、传播汉语,但仅仅围绕语言讨论书写是不够的,在某些文化情境中,书写甚至跟记录语言这一文字本身的职能无关。
如果将语言看作文字产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则其他相关文化因素可以看作外在的因素。文字发展既离不开书写,我们应该从内在和外在二方面来探讨制约书写的各种因素。
一、语言发展与文字书写的关系
在汉语中,对文字起作用的不是语法,而是词义和语音。汉字记录汉语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词义,以形表意一直是造字的主导原则,在汉字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
在汉字形成能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之前,有一个!图画###记事符号∀的漫长发展阶段。我们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存的陶文中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陶文符号和图形,他们主要用于记事、标志,或许也记一些特定的语词,但数量之少不足以
73
*收稿日期:2010 02 03
作者简介:任平(1952 ),男,浙江杭州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字学和书法史论研究。
记录语言。夏代的文字至今未有明确发现,到了商代,甲骨文就比早期刻符复杂多了,同时期的金文更繁复一些。为了承载更准确的信息,除了单字构件本身更复杂,单字中构件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所以在初始阶段,汉字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原因是人的思维在发展,语言在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日趋复杂化而引起语词复杂化,这当然在文字中有所反映。但当时文字应用的范围不大,掌握的人少,故复杂难写的图绘性字形还构不成书写方面的大问题。
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字量的增多,用字范围的扩大,对书写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汉字又不断趋向于!简∀。春秋战国至秦汉统一,是汉语大发展的时期,自然也是汉字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从篆到隶,是汉字书写史上最全面的一次简化运动,我们将这次汉字的变革称为!隶变∀。
隶变对汉字的简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将大量象形性的部件改为抽象性的部件,经归并使其数量减少。如篆文中!前∀中的!月∀是!舟∀,!肥∀中的!月∀是!肉∀,!明∀中的!月∀才是!月∀,隶变后都简化为!月∀这一部件。!月∀在隶书中的主要作用是一个区别性的抽象符号。类似情况很多,这样,汉字中部件的总数就大大减少了。二,将原先较复杂的构件简化。如!走之底∀,隶书就比篆书减少了许多笔画, !水∀旁、!邑∀旁也是如此。只要不影响辨认,可以减少笔画、部件,甚至省略部分只留形貌(草化),这些都可以从书写便利上找到原因或理由。三,线条由圆变方,由长变短,由连变断或由断变连。篆书中圆转的线条是为了描摹图形,隶变既要逐渐摆脱象形,就可以用书写更为便捷的方折线条来构成相对抽象的符形。较短的线条在书写中比较好控制,当然也使书写速度加快。由于抽象符号代替了图形符号,有的字里面原来分开的线条连成一笔,例如!天∀的第二横,!草字头∀等等。总之,书写促成了隶变,隶变有利于书写。自此,汉字书写进入了全新的状态###!写∀真正代替了!画∀。
这种!写∀的感觉还带来了副产品###书法艺术。!隶变∀不但使笔画减少,部件归并,而且在书写和辨认的!互动∀中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构件,它们既抽象又简约,能承担各类表义表音功能,于书者便利,于识者方便。汉字线条(笔画)的根本性变化,使书写过程变成有节奏的运动。人们从线条的丰富变化和用笔的抑扬顿挫中感到书写的乐趣。从此,对汉字的美感不仅来自千变万化的构形,也来自丰富动感的线条笔画。汉字是跟着汉语跑的,而书写汉字不仅是在表达汉语,还表达了超乎语言的东西。
二、工具和材料的变化,直接影响、制约着文字书写
甲骨文虽有先书后刻的,但毕竟还是要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出字来。为了减少刻的劳苦,简化结构和改变线条形态,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同时代的青铜铭文,其形成的工艺过程复杂。有铭之器,一般都是达官贵人祭祀所用,又是权力和功勋的象征,要传与子孙,其制作是极其慎重极其用心的,只要隆重、美观,不惜工夫、财力。文字的书写者和制作者必须从容不迫、一丝不苟、精心描画、精工制作,于是字倒反而繁复和图画化。
竹木简与毛笔的配合,纸与毛笔的配合,两相比较,亦可看出工具、材料对书写起的巨大作用。竹木简形狭长,一简只书一行。书写者为了让识者阅读无碍,必须将字写成扁方,使字与字分开。如若写得像小篆那样成长方形,极易上下粘连,造成辨认的困难或误读。相同的宽度和字间分隔的行款限制,使得汉字!方块∀形态更趋明显,并使一部分过于繁复的字简化。如果说竹木简这种载体造就了隶书的基本形态,而长方形的牍由于比简宽,就可以在书写时稍稍放纵。早期草书、章草的产生,必然得益于这一条件。我们比较一下同为西汉的出土文献:银雀山的 孙膑兵法 ,是简;马王堆的 老子 ,是帛;西北的 五凤元年十一月 ,是牍(不少书里也称简)。简上的字较紧凑,牍上的字较放逸,帛由于较珍贵,在有限的面积上要写较多的字,又是专门为贵族写的,所以也比较整齐,但整齐中偶有放逸。
而纸张的应用,使毛笔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实际上也就是书写状态产生了空前的变化。纸的广泛使用,至晚应在汉末。既然汉末已出现像张芝那样的草书大家,而赵壹的 非草书 中又以批评的口吻说出了当时草书之盛,说明草书赖以生存、发展的载体###纸,早已不是少数人使用的了。如果说草书这样的书写形式可以在牍上产生,那么像张芝所书的那种大草,必因使用纸而产生。纸可以制作得较宽大,造价也较低;毛笔这种软性的书写工具,可以使线条有粗有细,点画变幻无穷,挥洒随心所欲。如此,汉字的书写便进入了全新的状态。简牍的限制使汉字线条的走向仍以平行和垂直为主,而纸的使用则让汉字笔画的走向增加了大量的斜线。这一点大大解放了书写者的手,使手的运转可以有更多的方向、角度。这不但为字形的改变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书写技巧,增加了书写乐趣。纸可能具有的幅面和性能,又使毛笔可以在上面振动、提按,出现许多形态不同的点画,而这种笔画也使得书写更轻松,行笔的轻重与速度的快慢形成一种韵律,与生命韵律俯仰相和,书写者从中得到一种愉悦。这样,汉字的书写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逐步产生了行草书、楷书这些极有利于推广汉字书写和使用传播的字体,并由于书写时个性和审美情趣的注入,产生出风格各异的书体,使得汉字的!书写∀具有了明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