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二、汉字的演变
张宇俊
二、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 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文字,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 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 直笔比较多。
二、汉字的演变
(二)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 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 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 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 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 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 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Company Logo
谢谢大家

劣: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 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 舒:舍予是一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境界多么 令人舒畅;只有不断地舍弃和给予,才会感 到舒心快乐。
美:羊大为美,原始社会过着狩猎的生活, 物质欠缺,这也是游牧民族生活特征和审美 习惯。唐代以胖为美,因为他们也有游牧民 族的血统。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五)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 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 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 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 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 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 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
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Company Logo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一、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当时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表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也不断演变出了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但其本质仍然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

二、汉字的演变历史1. 西周时期:东方金文的形成。

东方金文以象形文字为主,表示物体的外形和功能。

2. 春秋战国时期:小篆的诞生。

小篆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简化的文字,其形态严谨,书写技巧得到进一步改进。

3. 汉朝时期: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演变,其笔画形状更加规范、平直,成为正式日常文字。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风靡。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体态端庄优雅、平滑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性风格。

三、汉字的表现形式汉字是图像文字,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

常见形式有正楷、行书、草书等,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

草书则是更加自由、简练、灵动的书法形式,是书法艺术中非常独特的部分。

四、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仅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后世各个方面的文化。

除此之外,汉字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演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因素。

五、汉字之美传递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同于语言的表现特征。

它通过书法的形式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形式和意义相互融合,体现着汉字之美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当代文化发展中,汉字继续激发着人们对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总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呈现着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对于人们而言,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不仅是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文字发展历程一、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商代。

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此后,商朝的文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和规范的金文,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二、古代文字的发展与演变1. 东周文字的兴起随着周朝的兴起,东周文字逐渐取代了商代的金文。

东周的文字以篆书为代表,其特点是笔画简洁、方正有力。

篆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后来的隶书和楷书奠定了基础。

2. 隶书的诞生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并制定了小篆作为公共文字。

然而,小篆的笔画繁复,书写速度慢,所以在秦末汉初时期,隶书作为一种简化的文字形式应运而生。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洁、结构清晰,书写速度快,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

3. 楷书的兴起在东汉时期,楷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出现,它继承了隶书的规范性和简洁性,同时注重笔画的平稳和流畅。

楷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形式的逐渐统一和规范化,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4. 行书和草书的发展晋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以及其后的草书大家张旭等人开创了行书和草书两种新的书写形式。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过渡形式,字形结构较为规范,但筆劃开始流动,书写速度较快。

而草书则更加激进,筆劃极为简化,注重自由和创造性。

行书和草书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字书写的形式,使书法艺术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1. 民国时期的文字改革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文字改革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1913年,民国政府发布了《新文字方案》,试图简化汉字,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然而,由于方案过于激进,遭到了各界的反对,最终未能得以实施。

2. 简化字的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成为国家政策之一。

1956年,《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通知》发布,开始了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工作。

通过简化繁体字的形状,减少笔画数量,使汉字更易书写和识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结构——新说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 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的 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 (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 “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 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 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 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 的构造方式。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 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 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 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 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 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 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 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 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 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 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 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资料小连接
•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写到: “我还见过一幅这位仓颉的画像, 是生着四只眼睛的老头陀。可见要 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们这种 只有两只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领不 够,连相貌也不配的。”说的真是 有趣。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 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 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 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 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 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 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 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连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字系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体系。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传播和现代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20世纪初,中国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这是最早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

1.2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以刻画动物骨骼或龟甲上的文字为主,形态复杂,结构独特,是汉字演变的起点。

1.3 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字、古代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汉字的演变2.1 篆书的出现:篆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秦朝时期正式推广使用的一种字体。

2.2 隶书的发展: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秦朝时期为了方便书写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2.3 楷书的形成:楷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隶书演变而来,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标准化:为了统一汉字的书写,减少歧义,汉字在不同朝代不断进行标准化的尝试。

3.2 汉字的繁简体:汉字的繁简体是在汉字标准化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书写需求而形成的。

3.3 汉字的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类字,它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既有意义上的指示,又有发音上的提示。

四、汉字的传播4.1 汉字的东传:汉字最早是从中国东部地区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文字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汉字的西传:汉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汉字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逐渐成为了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汉字的现代应用5.1 汉字的教育价值: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字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汉字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

这些最早的汉字是以象形、指事和会意为主要特征的,通过简单的图画来表示事物的外形和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的形态,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发展1. 隶书时期: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和统一。

隶书的字形更加简洁、工整,适合用于书写公文和官方文件。

2. 楷书时期:楷书是汉字书写艺术的巅峰之作。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方正,具有很高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楷书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对于后世的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隶变楷:隶变楷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隶书和楷书之间,出现了一种过渡性的字体,既有隶书的书写特点,又有楷书的规范性。

隶变楷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灵活多样。

4. 简化字: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提高文字的识别能力,中国政府进行了一次汉字简化的改革。

通过减少汉字的笔画数和调整字形结构,使得汉字更加简单易学。

这一改革对于推广普及汉字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发生了许多变化。

有些字形变得更加简化,有些字义发生了扩充或缩减。

例如,古代的汉字“人”原本是用来表示人的形状,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人的意思。

而现代的汉字“人”则是简化后的字形,更加方便书写和识别。

此外,汉字的字音也发生了变化。

古代的汉字读音多为单音节,后来逐渐演变为多音节。

例如,“山”在古代读音为“san”,而现代读音为“shan”。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

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

说过即逝,无法保存。

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

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

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

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

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

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

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

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

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

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

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

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

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

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

统称为”金文“。

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

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

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

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

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秦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后来因为篆法苛刻,书写不便由隶属取而代之。

从而掀起了汉字书写的革命,并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小篆对大篆的改造上,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笔画上。

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笔改为圆角、软笔。

字体显得圆润舒展、规矩得体而又活泼灵动,显出很强的美感。

结构整齐,偏旁的写法和位置都比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边,促进了汉字的进一步定型化。

小篆删掉大篆的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书法理论: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像苍鹰俯冲盘旋一样。

收笔好比如鱼得水,运笔就像高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

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

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

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

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

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

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

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

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

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

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草书
草书是楷书的变体,产生于汉代。

本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

两汉时期的草书主要是章草。

它讲究笔墨的连贯,字与字之间、笔画之间环环相扣,虽偶有间断,但笔意仍相连。

六朝时期,草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词连现象。

到唐代,草书发展到狂草。

张旭、怀素等人把草书推向狂放的境界,他们任意增减笔画,随便改变汉字结构,随心所欲,气、意、笔一气呵成。

字体一般很难辨认,完全成为书法家表达胸臆、张扬个性的艺术品。

提起草书,不能不提及当时书写材料的巨大进步。

西汉末就发明了造纸术,到唐代纸张基本上取代其它书写材料而处于独尊地位,纸张的卷舒自如、携带方便、吸水易干等特点,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行书
行书,与草书一样起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书写较楷书简便,辨认比草书容易,以简易为宗旨,实用性强,便于流行。

成为人们信札往返、记事作文的首选。

书圣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宋体
宋体是指宋代出现的一种字体,它兴起于宋代印刷业的雕版匠之手,字体与楷书相近,但字形更为规整,轮廓几近正方形,横画细,竖画粗,显出墨色浓淡搭配,泾渭分明,看上去令人神清气爽。

后代的书籍印刷多采用这种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