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铸造企业无损检测自动线的辐射屏蔽防护及效果评价_赵同强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RT 专业Ⅱ级(闭卷A)理论答案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RT 专业Ⅱ级(闭卷A)理论答案一、是非题(20 题,每题2 分,共40 分。
对画○,错画×)得分:阅卷人:1、X、γ射线与红外线、可见光的区别只是在于波长不同以及产生的方法不同。
(×)2、γ射线在空气中以光速直线传播。
(○ )3、线衰减系数与射线能量、物质的原子系数和密度有关。
(○ )4、放射性同位素的比活度越大,其辐射强度也就越大。
(×)5、金属增感屏除有增感作用外,可吸收散射线,提高影像对比度。
(○ )6、X 射线管焦点的大小与管电压、管电流无关。
(×)7、在任何情况下,同位素放射源装置都优于X 射线设备,这是由于使用它能得到更高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8、像质计通常用与被检工件材质相同或对射线吸收性能相似的材料制作。
(○ )9、Ir192 射线源比X 射线源对人体的伤害大。
(×)10、几何不清晰度Ug 与固有不清晰度Ui 相等时的焦距值是射线照相的最佳焦距。
(○ )11、底片上出现黑度低于周围背景黑度的"B"字影像,说明背散射防护符合要求。
(×)12、底片对比度越大,影像就越容易被观察和识别。
(○ )13、滤板的作用相当于减小管电压。
(×)14、像质计灵敏度2%,就意味着尺寸大于透照厚度2%的缺陷均可被检出。
(×)15、梯噪比高的胶片成像质量差。
(×)16、对平板(纵焊缝)照相时,底片上各点的几何不清晰度是不同的。
(○ )17、黑度是影响小缺陷射线照相清晰度和对比度的共同因素。
(×)18、在采用双壁单影法透照环缝时,为得到较大的一次透照长度,应选择较大的焦距。
(×)19、无水亚硫酸钠在显影液和定影液中都是起保护剂的作用。
(○ )20、当X 或γ射源移去以后工件不再受辐射作用,但工件本身仍残留极低的辐射。
(×)二、单项选择(10 题,每题2 分,共20 分。
1+x无损检测复习题与答案

1+x无损检测复习题与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在建筑安装工程费中劳动保护费属于()A、规费B、人工费C、企业管理费D、材料费正确答案:C2、下列哪一项不是无损检测中结构厚度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A、雷达法B、冲击弹性波法C、钻孔取芯法D、电磁诱导法正确答案:C3、下列施工进度控制措施中,属于管理措施的是( )A、进行进度控制的会议组织设计B、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C、编制进度控制工作流程D、优选施工方案正确答案:B4、()以下关于回弹法与冲击弹性波法测试混凝土强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冲击弹性波法的测试深度范围更大B、回弹的测试深度范围更大C、回弹法更简单D、冲击弹性波法具有更严密的理论基础正确答案:B5、弹性波CT的原理是()A、测线经过缺陷区域时,弹性波速度会增加。
B、测线经过缺陷区域时,弹性波速度会降低。
C、测线经过缺陷区域时,弹性波能量会衰减。
D、测线经过缺陷区域时,弹性波频率会增加。
正确答案:B6、落球法一般不适用于最大粒径超过()mm的土质路基模量测试。
B、100C、150D、30正确答案:B7、()是指坚持某种道德行为的毅力,它来源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又依赖于实际生活的磨炼才能形成。
A、道德意志B、道德情感C、道德信念D、道德观念正确答案:A8、职业道德的根本是(),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A、爱岗敬业B、服务群众C、奉献社会D、诚实守信正确答案:D9、基桩低应变检测,在数据分析时,常会用到()滤波功能。
A、MEMB、BPFC、FFTD、EMD正确答案:B10、施工成本分析中,()又称连环置换法A、差额计算法B、因素分析法C、比较法D、比率法正确答案:A11、()在利用R波测试混凝土强度时,一直两个传感器间距为0.5m,R 波在这两个通道间的传播时间差为0.25ms,则此时R波的传播速度为()Km/sB、3.5C、2.0D、1.8正确答案:C12、合成坡度不能过小,是因为( )A、对路面施工不利B、对平纵组合不利C、对排水不利D、汽车可能沿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正确答案:C1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有损检测裂缝深度()A、平测法B、以上都不是C、斜侧法D、跨孔法正确答案:D14、清孔的质量要求有()。
邯郸市某医院核医学科改建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屏蔽效果评价

邯郸市某医院核医学科改建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屏蔽
效果评价
赵博兰, 赵永军
( 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改建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 方法 采用放射卫生学现场调 查和辐射监测方法, 依据国家放射卫生相关的法律、 法规和标准, 评估该项目放射防护控制效果。 结果 该核医学 放射工作场所的周围辐射水平, γ 周围剂量当量率为 0������ 22 ~ 0������ 34 μSv / h, β 表面污染水平为 0������ 06 ~ 0������ 32 Bq / cm2 , 不 同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不同, 所受剂量符合国家标准。 结论 该核医学场所的屏蔽可行, 符合标准要求。 关键词: 核医学科; 控制效果; 屏蔽; 放射防护 DOI: 10.3969 / j.issn.1674⁃490X.2018.04.009 中图分类号: R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490X(2018)04⁃0046⁃06
������本���文������引������用������:���赵������博������兰������,���赵������永������军������. ���邯������郸������市������某���医������院������核������医������学���科������改������建������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屏���蔽������效������果������评������价������
[ J] .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8, 35 ( 4) : 46⁃51.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490X.
警惕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

警惕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第一篇:警惕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警惕无损检测工作中的电磁辐射污染!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阅读次数:1033添加时间:2006-11-21 18:40:54 摘要本文就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作了介绍,对于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磁粉检测设备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大大超过了国家关于电磁辐射污染所允许的限值,认为应当引起无损检测人员以及政府和企业相关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保障无损检测人员以及周围公众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无损检测环境保护电磁辐射污染前言在无损检测工作中,例如放射性辐射造成的辐射危害、渗透检测中的有机溶剂、染料等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激光检测时的激光对人眼有伤害、荧光探伤中应用到的紫外线辐射对人眼睛、皮肤等有伤害作用...等等,都是已经众所周知,并且在相应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教材中都有提及并包括防护措施等。
但是,对于磁粉探伤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伤害却一直未见提及,磁粉探伤人员只知道工作时不能佩戴机械式手表,因为手表会马上被磁化失灵。
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杂志《探伤法》中就已经有研究文献提出磁粉探伤中产生的超强电磁场对人体存在危害,然而我国无损检测界以及相关的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至今并未给予重视。
因此,本文就无损检测,特别是磁粉检测中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提出笔者的意见,并呼吁及早引起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
此外,太阳及其他星球也自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
因此,我们人类一直是生活在电磁辐射的环境里。
但是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没有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
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的辐射剂量下,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引起人体的不同病变和危害,这部分超过标准电磁场强度的辐射被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2023年河北省熔化焊接与热切割模拟考(含答案)

2023年河北省熔化焊接与热切割模拟考(含答案)一、判断题(60题)1.铸铁补焊时,用栽丝法可有效防止焊缝剥离。
A.正确B.错误2.当焊接电流为100~300A时,护目玻璃的色号应选用9或10。
A.正确B.错误3.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A.正确B.错误4.进行碳弧气刨操作时在气割时使用电流较大,应注意防止焊机过载和长时间使用而过热。
A.正确B.错误5.技术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
A.正确B.错误6.微型件、精密件的焊接可选用小功率焊机。
A.正确B.错误7.职业病诊断医师应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熟悉职业病防治法律规范和职业病诊断标准;从事职业病诊疗相关工作5年以上;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及其管理;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A.正确B.错误8.焊接噪声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不良的影响。
A.正确B.错误9.埋弧自动堆焊机的焊接速度为无级调节,且焊速稳定。
A.正确B.错误10.氧气瓶在使用过程中,应每隔三年定期技术检验一次。
A.正确B.错误11.气焊与气割铅、镁、铜等有色金属及其他合金时,环境中的有毒气体、烟尘不可能造成焊工中毒。
A.正确B.错误12.气瓶使用时,严禁敲击碰撞,特别是乙炔瓶不应遭受剧烈振动或撞击,以免填料下沉而形成净空间影响乙炔的贮存。
A.正确B.错误13.通常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大的塑性,而脆性较低。
A.正确B.错误14.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有获得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力,但无权了解本人健康检查结果。
A.正确B.错误15.水下焊接与热切割时,焊接电源必须用直流电,禁用交流电。
A.正确B.错误16.电弧电压越高切割功率越大,切割速度及切割厚度都相应降低。
A.正确B.错误17.对于熔化焊设备来说,当临时需要使用较长的电源线时,应在拖放在干燥的地面上。
2023年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综合知识》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14

2023年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综合知识》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1.【单选题】本质安全是通过机械的设计者,在设计阶段采取措施来消除隐患的一种实现机械安全方法。
下列不属于采用本质安全技术的措施是()。
A.避免锐边、尖角和凸出部分B.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C.采用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动力源D.确定有关物理量的限值正确答案:B2.【单选题】电子带负电荷,电子电荷的值为e=()。
A.1.60217733 ×10 -17B.1.60217733 ×10 -18C.1.60217733 ×10 -19D.1.60217733 ×10 -20正确答案:C3.【单选题】粉碎和筛选原料时应坚持做到的“三固定”中,不包括()。
A.固定工房B.固定设备C.固定产量D.固定最大粉碎药量正确答案:C4.【多选题】地球上的原生放射性核素都只能维系在处于长期平衡状态的( )放射系中。
A.锕-铀系B.镎系C.铀系D.钍系E.钚系正确答案:ACD5.【单选题】()要是生产新的易裂变核素233 U、239 Pu和各种不同用途的同位素。
A.研究堆B.生产堆C. 动力堆D.增殖堆正确答案:B6.【多选题】对于民用核安全设备,所有应用于设计和设计验证的()均需通过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认可。
A.计算分析软件B.验证设施C.关键技术D.管理程序E.质保大纲正确答案:AB7.【填空题】入射y光子同原子中外层电子发生碰撞,入射光子仅有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它脱离原子成为____。
正确答案:反冲电子8.【单选题】风中子β不稳定核素,易发生()。
A.β-衰变B.β+衰变C.轨道电子俘获D.光合作用正确答案:A9.【多选题】测量原子核电荷半径或核力半径的主要方法包括()。
A.中子衍射B.高能电子散射C.α粒子散射D.质子散射E.紫外线成像正确答案:ABCD10.【单选题】人类接受辐射照射后出现的健康危害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由原子构成的分的变化。
常用_放射源的屏蔽计算及方法评价_孙莹莹

常用_放射源的屏蔽计算及方法评价_孙莹莹内容提要论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引言、原理、辐射屏蔽模型建立和计算、数据分析及结论。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常见民用放射源屏蔽防护的重要性、分析国内外最优化辐射防护研究的现状和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第二部分原理:首先介绍了外照射防护的相关知识:辐射的来源、辐射防护原则、常用材料等;其次是有关辐射量基础知识的介绍,一些与剂量有关的物理量的概念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最后是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以及计算辐射屏蔽的经验公式。
第三、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模拟实际情景,建立常见γ放射源的使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屏蔽防护模型,运用经验公式对各种状况下所需的屏蔽厚度进行计算,并应用MCNP 4C 程序进行模拟,依据模拟结果对两种经验计算公式的计算效果进行评价。
本工作通过 MCNP 4C 的模拟计算证实了衰减倍数法在计算屏蔽防护厚度的安全性和精确性都要优于半减弱厚度法,为实际工作中的常用放射源屏蔽防护最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为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发生事件后的事故应急处理提供参考。
目录第1章引言 .....................................................................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本研究工作及意义...................................................................... ......................3第2章外照射防护相关知识 ...................................................................................4 2.1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4)2.1.1 天然本底照射...................................................................... .......................4 2.2.2 人工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4 2.2 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 ..................6 2.4 屏蔽 X 或Γ 外照射的常用材料及优缺点 .......................................................7第3章辐射量及其单位换算 ..................................................................... ..............9 3.1 放射性活度或称放射性强度及单位 .............................................................9 3.2 照射量、照射量率及其单位...................................................................... ......9 3.2.1 照射量及其单位...................................................................... ...................9 3.2.2 照射量率及其单位...................................................................... .............10 3.3 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及其单位 (10)3.3.1 吸收剂量及其单位...................................................................................10 3.3.2 吸收剂量率及其单位...................................................................... ......... 11 3.4 比释动能、比释动能率及其单位 (11)3.4.1 比释动能及其单位...................................................................... ............. 11 3.4.2 比释动能率及其单位...................................................................... ......... 11 3.5 剂量当量、剂量当量率及其单位 (12)3.5.1 剂量当量及其单位...................................................................... .............12 3.5.2 剂量当量率及其单位...................................................................... .........12 3.6 辐射量单位换算...................................................................... ........................13 3.6.1 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三单位的区别.......................................13 3.6.2 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数值之间的关系...................................13第4章Γ 和 X 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和屏蔽计算方法 (15)4.1 基本作用过程.................................................................. ................................15 4.2 窄束和 X 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16 4.3 宽束 X 或Γ 射线的减弱规律 ..................................................................... ....17 4.3.1 宽束射线的概念...................................................................... .................17 4.3.2 累积因子的概念...................................................................... .................18 4.3.3 累积因子的计算...................................................................... .................18 4.4 Γ 点源的常用屏蔽厚度计算方法及比较 .......................................................19 4.4.1 利用衰减倍数法计算...................................................................... .........19 4.4.2 利用半减弱厚度计算...................................................................... .........20 4.4.3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21第5章Γ 源屏蔽模型的建立和计算......................................................................25 5.1 高活度 60CO 放射源的屏蔽计算 (2)5 60 5.1.1 Co 放射源的水下储存 ..........................................................................25 60 5.1.2 Co 放射源的混凝土墙防护 (26)60 5.1.3 Co 放射源的铅罐包覆 ..................................................................... .....27 5.2 医用 192IR 放射源的屏蔽计算...................................................................... ..27 192 5.2.1 Ir 放射源的混凝土墙防护 (28)192 5.2.2 Ir 储源铅罐包覆...................................................................... .............29 5.3 低活度 137CS 放射源的屏蔽计算 (29)137 5.3.1 CS 放射源的铅罐包覆...................................................................... ...30 137 5.3.2 CS 放射源的铁壳包覆...................................................................... ...30第6章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 6.1 高活度 60CO 放射源的屏蔽计算 (3)2 6.2 中等活度 192IR 放射源的屏蔽计算 (34)6.3 低活度 137CS 放射源的屏蔽计算 (36)结论 ................................................................. ....................................................38参考文献 ..................................................................... ................................................39附录 ..................................................................... ................................................40致谢 ..................................................................... ................................................50中文摘要ABSTRACT 第 1 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离辐射与放射性核素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中射线探伤的应用李赵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中射线探伤的应用李赵发布时间:2021-06-23T16:03:47.54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作者:李赵金立玺付红栓[导读]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也逐渐呈现出世界一流水准,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 200062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也逐渐呈现出世界一流水准,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工业水平也在这趋势下不断壮大起来,这也预示着对压力容器的工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多地挑战。
为了更好地检测压力容器制作过程中的缺陷,本文就针对当下所运用的无损检测中的涉嫌探伤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对压力容器带来的意义。
关键词:压力容器;射线探伤技术;检查;应用一切的技术创新都建立在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水平的基础之上,对于工业的压力容器生产而言也不例外。
为了更快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创新也成为重中之重,不只是为了提高其技术水平,更是为了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时,射线探伤技术就发挥了其优良的性能,保障压力容器的质量和效能。
一、无损检测中射线探伤技术的概述据了解,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中对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其中较为常见的几种技术包括超声检测(UT)、射线检验(RT)、磁粉检测(MT)以及液体渗透检测(PT)等。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对压力容器进行的检测手段,最为常见的就是射线探伤技术。
射线探伤技术主要是通过某种射线来对物质的内部缺陷进行检查的一种方式,最为频繁应用的有X射线以及Y射线。
我们所说的射线探伤技术与一般的X射线检测方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多少存在一些不同,就工作的主要原理以及具体范围而言是具有相同点的,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操作应用方面。
现就射线探伤而言,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主要包含了三种放射性元素,这就提供了三个不同的发射渠道,该项技术具有极强的穿透性,可以很好地避免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可探伤的空间范围也十分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赵同强(1963-),男,副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卢锐,E-mail:lurui922@126.com【安全与防护】某铸造企业无损检测自动线的辐射屏蔽防护及效果评价赵同强,吴家兵,卢锐,祁成,吴琨(十堰市职业病防治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为了验证某铸造企业新建的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辐射屏蔽措施的防护效果,分析和评价其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状况,对其工作场所射线辐射剂量及其作业人员年接触剂量水平的现场检测和计算。
结果显示,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无损检测工作场所的射线辐射剂量在0.08~0.60μGy/h之间,作业人员年个人剂量当量-HP(10),即年有效剂量均小于0.01mSv,达到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提示,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的辐射屏蔽防护措施效果良好,在正常运行时,能够保障检测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关键词】无损检测;自动线;辐射;屏蔽防护;评价[中图分类号]TL 7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7164(2014)01-0054-03 在工业生产中,采取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及时发现许多重要设备的原材料、铸件、零部件的缺陷,避免发生严重的设备损坏和人身安全事故[1]。
射线检测(RT)法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损检测方法[2]。
但由于该方法所使用的射线能够严重危害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3],因此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采用高电压、大电流工作的X射线机产生的高能量X射线进行无损检测的通过式自动线,其屏蔽防护问题尤为受到重视。
我们以某铸造企业新建的一条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为例,对其辐射屏蔽防护措施进行介绍、检测和评价,以供同行借鉴。
1 基本情况国内X射线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2种:胶片照相法和图像增强器实时成像法。
对于铸件缺陷的检查,常采用铅房式的图像增强器实时成像法。
图像增强器接受屏直径一般为100~400mm,中心分辨率一般为40~70LP/cm,具有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分辨率和对比度较高、应用广泛等特点;但其体积较大,在强磁场环境下使用时图像发生扭曲,说明不能承受高能量的X射线。
使用寿命较短,仅为二三年,且易老化。
检测厚度差别较大的铸件时,需用光栅遮挡,图像灵敏度和分辨率也较低。
因此仅适合于检测厚度均匀的中、薄铸件。
检测形状多样、结构复杂的铸件时,要根据不同厚度区域进行分段、分区域多次检测,日检测效率低,效果不理想,并且与X射线扫描式接收器配合较难实现相对运动和大批量检测。
线阵列X射线检测方法在该铸造企业是首次使用。
该方法由荧光闪烁体和硅光电二极管构成阵列,其尺寸可以很小(83μm),因而可获得极高的分辨率(6Lp/mm),且转换像素单元彼此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使系统灵敏度和分辨率大为提高,图像质量好。
又由于转换部分是由线性阵列光电二极管探测器转化为电信号,经数字化后传输到计算机生成透射图像,不同于图像增强器是高速电子撞击输出屏,所以线扫描直接数字成像器可以承受很高能量的X射线(可达450kV)。
而且线扫描式数字成像系统自身具有很宽的动态范围特性,对1~60mm薄厚差很大的铸件,都可以在全厚度范围内一次成像,其检测速度快、可进行在线检测等这些特点,能充分适应规模化、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需要[4-7]。
适合建成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
其使用的X射线能量高(400kV左右),属于不间断连续检测,与以往能量不大于300kV,间断进行检测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辐射屏蔽防护措施也有明显差异。
2 无损检测自动线的结构与工艺流程该铸造企业新建的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外形尺寸为8 492mm×970mm×1 875mm,占地面积约8.3m2,由铸件检测流水线、防护通道、上机柜、下机柜、成像器、450kV X射线机和铸件承接台等7部分组成,其中450kV X射线机为电离辐射源(X射线),型号为Hi-scanTM-450,额定电压为450kV,由德国YXLON公司生产。
安装在检测间距离南面墙体约1.2m,距离西面墙体约·45·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4年第40卷第1期Ind Hlth &Occup Dis 2014,Vol.40,No.16.2m处,控制操作台位于无损检测自动线南面约0.5m处。
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在正常运行时,成像器、射线机分别位于水平和俯视状态。
待检测铸件水平放置在传送带上以0~2m/min的速度移动,在防护通道内自动进行检测,整个防护通道实际上是一个X射线探伤室。
见图1。
A:%进料口铅橡皮帘;B:%输送带承重台;C:%下机柜;D:%成像器;E:%X射线机;F:%上机柜;G:%防护通道(探伤室);H:%出料口铅橡皮帘A BC DEFGH图1 X射线检测自动线示意图 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工艺流程为:待检测铸件运至X射线检测间后,由单梁天车卸于上件处,然后由人工上料至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输送带进料口的承接台,输送带匀速运动,待检测铸件被动态实时检测后,在出料口承接台下料处被人工取下装箱再由单梁天车运走。
3 辐射屏蔽防护措施3.1 铅箱X射线机安装于上机柜铅箱内。
铅箱由主箱和电缆防护弯管组成,厚度为25mm,内设准直器使X射线机发射出的射线成宽度为6mm的扇形;主箱下伸的长方形铅箱插入通道内。
3.2 铅防护通道铅防护通道起于进料口,止于出料口,全长为6 100mm。
通道上、前、后3面均采用铅板封闭,并在3面铅板的内侧均设置反射铅板、12道铅门框,以便进一步减小通道内的散射线。
以上机箱X射线机为中心对称向左右两侧,防护铅板成阶梯性分布,即各在长度为2 050、3 050mm及进、出料口处,铅板厚度分别为45、25和10mm;同时在通道的垂直方向上各设置6道铅门框和6道双层铅橡皮帘(每层厚度约为0.5mm Pb),使通道两端的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射线减到最小。
3.3 防护铅层输送带下的下机柜防护铅层的设置与通道上的铅板的厚度相对应,也由中心向两端分别为45、25和10mm。
在输送带下下机柜与上机箱X射线机相对应的防护铅层下设有安装成像器的铅仓,铅仓铅层最厚处达70mm。
防护铅层两侧向上折起插入通道的沟槽内,防护铅层与通道成封闭型,以防止结合部射线泄露。
3.4 铅橡皮帘在铅防护通道内以上机箱X射线机为中心对称向进料口、出料口两侧,各设置6道双层铅橡皮帘。
为避免双层铅橡皮帘同时打开,以保证有1层铅橡皮帘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防止X射线从通道两端的进、出料口泄露,在输送带上放置被检测铸件时,要求按输送带上面格的提示间隔放置(即一格放被检测铸件,一格不放)。
4 辐射检测结果采用美国产451PX、γ射线巡测仪、国产JB4000智能化X-γ辐射仪和国产GRD-3B热释光剂量仪,所用仪器均经检定校准或比对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根据GBZ 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在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未启动前和启动并正常运行(管电压400kV,电流11.5mA状态下)1h后,分别用451PX、γ射线巡测仪和JB4000智能化X-γ辐射仪测量其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剂量,当2种仪器测量值不一致时,取451PX、γ射线巡测仪的测量值为检测值,按国家标准2.5μGy/h进行评价,其结果见表1。
采用国产RGD-3B热释光剂量仪,根据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无损检测自动线5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检测,其个人剂量当量HP(10)(扣除γ天然辐射本底值)均小于0.01mSv/a,即个人年有效剂量均小于0.01mSv,明显小于国家标准年均20mSv的有·55·赵同强,等.某铸造企业无损检测自动线的辐射屏蔽防护及效果评价 表1 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位置检测点数空气比释动能率(μGy/h)承接台上料位3 0.08~0.10防护通道进料口3 0.08~0.11防护通道南侧5 0.08~0.11防护通道北侧5 0.08~0.11承接台下料位3 0.09~0.10防护通道出料口3 0.08~0.11上机柜铅箱(内置X射线机)南侧3 0.25~0.52上机柜铅箱(内置X射线机)北侧3 0.28~0.60下机柜铅仓(内置成像器)南侧8 0.08~0.11下机柜铅仓(内置成像器)北侧8 0.08~0.10工作人员位3 0.08~0.11 注:检测结果均未扣除工作场所区域天然辐射本底值(0.08~0.11μGy/h)。
效剂量限值[8-9]。
5 讨论采用线阵列X射线检测方法的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是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在工艺流程上有其特殊性,防护通道呈相对全封闭状态,工作人员均在防护通道以外区域工作和活动,能够得到屏蔽体的防护。
从表可见,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空气比释动能率位于0.08~0.60μGy/h之间,其中除上机柜铅箱(内置X射线机)处高于当地天然辐射本底水平,但仍明显低于2.5μGy/h的剂量限值外,其余各检测点的辐射剂量均在0.08~0.11μGy/h的当地天然辐射本底范围内。
从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中也得到了进一步佐证,工作人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均小于0.01mSv,远远小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限值的1/10,甚至低于公众的年剂量约束值0.3mSv的1/10[10]。
说明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的屏蔽防护措施效果良好,X射线辐射经过防护通道的屏蔽后未明显造成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增加,可以充分保证其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与安全;但是,作为进、出料口屏蔽防护的铅防护帘,会随着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的不间断运行,铸件进、出料口的反复摩擦,逐步破损,而减弱甚至失去屏蔽防护作用,应注意随时维护并更新。
参考文献[1]赵同强,卢锐,吴家兵,等.无损检测及其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4):419-420.[2]邵和松,王慧芳,张俊,等.电子加速器探伤机的韧致辐射屏蔽及环境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05,14(4):250-251.[3]潘自强,程建平,马吉增,等.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42-81.[4]李德根,武炳焕,张文杰,等.X射线探伤自动线在球墨铸铁件探伤中的应用[J].铸造,2008,57(4):367-370.[5]张祥春,蔡良续,张鹭,等.线阵列探测器X射线数字成像实验[J].无损检测,2011,33(3):37-39.[6]王明生,李铁鹰,张政石.X射线线阵探测器在输送带检测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1(1):33-36.[7]郑世才.我国射线检测技术近年的发展[J].无损检测,2004,26(4):163-166.[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收稿日期:2013-02-21)·65·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4年第40卷第1期。